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水(潘氏)私立美术收藏馆
作者: 赏真阁画廊 | 发布时间: 2009-10-13 17:49 | 查看: 17578 | 回复: 455回复列表 (456)

赏真阁画廊
第 1 楼
赏真阁画廊
第 2 楼
发表于 2009-11-04 19:53
赵良翰作者简介
赵良翰(1910—1986) 江苏阜宁县人。自号北跋,别署赵墨。现代画家。1935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系,获教育学士。先后受教于徐悲鸿、张书旂和吕凤子先生。1936年作品《禾雀图》参加全国美展。1947年后,先后任丹阳正则艺专教授、教务委员,溧水师范教导主任、美术教师。1957年作品参加南京第一届国画展。1979年定居南京,曾参予太平天国壁画复制工作,同时专研花鸟写意并教育青年学画者。1979年当选南京市美协副主席,受聘为南京书画院特约画师。年末举办个人花鸟画展。1980年当选南京市政协委员、常委。擅长花鸟画,工写兼能,传统与写生兼顾。其画由本师上溯任颐、扬州八怪、八大和徐渭,苍劲洒脱,形神兼备。凤先生有“腕强力厚”之赞语。出版有《赵良翰画集》。 赵良翰(1910年——1986年),江苏阜宁人,又名赵墨、别号北跛,1925年至南京读书,1931年入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受教吕凤子、徐悲鸿、张书旗等人。毕业之后长期在吕凤子创办的正则艺专从事中国画教学,与谢孝思、李剑晨、顾莲村等同事。1942年客居湖南沅陵,举办以支援抗战为题的个人画展,展有《百雀图》等五十余幅,因涉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内容,展出未久即遭冲击。解放后不幸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错化成右派,个人遭际非常坎坷。
赵良翰花鸟画作品自宋人工笔花鸟入手,早期受张书旂、任伯年影响,有海派遗风,后取吕凤子之长,注重笔力和意境,又取法徐渭、朱耷、吴昌硕等人,逐渐过度到小写意花鸟,造型准确,设色鲜活,画风渐趋天然苍浑,清丽浑厚。晚年,他的绘画融吕凤子苍芒的笔法和张书旗鲜活的色法于一炉,奔放不失法度,画风清新典丽、细腻精微而又气魄沉雄,让人耳目为之一新。他笔下的鹰、孔雀、鸡等形神兼备,有学者评价他的成就在乃师张书旗之上,有“金陵大国手”之誉:
凤先生格调高古,画人物奇伟多姿,赵良翰出其门。赵良翰是我的好友,有“赵鸡子”、“赵鸭子”之美誉。(李味青《谈艺录》)
早在五代,南唐就已经出现画鸡的名家梅行思,号称“梅家鸡“、以后历代画鸡名家络绎不绝,赵良翰在此能潜心作画几十年,终于获得如此美誉,没有独特的见地和作为,确实是不可能的。
赵良翰对画理亦多精见,他认为绘画要注重“透古”,更要“观察生活”、“有时代气息”。时代在前进,绘画也要向前发展,中国画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只有不断创新,表现出时代精神,才能有所作为。他认为:
画贵有书卷气。书卷气,即是一个人的修养在绘画上的体现……书卷气是指“意境”。一个人书读得多,看问题深,高瞻远瞩,作画时所寓以的思想内容就越深刻。有意境的画,才能称之为有书卷气。(赵良翰《画语录》)
非常注重绘画意境的表达。认为绘画是思想观念的表达,没有思想观念的绘画,谈不上有什么优美的意境。中国画同西画不同,不能局限在实象上,而要有意境,从意象做功夫:
画出来就不同于实象了。我们如果在“意象”上着眼,中国画的绘画领域就更加广阔了。
画梅花要有古意,画竹要刻画其高风亮节之神采,画菊要有傲霜之态,画荷要有晓雾、清风,使人产生花叶都在水气之中的感觉,画松则取其矫健的姿态。吴昌硕画松树,好题“真龙”二字,他把松树比作腾云驾雾之龙,把龙的精神融于松树之中,这样画出来的松树,岂能不生动? (赵良翰《画语录》)
这就接通了中国画内在的渊源,从意境上做功夫,取其意象来表达自我情感和对外在世界的感受。同他的老师吕凤子一样,赵良翰对于笔墨,也始终高度重视,其重视程度,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吕凤子:
中国画一根线条下来,不是光起轮廓作用,这根线条还有体感、质感、有作者的感情、有被描绘对象的生命力。所以,线条是中国画的生命。
没有生命力、没有感情的线条,画出来的画是不能感人的,或者说是感人不深。生死刚正的骨线是感情的表现,也是生命和力量的表现,一张画,一笔难道能画完吗?不是这个意思。这是说笔势相贯一气呵成的画,就能给人以力量和生气蓬勃之感。
古人所说的一笔书和一笔画,并不是说一幅画和字是一笔作成。指的是充分利用笔上所含之墨,直至用完为止。这样,深、浅、浓、淡、干、湿一笔之中皆有。据说,林散之先生写字,不仅把笔锋、笔腹、笔根的墨用完,还能将笔杆中的墨都拧挤出来。这才是功夫。
用笔要作到“枯而不竭”、“湿而不烂”。枯笔易显出竭,要做到不竭,就要把笔尖的浓墨和笔腹的淡墨同时留在纸上,使枯笔边上有水分晕出,笔在纸上停留的时间长些,就可以达到这个效果。“湿而不烂”,就要使笔运行的快些,笔本身也要干些,否则,就会笔下出现“墨猪”。
折钗股用笔须圆,一是指中锋;二是指在转弯时,没有停顿,不形成主角,有如金属线转折之感。 (赵良翰《画语录》)
论证精到,在许多方面发展了吕凤子对、用笔和线条的学说。这一系列的看法,有许多是通过甘苦的实践得来,没有多年辛苦的实践,不能道出个中三昧。虽然用笔关乎感情的表达、生命和力量的表现,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定,但归根到底,笔墨仍然服从于意境,中国画绘画观念的表达和思想内容的制约:
中国画画成之后,要似乎不见笔墨,只看到一个完全整的艺术境界。这就是强调笔墨为意境服务。(赵良翰《画语录》)
赵良翰(1910—1986) 江苏阜宁县人。自号北跋,别署赵墨。现代画家。1935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系,获教育学士。先后受教于徐悲鸿、张书旂和吕凤子先生。1936年作品《禾雀图》参加全国美展。1947年后,先后任丹阳正则艺专教授、教务委员,溧水师范教导主任、美术教师。1957年作品参加南京第一届国画展。1979年定居南京,曾参予太平天国壁画复制工作,同时专研花鸟写意并教育青年学画者。1979年当选南京市美协副主席,受聘为南京书画院特约画师。年末举办个人花鸟画展。1980年当选南京市政协委员、常委。擅长花鸟画,工写兼能,传统与写生兼顾。其画由本师上溯任颐、扬州八怪、八大和徐渭,苍劲洒脱,形神兼备。凤先生有“腕强力厚”之赞语。出版有《赵良翰画集》。 赵良翰(1910年——1986年),江苏阜宁人,又名赵墨、别号北跛,1925年至南京读书,1931年入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受教吕凤子、徐悲鸿、张书旗等人。毕业之后长期在吕凤子创办的正则艺专从事中国画教学,与谢孝思、李剑晨、顾莲村等同事。1942年客居湖南沅陵,举办以支援抗战为题的个人画展,展有《百雀图》等五十余幅,因涉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内容,展出未久即遭冲击。解放后不幸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错化成右派,个人遭际非常坎坷。
赵良翰花鸟画作品自宋人工笔花鸟入手,早期受张书旂、任伯年影响,有海派遗风,后取吕凤子之长,注重笔力和意境,又取法徐渭、朱耷、吴昌硕等人,逐渐过度到小写意花鸟,造型准确,设色鲜活,画风渐趋天然苍浑,清丽浑厚。晚年,他的绘画融吕凤子苍芒的笔法和张书旗鲜活的色法于一炉,奔放不失法度,画风清新典丽、细腻精微而又气魄沉雄,让人耳目为之一新。他笔下的鹰、孔雀、鸡等形神兼备,有学者评价他的成就在乃师张书旗之上,有“金陵大国手”之誉:
凤先生格调高古,画人物奇伟多姿,赵良翰出其门。赵良翰是我的好友,有“赵鸡子”、“赵鸭子”之美誉。(李味青《谈艺录》)
早在五代,南唐就已经出现画鸡的名家梅行思,号称“梅家鸡“、以后历代画鸡名家络绎不绝,赵良翰在此能潜心作画几十年,终于获得如此美誉,没有独特的见地和作为,确实是不可能的。
赵良翰对画理亦多精见,他认为绘画要注重“透古”,更要“观察生活”、“有时代气息”。时代在前进,绘画也要向前发展,中国画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只有不断创新,表现出时代精神,才能有所作为。他认为:
画贵有书卷气。书卷气,即是一个人的修养在绘画上的体现……书卷气是指“意境”。一个人书读得多,看问题深,高瞻远瞩,作画时所寓以的思想内容就越深刻。有意境的画,才能称之为有书卷气。(赵良翰《画语录》)
非常注重绘画意境的表达。认为绘画是思想观念的表达,没有思想观念的绘画,谈不上有什么优美的意境。中国画同西画不同,不能局限在实象上,而要有意境,从意象做功夫:
画出来就不同于实象了。我们如果在“意象”上着眼,中国画的绘画领域就更加广阔了。
画梅花要有古意,画竹要刻画其高风亮节之神采,画菊要有傲霜之态,画荷要有晓雾、清风,使人产生花叶都在水气之中的感觉,画松则取其矫健的姿态。吴昌硕画松树,好题“真龙”二字,他把松树比作腾云驾雾之龙,把龙的精神融于松树之中,这样画出来的松树,岂能不生动? (赵良翰《画语录》)
这就接通了中国画内在的渊源,从意境上做功夫,取其意象来表达自我情感和对外在世界的感受。同他的老师吕凤子一样,赵良翰对于笔墨,也始终高度重视,其重视程度,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吕凤子:
中国画一根线条下来,不是光起轮廓作用,这根线条还有体感、质感、有作者的感情、有被描绘对象的生命力。所以,线条是中国画的生命。
没有生命力、没有感情的线条,画出来的画是不能感人的,或者说是感人不深。生死刚正的骨线是感情的表现,也是生命和力量的表现,一张画,一笔难道能画完吗?不是这个意思。这是说笔势相贯一气呵成的画,就能给人以力量和生气蓬勃之感。
古人所说的一笔书和一笔画,并不是说一幅画和字是一笔作成。指的是充分利用笔上所含之墨,直至用完为止。这样,深、浅、浓、淡、干、湿一笔之中皆有。据说,林散之先生写字,不仅把笔锋、笔腹、笔根的墨用完,还能将笔杆中的墨都拧挤出来。这才是功夫。
用笔要作到“枯而不竭”、“湿而不烂”。枯笔易显出竭,要做到不竭,就要把笔尖的浓墨和笔腹的淡墨同时留在纸上,使枯笔边上有水分晕出,笔在纸上停留的时间长些,就可以达到这个效果。“湿而不烂”,就要使笔运行的快些,笔本身也要干些,否则,就会笔下出现“墨猪”。
折钗股用笔须圆,一是指中锋;二是指在转弯时,没有停顿,不形成主角,有如金属线转折之感。 (赵良翰《画语录》)
论证精到,在许多方面发展了吕凤子对、用笔和线条的学说。这一系列的看法,有许多是通过甘苦的实践得来,没有多年辛苦的实践,不能道出个中三昧。虽然用笔关乎感情的表达、生命和力量的表现,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定,但归根到底,笔墨仍然服从于意境,中国画绘画观念的表达和思想内容的制约:
中国画画成之后,要似乎不见笔墨,只看到一个完全整的艺术境界。这就是强调笔墨为意境服务。(赵良翰《画语录》)

赏真阁画廊
第 3 楼
发表于 2009-11-05 15:14
赵良翰作者简介
赵良翰(1910—1986) 江苏阜宁县人。自号北跋,别署赵墨。现代画家。1935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系,获教育学士。先后受教于徐悲鸿、张书旂和吕凤子先生。1936年作品《禾雀图》参加全国美展。1947年后,先后任丹阳正则艺专教授、教务委员,溧水师范教导主任、美术教师。1957年作品参加南京第一届国画展。1979年定居南京,曾参予太平天国壁画复制工作,同时专研花鸟写意并教育青年学画者。1979年当选南京市美协副主席,受聘为南京书画院特约画师。年末举办个人花鸟画展。1980年当选南京市政协委员、常委。擅长花鸟画,工写兼能,传统与写生兼顾。其画由本师上溯任颐、扬州八怪、八大和徐渭,苍劲洒脱,形神兼备。凤先生有“腕强力厚”之赞语。出版有《赵良翰画集》。 赵良翰(1910年——1986年),江苏阜宁人,又名赵墨、别号北跛,1925年至南京读书,1931年入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受教吕凤子、徐悲鸿、张书旗等人。毕业之后长期在吕凤子创办的正则艺专从事中国画教学,与谢孝思、李剑晨、顾莲村等同事。1942年客居湖南沅陵,举办以支援抗战为题的个人画展,展有《百雀图》等五十余幅,因涉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内容,展出未久即遭冲击。解放后不幸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错化成右派,个人遭际非常坎坷。
赵良翰花鸟画作品自宋人工笔花鸟入手,早期受张书旂、任伯年影响,有海派遗风,后取吕凤子之长,注重笔力和意境,又取法徐渭、朱耷、吴昌硕等人,逐渐过度到小写意花鸟,造型准确,设色鲜活,画风渐趋天然苍浑,清丽浑厚。晚年,他的绘画融吕凤子苍芒的笔法和张书旗鲜活的色法于一炉,奔放不失法度,画风清新典丽、细腻精微而又气魄沉雄,让人耳目为之一新。他笔下的鹰、孔雀、鸡等形神兼备,有学者评价他的成就在乃师张书旗之上,有“金陵大国手”之誉:
凤先生格调高古,画人物奇伟多姿,赵良翰出其门。赵良翰是我的好友,有“赵鸡子”、“赵鸭子”之美誉。(李味青《谈艺录》)
早在五代,南唐就已经出现画鸡的名家梅行思,号称“梅家鸡“、以后历代画鸡名家络绎不绝,赵良翰在此能潜心作画几十年,终于获得如此美誉,没有独特的见地和作为,确实是不可能的。
赵良翰对画理亦多精见,他认为绘画要注重“透古”,更要“观察生活”、“有时代气息”。时代在前进,绘画也要向前发展,中国画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只有不断创新,表现出时代精神,才能有所作为。他认为:
画贵有书卷气。书卷气,即是一个人的修养在绘画上的体现……书卷气是指“意境”。一个人书读得多,看问题深,高瞻远瞩,作画时所寓以的思想内容就越深刻。有意境的画,才能称之为有书卷气。(赵良翰《画语录》)
非常注重绘画意境的表达。认为绘画是思想观念的表达,没有思想观念的绘画,谈不上有什么优美的意境。中国画同西画不同,不能局限在实象上,而要有意境,从意象做功夫:
画出来就不同于实象了。我们如果在“意象”上着眼,中国画的绘画领域就更加广阔了。
画梅花要有古意,画竹要刻画其高风亮节之神采,画菊要有傲霜之态,画荷要有晓雾、清风,使人产生花叶都在水气之中的感觉,画松则取其矫健的姿态。吴昌硕画松树,好题“真龙”二字,他把松树比作腾云驾雾之龙,把龙的精神融于松树之中,这样画出来的松树,岂能不生动? (赵良翰《画语录》)
这就接通了中国画内在的渊源,从意境上做功夫,取其意象来表达自我情感和对外在世界的感受。同他的老师吕凤子一样,赵良翰对于笔墨,也始终高度重视,其重视程度,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吕凤子:
中国画一根线条下来,不是光起轮廓作用,这根线条还有体感、质感、有作者的感情、有被描绘对象的生命力。所以,线条是中国画的生命。
没有生命力、没有感情的线条,画出来的画是不能感人的,或者说是感人不深。生死刚正的骨线是感情的表现,也是生命和力量的表现,一张画,一笔难道能画完吗?不是这个意思。这是说笔势相贯一气呵成的画,就能给人以力量和生气蓬勃之感。
古人所说的一笔书和一笔画,并不是说一幅画和字是一笔作成。指的是充分利用笔上所含之墨,直至用完为止。这样,深、浅、浓、淡、干、湿一笔之中皆有。据说,林散之先生写字,不仅把笔锋、笔腹、笔根的墨用完,还能将笔杆中的墨都拧挤出来。这才是功夫。
用笔要作到“枯而不竭”、“湿而不烂”。枯笔易显出竭,要做到不竭,就要把笔尖的浓墨和笔腹的淡墨同时留在纸上,使枯笔边上有水分晕出,笔在纸上停留的时间长些,就可以达到这个效果。“湿而不烂”,就要使笔运行的快些,笔本身也要干些,否则,就会笔下出现“墨猪”。
折钗股用笔须圆,一是指中锋;二是指在转弯时,没有停顿,不形成主角,有如金属线转折之感。 (赵良翰《画语录》)
论证精到,在许多方面发展了吕凤子对、用笔和线条的学说。这一系列的看法,有许多是通过甘苦的实践得来,没有多年辛苦的实践,不能道出个中三昧。虽然用笔关乎感情的表达、生命和力量的表现,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定,但归根到底,笔墨仍然服从于意境,中国画绘画观念的表达和思想内容的制约:
中国画画成之后,要似乎不见笔墨,只看到一个完全整的艺术境界。这就是强调笔墨为意境服务。(赵良翰《画语录》)
赵良翰(1910—1986) 江苏阜宁县人。自号北跋,别署赵墨。现代画家。1935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系,获教育学士。先后受教于徐悲鸿、张书旂和吕凤子先生。1936年作品《禾雀图》参加全国美展。1947年后,先后任丹阳正则艺专教授、教务委员,溧水师范教导主任、美术教师。1957年作品参加南京第一届国画展。1979年定居南京,曾参予太平天国壁画复制工作,同时专研花鸟写意并教育青年学画者。1979年当选南京市美协副主席,受聘为南京书画院特约画师。年末举办个人花鸟画展。1980年当选南京市政协委员、常委。擅长花鸟画,工写兼能,传统与写生兼顾。其画由本师上溯任颐、扬州八怪、八大和徐渭,苍劲洒脱,形神兼备。凤先生有“腕强力厚”之赞语。出版有《赵良翰画集》。 赵良翰(1910年——1986年),江苏阜宁人,又名赵墨、别号北跛,1925年至南京读书,1931年入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受教吕凤子、徐悲鸿、张书旗等人。毕业之后长期在吕凤子创办的正则艺专从事中国画教学,与谢孝思、李剑晨、顾莲村等同事。1942年客居湖南沅陵,举办以支援抗战为题的个人画展,展有《百雀图》等五十余幅,因涉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内容,展出未久即遭冲击。解放后不幸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错化成右派,个人遭际非常坎坷。
赵良翰花鸟画作品自宋人工笔花鸟入手,早期受张书旂、任伯年影响,有海派遗风,后取吕凤子之长,注重笔力和意境,又取法徐渭、朱耷、吴昌硕等人,逐渐过度到小写意花鸟,造型准确,设色鲜活,画风渐趋天然苍浑,清丽浑厚。晚年,他的绘画融吕凤子苍芒的笔法和张书旗鲜活的色法于一炉,奔放不失法度,画风清新典丽、细腻精微而又气魄沉雄,让人耳目为之一新。他笔下的鹰、孔雀、鸡等形神兼备,有学者评价他的成就在乃师张书旗之上,有“金陵大国手”之誉:
凤先生格调高古,画人物奇伟多姿,赵良翰出其门。赵良翰是我的好友,有“赵鸡子”、“赵鸭子”之美誉。(李味青《谈艺录》)
早在五代,南唐就已经出现画鸡的名家梅行思,号称“梅家鸡“、以后历代画鸡名家络绎不绝,赵良翰在此能潜心作画几十年,终于获得如此美誉,没有独特的见地和作为,确实是不可能的。
赵良翰对画理亦多精见,他认为绘画要注重“透古”,更要“观察生活”、“有时代气息”。时代在前进,绘画也要向前发展,中国画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只有不断创新,表现出时代精神,才能有所作为。他认为:
画贵有书卷气。书卷气,即是一个人的修养在绘画上的体现……书卷气是指“意境”。一个人书读得多,看问题深,高瞻远瞩,作画时所寓以的思想内容就越深刻。有意境的画,才能称之为有书卷气。(赵良翰《画语录》)
非常注重绘画意境的表达。认为绘画是思想观念的表达,没有思想观念的绘画,谈不上有什么优美的意境。中国画同西画不同,不能局限在实象上,而要有意境,从意象做功夫:
画出来就不同于实象了。我们如果在“意象”上着眼,中国画的绘画领域就更加广阔了。
画梅花要有古意,画竹要刻画其高风亮节之神采,画菊要有傲霜之态,画荷要有晓雾、清风,使人产生花叶都在水气之中的感觉,画松则取其矫健的姿态。吴昌硕画松树,好题“真龙”二字,他把松树比作腾云驾雾之龙,把龙的精神融于松树之中,这样画出来的松树,岂能不生动? (赵良翰《画语录》)
这就接通了中国画内在的渊源,从意境上做功夫,取其意象来表达自我情感和对外在世界的感受。同他的老师吕凤子一样,赵良翰对于笔墨,也始终高度重视,其重视程度,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吕凤子:
中国画一根线条下来,不是光起轮廓作用,这根线条还有体感、质感、有作者的感情、有被描绘对象的生命力。所以,线条是中国画的生命。
没有生命力、没有感情的线条,画出来的画是不能感人的,或者说是感人不深。生死刚正的骨线是感情的表现,也是生命和力量的表现,一张画,一笔难道能画完吗?不是这个意思。这是说笔势相贯一气呵成的画,就能给人以力量和生气蓬勃之感。
古人所说的一笔书和一笔画,并不是说一幅画和字是一笔作成。指的是充分利用笔上所含之墨,直至用完为止。这样,深、浅、浓、淡、干、湿一笔之中皆有。据说,林散之先生写字,不仅把笔锋、笔腹、笔根的墨用完,还能将笔杆中的墨都拧挤出来。这才是功夫。
用笔要作到“枯而不竭”、“湿而不烂”。枯笔易显出竭,要做到不竭,就要把笔尖的浓墨和笔腹的淡墨同时留在纸上,使枯笔边上有水分晕出,笔在纸上停留的时间长些,就可以达到这个效果。“湿而不烂”,就要使笔运行的快些,笔本身也要干些,否则,就会笔下出现“墨猪”。
折钗股用笔须圆,一是指中锋;二是指在转弯时,没有停顿,不形成主角,有如金属线转折之感。 (赵良翰《画语录》)
论证精到,在许多方面发展了吕凤子对、用笔和线条的学说。这一系列的看法,有许多是通过甘苦的实践得来,没有多年辛苦的实践,不能道出个中三昧。虽然用笔关乎感情的表达、生命和力量的表现,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定,但归根到底,笔墨仍然服从于意境,中国画绘画观念的表达和思想内容的制约:
中国画画成之后,要似乎不见笔墨,只看到一个完全整的艺术境界。这就是强调笔墨为意境服务。(赵良翰《画语录》)

赏真阁画廊
第 4 楼
发表于 2009-11-05 15:20
赵治平 (1957.9—)江苏人。擅长中国画。曾于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国画院进修中国画,1992年毕业于常州教育学院美术系。现任江苏武进画院院长、常州刘海粟美术馆馆长、一级美术师、常州市美协副主席。

赏真阁画廊
第 5 楼
发表于 2009-11-06 10:50
郑培亮作者简介
郑培亮,1972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阳谷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聊城大学书法教育系主任、副教授,《中国书法》杂志执行编辑。
1989年考入聊城师范学院历史系;1991年获山东省大学生艺术节书法展一等奖;1992--1994年到山东大学东方书画研究院读研究生课程班,师从蒋维崧、王长水先生。班中仅有一人。1994年调入聊城师范学院美术系,参与筹建全国第一个书法教育专业,1995年面向山东省招生;1996年承担山东省教委重点科研项目《二十世纪中国书法史》的写作任务,两年后完成,25万字。1998年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1997年开始发表论文,迄今在专业报刊发表30余篇;;1998年论文《试论二十世纪的隶书创作》获首届全国隶书学术研讨会三等奖,之后,论文连续入选全国性书法学术研讨会;1999年在《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撰写专栏文章;1999年开始在《书法导报》撰写"近现代书家研究",共连载50期;1999年获《书法导报》首届全国书家作品评展一等奖;1999年10月放弃专业研究与创作,自学日语;2001年考取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2002年任聊城大学书法系主任;2002年完成《两汉书法艺术研究》,20万字,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2003年筹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书法装饰艺术专业,经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次年面向全国招生;2003年提前完成学业与毕业论文,9月中旬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杂志执行编辑至今。 钟道义作者简介
郑培亮,1972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阳谷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聊城大学书法教育系主任、副教授,《中国书法》杂志执行编辑。
1989年考入聊城师范学院历史系;1991年获山东省大学生艺术节书法展一等奖;1992--1994年到山东大学东方书画研究院读研究生课程班,师从蒋维崧、王长水先生。班中仅有一人。1994年调入聊城师范学院美术系,参与筹建全国第一个书法教育专业,1995年面向山东省招生;1996年承担山东省教委重点科研项目《二十世纪中国书法史》的写作任务,两年后完成,25万字。1998年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1997年开始发表论文,迄今在专业报刊发表30余篇;;1998年论文《试论二十世纪的隶书创作》获首届全国隶书学术研讨会三等奖,之后,论文连续入选全国性书法学术研讨会;1999年在《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撰写专栏文章;1999年开始在《书法导报》撰写"近现代书家研究",共连载50期;1999年获《书法导报》首届全国书家作品评展一等奖;1999年10月放弃专业研究与创作,自学日语;2001年考取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2002年任聊城大学书法系主任;2002年完成《两汉书法艺术研究》,20万字,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2003年筹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书法装饰艺术专业,经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次年面向全国招生;2003年提前完成学业与毕业论文,9月中旬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杂志执行编辑至今。 钟道义作者简介
钟道义,别署大别山人,1950年生。1972年以来先后师从著名画家张文俊先生、萧平先生,专攻山水及绘画史论,深研传统。画风古朴苍浑,多次在国内及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展出。2000年初参与筹建“龚贤纪念馆”,2004年参与筹建“李剑晨艺术馆”,2005年参与筹建“魏紫熙艺术馆”。现为南京龚贤纪念馆副馆长,中国民主促进会成员、江苏省美学学会会员,江苏美学学会书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江苏省文德山水研究会会员。出版有《钟道义画 南京龚贤纪念馆副馆长 高级美术师 |

潘燕珍
第 6 楼
赏真阁画廊
第 7 楼
发表于 2009-11-06 11:55
周楚清作者简介
画家周楚清简 介 号 :松木岭道人 斋 名:慢慢斋 生 年:一九五八年 出生地:安徽省绩溪县松木岭村 师 承:少时随有“中国画兰第一人”之称的肖龙士大师研习书画,得其真传。受梅道人、夏昶、郑板桥、黄宾虹等影响。 擅 长:写意兰竹、山水。 艺术特点:构图随意天成,格调雅致,笔墨秀润,意趣清新,自成一格。 展览与收藏:曾五次参加中国文联、文化部、中国美协等主办的国家级展览。一九九五年应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中国组委会之邀,作兰三百幅作为大会礼品赠送各国来宾。兰竹图被中南海等收藏。 国学大师冯其庸在一九九八年见其兰竹作品后评曰“极有灵气、极有才气” 。 书画泰斗启功先生生前偶见其画,惊叹为“天下又一竹”。 现为自由专业画家、县政协委员。
画家周楚清简 介 号 :松木岭道人 斋 名:慢慢斋 生 年:一九五八年 出生地:安徽省绩溪县松木岭村 师 承:少时随有“中国画兰第一人”之称的肖龙士大师研习书画,得其真传。受梅道人、夏昶、郑板桥、黄宾虹等影响。 擅 长:写意兰竹、山水。 艺术特点:构图随意天成,格调雅致,笔墨秀润,意趣清新,自成一格。 展览与收藏:曾五次参加中国文联、文化部、中国美协等主办的国家级展览。一九九五年应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中国组委会之邀,作兰三百幅作为大会礼品赠送各国来宾。兰竹图被中南海等收藏。 国学大师冯其庸在一九九八年见其兰竹作品后评曰“极有灵气、极有才气” 。 书画泰斗启功先生生前偶见其画,惊叹为“天下又一竹”。 现为自由专业画家、县政协委员。

赏真阁画廊
第 8 楼
发表于 2009-11-06 12:17
周晓光作者简介
周晓光,河北沧州人,1945年生,受父亲影响,从小自学国画,曾受教于鲁迅美术学院季观之,孙恩同教授,1980年拜著名画家亚明先生为师,现为江苏省国画院二级画师,北京新华书画院特聘院外画师。
1989年 《山雨》获江苏百家中国画展优秀奖
1989年 出版周晓光山水画集
1990年6月 南京个人画展
1990年11月 香港《收藏天地》专题介绍7幅作品
1991年6月 台北名山画廊举办周晓光画展
1992年2月 《携杖访友》由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收藏
1992年 《绿雨》被台湾新竹文化基金会收藏
1993年3月21日 香港《文汇报》专题介绍5幅作品,亚明撰写评论文章一篇
1993年4月 在海口市举办周晓光水墨画展
1993年12月 《五老松》获澳大利亚亚太地区中国水墨画大赛优秀奖
1994年 《明月青松》等两幅画由辽宁近现代史博物馆收藏
1994年 《山水》由山东省美术馆收藏
1994年 《春山图》获华夏国际艺术展(台湾中国画研究院主办)优秀奖
1994年 《五老松》由悉尼中国画研究会收藏
周晓光,河北沧州人,1945年生,受父亲影响,从小自学国画,曾受教于鲁迅美术学院季观之,孙恩同教授,1980年拜著名画家亚明先生为师,现为江苏省国画院二级画师,北京新华书画院特聘院外画师。
1989年 《山雨》获江苏百家中国画展优秀奖
1989年 出版周晓光山水画集
1990年6月 南京个人画展
1990年11月 香港《收藏天地》专题介绍7幅作品
1991年6月 台北名山画廊举办周晓光画展
1992年2月 《携杖访友》由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收藏
1992年 《绿雨》被台湾新竹文化基金会收藏
1993年3月21日 香港《文汇报》专题介绍5幅作品,亚明撰写评论文章一篇
1993年4月 在海口市举办周晓光水墨画展
1993年12月 《五老松》获澳大利亚亚太地区中国水墨画大赛优秀奖
1994年 《明月青松》等两幅画由辽宁近现代史博物馆收藏
1994年 《山水》由山东省美术馆收藏
1994年 《春山图》获华夏国际艺术展(台湾中国画研究院主办)优秀奖
1994年 《五老松》由悉尼中国画研究会收藏

赏真阁画廊
第 9 楼
发表于 2009-11-06 12:43
周志高作者简介
周志高,笔名季高、辛默、诚公等,别署兴墨楼,
1945年1月30日生,江苏兴华市人。《书法》杂志执行主
编。中国书协第一、二届常务理事,第三届理事,全国展
、中青展评审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特聘教授,中国书
协编辑出版委员会副主任。
1964年毕业于上海出版学校美术专科班。1977年6月
创办国内首家《书法》杂志并主持工作至今,启功先生称
其“其所编刊物,创始于书艺重兴之初,有筚路蓝缕之功
历久而其绩弥盛”。曾先后倡导主持或参与主办全国五个
第一大型活动。书法作品参加全国第一至七届书法篆刻展
,全国第一至八届中青年书法展。出版《周志高书法》、
《周志高书法专集》等十余种专著,多次出访国外交流。
任全国第三、四届电视书法大赛评委,中央电视台专题介
绍,荣获中国书协“中国书法艺术荣誉奖”。
周志高,笔名季高、辛默、诚公等,别署兴墨楼,
1945年1月30日生,江苏兴华市人。《书法》杂志执行主
编。中国书协第一、二届常务理事,第三届理事,全国展
、中青展评审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特聘教授,中国书
协编辑出版委员会副主任。
1964年毕业于上海出版学校美术专科班。1977年6月
创办国内首家《书法》杂志并主持工作至今,启功先生称
其“其所编刊物,创始于书艺重兴之初,有筚路蓝缕之功
历久而其绩弥盛”。曾先后倡导主持或参与主办全国五个
第一大型活动。书法作品参加全国第一至七届书法篆刻展
,全国第一至八届中青年书法展。出版《周志高书法》、
《周志高书法专集》等十余种专著,多次出访国外交流。
任全国第三、四届电视书法大赛评委,中央电视台专题介
绍,荣获中国书协“中国书法艺术荣誉奖”。

赏真阁画廊
第 10 楼发表回复
您需要 登录 后才能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