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名人——大别山的儿子

作者: 潘青海 发表于: 2011-05-31 09:51 查看: 1856 回复: 19
潘青海
楼主
2011-05-31 09:51
开国少将潘炎 潘寿才潘焱
河南省新县人。1916年出生贫农家庭。6岁上私塾。1929年参加红军游击队编入光山县独立营,1930年12月编入红4军10师29团,在该团特务连当传令兵。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4军10师28团排长、副连长、连长、营长、35团营政委、四川独立团政委、红4军12师司令部作战股长。参加了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苏区的二、叁、四次反“围剿”斗争、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34年在肃反中被误认为是“改组派”,受到撤职处分。长征途中,他率领一个营在救济寺战斗中攻克敌碉堡数个,全歼堵截之敌一个营抗日战争,潘焱进入抗大2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队长兼教员、高级干部营营长、步兵科副科长兼军事主任教员,因教学好被授予荣誉。后分配到冀鲁豫军区,历任陆军中学教育长、2分区参谋长、军区随营学校副校长。参加指挥1943年朝南战役、八公桥战役、1944年昆张战役。解放战争,1946年作为中共谈判小组成员,同国民党方面在新乡进行谈判。潘焱任冀鲁豫军区参谋长。当时国民党不承认我水东6军分区根据地,一直对水东地区进行围剿,刘伯承、邓小平派潘焱率独立旅去水东,统一指挥水东地区斗争。水东地区反围剿胜利后,潘焱派人向刘、邓做了汇报。邓小平派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任王幼平到水东地区协助潘焱工作,王幼平对潘焱说:邓政委很关心水东地区的斗争,说你一个人白天夜晚都不能休息,太累了,所以叫我来协助你。
  1947年,潘焱任晋冀鲁豫7纵参谋长。第二次陇海战役时,邓小平随7纵行动。战斗行军时,潘焱十分担心邓小平的安全,邓小平对他说:潘焱同志,你集中精力注意掌握好部队,不要管我。当时7纵司令员是杨勇,政委是张霖之,邓小平和杨勇、张霖之、潘焱朝夕相处,有一次邓小平对他们说:要说抽烟,杨勇可有绝招喽,行军骑在马上,刮大风也照样可以划火柴点烟抽,这一绝招我们谁也学不了。挺进大别山时,潘焱是晋冀鲁豫1纵参谋长,有一次刘伯承、邓小平到1纵,邓小平问:潘焱你已回来了呀,你是大别山的人,你们那里群众工作开展得好吗?淮海战役中,他参与指挥1纵首战张公店,歼敌181师。潘焱在战争年代叁次负伤,被评为叁等残废军人。建国前后,潘焱任5兵团副参谋长、参谋长、贵州军区参谋长,1950年任贵州军区副司令员,195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1954年潘焱入朝,担任志愿军16军军长。获朝鲜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58年回国后,军委调他到第二野战军战史编辑委员会工作,邓小平召见了王蕴瑞和潘焱,说:军委决定编写第二野战军的战史,组织了编委,我和伯承为主任,设立个战史编辑室,王蕴瑞为主任,潘焱、何正文为副主任。
  后来潘焱调到海军,任北海舰队参谋长、1961年任北海舰队副司令员,1968年任海军参谋长。1973年,邓小平复出,由江西回到北京,潘焱立即到花园村邓的住所看望,潘焱问起邓小平过去的腿伤,邓小平说:你还记得这么清楚,骨折住医院治疗好了,出院后没反复过,一直很好。此次在江西工厂锻炼时没阻挠,身体也很好,啥事都没有过,你看我的身体很健康。1979年,邓小平走马换将,免去吴忠的北京卫戍区司令员一职,改由潘焱担任。邓小平对潘焱说:到卫戍区去工作责任重些,中央和国家这么多机关,还有很多大使馆,还有中央领导人和国家机关的安全,有涉内涉外的关系,担子重,责任大,到职后要着重安全警卫工作,这复杂的保卫工作要做好,不能出事,工作中要注意抓苗头。不久,潘焱被提拔为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一直到1983年.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9年逝世,骨灰安葬于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
  潘焱(1916-1999),河南省新县卡房乡老叶湾村潘家下湾人。1929年参加红军游击队编入光山县独立营。1930年12月编入红4军10师29团,在该团特务连当传令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10师28团排长、副连长、连长、营长,第35团营政治委员,四川独立团政治委员,红4军12师司令部作战股长。参加了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苏区的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在肃反中被误认为是“改组派”,受到撤职处分。长征途中,率领一个营在救济寺战斗中攻克敌碉堡数个,全歼堵截之敌一个营。
  抗日战争时期,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2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队长兼教员,高级干部营营长,步兵科副科长兼军事主任教员,因教学好被授予荣誉。后分配到冀鲁豫军区,历任陆军中学教育,第2分区参谋长,军区随营学校副校长。参加指挥1943年朝南战役、八公桥战役、1944年昆张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作为中共谈判小组成员,同国民党方面在新乡进行谈判。任冀鲁豫军区参谋长,晋冀鲁豫野战军第7纵队参谋长,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贵州军区参谋长,1950年任贵州军区副司令员,195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基本系,同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6军军长。回国后,军委调他到第二野战军战史编辑委员会工作,任编辑室副主任,编写第二野战军的战史,后又调到海军,任北海舰队参谋长,1961年任北海舰队副司令员,1968年任海军参谋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1975年8月任解放军海军顾问。1979年1月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员,8月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卫戍区司令员。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开国少将。
潘寿才(1906—1974)河南省新县人。一九二八年参加光山县游击队。一九三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光山县独立营排长,红四军第十师二十九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九十三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二七七团政治处主任,第二七八团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营政治教导员,东进纵队津浦支队政治委员,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支队政治委员,延安中共中央党校第二部组织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十二旅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十二师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四十一军政治部副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政治委员,第二十三步兵学校政治委员,防空学校政治委员,湖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潘寿才少将
  潘寿才(1906-1974),河南省新县人。1928年参加光山县游击队。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10师29团参谋、政治处组织股股长,红31军93师组织科科长第277团政治处主任,278团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5年在四川阿坝地区率领团直和一个营掩护红四方面军转移,受到红31军政治部通令嘉奖。1936年在四川灌县率一个团掩护红四方面军北上,被敌军包围,经叁昼夜激战,突出重围,穿过100余里无人区,找到主力部队。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营政治教导员,津浦支队政治委员,山东纵队第2支队政治委员。1937年10月,参加了769团夜袭阳明堡日军飞机场的战斗,烧毁敌机24架。同年底,参加了129师在晋中地区粉碎日军的“六路围攻”战役。1938年1月,参加了平定以东的柏水井伏击战。3月,参加涉县、黎城间响堂铺伏击战。1941年起,先后入延安军政学院、军事学院和中央党校学习。后到延安中央党校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任4纵12师政治委员,参加了著名的塔山阻击战,后升任41军政治部副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23步兵学校政委。1952年,以第23步兵学校和华东军区第3防空学校训练处,第4军军直一部组建防空学校,任政治委员。防空学校校长王智涛少将对潘寿才评价很高,说他“对党忠诚,老实正派,是一名优秀的政工干部。”后升任湖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4年2月9日因病逝世,终年68岁。
中天
#2
2011-06-08 20:34
青海宗亲辛苦了!多多参与河南论坛建设。
青新了
#3
2011-06-13 15:13
多提宝贵意见。敬请各位指点。只有关注和积极参与才能是论坛活跃起来。
青新了
#4
2011-06-27 11:24
潘炎将军夫人何挺(原名涂月英)1924年出生于山东阳谷县一贫苦农民家庭,1938年参加革命,1940年入党。历任抗战剧团团员、县妇救会宣传部长兼区妇
救会主任、政治指导员、干事、科长、军代表、党总支书记、人事处长、国家海
洋局办公室主任等职。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
永 恒 的 怀 念
——痛悼夫君潘炎同志
八宝山上泪纷纷,亲朋好友送忠魂。 告别尘世飘然去,一缕青烟化彩云。
送别夫君回家转,孤灯独坐念亲人。 金戈铁马七十载,忠心耿耿保乾坤。

血雨腥风鄂豫皖,千里转战川陕奔。 漫漫征途两万五,三过草地志坚贞。
披星戴月回家来,宝塔山下读书文。 留做园丁育人才,革命熔炉出英群。

抗日征战冀鲁豫,强渡大江显威神。 贵州剿匪除大患,抗美援朝建奇勋。
西沙海战保国土,万里海疆勤察巡。 守卫京师担重任,昼夜严防得安稳。

人大常委十年整,视察走访奔波勤。 心系群众撰提按,排忧解难为人民。
多谋善战忠良将,运筹帏幄夜不寝。 尊干爱兵人称颂,品德高尚众口允。

谦虚谨慎严律己,清政廉明不染尘。 任凭风雨千般变,我自昂然不屈身。
老骥伏枥雄心在,耄耋之年勤耕耘。 挥毫谱写春秋史,光荣传统育子孙。

战斗不息八十二,积劳成疾减寿运。 病榻忍痛读书报,天下大事勤听问。
烽火硝烟手牵手,枪林弹雨不离分。 白发红心永相连,五十六年情意深。

尔今一别离我走,何日相逢梦里寻。 海枯石烂情不断,音容笑貌永在心。
戎马一生归故土,碧血忠骨回山林。 苍松翠柏静相伴,一代忠良万古存。

安息吧我们永相伴
何 挺

一九九九年五月十二日
青新了
#5
2011-06-27 11:25
潘炎将军夫人何挺(原名涂月英)1924年出生于山东阳谷县一贫苦农民家庭,1938年参加革命,1940年入党。历任抗战剧团团员、县妇救会宣传部长兼区妇
救会主任、政治指导员、干事、科长、军代表、党总支书记、人事处长、国家海
洋局办公室主任等职。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
永 恒 的 怀 念
——痛悼夫君潘炎同志
八宝山上泪纷纷,亲朋好友送忠魂。 告别尘世飘然去,一缕青烟化彩云。
送别夫君回家转,孤灯独坐念亲人。 金戈铁马七十载,忠心耿耿保乾坤。

血雨腥风鄂豫皖,千里转战川陕奔。 漫漫征途两万五,三过草地志坚贞。
披星戴月回家来,宝塔山下读书文。 留做园丁育人才,革命熔炉出英群。

抗日征战冀鲁豫,强渡大江显威神。 贵州剿匪除大患,抗美援朝建奇勋。
西沙海战保国土,万里海疆勤察巡。 守卫京师担重任,昼夜严防得安稳。

人大常委十年整,视察走访奔波勤。 心系群众撰提按,排忧解难为人民。
多谋善战忠良将,运筹帏幄夜不寝。 尊干爱兵人称颂,品德高尚众口允。

谦虚谨慎严律己,清政廉明不染尘。 任凭风雨千般变,我自昂然不屈身。
老骥伏枥雄心在,耄耋之年勤耕耘。 挥毫谱写春秋史,光荣传统育子孙。

战斗不息八十二,积劳成疾减寿运。 病榻忍痛读书报,天下大事勤听问。
烽火硝烟手牵手,枪林弹雨不离分。 白发红心永相连,五十六年情意深。

尔今一别离我走,何日相逢梦里寻。 海枯石烂情不断,音容笑貌永在心。
戎马一生归故土,碧血忠骨回山林。 苍松翠柏静相伴,一代忠良万古存。

安息吧我们永相伴
何 挺

一九九九年五月十二日
潘华堂
潘华堂
#6
2011-06-28 11:26
青海宗亲你好,感谢你收集.整理并发表文章,让许许多多的宗亲了解潘氏少将及英雄事迹。湖北省潘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潘华堂 13277006528请广大宗亲联络。
青新了
#7
2011-07-19 16:17
潘焱将军原名潘受美(1916-1999),潘焱将军永垂不朽!
青新了
#8
2011-07-19 16:21
📎 2011\07\19\4787587659568.jpg
潘青海
青新了
#10
2011-08-25 15:58
1947年夏,潘焱所属一纵队为参谋长,司令员杨勇、政委苏振华,参加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回忆录《十五个春秋》:我全纵队于7月29曰由鲁西南胜利到达了大别山。纵队机关进到了新县吴陈河。杨、苏、潘进行了具体分工,我系本地人,地形民情了解,由我率纵队直属队后方机关、警卫营及炮兵营沿陡山河、油炸河、莲花堰弯曲高低不平的山路行军。部队走山路虽然不习惯,但一路上小溪的潺潺流水和杨柳青枝绿叶,树竹林中鸟语花香,好似进入仙境,战士们沿途观光消除了行军的疲劳。

到了陡山河街头。看到了熟悉的街道,使我回忆起1928年的秋天,13岁的我扛着一根木料来卖了300文钱,买了100文钱的盐,余200文钱,买米吃,这300文钱使我激动了好久,产生了一种能养家糊口的自豪感。

部队走过了冷家洼到了叶家山宿营。

想起我未参军前常走的莲花堰和叶家山这条道“赶”首集(郭家河),卖细木柴及杂木炭。1928年春节前我挑担柴到郭家河街内,卖了10个铜子(200文钱)。买了100文钱的鞭炮过节放着玩,100文钱买咸盐回家做菜用。母亲没有责备我乱花钱,只是慈爱地抚摸着我的头。回想起这些往事,心里止不住一阵阵地激动。

部队到了郭家河东箭河地区住下,开始发动群众。同时,与原坚持大别山的游击队领导人刘铭榜同志联络上了,刘这时担任新县县长职务。在新县城不远的一个小溪边的村子内,我们会了面。刘铭榜同志正在召集县内的干部开会。我们两人虽然同系新县地方人,但谁也不认识谁,谁知见面后比熟人还亲热。他介绍说:“红四方面军离开苏区(大别山)后,红二十五军坚持在这块苏区进行革命斗争。二十五军离后,由红二十八军继续坚持在大别山根据地开展斗争。”

这次会面后,新县政府成立并健全起来了,县委的领导机构也开始工作了。

我率纵队直属队进到陈家湾住了几天。冷家洼我姨表妹将我离开18年之久的老娘亲接来了。自1929年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离开的老娘亲至今见到我非常激动,好像有许多的话要说,可是不知从何说起!我母亲在家的时候正值国民党反动军队“进剿”苏区实行绝灭人性的“三光”政策,山区房屋烧光、抢光、人杀掉。我母亲无法生存跑到山外地(郭家河、莲花堰)乞讨求生,她老人家可是受苦了。可是当时,只能把她安排在近亲家。我带部队打仗,后来又转出大别山,只有靠当地政府帮些忙。1949年后才算平静起来。回想我老母亲一生太苦,太可怜!少吃少穿。我调到北京后曾接母亲去享享福,可母亲住了一段就执意要回老家,她离不开大别山的山山水水。老人家种菜、养猪辛勤劳作,我寄去的钱,她都送给了困难的亲戚,没想到1964年老人家就去世了,我怎么也报答不了老娘的恩情!

刘铭榜随我一同检查地方开展工作的情况。从郭家河区起程途经白沙关、陡山河,夜晚就宿在陡山河镇上。夜晚,我俩回忆往事。述说这条冲和关口:“陡山河过去是个繁华的镇子,生意买卖好、店铺多,也是苏维埃时期区政府所在地。”

“记得我少年的时侯,也经常挑担柴到这个镇子上卖,有时也挑几十斤木炭来卖,靠卖的钱来买米,接济家里贫穷的生活。”

“你现在不是那时的情景了,如今当了大官还能记起往事………?”刘铭榜开玩笑说。“你也不是那时的穷小伙了,当了"县太爷""父母官",可不简单啊!”我接过刘铭榜话说。我俩哈哈大笑起来。“现在你回来了,群众都说姓潘的出了个大官啰!”刘铭榜说。

检查完了陡山河一带的工作后,第二天又起程到徐家围子等地视察群众工作开展情况。18年前,我从家里出来就是在这里参加了红军。当时,是光山县红军独立团。从家里扛了杆红缨枪,穿着母亲为我缝的单衣短袄,就这样离开了家。后来队伍缩编成了独立营,把我调到三连当传令兵,将红缨枪也换成了土夹板枪,是能装5发子弹的钢枪,这在当时来讲已是很不错的了。

“我没有好的武器,下乡检查工作不放心,没有安全感,请你给一支二十响驳壳枪以便自卫!”刘铭榜说。“好,匡斌旅长,在你这里调一支给刘县长,就地兑现”我说。刘高兴得哈哈大笑起来!后来在我家乡新县传遍了,说:潘焱给了刘铭榜一支二十响好枪哟!”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