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潘源公修谱时间与江西潘世镜先生商榷

  关于潘源公撰修“武宁南皋潘氏世谱”的时间,本来不是一个什么问题,也不需要什么考证。因为潘源公在《武宁南皋潘氏世谱源流序》后明明白白地写着,其具体时间为“宋庆历四年甲申”。然而江西瑞昌潘世镜先生在公元二OO四年续修族谱时,竟然将“宋庆历四年甲申”改为“宋崇宁三年甲申”,而且言之凿凿,提出了自己修改的理由。本人不敢苟同,因此就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考证和研究,以与江西瑞昌潘世镜先生商榷。

  我是一个潘氏族谱的收藏爱好者。退休后,由于时间充裕,我有功夫阅读和整理了各种潘氏族谱资料,并将其汇集成册,名之曰《潘氏文化资料》。并将这本《潘氏文化资料》赠给了湖南武冈市的潘富云先生。潘富云先生看了我赠给他的《潘氏文化资料》后,给我发来电子邮件说:应将潘源公修“武宁南皋潘氏世谱”的时间“宋庆历四年甲申”改为“宋崇宁三年甲申”。最近潘富云先生又将他手中收藏的南皋忠武堂《潘氏宗谱》中的部分文字资料的扫描件从网上传送给我,因此,我有幸阅读了南皋忠武堂《潘氏宗谱》中收录的原始资料。其中潘源公《荥阳潘氏武宁旧谱源流序》,与我收藏的《武宁南皋潘氏世谱源流序》基本相同,可谓大同小异,所差无几。但江西瑞昌的潘世镜先生在这篇序言之后加上了注释:“旧谱载:吾祖源公,于‘宋庆历甲申(公元一O四四年)’,应改为‘宋崇宁三年甲申’。是后人续修宗谱时用错了花甲六十年,现有湖南岳阳浩分藏皇上诏书为证。应予纠正。源公三十二世孙世镜拜撰,公元二OO四年于瑞昌”。潘世镜先生在其《编后寄语》中亦作了同样的说明。

  江西瑞昌潘世镜先生修改其时间的依据是“湖南岳阳浩分藏皇上诏书”。当然,我没有看到这分诏书,就不可枉下结论。但绝不能苟同。我认为:“宋庆历四年甲申”这个时间概念是潘源公亲自书就的,不是后人续修族谱时用错了花甲六十年。因此将其修改为“宋崇宁三年甲申”是不恰当的。其理由如下:

  其一、湖北各地潘氏族人所收藏的旧谱资料与江西瑞昌潘世镜所收藏的旧谱资料中关于潘源修谱时间的一致性,证明潘源公修谱的时间“宋庆历四年甲申”没有错。

  我们湖北孝昌、孝感、广水、黄陂、云梦等地潘氏,都是明清时期从江西武宁、德安等地移民而来的。所以我们湖北潘氏族人同样收藏有潘源公所修族谱资料。江西潘氏族人收藏的旧谱资料中,潘源公修谱的时间为“宋庆历甲申”,而我们湖北族人收藏的潘氏旧谱资料同样为“宋庆历四年甲申”,我收藏的最有价值的旧谱资料有两本:一本是民国三十六年湖北潘氏族人编修的《潘氏合修宗谱湖北区筹备委员会报告书》,另一本是民国三十二年癸未季冬湖北黄陂潘氏族人编修的《黄陂潘氏续谱编纂处预刊小册》。这两部旧谱资料中都收录了潘源公所编修的《武宁南皋潘氏世谱源流序》和《潘氏世谱源流表》。在潘源公所写“源流序”之后的落款都是“大宋仁宗庆历四年甲申秋南皋六世孙源撰”。另外我还见到了湖北孝昌潘氏族人收藏的手书《潘氏族谱》,其中也收录了潘源公所写的“源流序”其落款同样为“大宋仁宗庆历四年甲申秋南皋六世孙源撰”。我们湖北族人收藏的旧资料与江西族人收藏的旧资料一模一样。足以证明潘源公修谱的时间应为“宋庆历四年”。因此将“宋庆历甲申”改为“宋崇宁三年甲申”显然是不恰当的。

  其二、湖北省云梦县潘家窑《潘氏支谱》收录的《南皋德安老谱序》更可以证明潘源公修谱的时间在“宋庆历四年甲申”,而不是“宋崇宁三年甲申”。

  《南皋德安老谱序》是湖北云梦潘家窑一九九六年续修宗谱时派人到江西寻宗追祖,从德安宗亲潘洪建家中的一本潘氏残谱上抄录下来的。全文照录如后:“予遣子光赴武宁南皋追祭源清之魂,光归携宗一卷,观后甚叹之,源清之功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共存并之。源远拜老朽,将德安血脉同入谱文,以慰源之愿,甚感之。予祖公仁爱受赘义门陈氏为乐,外曾公之享年遂德安花园里古石潭居焉,源已述备,只遗德安后世记入谱文,称为南皋德安谱序矣,慰哉,源清乎!愿后世子孙循之勿遗矣。德安三世孙 之德  撰  大宋庆历八年 春。”这篇序言的作者“之德”以及序言中提到的“源清”何许人也?查考潘源所修武宁南皋《潘氏世谱源流表》,“之德为瑚之子,仁爱之孙,系德安各处之祖。”仁爱为德安一世祖,之德为德安三世孙,正好相符合。源公一栏的记载为:“源,行大一,字源清,号古槎,同两弟迁武宁去县十里南皋,宋庆历四年甲申于南皋建祖祠修族谱,自撰序。”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出,《南皋德安老谱序》中提到的“源清”,就是编修武宁南皋潘氏族谱的“潘源”公,“源清”是潘源公的字,而且《南皋德安老谱序》的下文也单称“源”,其名其字完全相符。从潘之德所书序言中可以得知:1、潘源(源清)已经去世;2、之德派儿子潘光追祭源清之后,携宗一卷,就是说潘光把潘源所修武宁南皋潘氏族谱带回了德安;3、潘源所修武宁南皋潘氏族谱中所载德安仁爱与潘之德《南皋德安老谱序》中所述仁爱为同一人;4、潘之德撰写序言的时间为“宋庆历八年”。经过上述考证分析,我们可以断言,潘源公撰武宁南皋潘氏族谱的时间只能是“宋庆历四年”,因为潘之德在“庆历八年”撰写的序言中说, 潘源公已经去世,因而潘源公决不可能在去世五十六年之后的“宋崇宁三年甲申”撰修武宁南皋潘氏族谱。这一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否则,潘之德撰写《南皋德安老谱序》就没有依据了。[Page]

  其三、从传宗接代的时间规律看,潘源公修谱的时间也应在“宋庆历甲申”

  查《中国历代纪元表》,“庆历四年”与“崇宁三年”均为甲申年。“庆历四年”为公元1044年;“崇宁三年”为公元1104年;二者相隔六十年。江西和湖北的旧谱资料都称潘源为潘美公(骞公)六世孙。古代人早婚,多数人十八岁左右就结婚了。有的家族十七、八年就可传一代人。我们将时间放宽些来计算,平均每二十年传一代人。从潘美诞生至潘源撰谱时,六代人的传承时间跨度,应为120年左右。考查有关史资料,潘美生于公元925年,至潘源于公元1044年修谱时恰好是120年的时间,如果到“崇宁三年”,就有180年了。按180年计算,那就要传九到十代人了。如果180年只传六代人,这就与古代结婚生子的时间规律不相符合。因此,“宋庆历四年甲申秋” 建祠修谱是可信的。

  以上从三个方面阐述论证了潘源公修谱的时间问题。特别是湖北云梦潘家窑的族谱资料所收录的《南皋德安老谱序》,最能说明问题,这是不容置疑的。希望潘世镜先生就以上意见谈谈自己的见解。让我们相互切磋,共同探讨,以求其真。至于“湖南岳阳浩分藏皇上诏书”的问题,希望潘世镜先生给我提供一份原件的复印件,让我了解其究竟,以便辨明真伪。

 

公元二OO六年十一月十二日

0 收藏

评论 (14)

查看“湖南岳阳浩分藏皇上诏书”便知。但我还是赞同潘成忠1044年的观点,有说服力!
匿名 #1 楼 2008-07-26 21:42
不明白
潘林潘世伟 #2 楼 2009-03-08 23:05
A
我家族谱记载,大章公系1340由江西南昌迁湖南平江,而谱上记载大章系源公七世孙,按时间推算如果是源公1044年修谱,则到大章迁平江有300年,300年不可能只有七代,而源公修谱时间按1104年则到大章迁平江有240年,传7代较为接近,故我比较赞同源公修谱时间为“宋崇宁三年甲申”。源公出生时间在我家族谱上均有记载,可以查证。
alivedragon #3 楼 2009-06-02 22:27
A
我家族谱记载,大章公系1340由江西南昌迁湖南平江,而谱上记载大章系源公七世孙,按时间推算如果是源公1044年修谱,则到大章迁平江有300年,300年不可能只有七代,而源公修谱时间按1104年则到大章迁平江有240年,传7代较为接近,故我比较赞同源公修谱时间为“宋崇宁三年甲申”。源公出生时间在我家族谱上均有记载,可以查证。
alivedragon #4 楼 2009-06-02 22:31
这是我对潘氏文化的一种学术探讨,算作一家之言,只取抛砖引玉的作用,欢迎宗亲们批指正。
请问04楼宗亲,你叫什么名字?请将你的电话号码告诉我,以便联系。我叫潘成忠,工作单位:湖北广水市委党校,手机号13886893348,希望能迅速与你联系上。
攀登 #5 楼 2009-06-03 16:19
A
维仁璋善源 淑大惟昌庆 良中秀廷兴 子尚承芳远 世德传忠厚 才华见典章 勋名登上列 百代继前光。
此派系乃旧谱资料,有误,经95年重修正,其正确的是:维仁璋善源兴克幕 淑大惟昌庆 良中秀廷兴 子尚承芳远 世德传忠厚 才华见典章 勋名登上列 百代继前光.
alivedragon #6 楼 2009-06-06 21:59
A
(续上)旧谱落了源公后面三代.此三代迁浙江金华,后淑启公迁回江西,其子大章大成于1340年左右迁平江,因此大章大成是源公6世孙,我家族谱记载第一次修谱时间是璋公(即潘良贵),有璋公进呈宋仁宗修谱奏表,还有宋仁宗敕赐潘氏诏书为证,时间为嘉佑三年即1058年,
alivedragon #7 楼 2009-06-06 22:00
A
(续上)此资料为族谱记载,修谱人应是璋公,而非源公,璋公与大章公相差8代,与时间较为吻合.
我是潘庄主,手机号码是15915448642,欢迎共同探讨.
alivedragon #8 楼 2009-06-06 22:00
A
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吹律定姓,皇古氏族攸彰,世本成卷,汉代谱牍始作,上推根本,伦纪克敦,下联族姓,和睦愈笃。则宗谱建之,有关于人心世教甚钜,宜承修而不容绶者,因前诏尔。在廷文武诸臣,各有原委,缕陈祖宗本末,俾朕亲览,是见我朝文人之盛。爱特宣任翰林院大学士欧阳修,苏明允,恭录满宦族,得二百九十三姓以进。(转下页)
alivedragon #9 楼 2009-06-06 22:52
A
(续上)
alivedragon #10 楼 2009-06-06 22:5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