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潘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作者: 潘顶水 发表于: 2009-07-31 09:55 查看: 1087 回复: 21
潘顶水
楼主
2009-07-31 09:55
  潘虎烈士

  潘虎(1900-1930.12),湖南省浏阳县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家。193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第8军,随军北伐,因作战勇敢,相继升任排长、连长。1927年5月,因不满国民党右派在北伐军内清查共产党,辞官返回家乡。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4月在家乡组织一支农民武装,自称“红军游击队第1大队”,任队长。同年6月,错把中共党员邓洪作为国民党奸细抓获,后经邓教育,游击队接受浏阳共产党组织领导,仍任队长。不久,游击队与南乡游击队合编为浏阳赤卫第5师,担任副师长兼机枪连连长。10月奉命率部由浏阳西乡转入南乡,执行扩军任务。为打破国民党反动派对浏阳苏区发动的军事“围剿”,带领一个加强连,将居守西乡镇头市的敌军一个营歼灭。同年秋奉命率一个武装连,护送2000名新兵从浏阳去中央苏区。12月初到达芦溪至宜风一带山区时,突然遭到大队敌人阻击。为掩护部队转移,带头冲杀,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时年30岁。
潘顶水
#2
2009-07-31 09:56
  潘涛烈士
  潘涛(1911-1937.6.23),福建省仙游县人。少年时入县立中学读书。1928年春,积极参加农民反抗烟苗捐斗争和县立中学学生罢课、示威游行活动。1929年中学毕业后,到坝下小学执教,向学生介绍进步思想,并积极联络革命同志,支持农民抗捐抗税斗争。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11月被选为互济会县总会常委。1932年10月任中共仙游县委委员,负责城区和南区工作。不久被调到莆田,任中共莆田县委书记兼莆田工农红军游击队政治委员。1934年春率领游击队在莆田忠门地区发动农民1000余人冲入区署,斗区长、开仓分粮,受到中共福州中心市委的表扬。9月重建中共莆田中心县委,任中心县委委员兼任莆田游击队政治委员。12月率游击队潜入常太地区,奇袭国民党枫叶塘乡公所常备队,缴枪20多支、子弹数千发,拔掉了常太地区的反动堡垒,打响了闽中3年游击战争的第一枪,为创建闽中游击区立下首功。1935年5月,莆田中心县委与福清中心县委合并成立中共闽中特委,任委员。莆田游击队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闽中游击队第2支队,任政治委员。与第1支队协同作战,主动出击,四处袭扰敌人,闽中游击区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1937年2月,中共闽中特委在莆田洪度村举行会议,由于叛徒出卖被捕。6月23日英勇就义于福州西门外,牺牲时26岁。
潘顶水
#3
2009-07-31 09:56
  潘骥烈士
  潘骥(1896-1931.5),江西省余干县人。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大革命时期,1925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在第5军随营学校学习。毕业后任排长、连长等职,后因从事革命活动被解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在波阳县警卫团任连长。1930年5月因筹划率部起义事泄被捕,关押于乐平监狱,被判处死刑待决。6月红10军攻克乐平时获救出狱,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任红10军教导团第1营营长,后任第84团团长,参加了攻打景德镇等重要战役。1931年1月任闽北红军独立团团长。5月在福建崇安作战时牺牲,时年35岁。
潘顶水
#4
2009-07-31 09:56
 潘一福烈士
  潘一福(1911-1932.6),安徽省金寨县人。学徒出身,1929年参加革命,从事地方工作。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先后在红1军、红4军12师36团当战士。1932年调入红25军75师225团2营4连当文书。后调任225团政治处宣传委员、红75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参加鄂豫皖根据地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斗争。随军南下蕲(春)、黄(梅)、广(济)地区,在黄安、商潢、潢光、苏家埠战役中,屡建功绩。1932年6月在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在霍邱作战时牺牲,时年21岁。
潘顶水
#5
2009-07-31 09:57
  潘月明烈士
  潘月明(1904-1932.5),湖北省阳新县人。早年家庭贫苦,从小在煤窑做工、拾煤。1926年10月七约煤矿工人成立工会,常去参加开会。后参加了海口农民军。1927年5月任七约山农民协会委员会会长。1928年在煤矿区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任七约赤卫队队长。1929年七约乡苏维埃政府成立,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兼金龙区赤卫纵队七约大队大队长。不久改任纵队鼓动部长。1930年7月率30多名赤卫队骨干参加红3师第7团,任2营4连副政治指导员,8月任营副政治教导员。1931年红3师三个团的建制建成后,任红9团副政治委员。7月在木石港玉岭山战斗中,胜利地完成了歼敌任务。战后任红3师政治委员,主持新兵思想政治工作。1932年5月率部在四季山与敌作战,不幸牺牲,时年28岁。
潘顶水
#6
2009-07-31 09:57
  潘心元将军
  潘心元(1903-1930),又名潘心殷、潘心员,化名彭清泉。湖南省浏阳县人。1920年考入长沙岳云中学读书,同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6月经夏明翰、田波扬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从事工农运动和武装斗争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大革命时期,1924年以小学教师身份作掩护,开展革命工作,同年冬在浏阳北乡建立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1927年2月又在浏阳建立了济阳工农武装——浏阳工农义勇军,并兼任党代表。4、5月出席在武汉召开的中共五大,支持毛泽东等提出的武装工农的主张。8月31日参加毛泽东在安源张家湾主持召开的地方党组织和军负现人会议,按照中共关于举行秋收暴动的指示,作了起义的部署。浏阳工农义勇军被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3团,兼任团党代表。会后与毛泽东同赴铜鼓,直接指挥第3团的战斗。到达济阳境内的张坊时,遭到十几个“团防局”团丁的拦截。他勇敢机智地掩护毛泽东脱险,自己被敌人抓住 ,在被押解去浏阳县城途中,机敏脱逃。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9月9日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被任命为工农革命军第3团党代表。15日第3团攻克浏阳县城,遭到敌军的包围,部队被打散,经与党联系,返回浏醴平地区继续开展游击战争。1928年任湘东特委副书记,同年冬调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省委农民部长,专门负责农运工作。1929年在上海党中央工作一段时间之后,被中央任命为中央巡视员。1930年2月7日被派回江西,当选为红4、5、6军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总前委员会常务委员。曾任红3军代理政治委员,红4军政治委员,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后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迫害,半年多未被分配工作。1930年8月下旬,在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周恩来的干预下恢复工作,被中央派到浙南视察,帮助整顿浙南特委和红13军组织,发展红13军队伍。巡视了瑞安、温州、海门(今椒江区)等地,调查了浙南党组织和红13军的情况后,于9月下旬到上海,向党中央写了《关于浙南的党务工作困难情况》的报告,对发展浙南地区的党务工作和建立敌后根据地,结束李立三在党内的领导地位,起了重大作用。被党中央任命为红13军政治委员,再次被派往浙南工作。10月19日到温州,与浙南特委书记王国祯一起,召开了浙南特委紧急会议,决定红13军2团会合黄岩、临海游击队,发起攻打玉环、温岭、黄岩等县城。会后偕同浙南特委委员、第2团政委赵胜来玉环县苔山岛,帮助二团整顿。为2团开展海上游击斗争建立营地。到达苔山岛后,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创办夜校。宣传革命道理,训练部队,并争取伙苔山乡乡长改邪归正、投身革命。12月上旬接上级通知,从玉环县苔山岛坐船去温州参加特委会议,与前往温州治病的2团1战士同行。因奸人告发,两人在乐清湾九眼港洋面遭到拦截,与该战士在芦浦分水山惨遭枪杀,时年仅27岁。
  潘心元牺牲后,红13军2团领导即派战士从分水山抢回尸体,第二天在苔山兴行了简朴而隆重的追悼会,并把烈士安葬在苔山岛的最高处。党中央得知消息,向全党发了悼念文告,并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为烈士举行了一次的秘密追悼会。1945年,在延安召开的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的名字和生平事迹先后载入《中国革命英名录》、《中共党史人物传》和《红军将领传》。苔山岛的潘心元烈士墓,已于1995年重新修葺,并被于浙江省玉环县人民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潘顶水
#7
2009-07-31 09:57
  潘世雅烈士
  潘世雅(1903-1937.2.28),浙江省苍南县五凤乡上村人。1934年参加革命。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在福鼎黄仁加入赤卫队,任交通员。1935年后历任鼎平上东区、藻溪区肃反队长。1936年任鼎平游击队队长兼指导员,先后率队在浙闽边区与敌战斗十余次。1937年2月率队参加红军挺军师在泰顺峰文训练,受敌军包围,突围后仅剩6人,到马站南关岛山洞中隐蔽。又因叛徒告密,19日与妻子王玉英同时被捕。敌人施用各种酷刑始终没能从他口中得到红军的消息,转而想从他妻子王玉英口中获得,王玉英毅然剪断自己的舌头。28日敌人将潘世雅押到桥墩溪滩,将他手脚砍断,全身烧上煤油烧死,牺牲时34岁。
潘顶水
#8
2009-07-31 09:57
  潘永阶烈士
  潘永阶(1910-1934),湖北省大悟县人。1930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受进步思想影响,毅然参加革命,后编入中国工农红军,历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在艰苦的环境中,克服重重困难,长期转战于大别山区,参加过保卫鄂豫皖根据地的历次反“围剿”斗争。1932年随军西征到达四川后,任红军某部副团长。1934年在通江与敌作战中,率部奋力抗击敌人,遭到敌军大部队的反击,身负重伤,英勇牺牲,时年24岁。
潘顶水
#9
2009-07-31 09:58
  潘幼卿烈士
  潘幼卿(1912-1935.1),湖北省大悟县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红9军25师副师长等职。1933年8月,率红9军25五师74团在攻打仪陇战斗中,以小的代价突破敌人的坚固防线,歼敌200余人,缴枪200余支,俘敌数十人,为营渠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在保卫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中,率部参加了仪南、营渠、宣达三大战役。1935年1月,在四川广昭战役中,身先士卒,英勇牺牲,时年23岁。
潘顶水
#10
2009-07-31 09:58
  潘兆麟烈士
  潘兆麟(1907-1931.8.9),湖北省兴山县人。早年因家境清贫,勉强读完高等小学堂,到古夫许成商店当学徒。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到秭归县天生煤矿公司当店员。1927年初,在大革命高潮时,兴山籍在外求学的知识青年刘子和、白海泉、徐大孝等从省党务干部学校毕业后,回县筹建县党部,宣传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经白海泉、钱文林介绍,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组建了中共兴山县委,任了县委宣传委员,领导平邑口一带发展党组织和武装建设工作。迅速建起了平邑口区委会,发展党员25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秋,随着斗争的深入发展,中共巴兴归县委会成立,当选为宣传委员,积极开展党的政治宣传工作。同年10月1日,反动县长万日藩勾结国民党宜昌正规军罗少波连,伙同金泰和和地方团防,共1000余人,大肆围捕地下党员和革命群众,破坏党群组织,革命力量受到摧残。县委书记张华甫在转移途中被捕牺牲后,率兴山县的游击武装转移到巴东,与黄大鹏会合,组成了鄂西游击大队,游击在巴兴归三县边界,沉重地打击了敌人,保存了自己。1930年5月17日,刘子泉、黄大鹏率鄂西游击大队首次攻克兴山县城,参加了战斗。战斗中不畏艰险,英勇杀敌,部队回师滩坪休整,根据鄂西特委指示,鄂西游击大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49师,任政治部主任。9月15日,第二次攻打兴山县城,率领战士冲锋陷阵,攻入东门城角,一枪击毙保卫团3中队队长郑立三,余敌狼狈溃逃。入城后带领政治部的同志张贴标语,宣传红军是肃清社会乱源的人民军队。10月又参加和领导了第三次攻克兴山县城的战斗。回师在滩坪、深渡河一带,没收了邱、吴、严、陈当地四大家族的部分财产,分给了穷苦百姓。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组织政治部的人员编写歌曲在红军中教唱、演出,以鼓舞红军士气,在战场上英勇杀敌。1931年4月1日,贺龙率红3军从长阳出发北上,长驱直入巴东,挥师东进秭归、兴山,一路势如破竹。在巴东过江后,贺龙接见了巴兴归苏区负责人胡云本、宋文明和他,听取了汇报,并代表红3军前委将49师改编为红3军教导第2师,任命黄大鹏为师长,涂美中为政委,周英为参谋长,他为政治部主任。为了保证红军东下洪湖,教导2师奉命留下牵制敌人,与敌周旋于兴山、巴东、房县一带,多次粉碎敌人“围剿”,击溃了盘踞在巴兴归地区长达半年之久的川军戴天明部一个旅。5月初教导2师在兴房边界遭敌“追剿”,部分人员冲出重围,东下洪湖找主力,另外部分与敌鏖战数十次,两次突围未成。受县委派遣,冒险越过敌人层层封锁线,取道巴东,返回兴山县平邑口,重建革命队伍。在平邑口,与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在农户楼上研制炸弹,被叛徒朱正品出卖,于8月被捕。当天被押到兴山县城。敌人严刑拷打,但始终坚贞不屈。9日在赴刑场途中沿街高唱《国际歌》,高呼:“打倒新军阀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他被刽子手刘洪依惨无人道地剖腹,挖出了心肝,壮烈牺牲,时年24岁。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