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秘书长个人魅力与政坛之路:潘基文传(转载)

作者: 潘进武 发表于: 2011-06-23 15:33 查看: 1284 回复: 31
潘进武
楼主
2011-06-23 15:33
第1节:潘基文秘书长的"温暖魅力"(1)

  [序]

  潘基文秘书长的"温暖魅力"

  "哈哈,我真是个有福气的人啊。我担任长官的时候,潘基文当次官,太幸福了。将来我这个长官也不会太辛苦了。"

  每当有人问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是个什么样的人时,我的脑海里总是首先浮现出这样的情景。

  2000年1月14日上午七点三十分。作为朝鲜日报政治部的记者,我从1999年年底开始负责报道外交部,当时我正在位于首尔市狎鸥亭洞的新任外交部长官李廷彬家中采访。就在我单独采访李廷彬长官的时候,开放国民党议员郑义溶(时任外交部通商交涉调整官)开门走了进来。于是,李长官哈哈大笑,明快地对郑义溶议员说起了自己的就职感受。

  当时,潘基文担任外交部次官还没有多长时间,我们只是简单地打过招呼,所以听到这样的说法,笔者不能不感到吃惊。潘基文次官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外交官呢?

  从那以后,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注意观察潘基文次官。没过多长时间,我就发现了这样的事实,不仅李廷彬长官,还有很多外交官都愿意与他共事。我注意到他不仅业务能力出众,而且对待前辈外交官非常诚恳热情,对待后辈常常温和地予以引导。总之,他拥有"温暖的魅力"。

  直到潘基文成为联合国秘书长之前,我有七年时间得以近距离对他进行采访,毫无疑问,这是非常幸运的事情。我曾经三次出入外交部,负责采访国会统一外交通商委员会的时候,潘基文秘书长先后担任过外交部次官(2000年)、联合国大会主席韩升洙的秘书室长(2001年)、联合国大使(2002年)、青瓦台外交政策顾问(2003年)、外交通商部长官(2004年)。

  采访外交部期间,我曾经多次写过批判性的报道,然而潘基文秘书长对于记者职业的特殊性总是给予宽容的理解。在他担任外交部次官的时候,我曾经连续三天深夜登门采访,他也从来没有表现出不耐烦。2001年,我获得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的入学资格,潘基文秘书长也以前辈身份帮我写推荐信,鼓舞我的勇气,直到现在,我仍然感激在心。

  潘基文秘书长自称在他的外交官生涯当中,曾有过两次最为艰难的时刻。第一次考验是2001年担任次官职务的时候;第二次是2004年金鲜一先生在伊拉克惨遭斩首的时候。关于这两次事件,我曾在《朝鲜日报》反映过潘基文秘书长的内心苦闷。因为不可预期的事件,他从外交部次官的位置上不幸落马,我也为《月刊朝鲜》撰写过报道,题目是《人物研究,退职之后的前外交通商部次官潘基文》,足足写了五十页稿纸。当时,我只希望潘秘书长能够获得东山再起的机会,重新施展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很多人批评我没有必要撰写如此篇幅的报道,因为他毕竟不是长官,只是次官,而且已经被免职。

  正如我所希望的,仅仅过了几个月,潘秘书长就被重新任命为外交官。经过驻联合国总部大使兼联合国大会主席秘书室长,终于在2006年10月当选为第八任联合国秘书长。这时候,我比任何人都兴奋,于是连忙采访潘秘书长,并发表了专辑报道。

  关于潘基文当选联合国秘书长的报道发表后没过几天,出版本书的耆婆郎出版社安秉勋社长就给我打来了电话。1993年,我进入朝鲜日报工作的时候,安社长也在该社担任编辑。

  "李记者,难道我们只能把乙支文德、李舜臣将军的故事编写成伟人传,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吗?李记者长期跟踪采访潘基文秘书长,我看你还是把潘秘书长的故事写成书吧。"

  安秉勋社长和潘基文秘书长之间保持了长达三十年的友谊。当选联合国秘书长之后,潘秘书长曾邀请前国务总理卢信永和安秉勋社长共进晚餐,然后安社长对我这个无名后辈做出了这样的"指示"。

  因为朝鲜核试验余波未消,我实在难以抽出时间,却又不能拒绝安社长的"劝诱"。事实上我也想过,如果首尾连贯地编写潘秘书长不为人知的日常趣事,肯定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他的真实面目。后来还是担任朝鲜日报政治部部长(现任论说委员)的杨相勋先生关心此事,决定由共同采访外交部的后辈记者安容均先生联合执笔,这本书的出版才成为可能。

潘进武
#2
2011-06-23 15:33
第2节:潘基文秘书长的"温暖魅力"(2)


  通过这本书,我和安容均记者努力按照原貌描述我们在采访时亲眼目睹的潘秘书长,同时也想收录热烈的外交现场的故事。我们不想高唱赞歌,将潘秘书长说成是没有瑕疵、没有弱点的完美之人。没有后台,没有背景,只有能力和诚实,这个出身乡村的学生如何变成了能力卓越的外交官,最后又成为联合国秘书长,我们希望尽力展现这个过程。

  在潘基文秘书长长达三十七年的外交官生涯中,他也时时遭受挫折,经常受到牵制,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对工作和他人的信任。尽管有很多人对潘秘书长的外交政策持有不同见解,却绝对不会讨厌他这个人本身,原因也许就在这里吧。潘秘书长担任卢武铉政府的外交部长官期间,也有很多人批评他没能阻止韩美关系的恶化。但是现在,看到潘秘书长领导联合国继续向前地发展未来,我们应该祝愿这位韩国籍的联合国秘书长获得成功,这可以看做我们写作本书的动机。对于梦想未来的人们,我希望这本书是给人以希望的伟人传;对于默默工作,努力完成赋予自己任务的人们,我希望这本书是预言成功的教科书。

  值此出版之际,我要感谢劝我写作本书的安秉勋社长、檀国大学尹锡弘教授等人。对于他们的热情帮助,我谨表示深深的谢意。

  共同作者安容均记者不仅凭借出色的能力和精心的采访,补充了我的不足之处,而且也为本书总体框架的设定作出了很大贡献。如果有人从本书中获得了激励,首先应该归功于安容均记者。

  毫无疑问,我和安容均记者所就职的朝鲜日报是本书写作的最大的源泉。在我感觉最困难的2006年,方相勋社长和朝鲜日报的同仁们为我祈祷、给我安慰、对我激励,我也要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李河源谨代表本书共同作者

  2006年12月
潘进武
#3
2011-06-23 15:34
第3节:热爱读书的少年(1)


  第一章 忠州的模范生,潘基文

  朋友许文宁回忆:"农村孩子学习的情形都很类似吧。不过,潘基文好像比我更用功。别人经常说'这样就可以了',但是他从来不这么想。"

  潘基文的用功更突出地表现在英语课。比起别的科目来,他更喜欢英语,成绩也是最好的。

  潘基文学习英语从来不企图寻找容易掌握的要领,而是看似笨拙地多读、多看、多背。

  潘基文最小的妹妹潘庆希女士这样说:"当时不像现在这样,老师们都是去实地学习英语,或者专门研究教学方法。老师布置给学生们的作业就是从这儿到那儿抄写十遍。曾经有位非常独特的老师,最初他布置的作业就是把第一行抄写十遍,但是第二次就要把一到十行抄写十遍。最后算下来,就等于把全书都抄写了十遍。所以,很少有学生能从头到尾地完成这位老师的作业。但是哥哥就做到了,他不仅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最后干脆把整本教科书都背诵下来了。别人看来不可能的作业,他却不折不扣彻底完成,可见哥哥对英语的喜爱有多么强烈了。"

  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喜爱,到中学毕业的时候,潘基文的英语水平大幅提高,甚至可以撇开字典,独立阅读英文报纸了。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句话用来形容潘基文是再恰当不过了。只要与英语学习有关,他总是执著坚定、百折不回。潘基文加入青少年红十字会(JRC)没有别的想法,就是为了学习英语。忠州市开办名为"CHK"的英语学习班的时候,最早报名登记的学生当中就有潘基文。

  朋友许文宁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基文的英语非常棒,坦率地说,其他学生和他的水平差距太大了。即使到了学习班,他甚至可以从书包里拿出《时代周刊》来与老师单独讨论。"

  [热爱读书的少年]

  徜徉在爷爷药房里的童年时代

  兄弟俩鼻子哼哧着,就像闻到鱼腥味的馋猫。原来他们是在天花板上琳琅满目的药材袋中间寻找桂皮和甘草。想起甘草融化在舌尖的味道,忍不住垂涎三尺。那个时代,白糖是孩子们做梦也吃不到的好东西。

  终于,眼尖的弟弟找到了甘草袋。袋子外面标有不知所云的汉字,然而仅仅凭借气味,他们已经鬼使神差地找出了装有桂皮和甘草的药袋。哥哥蹲在地上,弟弟踩着哥哥的肩上去了。"小浑蛋。"就在解开药袋扎口绳的瞬间,不知哪里传来了严厉的喝骂声。奶奶瞪大了老虎般的眼睛冲了进来。眼看大事不好,俩兄弟企图溜之大吉,不料还是落入了"法网"。爷爷的脸上永远不失微笑,总是笑着说:"哎呀,算了吧!小孩子不就这样吗。"但是奶奶一旦发起了脾气,轻易不会被人说动。那时候,不知道奶奶有没有想过,这个调皮鬼长孙将来会成为联合国秘书长。

  1944年6月13日,潘基文出生于忠清北道阴城郡远南面上党1里杏峙村。即使从阴城邑出发,也要驾车往清州方向行驶十分钟左右才能到达这个地方。

  作为光州潘氏集姓村①,直到现在,该村十七户人家当中仍然有十六户姓潘。潘基文的父亲是潘明焕(已经作古)先生,母亲是辛铉顺女士,家中四男二女,潘基文是长子。

  潘基文的小妹妹潘庆希女士说:"大哥上面还有一儿两女,但是出生不久就死了,所以大哥就成了长子。"

  潘基文下面还有三个弟弟、两个妹妹。二弟潘基相先生与大哥仅差两岁,曾经做过第一银行麻浦分行行长,后来独立经营贸易公司。大妹潘贞兰女士在小学当老师。四弟潘基浩先生在损害保险协会工作。二妹潘庆希是药师。三弟潘基勋先生在忠北大学读书时溺水死亡。

  潘基文的爷爷在忠清北道阴城经营中药房。爷爷天性儒雅,每逢不做药的日子,他都要铺开韩纸②,挥毫泼墨,练习书法。也许是父亲的言传身教在起作用吧,儿子潘明焕自幼便精通诗歌和书法。不过,他还是更喜欢喝酒和结交朋友。

  潘明焕先生头脑聪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韩国时期,曾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清州农业高中。

  后来他在物流企业忠北产业做过所长,还在潘基文小的时候,村子里的人们都称他为潘所长。因为父亲的薪水,直到50年代末期,他们家仍然过着比较富裕的生活,但是他为处境困难的朋友做过债务担保,多次遭遇重大损失,导致家境渐渐窘困。

  时隔多年,乡亲们仍然记得潘明焕先生是个很有人情味的人。看到朋友们处境困难,他总是慷慨解囊,非常大方地借给他们大米或现金。很多时候,这些钱都是有去无回,而他从来不肯告诉家人,于是情形更为艰难。

  因为不能拒绝需要帮助的朋友们的恳求,潘基文父亲的经济状况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当然,这并不是因为他优柔寡断的性格,而是因为他不愿转身背对他人的不幸,因为他温暖的心灵。

  1950年在农业高中读书的时候,有位亲密的朋友得了麻风病,潘明焕先生将他带到自己家中住了六个月。因为家人的驱逐,这位朋友已经无处可去了。当时,潘基文等家人也对这件事情表现出隐约的忌讳。那时候,传染病非常肆虐,人人闻之色变,哪里还有人愿意与麻风病人共同生活、共同吃饭呢。

  家人想为患者单独准备饭桌,但是潘明焕先生看了非常生气,对家人进行了非常严厉的谴责,并说他是阴性患者,绝对不会传染,你们怎么可以排斥他呢。潘基文最小的妹妹潘庆希女士说:"想起跟那个人共同生活的经历,现在仍然心有余悸。"

  二弟潘基相先生也说:"现在也还是不能理解父亲带回麻风病人跟我们一起生活的事,不过正因为父亲多做善事,所以大哥才得以成为外交部长官,最后当选为联合国秘书长。"在潘基文兄弟们的记忆之中,父亲虽然严厉,却非常顾家,这在当时非常少见。90年代初,潘明焕先生因交通事故而辞世。

  给予潘基文力量最多的人便是母亲辛铉顺女士,在众多儿女心目当中,"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徒,直到现在也还是每天凌晨两三点起床,为儿女们烧香拜佛,祈祷冥福"。

  对于母亲而言,潘基文的意义不仅是长子。在潘基文出生之前,母亲曾经失去过年纪幼小的儿子,潘基文因此得到加倍的疼爱。
潘进武
#4
2011-06-23 15:34
第4节:热爱读书的少年(2)


  每次看见聪明伶俐而且善良的潘基文,母亲就掩饰不住内心深处的喜悦之情,感觉心满意足,并且认为这是上天赐给自己的礼物。特别是在潘基文成为外交部长官之后,还有宣布参加联合国秘书长竞选的时候,母亲每天都要为年逾六旬的儿子烧香祝愿。每次出差去国外,潘基文忘记什么也不会忘了给老母亲打电话报平安。

  朝鲜战争之后走向没落的家境

  工作结束之后,潘基文的父亲喜欢找朋友们倾杯痛饮,常常回家很晚。不过,那时候实行宵禁,所以每次也都不会超过半夜十二点。如果看到孩子们的房间里还亮着灯,父亲就把自己在回家路上买的烤栗子和豆沙面包扔进去。也不知道是在等候父亲归来,还是在等待零食,反正父亲不回家,兄弟几个就睡不着觉。母亲心疼电费,总是唠唠叨叨。为了不让母亲唠叨,他们常常手里捧着书,假装学习。

  有时候,父亲还会买书回来。朴奇堂①、金钟来②、金珊

  瑚……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这些名字已经显得很陌生了,但在当时,他们却是最优秀的漫画家。父亲买他们的漫画书,有时也有沉甸甸的全集,比如《百位世界伟人》。也许这是对子女的早期教育吧,然而大多数的时候,父亲并不记得自己买回家的是什么书。父亲这个人心很软,碰到做书商的朋友说"我没有钱,你买点书吧",他也就不再废话,直接抱着书回家。

  兄弟几人都很喜欢读书,特别是潘基文,同样的书他总是读好多遍,直到书页摇晃得快要掉下来。弟弟妹妹们经常问他,书都已经读完了,为什么还要再读?潘基文不做回答,依旧如痴如醉地埋头阅读,就像第一次读到这本书似的。除了非常喜欢读书,童年时代的潘基文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个平凡的孩子。另外,那个时代很不平静,周围的人们也没有心思去注意某个少年的才华和天赋。

  潘基文七岁的时候,朝鲜战争爆发了。虽然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但是凭直觉也能感觉到灾难的降临。有一天,母亲说外婆家相对安全,说完就开始收拾行李,匆忙上路了。潘基文和兄弟们各自提着小小的包袱,走向距曾坪还有很远的外婆家。

  在乡下,时间总是过得非常缓慢。即使白天,母亲也不允许孩子们出门。年幼的潘基文经常听大人们对自己说,"如果真的发生什么不好的事,你就是这个家的家长。你要好好照顾弟弟妹妹"。有一天,小弟弟哭着闹着要吃肉,可是时逢战乱,哪里能买到肉啊。第二天早晨,外祖父却在火上烤起了肉。潘基文心如明镜,尽管知道昨天夜里外祖父到野外去抓田鼠了,却假装不知道。

  潘基文家住在阴城和清州的时候,两个地方各有一处房子,那是父亲工作所在的物流公司的财产。这两处房子都紧邻火车站,属于日本人撤退之后遗留下来的房子,当时来说这是非常宽敞的好房子。房间里铺着日本式的榻榻米,下面的空间可以用来捉迷藏、做游戏。每次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总有贫穷的脚夫们拥挤在门口要饭。无论是乞丐,还是脚夫,母亲总是耐心地给他们盛饭,从来没有说过牢骚话。母亲经常对孩子们说,"有则分享,少吃多香"。

  潘基文上完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父亲被调到了忠州。新家没有老房子那么宽敞,也不怎么干净。宽大的榻榻米没有了,兄弟们打水仗的浴池也没有了。母亲的脸上飘满了愁云,人们的脚步也变得沉重了。没过多久,潘基文和弟弟妹妹就知道了父亲的物流公司破产的真相。潘基文朦朦胧胧地意识到,像从前那样的日子再也不会回来了。潘基文开始变得懂事,他眼里的世界彻底变样了。

  为了收集猪饲料而推车

  日常生活当中,母亲非常注意让孩子们相互竞争、独立自强。潘基文读中学的时候,母亲从邻居家抱回了几头小猪崽,分给孩子们,然后对他们说:"小猪长大之后都给你们。但是,你们必须喂好它,照顾好它。"

  兄弟几个的竞争意识被母亲激发起来了,纷纷热心照顾属于自己的小猪崽。作为家里的长子,潘基文更是承担了收集饭渣子的任务。为此,每天他都要推着车子在村子里转悠。直到现在,基相仍然清晰地记得当时和大哥一起推着车子收集饭渣子的情景。
潘进武
#5
2011-06-23 15:35
第5节:热爱读书的少年(3)


  小时候,潘基文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照顾五个弟弟妹妹。那时候,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并不像现在这样投注过多热情,琐碎的家务也都由兄弟姐妹之间自行处理,清扫卫生也不例外。潘基文的弟弟潘基相先生曾经说过:"打扫卫生有重活和轻活之分,所以大哥就用石头、剪子、布来确定大家的任务。第一名负责打扫院子,第二名负责打扫走廊,倒数第一则负责大家都不愿意打扫的房间。因为这不是强迫式的劳动,所以兄弟之间没有怨言和不满。现在想想,大哥很善于管理弟弟和妹妹们。"

  也许,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后来潘基文领导部下职员的方式。

  时至今日,潘基文的兄弟之间也以真情隽永而闻名遐迩。自从潘基文成为外交官之后,家人之间虽然不能经常见面,但是只要逢年过节聚在一起,他们就会聊起少年时代的故事,时间就在他们的谈话中不知不觉流走了。

  平时,潘基文非常注意节制饮酒,然而只要兄弟相逢,他也有斗酒不辞的时候。

  有一次,弟弟潘基相先生来潘基文家,本来说好只是喝杯茶,却直接就喝起了酒。送他回去的潘基文夫妇被挽留着在基相家接着喝起来。轮到基相的太太开车相送,结果到潘基文家又喝上了。第二天早晨,基相因为头天夜里的宿醉而下不了地,躺在床上痛苦地呻吟,潘基文却早已穿戴整齐,一边取笑着狼狈不堪的弟弟,一边神清气爽地上班去了。

  如果弟弟妹妹们有事,哪怕是深更半夜,潘基文也会急匆匆地赶到,但是弟弟妹妹们却从来没有主动开口求他办过什么事。弟弟妹妹们深知大哥的脾气秉性,类似帮忙这样的事情干脆想都不想。小妹妹庆希说过,"别人都说你大哥在青瓦台当长官,有什么事情求他帮忙不就得了嘛,其实这是根本不了解我们","我们这些弟弟妹妹们都希望大哥顺心如意,努力做到不给他添麻烦,以免让别人抓住他的把柄"。

  潘基文和夫人柳淳泽育有一儿两女。大女儿潘善容担任亚洲财团首尔办事处的事业部长。儿子潘佑贤(三十三岁)原来在LG CNS工作,后来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UCLA)攻读MBA课程。二女儿潘贤熙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驻肯尼亚办事处工作。两个女儿结婚的时候,潘基文丝毫没有向周围透露消息。特别是二女儿贤熙于2006年在国外结婚的时候,潘基文瞒着外交部的官员们,独自休假去参加了女儿的婚礼。潘基文在青瓦台担任外交安保首席秘书官的时候,儿子潘佑贤自愿参军到陆军特战司令部,当时任何人都不知道。
潘进武
#6
2011-06-23 15:36
第6节:将来要做外交官的"努力派"(1)


  [将来要做外交官的"努力派"]

  忠州的神话

  "潘基文前辈是我们的神话。"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忠州中学时代的后辈、前产业资源部长官尹镇植这样说道。那么,潘基文究竟有多么伟大,竟然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神话呢?

  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潘基文一直都是流传于忠清北道的传说,原来他的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在忠州地区,凡是学习好的孩子无不感受到潘基文阴影的存在。潘基文的弟弟妹妹们上学的时候,甚至没有人喊他们的名字,而是理所当然地称呼他们为潘基文的哪个弟弟或者妹妹。

  1956年,作为忠州校岘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潘基文被选拔为学校代表,朗读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请愿书,也是因为他的成绩出色。

  当时,他以全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选拔为在校学生代表,向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朗读关于匈牙利人民起义的请愿书,支持匈牙利人民摆脱前苏联的压制。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潘基文写了请愿书,恳请联合国帮助为自由和民主而斗争的匈牙利人民。

  从前以小学生的身份朗读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请愿书,然而整整五十年之后,这个小学生却当选为第八任联合国秘书长,不知道当初他想到了没有。2006年10月,潘基文在联合国秘书长就职演说中说:"对于韩国人民而言,联合国的旗帜象征着未来更美好的生活","当时,虽然我还不能理解请愿书的深刻含义,但是我知道联合国是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而存在。"

  尽管他的学习能力几乎成了"传说",然而这并不仅是因为他特别聪明,而是他放弃去大城市学习。

  当时,忠州附近大部分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都在升读高中之前选择了离开,奔赴首尔、清州和大田等大城市。那时候,忠州附近每年考入首尔大学的学生最多只有两名,少的时候一个也没有。条件宽裕的家庭只让孩子在忠州读到小学高年级,然后便送往大城市,到了中学毕业,即使条件勉强也要转到外地,这已经是不成文的惯例了。

  但是,从小就在学习方面鹤立鸡群的潘基文却留在了忠州。潘基文的家乡朋友、现任庆熙大学英文系教授的安英秀女士说:"潘基文没有出去读书的钱,即使拿奖学金充当学费,也不能不考虑住宿费和交通费,所以他们家从来没有考虑过如何把这个聪明伶俐的地方秀才送往大城市读书。"

  潘基文毕业于忠州高中那年,两名学生考进了首尔大学,一个是前莞岛机械的许文宁专务,就读的是工程系,另一个就是进入外交系的潘基文。关于潘基文,高中时代的竞争对手许文宁这样回忆说:"现在回想起来,首尔或者其他大城市有亲戚的孩子都赶在读高中之前就去了外地。我们的想法是不管怎么说,每年不是还有一两个人考进首尔大学吗……所以就留在了故乡。至于首尔的学生们怎么学习,大学考试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我们的确很难接触到这样的信息。当然,如果什么都知道了,也许我们就不会那么拼命学习了。"

  头脑聪明的"努力派"

  潘基文是个头脑聪明的学生,特别是记忆力非常出众,经常和朋友们比赛。但是在朋友们的记忆之中,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努力派",好像每时每刻都在跟时间进行战争。

  "小时候,我和哥哥住一个房间。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无论任何时候,我从来没见过哥哥浪费时间。那时候房间距离卫生间很远,半夜我起床去卫生间,回来后睡意全无,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哥哥却在点灯看书。我很生气,就喊'哥哥,熄灯',而他总是说'啊,再看会儿'。"

  潘基文的二弟潘基相回忆的是潘基文童年时代的样子。

  朋友许文宁的回忆也差不多。

  "农村孩子学习的情形都很相似吧。不过,潘基文好像比我更用功。别人经常说'这样就可以了',但是他从来不这么想。"

  潘基文的用功更突出地表现在英语课。比起别的科目来,他更喜欢英语,成绩也是最好。

  潘基文学习英语的方法非常符合他的性格和做事风格。他从来不企图寻找容易掌握的要领,而是看似笨拙地多读、多看、多背。

  潘基文最小的妹妹潘庆希女士这样说:"当时不像现在这样,老师们都是去实地学习英语,或者专门研究教学方法。老师布置给学生们的作业就是从这儿到那儿抄写十遍。曾经有位非常独特的老师,最初他布置的作业就是把第一行抄写十遍,但是第二次就要把一到十行抄写十遍。最后算下来,就等于把全书都抄写了十遍。所以,很少有学生能从头到尾地完成这位老师的作业。但是哥哥就做到了,他不仅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最后干脆把整本教科书都背诵下来了。别人看来不可能的作业,他却不折不扣彻底完成,可见哥哥对英语的喜爱有多么强烈了。"

  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喜爱,到中学毕业的时候,潘基文的英语水平大幅提高,甚至可以撇开字典,独立阅读英文报纸了。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句话用来形容潘基文是再恰当不过了。只要与英语学习有关,他总是执著坚定、百折不回。潘基文加入青少年红十字会(JRC)没有别的想法,就是为了学习英语。忠州市开办名为"CHK"的英语学习班的时候,最早报名登记的学生当中就有潘基文。

  朋友许文宁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基文的英语非常棒,坦率地说,他和其他学生们的水平差距太大了。即使到了学习班,他甚至可以从书包里拿出《时代周刊》来与老师单独讨论。"
潘进武
#7
2011-06-23 15:36
第7节:将来要做外交官的"努力派"(2)


  潘基文完美的高中成绩单

  ●位居全学年之首的秀才和模范生(一学年)

  ●全面扎实发展的模范生(二学年)

  ●品行端正的优等生、三年全勤,考入首尔大学文理学院政治外交系(三学年)

  1962年,毕业于忠州高中的时候,潘基文的成绩单堪称完美。成绩单综合记录栏的内容证明他是空前绝后的模范生。

  很多学习成绩优秀的人的学生时代成绩单,某些方面也会存在否定性的评价,然而潘基文的成绩单里很难找出任何污点。

  如果仔细听听老师们的评价,就会发现潘基文不仅仅是成绩出色的学生了。人们评价说他的表现比成绩更完美。现在,很多人都知道潘基文为人诚实而且态度端正,事实上高中时代的潘基文就是这样了。安英秀教授说:"不管学习好还是不好,不管脾气暴躁还是稳重,那样的年纪总要流露出孩子气的稚嫩,然而潘基文却不是这样。"当然,这样并不是说潘基文刻意模仿大人,假装自己见多识广,他也从来不会动辄站出来帮别人解决问题。

  在潘基文的成绩单上,所有的科目都是"优秀",整整三年都是第一名。

  不仅国语、数学、英语,美术、体育、音乐等科目也都是"优秀"。初中时期,潘基文曾经得过一次"良好",不过那是实业、家政科目的技能和态度方面。

  当时的成绩单记录有评价学生性格和品行的行为发展情况,总共设有自主性、勤劳性、正义感、责任感、忍耐力、创造性、协同性、守法性、礼仪规范、领导力十个评价项目,从一学年到三学年,潘基文都获得了最高的分数。

  我们不妨来看看老师的综合评语。

  ●全学年级第一名,毫不逊色的模范生(一学年)

  ●全面优秀的模范生(二学年)

  ●责任心强、忍耐力强、品行端正(三学年)

  高中时代的智能检查结果记录为"134·上"。兴趣、特长栏里填写的是读书,未来希望栏里填写的是外交官。初中时期,潘基文选择棒球作为特别活动,高中第一学年则选择了珠算。到了高中第二、三学年,所有的课外活动则都变成了英语会话。

  至于潘基文的家庭环境栏,生活水平则为"中等"。据潘基文少年时代的朋友们说,当时潘基文的家庭状况虽然填写为"中等",实际上应该算是"中等偏下",而不是"中等偏上",也就是说,他们家的生活水平只能维持填饱肚子。
潘进武
#8
2011-06-23 15:36
第8节:忠清道式的固执和两班气质


  [忠清道式的固执和两班气质]

  下定决心就要完成的原则主义者

  潘基文是出生于贫困乡村的秀才。当成绩不如自己的朋友们纷纷转学到首尔、大田、清州等大城市的时候,他也只能默默地坚守在故乡。尽管如此,潘基文还是凭借求胜欲、诚实和勤勉自力更生,最终获得了成功。

  朋友们都说潘基文内心深处存在着很强的强迫观念,只要是想做的事情、想要实现的事情,无论如何都要做到。我们来听听安英秀教授的说法:"小时候,潘基文从来不会亲口说出自己的想法,也不会有任何流露,比如'我喜欢这个东西'、'我想做什么'。但是他会在心里计划好今后五年甚至十年的事,然后从从容容地接近自己的目标。他是那种外表无比温柔,内心坚如钢铁的人。"

  潘基文从小就是原则主义者。最小的妹妹潘庆希说,教科书、FM这些词语非常适合潘基文。

  小学阶段,潘基文曾经担任过班长。不过,班上的朋友们几乎不怎么听他的话。当时,老师给了班长潘基文一定的权力,比如讲课结束之后可以传达老师的指示下课。于是,潘基文就把朋友们无限期地留在学校,不准回家。他的想法很固执。选出了班长又不服从,那就只能通过这样的方法让他们听自己的话。后来,几名学生家长质问他,"基文啊,你为什么不让朋友们回家啊"?潘基文的回答可谓是理直气壮,"那干脆别选班长算了。既然选了班长,又不听话,还能怎么办"?

  潘基文上初中的时候,学校里还有军训科目。战争的余波尚未散尽,学校规定学生必须接受初级的军事教育,并且作为正式科目纳入教育课程。比起同龄的孩子们,潘基文个子比较高,所以就在军训时间担负旗手的责任。

  有的时候,每天的军训常常会有好几个小时。尽管不时有学生摔倒,训练仍在继续。潘基文必须举旗,其痛苦更是难以用语言形容。尽管辛苦,但是潘基文从来没有抱怨,也没有要求更换旗手。最后,潘基文筋疲力尽,昏倒在地,被人送进了救护室。小学生还很难表达自己的意愿,但是他如此坚持原则,甚至到了令人心疼的地步,潘基文的性格由此可见一斑了。

  但是,潘基文从不对外流露自己对于成功的坚定的执著。潘基文周围的人们都有这样的感觉,他对人不苛刻,也不严厉。

  外国媒体形容潘基文的时候,使用最多的词语就是"语气柔和(Soft spoken)"。他的风格是婉转而迂回,而不是单刀直入和开门见山。尽管内心深处激荡着丰富的感情,然而表面看来还是泰然自若,仿佛什么事也没有。这就是典型的忠清道式的两班①气质。

  关于潘基文的两班气质,一位与他同期的首尔大学外交系学生曾经这样说过:"我们读大学的时候,反对韩日协定的游行示威活动正是如火如荼,时局动荡,学校里也没有学习的气氛,很多学生都沉迷于喝酒。'5·16'政变之后,朴正熙总统提拔军人当外交官,所以外务考试也形同虚设了。这对念外交系的学生来说,学习的目标也意味着消失了。当时,潘基文并没有多么刻苦地学习,也没有整天泡在图书馆里。我印象当中的潘基文经常和朋友们讨论时局,好像还天天跟那些特别能玩的朋友在一起。服完兵役之后我重新复学,听到潘基文考试通过的消息感觉非常惊讶。"

  当时,基相跟大哥一起生活,至今仍然记得潘基文的样子:"朋友们喝酒的时候,按大哥的性格他不会借故推托。喝着喝着没酒了,他就支使我说,'基相啊,不好意思,你去买点儿酒吧'。但是,不管当天喝了多少酒,只要还有功课没有完成,他就会在朋友们走后独自坐在书桌前,直到完成功课。"

  除了天生的忠清道气质,安英秀教授认为,身为家中长子的不可推卸的责任感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安英秀教授到潘基文家约他一块儿去学习班,但是他们家里没有人。于是,安英秀就到处转悠,想看看潘基文在哪儿,推开厨房门一看,原来潘基文正穿着校服用水瓢淘米呢。潘基文一边做家务,一边对安英秀说:"妈妈出门了,我先给弟弟妹妹们做好饭,马上就走。"
潘进武
#9
2011-06-23 15:37
第9节:在忠州肥料厂熟悉英语会话


  [在忠州肥料厂熟悉英语会话]

  跟着美国技术师学习英语

  2006年10月14日清晨。潘基文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的大会议厅里进行第八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就职演说,全体国民通过现场直播观看了当时的盛况。潘基文秘书长用英语做就职演说。第二天,很多网站都展开了有趣的论争。部分网民认为潘基文的发音不如想象中好,对此,有人赞成,也有人反对。

  很多出生在英语国家,又在海外生活多年的人可能会对潘基文的英语发音不太满意。但是,潘基文最早被确定为联合国秘书长候选人的时候,路透社、AP、CNN、《纽约时报》等主要媒体都认为韩国外交部长官是"出色的英语使用者"。

  作为外交部长官,潘基文使用英语接受了外国重要媒体的无数次采访,大部分都是提问类似朝核问题这样的复杂事情。很多时候都是现场直播,经常会出现事先没有准备的提问,然而潘基文从来都是不慌不忙,准确而从容地进行回答。关于潘基文的英语水平,曾经有位前任大使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如果说英语水平就是用英语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表达得有礼有力,那么潘基文秘书长确实拥有最高的英语水平"。

  潘基文并不是所谓的"说本族语的人"。像现在这些早早到海外留学、进修语言的年青一代,当然有资格谈论"发音"问题。然而潘基文却是通过自学掌握了英语。他学英语的时候,甚至很难知道外国人到底如何发音。海外留学派新生代外交官进入之前,潘基文是外交部英语水平最为出色的外交官。如果没有勤奋学习的执著精神,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潘基文通过自学积累英语实力的舞台就在忠州肥料厂。

  如果乘坐京釜线,忠州站的下一站就是牧杏站。从这里下车继续向前走,会看见耸立着铝柱子的建筑物。现在,这里是制造卡式磁带的工厂,然而在朝鲜战争之后,这里却是承担韩国肥料生产的忠州肥料厂。忠州肥料厂拥有当时最先进的设备,只有仁川玻璃板工厂、闻庆水泥厂的设备可以与之比肩。打个比方,这就像行走着牛车的乡村腹地进驻了三星半导体工厂或者LG LCD的工厂。

  忠州肥料厂不同于其他工厂,从设计之初就有美国的直接参与,工厂即将竣工的60年代初,为了检验技术问题,二十余名美国工程师和家人在工厂附近安营扎寨。突然之间,当地居民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上竟然涌来了那么多外国人。

  当时,潘基文正对英语学习如饥似渴,每天都到工厂附近转悠,碰到外国人就跟他们打招呼,逐渐变得熟识了。虽然也有丢脸的时候,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学好英语的想法。每周星期二、三,潘基文和同班好友都要去找美国人练习英语会话。尽管这些美国人都不是专门的英语老师,然而他们却为潘基文的英语实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乘火车去外国人居住的地方大约有一站地,潘基文总是风雨无阻,从来没有落掉会话学习。对此,潘基文本人也说:"托这些外国人的福,高中二年级我已经掌握了英语会话。"后来,潘基文有机会以高中生的身份去美国进修,这些会话课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亲手编写英语教材

  高中一年级的时候,忠州高中的英语老师送给潘基文一台很大的录音机,同时布置给他编写英语会话教材的作业。虽然潘基文很爱读英文书籍,但是美国人究竟如何发音他却不太了解,于是潘基文就去找以前认识的美国工程师们的家属,说明原委,请求她们的帮助。

  技术顾问团的家属们非常愉快地接受了学生们的请求。安英秀教授曾经和潘基文一起学习英语会话,直到现在她还珍藏着当时的照片。那些美国工程师夫人大部分都是四十岁到六十岁的白人妇女。

  "那些美国大婶非常同情刚刚结束战争的落后国家的学生们,对待我们所有人都很亲切,尤其喜欢既懂礼貌,又刚刚开始学英语的潘基文。"

  在安英秀教授的记忆里,英语会话课不仅学习了语言,而且对印象中非常笼统而含糊的美国文化也有了间接的体验。"那时候的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工程师住宅区周围都是铁丝网,如果对铁丝网内外的世界做个比较,你会感觉非常寒心。我在那里第一次看见名叫舒洁的卫生纸,感觉非常震惊。当时,农村不都是撕报纸用吗?"

  残酷的反复练习

  潘基文对语言的感觉和热情迥异于他人。不仅英语是这样,他担任驻奥地利大使的时候,从头学习德语,正式演讲也要使用德语。后来在联合国工作,为了结识使用法语的外交官,潘基文重新开始学习法语。担任外交部长官时期,每次出访非洲国家,潘基文都要熬夜学几句简单的当地语言,熟记在心之后再上路。

  经常有人问潘基文:"你什么时候学会了那么多国家的语言?"每当这时,他总是回答:"也就是多看、多记,还能有什么方法吗?"如果提问者感到失望,潘基文就会继续进行解释,"语言就是对象国的文化、思想和自尊,如果不能显示出尊重对象国语言的姿态,外交怎能顺利进行呢?"

  事实上,成为高级外交官之后,潘基文也从来没有放弃自己对于语言的学习。有位大学教授这样回忆说:"那是90年代初的事情了。我乘火车去外地,偶然间发现旁边有人戴着耳机,紧闭着眼睛,嘴里还在嘟囔着什么。我悄悄地听了听,原来他是在说英语。当时我还想,这个人已经不年轻了,这么用功学英语可真是奇怪。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他就是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

  不管乘车去什么地方,潘基文从来不会浪费时间。哪怕乘车时间很短暂,只要不批阅文件,他就会进行英语会话练习。节日或年假的时候去外地,或者回家扫墓,每次遇上塞车他也不会觉得无聊,因为正好可以用来学习外语。
潘进武
#10
2011-06-23 15:37
第10节:四十年家乡朋友的回忆(1)


  [四十年家乡朋友的回忆]

  庆熙大学人文学院英语系教授安英秀

  潘基文秘书长不怎么说自己年轻时候的事情。虽然他已经走过了长达三十七年的公职生涯,但是除了工作上的正式采访,他几乎从不公开自己的私事。有关潘基文童年时代和学生时代的故事,直到他当选为联合国秘书长之后才逐渐流露出来。

  综合来看这样的故事,我们就会知道潘基文是那种典型的自力更生式的人物。他出生于贫寒的农村家庭,凭借个人努力走上了联合国秘书长的位置。但是,潘基文却说:"这不是我个人的成功,而是我们这个时代,更进一步说是大韩民国发展的结果。"关于潘基文的这番话,他的老朋友们说:"潘秘书长说的不是空话,不是为了让国民听着高兴。"

  庆熙大学人文学院英语系的安英秀教授是潘基文的忠州老乡,她说:"要想理解潘秘书长,好像应该回头看看我们这些已经超过六十岁的人的生活。"

  "我们生活在那里的时候,忠州是个非常安静的城市。名义上称做市,其实人口还不足四万。什么像样的设施都没有,潮湿而沉闷的乡村风景就是全部。那时候我们经常想,留在这样的地方到底能干什么呀?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只想如何才能逃离家乡,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过上更自由更丰足的生活。而且,忠州的氛围非常闭塞。虽然那是家长制的时代,但是忠州的家长制倾向更加严重。往好处说,也许那就叫两班气质吧。几乎很少有人从外地来我们这个地方,只是同村的人聚居在村子里,稀里糊涂地过一辈子,真郁闷啊!即使现在想起来,也还是让人郁闷得几乎要窒息呢!当然了,现在的学生们体会不到这样的感觉。"

  高中二年级,安英秀教授第一次见到潘基文。

  "60年代初,忠州出现了一家名叫CHK的英语学习班。英语学习班仅此一家。有一天,那里的英语老师这样说,'女生当中安英秀水平最高,男生当中潘基文水平最高'。当时,我就觉得很好奇,心想这个潘基文到底是谁啊。别的朋友告诉我说,那个孩子就是潘基文。所以,我就先表示希望跟他交个朋友。我年龄稍长,他叫我姐姐。"

  安英秀教授还谈了她对潘基文的第一印象。

  "潘基文体格瘦弱,个子很高,显得很单纯。他是那种很懂礼貌的模范生。但是坦率地说,他并没有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我甚至产生了怀疑,'这家伙真是人们所说的那个潘基文吗'?他只会顺从地回答'是,是',根本就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另外,潘基文从来没有炫耀自己,更不会假装自己什么都懂。我的性格是喜欢出头露面,但是,潘基文总是表现得谦虚而且平凡,很容易就摧垮了人们的警惕心理。他能让对手不会产生竞争的念头。是的,他就有这样的才华。直到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他的样子,如果我说什么,他就会挠着头发说'没有,我那个什么……'"

  当时,忠州还是近乎穷乡僻壤的地方小城市,英语的不毛之地,两个人就是在这样的地方热情地投入英语学习。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那么热衷于学习英语,周围根本就不需要英语。潘基文好像相信,只有学习才是逃避沉闷现实的唯一方法。另外,再想想下面成排的弟弟妹妹们,他就更要努力学习了。我想英语也是这些手段之一吧。"

  在安英秀教授的记忆里,潘基文是个模范生,不仅热心学习英语,对待其他功课也同样认真。潘基文从未失去班级第一名的位置。难道同龄的孩子都这样心无旁骛,对于学习之外的任何东西都毫无兴趣?难道他的心里从来没有想过调皮捣蛋、交女朋友、读诗歌和小说、享受运动的快乐?难道他从来没有对于贫寒家庭的不满、挫折感和苦闷?这些我们统统不得而知,因为潘基文从来不会轻易暴露内心的想法。

  "潘基文的兴趣好像就是学习。他也不怎么读诗歌、小说,就喜欢教科书。从某个角度来看,他是个很干瘦的人。那个年纪,多多少少都会有些稚气,然而潘基文全然没有。我从来没听潘基文说过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因为他从来没有表现出来。如果说有时过分、有时不足、有时惭愧、有时生气是人之常情,那么我们可以说潘基文不像人。是的,是这样。潘基文没有这样的表现,而且总是这样。即使他心里波涛汹涌,外面也听不到激荡的水声。以前上学的时候,我从来没见过潘基文穿自己家做的衣服,天天穿校服。潘基文好像没有昨天,只要从睡梦中醒来就迎接新的一天。这么长时间了,我想这个世界上恐怕再也没有像潘基文这样可怕的人了。"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