仙居县田市镇谷岙村的潘氏宗祠

在仙居县田市镇谷岙村的潘氏宗祠前,至今尚有一块遗于明朝的石碑。该碑与普通的石碑不同:平  放而非竖立;比一般石碑大,呈正方形,长宽各约1。5米,由三块巨石拼凑而成;碑面无字,上面刻画   着一条条脉络分明、形似河渠的图形。据当地的老百姓说,此为黄河图,其实应是运河图,是明朝疏浚 大运河的地方官潘同知留下来的。古人到此,文官必须下轿,武官必须下马,以示敬意。 潘同知,谱 名潘邑,学名叔正,字惟献,号绩庵,今白塔镇东潘村人。永乐元所(1403)中举人。永乐九年(1411)选授济宁州同知。同知为知州的佐官司,掌督粮、缉捕、海防、水利等务,属从六品。潘叔正到任后发现,济宁这一大运河沿岸的著名水运集散中心,随河运兴而兴,河运衰而衰。由于元末明衩计会动荡,大运河河道年久失修,淤塞严重,水无其利,显得冷落萧条。当时明朝政府也因河道淤塞,凡"给饷辽卒用海运。"致使这条始于隋、修于元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潘正叔向皇帝上疏建言:"旧会通河四百五十余里,其淤塞者三之一,可浚之以通漕。"正为此事而懊脑的明成祖朱棣阅后,即命尚书宋礼会同潘叔正等前往整治。 永乐九年(1411)二月,会通河整治工程正式动工。从临清到济宁200余千注的河道上,动员了165000多民工进行连续200天的浚挖,规模之大,行动之快,堪称空前。在整治过程中,潘叔正和宋礼等采纳了老人白英的建议,在汶上县戴村修筑了一条"横向联合亘五里"长的大坝,遏制汶水东流,"令尽出于南旺",以注八运河增加运河的水量。经过这次大规模整治,已沉睡近百年的大运河又恢复了通航。 作为首先"上言开浚会通河"又积极参与整治运河的有功之臣潘叔正,尽管在当时因徭役过于繁重,人们颇多怨言,但随着运河贯通,"往来馈运利涉,人皆感惠。"以其"治河有功,民德之,立祠于河侧。"明祖也"深嘉奖谕,赐郏甚厚。"并亲写诗一首以赠之。诗道:潘卿去浚河,功多怨亦多。百年千载后,功在怨消磨。

0 收藏

评论 (2)

这块石刻运河图图目前保护的还算好,但人文价值还未开发,潘氏中的能人们到仙居县田市镇谷岙村来看一看吧.
匿名 #1 楼 2006-06-09 19:59
P
fgfdgfdgdfgfdgf
pzj #2 楼 2009-05-09 14:26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