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世系世代探讨(修改稿)

  探讨潘氏世系世代是潘氏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探讨潘氏世系世代,首先从考证历史人物入手。在各地潘氏家谱记载中,如潘崇、潘岳、潘美等重要历史人物,同一名字同时出现在始祖季孙公四个儿子派下的四大支系中,这不符合历史事实。这些历史名人,每人都只能是其中一个支系派下的一名裔孙,这一点应该加以肯定。虽然在不同支系中完全有可能出现同名者,但这些同名者所处代数是绝不可能又同时相同的。然而,在各地家谱中,好多支系都把这些重要历史人物记为自己支系祖宗,且记载的代数也不相同。那么,这些历史人物究竟该属于哪个支系呢?他们又该属于哪一代才更符合客观历史事实呢?针对这些疑难问题,特提出以下探讨意见供大家研讨。
一、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历史。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是事实,它不能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改变。要正确认定历史人物所属世系,首先必须了解历史人物所在的年代和应属哪个世代的人,离开了这些最基本的历史事实,就无法确定他们所属的世系。晋代的文学家潘岳,宋朝的开国大将潘美,他们的生卒年代有史料记载,这为我们推算和认定世代提供了依据。而始祖季孙公和楚国大夫潘崇、潘党没有具体的生卒年代记载,只能用推算的方法来确定他们的生卒年代。
  季孙公的出生年代应在什么时间更合适?应从周文王推算起。
  据司马迁的《史记》“周本记·鲁世家”以及《竹书纪年》记载:周武王灭商建周之年在周文王逝后四年(即公元前1046年)。又据西汉戴圣编撰的《礼记》“文王世子”一篇说:“文王九十七乃终。”东汉时王充在《论衡·气寿篇》中也说:“文王九十七而薨”。根据上述史料记载可以推算周文王出生年代约为公元前1147年前后。毕公高是周文王第十五子,起码也在周文王四十岁前后所生,因此毕公高的出生年代可推算为约公元前1107年前后,由此可以推算毕公高之子季孙公的出生年代约为公元前1080年前后。这种推算虽不够准确,但比较符合客观实际,是推算潘氏世代的原始基础数据。
 
 
  又据《史记》卷四十载:潘崇是春秋楚国大臣,且掌管楚之国事。对潘崇的祖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出自芈姓,但至今尚未发现以芈姓潘崇为始祖的世系资料,只有潘崇祖源是季孙公的世系资料。据史料和家谱记载(暂按季孙公祖源来考证)推算,潘崇的出生年代可按楚成王在位年代(公元前671——前625年)为基础数计算世代。潘崇子潘尪、潘尪子潘党均为楚国大夫,他们都是有史记载的历史人物。在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中,楚国是春秋五霸之一,潘崇祖孙三代相继为楚国打江山冲锋陷阵,使楚国不断强大,潘崇祖孙三代均为楚国重臣。在某种意义上讲,楚国的历史同时也是潘氏的早期历史,楚国的强盛必然使潘氏子孙得以繁衍和发展,成为楚国望族,在潘氏史上这是一段重要历史。
  按照上述史料和原理推算已得知始祖季孙公、潘崇公的出生年代。根据他们所在年代,对潘氏世代作出的推算和论证详见本文后附《潘氏世代推算对应表》。该对应表均以出生年代为基础计算,历史人物所在年代在此基础向后推延2-3代及50-80年。如晋代文学家潘岳实际出生于三国时期的247年,宋朝开国大将潘美出生于五代时期的925年。
  从始祖季孙公的出生年代(约公元前1080年)到公元2008年,共历经3088年左右的时间。将3088年按每代平均间隔25年、26年、27年、28年、29年、30年六组数据分别推算,其中每代间隔为26年的一组推算数据较为符合客观历史实际;其次是25年一代和27年一代两组推算数据为参考数;平均每代24年以下和每代28年以上的推算数据不符合客观实际。其论证根据和理由是:
  据各地家谱记载,潘岳世代有40代、50代等多种记载,潘美世代有69代,77代等多种记载。两人同时有多种世代记载,那么那一种世代记载符合实际吗?
  1.如果潘岳按40代推算,平均每代间隔33年一代,到公元2008年止,潘氏只有93代,而目前各地家谱记载均超过110代以上;如果按50代推算,平均每代间隔26.5年,到公元2008年止潘氏共有116.5世,符合客观实际。所以晋代文学家潘岳应认定为50世的连公支系是正确的。40代等支系的潘岳可视为不同朝代的同名人。
  2. 潘美如果按69世推算,每代平均间隔为29年,到公元2008年止潘氏也只有106代,而目前各地家谱记载均超过110代以上;如按77代推算,平均每代间隔为26年一代,到公元2008年止潘氏共有118世,符合客观实际。所以潘美应认定为77世的连公支系是正确的。
  3.从现实情况考证。由于历史原因,宋代以前因缺乏史料根据,出现名人世代认定不准确,可以理解。那么宋代以后的世代也只有一千多年的时间约40代左右,应该说准确性要高得多。对此各地可以作实地考证更有说服力。就以作者所在支系为例,从潘美到现在共1083年共41代,平均每代26.4年;从我92世祖铁公于明朝洪武年间到贵州黄平定居至今约640年共25代,平均每代间隔约25.6年。清朝中期以前的人物没有准确的年代记录无法考证,但从我祖父起已有时间记录:我祖父生于公元1888年,至今共120年第五代孙才十二岁,十年后(到公元2018年)第六代孙不一定出世,到时共130年仍然是五代人,每代平均间隔26年。从宋代的美公到现在一千多年的代数考证,平均每代间隔时间都在26年上下。由此可以认定按26年一代的数据推算和认定世代是可行的,间隔28年以上的推算数据不符合实际(可能不是长房)。
  根据《潘氏世代推算对应表》和上述论证,凡家谱记载名人代数与上述推算世代出入太大(及上下出入超出五代以上者),可视为同名人而不是历史上的名人。同名同姓的人从古至今经常出现,在众多史书和人物辞典中一个同名人多达五六例以上是常有的事。如潘岳一名在史书中就有多个,现任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也叫潘岳。如果不是从这些历史名人的生卒年代、籍贯、事迹去加以考证区别,很容易被视为同一个人,这就是造成各地家谱误把名人列入本支系祖宗记载的原因。
  1. 造成世系世代记载混乱的历史原因。
  从中国家谱发展的历史看,先秦以前,是家谱萌芽时代,魏晋南北朝是家谱的发展时代;唐代、宋代是家谱的兴盛时期(其中宋代家谱功能和形式发生转变),明、清以来,是家谱的普及时期。从家谱的历史作用看又分为宋代以前和宋代以后两种类型。宋代以前主要是官修,属史志、地方志中的一小部分。官修的作用是为政治服务,为朝廷用人服务,为士大夫阶层服务。所以是找不到宋代以前的小民百姓家谱的,以致使后来的一些修谱者就把史志上记载的别人的祖先,也记到自己祖先的头上。宋代以后除史志继续记录达官贵人家谱外,普遍是民间私修。私修的作用主要是联络宗族,维护族权,传承文化,为宗族部落的繁衍发展服务。现在我们看到的家谱几乎都是清代以后编修的,明代的潘氏家谱尚未发现,宋代以前的家谱就更不用说了。上海图书馆是海内外家谱收藏最多最集中的公办图书馆,共收藏了15700多种,约占世界上现存家谱的三分之一,年代最早的是宋内府写本《仙源类谱》,保存最完整的是明代的《太原王氏大统宗谱》。2001年2月文化部决定由上海图书馆主持编纂的《中国家谱总目》共收集各类家谱60131种,最早的版本离现在还不到一千年。由此可见,明、清以后编修的家谱出现世系世代记载混乱(尤其是唐宋以前的部分)就在所难免了,这是历史原因之一。
  从历史条件看,古代在交通、通信、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远不如现代。由于交通、通讯以及经济文化的落后,造成各地宗族互不往来,信息不通,各自闭门编修本房本支直系家谱,加上缺乏考证,误记错记就难以避免,这也是造成各地世系世代记载不一致的客观原因。
  再说人为因素,由于历史上战争、匪乱、灾害频繁等原因,自古以来,人们都希望把历史名人、达官贵人和名门望族视为自己的祖宗,以抵御外姓、兵匪的侵扰,这是人之常情,完全可以理解。由于这些人为因素存在,又缺乏历史考证,历次家谱的编修者便有意或无意地把同名不同年代的历史名人,作为自己的祖宗记入家谱中,本意为本宗族增辉,却给后人造成错觉,这也是造成各地世系世代误差的重要原因。
  总之,造成各地潘氏世系世代记载混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根结底是历史造成的,这种状况已经成为过去。要想纠正这种混乱状况,作为当代人,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去过多的指责我们的先人,而应面对现实,克服唯我独“真”,唯我正宗的旧观念,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把误写了的历史纠正过来,还历史的本来面目,达到宗系统一,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不仅说服自己,也要说服别人,说服子孙,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这是历史付予我们的重任。否则,对不尊重历史事实,不尊重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发展观,坚持个人意见和本位主义,以及违反客观规律的东西,不仅会遭到历史的否认,千百年后连自己的子孙也要否认。
  三、用历史事实统一认识,复原历史。
  前面已经说过,宋代是中国家谱发展功能转折时期,也是重要的分水岭,潘美所在年代又正好处在这一关键时期。从季孙到潘美时间长达两千多年,而从潘美到现在只有一千多年。因此历次家谱的编修者对潘美以前的世系世代缺乏考证误写不足为奇,作为现代人我们不能再重犯历史错误。要丢掉旧的框架和旧观念,不能只站在个人或某一房系角度看问题,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全面、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看问题。由于潘美是各支系各地众多家谱都记载的重要历史人物,且分歧较大,为达到统一认识和统一修正世系世代目的,特作如下考证:
  《宋史》卷258,列传第17记载:“潘美,字仲询,大名人。父璘,以军校戍常山。……子惟德至宫苑使,惟固西上阁门使,惟正西京作坊使,惟清崇仪使,惟熙娶秦王女,平州刺使。美后追封郑王,以章怀故也。惟吉,美从子,累资为天雄军驻泊都监。虽连戚里,能以礼法自饬,敭历中外,人咸称其勤敏云。”
  《宋史》卷242,列传第1记载:“真宗章怀潘皇后,大名人,忠武军节度美第八女。真宗在韩邸,太宗为聘之,封莒国夫人。端拱二年五月薨,年二十二。真宗即位,追册为皇后,谥庄怀,葬永昌陵之侧,陵名保泰。神主享于别庙。旧制后谥冠以帝谥。庆历中,礼官言:“孝”字连太祖谥,“德”字连太宗谥。遂改“庄”为“章”,以连真宗谥云。”
  上述《宋史》记载了从美公之父到其子女的基本情况,但各地家谱记载均与史书记载有出入,一是美公之父,二是美公子女,三是美公从子惟吉,四是美公兄弟和出抱子惟文都与史书记载有出入之处。史书记载潘美有五子,下面以惟德、惟正二支系为例进行考证。
  据大清顺治十七年的《潘氏族谱》记载,惟德支系与惟正支系的祖系是一致的,二公均为连公支系,(详见惟德公支系世系图,此世系图是清顺治十七年手书版本),惟正支系从湖南、四川、贵州等省的各分支家谱看总体基本相同。但也有少部份不相一致之处,为了达到统一修正,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证。
  史料考证:《宋史》记载美公有五子与家谱记载相同。惟正公又名惟道、居琚共三个名字,琚公(及惟正)生五子即贞周、能周、明周、元周、尊周。贞周公后裔主居地以湖南中方县为中心,同时散居湘西各县,黔东南各县及四川、重庆、广东、广西、湖北、江西、福建、北京等省市也分布有贞周公后裔。贞周公系大宋太宗中书令美公三世孙,袭祖职金紫光禄大夫,官拜武略将军,与胞弟明周、能周两公同仕于宋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由山东青州府宦游至湖南沅州府黔阳县(今中方县)中方镇荆紫坪。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贞周公复升金紫光禄大夫并授溆州首府头首领。自山东迁居湖南中方至今已有938年历史。
  从第79世明周公至88世永盛公,均为四川贵州等省各支房潘氏共同祖先。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明周公支系第80世仕臣公由湘返迁山东青州府临朐县琚公(即惟正)故里,第86世本崇公南宋时曾任河南河阳县令,以清廉著名。第89世传治公(字荣富)于明洪武年间迁居四川达州,其子孙现散居川东各县市。第92世志高(字钢)、志远(字铁)二公于明洪武年间迁居贵州黄平,其子孙散居黔东南各县市,至今有六百多年历史。
据谱记载,美公三世孙元周、尊周二公居江西南昌府,能周之孙第81世世勤公居长沙。
  从上述史料记载,惟正公之五子贞周、能周、明周、元周、尊周五公及其子孙在什么时间迁居何地任何职,都记载得清清楚楚,世代明确、史料可信。
  文物考证:现存的湖南中方荆坪村“潘氏祠”始建于南宋公元1139年,距今已870年历史。“潘氏祠”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至今为止仍由潘氏族人自行管理的为数不多的宗祠。贞周公支系世代祖宗牌位立于祠堂正厅,祠堂中的碑刻,对联,以及周边村落的古墙青砖都有历史年代记录。因此中方“潘氏祠”可称得上是现存的一座实物潘氏宗谱,这样历史悠久的文物依据实为珍贵。此外,在湖南洞口、贵州天柱、黄平、四川等地的“潘氏祠”都是现实的文物佐证。湖南中方荆坪古镇,这里不仅有870年悠久历史的“文物潘氏宗谱”潘氏祠,而且在《中国文物地图集》上也有它的一席之地,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地方,人们还可以寻找到中国5—10万年前古人类群居遗址,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古城址“新塘遗址”,还有“关圣殿”、“五通庙”、“转角楼”、“节孝坊”、“观音阁”、“字纸塔”、“重阳古树”、“千年古井”、“私祠堂”等众多文物古迹。
  历史人物考证:湖南中方潘氏宗族不仅历史悠久,且名人辈出,在这块风水宝地,居住着占当地人口百分之七十左右的潘姓人,历朝历代都出现过众多潘姓名人名儒,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美公三世孙潘贞周公官复原职金紫光禄大夫并任溆州首领;四世孙潘仕端公历官副使,六世孙潘世园公官都巡部丞郎,七世孙友贤公官西曹首领,九世孙念四公官副都使,十代孙思德公官都巡,十一世孙应禹公官副使,应斗公官吏部文郎文铨,第十二代孙威可公官通政大夫,第十三代孙远初公明朝封武略将军,第十四代孙荣高公明朝封武略将军,第十五代孙子铭公官都御使,第十六代孙潘溟公官文林郎,第十七代孙友谅公官云南布政使又升南京工部使,第二十六代孙潘士权任乾隆皇帝启蒙老师;在近现代史,潘年德任民国15军军长,现任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军级),博士生导师潘存云等都是美公后裔。在美公众多后裔孙中,其中最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潘士权,曾任乾隆皇帝的启蒙老师。潘士权出生于清康熙辛已年(公元1701年6月15日),字三英,号龙庵,封文林郎,历官钦天监,署太常侍博士兼掌选试博士,官职一品。他不仅官居高位,同时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古代科学家,其中尤精:象、数、音律、天文地理等,著有《学庸一得》,《洪范九畴》、《大乐元音》等名著。由于潘士权学识渊博、善于教导,造就了乾隆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治国平天下的千古盛世皇帝。乾隆皇帝继帝位后,遵师重教,特下旨恩师潘士权见他时可行单跪礼和《见官大三级》的圣喻。潘士权71岁去逝,京都和地方官员前往吊唁,特赠联:“十年寒窗博学多才师龙子,重业轻官一支神笔著范畴。”这付对联是对美公第26世孙潘士权一生的高度评价和总结。湖南中方早期的《潘氏宗谱》就是潘士权编修的。历史名人编修的族谱可信度高,极为稀少珍贵,后来多次族谱的重修都是沿袭潘士权的版本。
  根据众多的史料、文物、人物考证,湖南中方族谱的可信度均高于其它族谱,因此四川、贵州等省的各支家谱出现与之不同之处,均以湖南中方谱系为准修正。以四川达州为中心的川东各县潘氏和贵州黄平为中心的黔东南各县潘氏的共同祖宗潘明周,与湖南中方祖宗潘贞周是同胞兄弟,源出一祖,祖系不能各行其是。国家需要统一,各民族需要团结,同宗同祖的谱系就更要统一。统一是大方向,统一是最终目标,这是惟正公支派统一修正谱系的基本原则。(详见《潘氏连公支系湘、川、黔世系修正对照表》)
 
  四、世系世代考证参考资料
 
  表1:潘氏世代推算对应表
 
  周文王所在年代:约公元前1147年-前1050年
  毕公高出生年代:约公元前1107年
  季孙公出生年代:约公元前1080年

    人物年代

   代数

每代平均数

季孙潘崇

约公元前670-625

季孙潘岳

公元247-300

季孙潘美

公元925-991

季孙公元2008年应有代数

25年一代算

应为16

应为53

应为80.2

应为123.5

26年一代算

应为15.3

应为51

应为77.1

应为118.7

27年一代算

应为14.8

应为49.1

应为74.2

应为114.3

28年一代算

应为14.2

应为47.3

应为71.6

应为110.2

29年一代算

应为13.7

应为45.7

应为69.1

应为106.4

30年一代算

应为13.3

应为44.2

应为66.8

应为102.9

 
  注:按每代26年一世推算较符合历史客观实际,其次是25年一代和27年一代为参考数,
  24年一代以下和28年一代以上推算数据(除极少数幺房支系和特殊情况外)百分之
  九十以上的支系不符合历史客观实际。

  表2、中国历史朝代与潘氏世代对照表
 

朝代

时间

世代

朝代

时间

世代

五帝时期

约公元前26世纪-22世纪

潘氏先祖

从五帝到先

周十五王

(商末止)

公元581—618

64-67

公元前2070-1600

公元618—907

65-78

前商

公元前1600-1300

五代

公元907—960

76-80

后商

公元前1300-1046

北宋

公元960—1127

78-86

西周

公元前1046-771

1-13

南宋

公元1127—1279

84-92

东周

公元前770-256

11-33

公元1206—1368

90-96

公元前221-206

31-35

公元1368—1644

94-106

西汉

公元前206-公元25

33-44

公元1616—1911

104-117

东汉

公元25-220

42-52

民国

公元1912—1949

115-118

三国

公元220-280

50-54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101

116-120

西晋

公元265-317

52-55

注:此对照表按26代推算,均以出生年代为基数计算。因年代久远,各地,各支系发展不同,人物所在年代可在该代数后推延2-3代(及人生在世约50-80年的时间)较为符合实际,仅供推算参考

东晋

公元317-420

53-59

南北朝

公元420-589

57-66

 
  表3:潘氏连公支系湘川黔世系修正对照表

谱系

1

2

3

4

5

湖南谱系(湘)

季孙

四川谱系(川)

季孙

子意

南寿

贵州谱系(黔)

季孙

子意

统一修正谱系

季孙

 

 

 

 

 

 

谱系

6

7

8

9

10

湖南谱系(湘)

南寿

四川谱系(川)

贵州谱系(黔)

南寿

统一修正谱系

南寿

 

 

 

 

 

 

谱系

11

12

13

14

15

湖南谱系(湘)

弘文

法正

四川谱系(川)

宏文

法正

贵州谱系(黔)

宏文

叔党

法正

统一修正谱系

弘文

法正

 

 

 

 

 

 

谱系

16

17

18

19

20

湖南谱系(湘)

四川谱系(川)

目永

贵州谱系(黔)

童蒙

统一修正谱系

 

 

 

 

 

 

谱系

21

22

23

24

25

湖南谱系(湘)

游杨

武仲

四川谱系(川)

游杨

宽宰

武仲

贵州谱系(黔)

游杨

子宽

武仲

统一修正谱系

游杨

武仲

 

 

 

 

 

 

谱系

26

27

28

29

30

湖南谱系(湘)

誉之

子文

重诲

四川谱系(川)

誉之

子岷

重诲

贵州谱系(黔)

子文

重诲

统一修正谱系

誉之

子文

重诲

 

 

 

 

 

 

谱系

31

32

33

34

35

湖南谱系(湘)

允中

子晟

昌斯

四川谱系(川)

允中

昌期

贵州谱系(黔)

允中

昌斯

统一修正谱系

允中

子晟

昌斯

 

 

 

 

 

 

谱系

36

37

38

39

40

湖南谱系(湘)

子玄

公纪

弘孙

四川谱系(川)

元之

惟一

公纪

宏孙

伯符

贵州谱系(黔)

元之

性一

公纪

洪孙

统一修正谱系

子玄

公纪

弘孙

 

 

 

 

 

 

谱系

41

42

43

44

45

湖南谱系(湘)

伯符

子羡

四川谱系(川)

子羡

贵州谱系(黔)

伯符

子羡

统一修正谱系

伯符

子羡

谱系

46

47

48

49

50

湖南谱系(湘)

俊即

次鹰

四川谱系(川)

俊卿

次鹰

贵州谱系(黔)

俊卿

次鹰

统一修正谱系

俊即

次鹰

 

 

 

 

 

 

谱系

51

52

53

54

55

湖南谱系(湘)

允之

怀玉

四川谱系(川)

允之

怀玉

贵州谱系(黔)

允之

怀玉

统一修正谱系

允之

怀玉

 

 

 

 

 

 

谱系

56

57

58

59

60

湖南谱系(湘)

灵钧

日新

休源

思让

四川谱系(川)

灵钧

日新

休源

思让

贵州谱系(黔)

灵钧

日新

休源

思谦

统一修正谱系

灵钧

日新

休源

思让

 

 

 

 

 

 

谱系

61

62

63

64

65

湖南谱系(湘)

彦晖

文英

德平

师正

四川谱系(川)

彦俊

文荣

德升

师向

贵州谱系(黔)

彦晖

文英

德平

师正

统一修正谱系

彦晖

文英

德平

师正

 

 

 

 

 

 

谱系

66

67

68

69

70

湖南谱系(湘)

思老

文兴

昌佑

四川谱系(川)

思考

文新

昌佑

贵州谱系(黔)

思老

文兴

昌佑

统一修正谱系

思老

文兴

昌佑

 

 

 

 

 

 

 

 

 

 

 

 

谱系

71

72

73

74

75

湖南谱系(湘)

林义

古达

天英

仲俊

四川谱系(川)

林义

文达

天英

仲俊

贵州谱系(黔)

林义

古达

天英

仲俊

统一修正谱系

林义

古达

天英

仲俊

 

 

 

 

 

 

谱系

76

77

78

79

80

湖南谱系(湘)

(国荣)

惟正(道)

贞周

(湖南中方鼻祖)

四川谱系(川)

(国荣)

惟正(道)

明周         

   达州)

仕臣

仕臣

贵州谱系(黔)

(国荣)

惟正(道)

明周       

仕臣

统一修正谱系

(国荣)

惟正(道)

明周       

仕臣

 

 

 

 

 

 

谱系

81

82

83

84

85

四川谱系(川)

克明

绍书

源洪

由选

远聘

贵州谱系(黔)

克明

绍书

源洪

由选

远聘

统一修正谱系

克明

绍书

源洪

由选

远聘

 

 

 

 

 

 

谱系

86

87

88

89

90

四川谱系(川)

本崇

立兴

永盛

传治

(四川达州鼻祖)

贵州谱系(黔)

本崇

立兴

永盛

传逹

芳奇

统一修正谱系

本崇

立兴

永盛

传逹

芳奇

 

 

 

 

 

 

谱系

91

92

 

 

 

贵州谱系(黔)

应明

志远(字铁、明洪武年间迁居贵州黄平鼻祖)

统一修正谱系

应明

志远

 

 

 


  表4:美公之子惟德公支系世系图
 
  惟德与惟正(惟道)二公祖系相同,岳公以前的世系详见《连公支系湘川黔世系修正对照表》,本表只载从50世岳公起至清初顺治年间104世止。

50

5152

53

54

5556

57

允之

克之

怀玉

怀壁

灵钧

灵钩

灵剑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日新休源

日华

日荣

日章

思让

思谦

思谨

彦晖文英

彦伟

彦俊

彦荣

德平

德升

德起

师正

师向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施老

文兴昌佑

文启

林宗大远

林义古逹

施考(师向之子)

 
 

74

75

76

77

78

79

 

天英

 

仲俊

仲伟

国华

 

(国荣)璘

惟德

惟正(道)

土凰

土龙

天雄

天杰

惟固

 

惟清

惟熙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世昌宗亮

世隆

世丰

  

伯全

 

刚中

文卿

武卿

斌卿

汉卿智房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八朝

十朝

 

道甫

义甫

寔甫

彦瑞

彦理

景良

景图

思贤

思宏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明未清初

 

文远

文逹

文逖

文通

文迁

 

 

 

德禄

德福

 

 

 

朝巽

朝聘

 

 

 

翊清

 

 

 

运昌

而恭

而富

而忠

而孝

 
  据谱记载,美公长子惟德公之子孙从80世至82世起在南宋建炎(公元1127—1131年)之乱中开始南渡迁徒各地,直到86世的刚中,88世的智房,89世的十朝八朝都是在宋末兵乱中四处迁徒。
  为了考证清楚美公支系的祖系,希望大家提供史料共同研讨,特别是美公后裔,只有在充分论证的前提下才能最后定论,以上仅有美公之子惟德、惟正公支系世系图,希望惟固、惟清、惟熙公子孙积极提供史料参与考证。
 
  潘氏历朝宰相名录
  潘尼:字正叔,荥阳中牟(今河南中牟东)人。西晋著名文学家,官中书令,惠帝永兴二年(公元305年)至光熙元年(306年)在职,永嘉中迁太常卿。洛阳将没,携家属欲还乡里,途中病卒,年60余。
  潘乐:(?~555年),北齐文宣帝时任司徒。从天保元年至五年(公元550~554年)在位。字相贵,又名相乐,广宁石门(今甘肃渭源县西南)人。后以南道大都督讨候景,克泾州、安州等地,除瀛州刺史,仍略淮汉。六年,卒于悬瓠。潘乐死后赠假黄铖太师、大哥马、尚书令。
  潘美925~991)字仲询,大名(今北京)人。宋太祖时开国大将军,历任检校太师,知真定府,旋改都部署,判并州,加同平章事,卒谥武惠。
  潘承佑:十国时闽同平章事,永隆三年(公元943年)任职。晋安(今福建南安)人。承佑对南唐贡献颇大,以礼部尚书致仕,卒于洪州西山。
  潘晟:明神宗时大学士,万历十年(1582年)任职。字思明,号水帘,浙江新昌(今浙江新昌县)人。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进士。隆庆元年(1567年)以史部左侍郎兼学士,万历十年(1582年)进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潘世恩:(1767~1854年),字槐庭,号芝轩,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清道光朝军机大臣,大学士。道光十三年至三十年(1833~1850年)任职,共十七年。潘世恩一生经历四朝皇帝,位居显赫,三十余年备受皇帝恩宠,他86岁去世,皇帝派亲王专门祭奠,牌位放入贤良祠,谥号文恭。
  潘祖荫:(1830~1890年)清光绪朝军机大臣。潘世恩之孙,潘曾绶之子,字伯寅,江苏吴县人,潘祖荫累迁侍读学士,左副都御史,授大理寺少卿,补礼部右侍郎,数迁工部尚书,加太子少保等。与同朝翁同翕并称为“翁潘”,逝后赠太子太傅,谥号文勤。
  潘氏历代皇后皇妃
  潘皇后:三国吴帝孙权皇后,会稽句章(今浙江余姚东南)人,生子亮,赤乌十三年(250年)亮立为太子,太元元年(251年)孙权立为皇后。
  潘淑妃:(?~453年)元嘉初年,以貌美为文帝纳入后宫,封为淑妃,宋孝武帝即位,被追赠为长宁园夫人。
  潘贵妃:(?~501年),以貌美为东昏侯萧宝卷纳入后宫,封为贵妃,南齐人,其父潘宝庆,后梁文帝(公元502~550年)入健康,浴赠给田安启,不从,自缢死,有“玉儿尚且拼生,金莲绝此”之赞誉。
  章怀潘皇后:968~989年),宋真宗赵恒元配妻,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东)人,宋忠武军节度潘美第八女,封莒国夫人,端拱二年五月死,真宗即帝位追册为皇后。
  潘贤妃:(?~1148年)开封人,南宋高宗赵构之妃,赵构为康王时入侍,继帝位后封为贤妃,绍兴八年(1148年)病死。
  潘端妃:明宪宗(公元1465-1488年)朱见深妃,生荣王朱佑枢。
  历朝潘姓宰相和皇后、皇妃仅供各地修正世系世代和编写人物志参考。在潘氏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同名不同朝代和同名同朝代的历史名人很多,在修正世系世代和编修人物志时要考证清楚历史人物所在年代、籍贯、事迹等,避免世系世代记载混乱的现象发生。此为探讨文章仅供众宗亲研讨潘氏历史参考,希望在充分发表论证前提下获得统一认识和定论。
 
  联系电话:028-80771855  028-81675017   028-84355354
  邮箱:pan_qizhang@sina.com 
  潘启章    
 
  2009年2月8日
0 收藏

评论 (23)

我是第108代,家谱记载潘美69代.中间每一代都记录详细. 如果有错误的话,那么就是潘美以前的错误,毕竟以后的记载很准确. 难道潘美不是从周文王那个支脉下来的?
匿名 #1 楼 2009-03-11 00:48
堪为精品
匿名 #2 楼 2009-03-20 23:48
不知惟道公的资料哪有?我想了解.
云中君 #3 楼 2009-03-29 10:36
P
我们的字辈完全不一样,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panbin #4 楼 2009-04-17 16:47
P
潘启章 先生我是甘肃永昌的潘姓有30000 多人是从哪来的。潘进虎
panjinhu #5 楼 2009-05-03 00:48
我的祖籍是江西临江府,又是哪一支系呢?
潘吉丁 #6 楼 2009-05-03 01:31
好的!
潘仕锋 #7 楼 2009-09-02 16:45
9月6号重新上传了修改稿!!!
吹水 #8 楼 2009-09-06 15:13
先生对潘氏研究至深,但历史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推算而改变。先生所说“... ....90%不符合历史客观实际”。容易造成一种误判,即使真的在10%之列也会被误以不合历史实际。
推算本身就是一种不严谨的统计,以不严谨的推算来判断严肃的历史有不妥之疑。
匿名 #9 楼 2010-01-20 20:13
质疑:“……溆州首领;……官副使,……官都巡部丞郎,……西曹首领,……官副都使,……官都巡,……官副使,……官吏部文郎文铨”等这些官名出于何典?那朝那代有这些官名官位?让人看了是一头雾水!
匿名 #10 楼 2010-01-21 10:1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