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州有几个镇有姓潘的,人口都不多,但奇怪的是每个镇的潘姓都分有一撇和没一撇的,而没一撇的在本地俗称"无头潘".那位前辈能指点一下吗????????????????
"无头潘"的由来谁能告诉我?
作者: 潘一堆
•
发表于: 2008-11-16 22:43
•
查看: 2305
•
回复: 12

潘一堆
楼主
2008-11-16 22:43

潘健叶
#2
2008-12-13 22:18
在广东南海官窑沙头海念村就有这样的解析。可以上网南海官窑沙头就可以了。

潘喜辉
#3
2009-01-10 02:31
写“无头潘”祖先中进士 传承无头字一写四百年
南海罗村务庄荣星村民小组潘姓村名写潘字时有个习惯,故意把潘字上面的一撇给去掉,而这一习惯已经传承了四百多年。究竟因何原因要写“无头潘”呢,记者昨日(26日)走访后才发现里面故事还真不少。
写“无头潘”潘濬中进士
在村长和潘姓后人的指引下,记者见到了村里面刻着“迎恩里”三个大字的石匾,据村中长者介绍这块石匾已经保存了400多年,主人名叫潘濬,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大官员,官至刑部尚书。据罗村方志办介绍,他也是罗村籍人士明代以来的最大官员,牌匾是在万历癸丑年(1613年)为感谢皇恩在村中建的一个牌坊,现在只剩下一块石碑了。
关于这无头潘的来历,罗村镇方志办副主任何青山向记者介绍,这其中有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原来这潘濬自幼聪慧,却接连两次科举不中,第三次参加考试的时候便把名字里面潘字的一撇给去掉,意思是去掉压头一笔,结果就中进士,廷试二甲二十二名。由于政绩出色,最后官至刑部尚书,崇祯登基后恩给三代诰命,曾赐“三代尚书”木匾挂在潘氏宗祠内。据何老介绍,在潘濬之前务庄就有“无头潘”的说法,取“有水有田又有米”之意,只是到了潘濬以后才成为全村的习惯。
村头新牌坊仍用“无头潘”
63岁的潘伯告诉记者,潘氏宗祠一直持续到解放后60年代仍然存在,农村公社化的时候被推倒建了一所务庄小学。老人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祠堂有两层楼那么高,非常阔气,“规模比起现在的祖庙一点也不逊色,是当时罗村现存最大的祠堂。”村长和潘伯现场测量了一番,粗略算起来有大概500多平方米。罗村方志办工作人员证实了何伯的说法。年逾七旬的何青山老人回忆说,潘氏宗祠是潘濬当官之后扩建的,扩建后,祠堂重新挂匾,匾上的“潘”字便是无头潘。可惜祠堂被推倒之后,牌匾亦不知踪影,重建潘氏祠堂亦不知何时能实现。
据村长介绍,现在村中潘姓家人大概还有700人,其中很多已经外面买了房子或者出外工作。村中很多老房子已经没人住了。潘振家老人现年65岁,是潘濬第27代子孙,身体仍然很好,他告诉记者,年老的人仍然坚持“无头潘”的写法,但是年轻人就不一定了,但是现在村头新的牌坊上面,仍然是“无头潘”的写法。

pxq_2008
#4
2009-03-15 13:03
潘字少一撇 背后有段古
狮山沙头海念村潘姓错别字缘自老祖宗考进士签名漏写一笔后“将错就错”
海念村潘氏宗祠牌匾上的“潘”字少了顶上一撇。
全村姓“潘”,可老祖宗姓氏全都缺了“番”字上的一撇;就连宗祠牌匾上的“潘”字也不例外,为何村民几百年来用一个错别字来当姓氏?近日记者寻访发现,原来错别字背后有一段古。
日前,记者来到南海狮山官窑沙头海念村,发现潘氏宗祠非常特别,宗祠牌匾上的“潘”姓的“番”字边竟然顶上少了一撇!就连宗祠里供奉的老祖宗所用的姓氏“潘”都是一个错别字。
据悉,方圆几百里,仅有海念村如此。“南宋时期,我们的始祖海念在这里扎根开村,二世祖元实则在此建立这个宗祠,当时确实用的是‘潘’字,但是到了三始祖仕俊才把“潘”的‘番’字顶上的一撇去掉了。”今年87岁高龄的生伯说,原来老祖宗当年上京赴考,文章出色而获进士,准备授官“翰林”,谁知仕俊答完卷后签名时,竟把自己的姓氏漏写了一撇而不知,结果皇帝命主考官询问仕俊姓氏是潘还是非潘?如果姓名不符则不能授予进士名衔以及翰林,仕俊当时一听,才知道自己少写了一撇,便毫不含糊地给主考官说:“我的姓就是这样写的,我们全村都是这个姓,如若不信,可到老家查个究竟。”随后就马上命随行的书童,快马加鞭赶回家里,把宗祠牌匾上的“潘”上的一撇给铲掉,并把祖宗神位上的字改过来。从此,海念村便用上了这个错别字。
斗转星移,千年封建社会已成历史尘烟,然海念村村民并没有因此抛弃这个错别字姓氏,一直维护着这个“美丽的谎言”。记者在祠堂发现一块修装祠堂的芳名榜,记录了最近10年捐资名单,所有“潘”字都少了一撇。据悉,现在村子里家家户户的供奉祖先的神位用的姓氏全都是错别字。“中国人嘛,宗族情感还是很深厚,既然是祖宗流传下来的,我们当然要保留。”今年50岁的潘景仪说,除了身份证,政府、商务文件要用正规的“潘”字,其他时候我都坚持写那个少了一撇的“潘”。
除了很好地保存祖宗留下来的这个少了一撇的“潘”之外,村民还很好地保留了南宋末年
三世祖仕俊坐船逃难回乡时,放在官船上的25块大黑石头(防止颠簸翻船),至今至少500年历史。村民把石头安放在村里的地塘,和石凳石桌连成一个休憩区,并把这个地方特意命名为“黑
无头潘,有水,有田,有米 多好啊!
狮山沙头海念村潘姓错别字缘自老祖宗考进士签名漏写一笔后“将错就错”
海念村潘氏宗祠牌匾上的“潘”字少了顶上一撇。
全村姓“潘”,可老祖宗姓氏全都缺了“番”字上的一撇;就连宗祠牌匾上的“潘”字也不例外,为何村民几百年来用一个错别字来当姓氏?近日记者寻访发现,原来错别字背后有一段古。
日前,记者来到南海狮山官窑沙头海念村,发现潘氏宗祠非常特别,宗祠牌匾上的“潘”姓的“番”字边竟然顶上少了一撇!就连宗祠里供奉的老祖宗所用的姓氏“潘”都是一个错别字。
据悉,方圆几百里,仅有海念村如此。“南宋时期,我们的始祖海念在这里扎根开村,二世祖元实则在此建立这个宗祠,当时确实用的是‘潘’字,但是到了三始祖仕俊才把“潘”的‘番’字顶上的一撇去掉了。”今年87岁高龄的生伯说,原来老祖宗当年上京赴考,文章出色而获进士,准备授官“翰林”,谁知仕俊答完卷后签名时,竟把自己的姓氏漏写了一撇而不知,结果皇帝命主考官询问仕俊姓氏是潘还是非潘?如果姓名不符则不能授予进士名衔以及翰林,仕俊当时一听,才知道自己少写了一撇,便毫不含糊地给主考官说:“我的姓就是这样写的,我们全村都是这个姓,如若不信,可到老家查个究竟。”随后就马上命随行的书童,快马加鞭赶回家里,把宗祠牌匾上的“潘”上的一撇给铲掉,并把祖宗神位上的字改过来。从此,海念村便用上了这个错别字。
斗转星移,千年封建社会已成历史尘烟,然海念村村民并没有因此抛弃这个错别字姓氏,一直维护着这个“美丽的谎言”。记者在祠堂发现一块修装祠堂的芳名榜,记录了最近10年捐资名单,所有“潘”字都少了一撇。据悉,现在村子里家家户户的供奉祖先的神位用的姓氏全都是错别字。“中国人嘛,宗族情感还是很深厚,既然是祖宗流传下来的,我们当然要保留。”今年50岁的潘景仪说,除了身份证,政府、商务文件要用正规的“潘”字,其他时候我都坚持写那个少了一撇的“潘”。
除了很好地保存祖宗留下来的这个少了一撇的“潘”之外,村民还很好地保留了南宋末年
三世祖仕俊坐船逃难回乡时,放在官船上的25块大黑石头(防止颠簸翻船),至今至少500年历史。村民把石头安放在村里的地塘,和石凳石桌连成一个休憩区,并把这个地方特意命名为“黑
无头潘,有水,有田,有米 多好啊!

pxq_2008
#5
2009-03-15 13:06
潘字少一撇 背后有段古
狮山沙头海念村潘姓错别字缘自老祖宗考进士签名漏写一笔后“将错就错”
海念村潘氏宗祠牌匾上的“潘”字少了顶上一撇。
全村姓“潘”,可老祖宗姓氏全都缺了“番”字上的一撇;就连宗祠牌匾上的“潘”字也不例外,为何村民几百年来用一个错别字来当姓氏?近日记者寻访发现,原来错别字背后有一段古。
日前,记者来到南海狮山官窑沙头海念村,发现潘氏宗祠非常特别,宗祠牌匾上的“潘”姓的“番”字边竟然顶上少了一撇!就连宗祠里供奉的老祖宗所用的姓氏“潘”都是一个错别字。
据悉,方圆几百里,仅有海念村如此。“南宋时期,我们的始祖海念在这里扎根开村,二世祖元实则在此建立这个宗祠,当时确实用的是‘潘’字,但是到了三始祖仕俊才把“潘”的‘番’字顶上的一撇去掉了。”今年87岁高龄的生伯说,原来老祖宗当年上京赴考,文章出色而获进士,准备授官“翰林”,谁知仕俊答完卷后签名时,竟把自己的姓氏漏写了一撇而不知,结果皇帝命主考官询问仕俊姓氏是潘还是非潘?如果姓名不符则不能授予进士名衔以及翰林,仕俊当时一听,才知道自己少写了一撇,便毫不含糊地给主考官说:“我的姓就是这样写的,我们全村都是这个姓,如若不信,可到老家查个究竟。”随后就马上命随行的书童,快马加鞭赶回家里,把宗祠牌匾上的“潘”上的一撇给铲掉,并把祖宗神位上的字改过来。从此,海念村便用上了这个错别字。
斗转星移,千年封建社会已成历史尘烟,然海念村村民并没有因此抛弃这个错别字姓氏,一直维护着这个“美丽的谎言”。记者在祠堂发现一块修装祠堂的芳名榜,记录了最近10年捐资名单,所有“潘”字都少了一撇。据悉,现在村子里家家户户的供奉祖先的神位用的姓氏全都是错别字。“中国人嘛,宗族情感还是很深厚,既然是祖宗流传下来的,我们当然要保留。”今年50岁的潘景仪说,除了身份证,政府、商务文件要用正规的“潘”字,其他时候我都坚持写那个少了一撇的“潘”。
除了很好地保存祖宗留下来的这个少了一撇的“潘”之外,村民还很好地保留了南宋末年
三世祖仕俊坐船逃难回乡时,放在官船上的25块大黑石头(防止颠簸翻船),至今至少500年历史。村民把石头安放在村里的地塘,和石凳石桌连成一个休憩区,并把这个地方特意命名为“黑
无头潘,有水,有田,有米 多好啊!
狮山沙头海念村潘姓错别字缘自老祖宗考进士签名漏写一笔后“将错就错”
海念村潘氏宗祠牌匾上的“潘”字少了顶上一撇。
全村姓“潘”,可老祖宗姓氏全都缺了“番”字上的一撇;就连宗祠牌匾上的“潘”字也不例外,为何村民几百年来用一个错别字来当姓氏?近日记者寻访发现,原来错别字背后有一段古。
日前,记者来到南海狮山官窑沙头海念村,发现潘氏宗祠非常特别,宗祠牌匾上的“潘”姓的“番”字边竟然顶上少了一撇!就连宗祠里供奉的老祖宗所用的姓氏“潘”都是一个错别字。
据悉,方圆几百里,仅有海念村如此。“南宋时期,我们的始祖海念在这里扎根开村,二世祖元实则在此建立这个宗祠,当时确实用的是‘潘’字,但是到了三始祖仕俊才把“潘”的‘番’字顶上的一撇去掉了。”今年87岁高龄的生伯说,原来老祖宗当年上京赴考,文章出色而获进士,准备授官“翰林”,谁知仕俊答完卷后签名时,竟把自己的姓氏漏写了一撇而不知,结果皇帝命主考官询问仕俊姓氏是潘还是非潘?如果姓名不符则不能授予进士名衔以及翰林,仕俊当时一听,才知道自己少写了一撇,便毫不含糊地给主考官说:“我的姓就是这样写的,我们全村都是这个姓,如若不信,可到老家查个究竟。”随后就马上命随行的书童,快马加鞭赶回家里,把宗祠牌匾上的“潘”上的一撇给铲掉,并把祖宗神位上的字改过来。从此,海念村便用上了这个错别字。
斗转星移,千年封建社会已成历史尘烟,然海念村村民并没有因此抛弃这个错别字姓氏,一直维护着这个“美丽的谎言”。记者在祠堂发现一块修装祠堂的芳名榜,记录了最近10年捐资名单,所有“潘”字都少了一撇。据悉,现在村子里家家户户的供奉祖先的神位用的姓氏全都是错别字。“中国人嘛,宗族情感还是很深厚,既然是祖宗流传下来的,我们当然要保留。”今年50岁的潘景仪说,除了身份证,政府、商务文件要用正规的“潘”字,其他时候我都坚持写那个少了一撇的“潘”。
除了很好地保存祖宗留下来的这个少了一撇的“潘”之外,村民还很好地保留了南宋末年
三世祖仕俊坐船逃难回乡时,放在官船上的25块大黑石头(防止颠簸翻船),至今至少500年历史。村民把石头安放在村里的地塘,和石凳石桌连成一个休憩区,并把这个地方特意命名为“黑
无头潘,有水,有田,有米 多好啊!

潘麒元
#6
2009-05-07 03:16
写“无头潘”祖先中进士 传承无头字一写四百年 及 所谓 将错就错 的故事 我不认同
上古写法就是水米田的写法 我是廣西宾阳的 我们以前的祖碑上 潘字也都沒有上面那一撇
上古写法就是水米田的写法 我是廣西宾阳的 我们以前的祖碑上 潘字也都沒有上面那一撇

潘志鹏
#7
2009-05-07 22:54
我比较喜欢写写字。我见古碑帖里的潘都是无头上那撇
我认识的潘字的繁体字都是 无头上那撇 的。
我认识的潘字的繁体字都是 无头上那撇 的。

szzhupai
#8
2009-05-23 15:11
我是贵州黔东南的,一般潘字都不写那一撇的,问长辈何故?答意是那一撇压得潘家人透不过气来。

maikou
#9
2009-06-10 23:53
我记得小时候我奶奶跟我讲过,具体是怎么样我不记得了,大致的意思是说潘氏的一位先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过关斩将通过重重考核得以到金銮殿见皇帝,但此人不知是大意还是恃才傲物,临走的时候没给皇帝行礼,引起了皇帝的注意,皇帝拿起他对的对子,发现落款是潘XX,潘字那时候就是头上没一撇的,发现潘字非常不得了,说是“水推米落田”,姓潘的人会夺掉他的江山,所以御笔一辉在潘字上面加了一撇

panchanghong
#10
2009-07-15 09:14
我是四川绵阳的,湖广填四川从广西桂林全州迁来,现在祖坟碑文上的潘字就没有那一撇,一直以来,我个人认为是汉字的演变,没有想到还有这么多故事!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