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孝感乡都之我见

作者: 青新了 发表于: 2011-06-10 23:18 查看: 1628 回复: 12
青新了
楼主
2011-06-10 23:18
元末明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中,麻城的孝感乡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地方。从那里源源不断迁出的人众,几乎填充到了川渝的每一个角落。
清康熙九年间《麻城县志》作为官方历史文献,对麻城孝感乡留下了唯一的一条依据是:初分四乡,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统一百三十里,里各有图。成化八年(1472年)以户口消耗,并为九十四里。复并孝感一乡入仙居,为三乡。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建置黄安县,复析太平、仙居二乡二十里入黄安。止七十四里。太平乡原额五十八里,后并作二十五里;仙居乡原额五十四里,后并作二十五里;亭川乡原额二十五里,后并作二十四里。国朝因之。
据《新县志》载:1932年,国民政府从湖北麻城、黄安北部和河南光山南部各划一半,成立经扶县。于1947年刘邓大军解放,刘伯承司令员改经扶县为河南省新县。
麻城孝感乡仅存百年,共经历了随军迁移、战乱流离、奉旨入迁、强制迁徙等等,终成为历史上同江西瓦屑坝筷子巷、山西大槐树等几大移民集散地之一。
百度百科麻城孝感乡移民现象清晰可见不再赘述。仅对麻城孝感乡都就在今天麻城市鼓楼办沈家庄一说彼有看法,不能仅仅以一地狭小范围来概述。
据《麻城县志》、《红安县志》、《新县志》载:麻城县原有版图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现约有3607平方公里,析出仙居乡千余平方公里(原孝感乡面积为千余平方公里,占麻城县总面积的四分之一)红安县原有版图面积约1976平方公里(民国时期划出180平方公里与河南新县等)。由此一说:红安、新县都有近半人口和土地从麻城县析出,而孝感乡为麻城县边隅,地接河南新县沙窝镇、田铺乡(许世友将军故里)、泗店乡(郑维山将军故里),红安县七里坪、紫云及城关(姜家畈)到新县箭厂河乡(高厚良将军、吴世恩将军故里)。这些地区都地处小丘陵、田地肥沃、山寨林立、民风强悍,古时都归麻城县治辖。可见麻城、红安、新县是一家,山连山、水连水、血脉相连。
近年来,到麻城寻根问祖的移民后裔接踵而来。应以麻城市、红安、新县共同建立根亲文化、经济的研究,给历史、社会、人类的发展作出件有意义的事情。
真诚联系潘氏宗亲,如麻城孝感乡寻根,可联系:13803762011
潘华堂
潘华堂
#2
2011-06-11 08:43
宗亲你好,我是湖北省潘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编委会办公室主任潘华堂,敬请你指导工作并相互联络,手机13277006528
潘建辉
#3
2011-06-12 17:53
我就是湖广填四川的潘氏家族在四川武胜县分支的后代。近几代的字辈是:家承文武木。我是文字辈,和你如果是同一支的,那就是一个字辈的了。 我的联系方式是;(1)电话:023-66759086;(2)邮箱:panjh@cqupt.edu.cn;(3)QQ:645750784.
青新了
#4
2011-06-14 10:51
麻城孝感乡为移民所设。明嘉靖《麻城县志略》孝感乡以户丁为制,不限里数。
青新了
#5
2011-06-22 17:21
在河南新县泗店乡泗店村老街东首的水井边,发现这块“湖广路黄州府麻城县界碑”被当地百姓当作垫脚石。
碑长约1.60米,宽约0.80米,厚约0.18米,碑石为上等质地的青石。碑头横刻“界石”二字,碑身竖刻六行,共64字。“界石,麻城县并黄安县奉,湖广路于境内立碑,湖广黄州府麻城县界,东至麻城县百二十里西至黄安县一百里,南至麻城县一百里北至光山县一百里,黄麻二县五月立”。
此碑原立于界河旁,界河以南属湖北,以北属河南,立碑无年号。
据考:此碑立于明朝黄安县建置以后、1932年新县建立以前,已有百多年历史。
潘青海
#6
2011-07-20 23:31
盛夏酷暑,驱车寻访麻城宗亲。来到福田河七里桥潘国涛家,有幸看到《新邑潘氏宗谱》…… …… …吾族自玉叶公由江西迁居于光山潘徐冲保七成堆,始祖妣陈氏于万历已丑年生,顺治十四年卒,生二子曰法日海相传明季遭兵夫死子幼携手避处于母舅家爰居于沙窝潘家洼迄今几百余载传十五世八百多人。派字延用:道学传中国、明良振远帮、兴荣犹在运、守义保身扬、儒仕登龙榜、宗德载英长。此派四十字已从九世起启用七字。
潘青海
#7
2011-09-07 00:08
河南信阳大庙畈潘氏族谱载:我族祖在明朝初期由麻城迁至信阳城东中山埠,嘉靖年间〔1522——1566〕傑公一人又从中山埠迁至大庙畈,至今己四百五十余年,历十八世,可谓源远流长。

历代先祖都注重修谱谍,可明朝的宗谱毁于明未战火。清朝续修宗谱又毁于同治年间动乱,民国初年﹝1915年﹞续修谱才得以保存至今。旧谱字派为:步遵大道、言必忠信、三纲五常、见明守定。

湖北省界河关门山潘姓,原本与我族不同宗。但因世代同居大庙畈,相互往来甚密,2009年此次修谱经征求意见愿与我族合续宗谱,正式与我族融为一体。实为此次修谱一大盛事,可喜可贺。 《有幸今年在中牟河南潘氏文研会成立之曰与湖北广水成忠宗亲谋有一面,谈及界河关门山宗亲,先生比较关注。在此对湖北文研会付会长华堂宗亲一并感谢。》
潘青海
#8
2011-10-04 00:21
致:四川潘氏文化研究会
预祝:2011年国庆节期间四川潘氏两会第三次会议圆满召开!
建议:“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四川能够对组团参观考察鄂之麻城纳入计划,对“湖广填四川”——麻城孝感乡之现象的我姓族人的迁徙、文化的传承、经济的发展进行两地的探讨和交流。
共同努力而仼重之道远!
潘华堂
潘华堂
#9
2011-10-05 16:15
欢迎四川、贵州等地宗亲来湖北麻城调研,寻根问祖,共同交流。
湖北省潘氏文化研究会潘华堂
潘青海
#10
2011-10-19 15:31
红安县潘氏来源有二。其一为七里坪镇杨山片上下潘家河、潘家岗,本邑习称县北潘氏。其始祖名潘万九,于明朝洪武初年由江西铙州府瓦屑土霸迁徙而来,为江西填湖广移民姓氏之一。此支潘姓其沿革为:潘万九(一世)→潘禄(二世)→潘秀(三世)→潘仲文(四世)→潘谟、潘询(五世),潘谟之子名潘思舜、潘询之子名潘朝造(六世)→潘思舜之子潘伯宇、潘伯宙、潘伯宫、潘伯室、潘伯佑、潘太极、潘太林、潘太华、潘朝造之子潘伯定,是为第七世。此支潘姓到第七代后才开始旺发繁衍,这支潘姓基本上聚居于今七里镇杨山河的东岸、西岸的上、下潘家河,潘家岗,彭家岔,草鞋店等七八个村落。其二为二程镇桐柏集片、上新集镇东南的潘姓,本邑习称磨盘山潘氏。其始祖名潘斐仪,于南宋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由湖广的德安府(今湖北安陆)避战难东迁至今湖北黄陂磨盘山西麓潘家塆定居。潘斐仪字揖三,为德安府庠生,来磨盘山前居德安府孝义里进士桥,以立塾办学为营生,谱牒有赞辞“学博文渊振陂邑,济济生徒化乔野”。潘斐仪的先祖,在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和“永嘉南渡”中,有潘姓一支逃难至湖广的德安州(今安陆云梦一带),九百余年后,潘斐仪东迁磨盘山西麓潘家塆。元明两朝此地潘姓不甚衍发,人丁稀疏。至清代康熙乾隆之际发展迅速,人丁大增。于是由潘家塆扩展播迁到黄陂北乡的吴家田、甘家田、长冲、细长冲、闵家田、付家田、邱家、榨屋、张家咀、罗家塆、朱家冲、新张家、邓家田、潘家村子、潘家冲、芦子冲等处。此间,有一支向北迁到黄安县城附近的卢家咀、庙咀、唐家冲、毛狗洞、甘冲、大洼、肖家咀、高家塆、新屋占家、周博士桥等村。这支潘姓在本邑主要聚居于今红安的二程桐柏上新集东南一带。有后裔于清初迁徙至云南,贵州、甘肃、河南光罗一带。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