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姓图
作者: 绿茶㊣ | 发布时间: 2006-06-26 17:24 | 查看: 3280 | 回复: 12回复列表 (21)

潘书晖
第 1 楼
盐场的月亮
第 2 楼
发表于 2008-11-13 15:03
潘字少一撇 背后有段古
狮山沙头海念村潘姓错别字缘自老祖宗考进士签名漏写一笔后“将错就错”
海念村潘氏宗祠牌匾上的“潘”字少了顶上一撇。
全村姓“潘”,可老祖宗姓氏全都缺了“番”字上的一撇;就连宗祠牌匾上的“潘”字也不例外,为何村民几百年来用一个错别字来当姓氏?近日记者寻访发现,原来错别字背后有一段古。
日前,记者来到南海狮山官窑沙头海念村,发现潘氏宗祠非常特别,宗祠牌匾上的“潘”姓的“番”字边竟然顶上少了一撇!就连宗祠里供奉的老祖宗所用的姓氏“潘”都是一个错别字。
据悉,方圆几百里,仅有海念村如此。“南宋时期,我们的始祖海念在这里扎根开村,二世祖元实则在此建立这个宗祠,当时确实用的是‘潘’字,但是到了三始祖仕俊才把“潘”的‘番’字顶上的一撇去掉了。”今年87岁高龄的生伯说,原来老祖宗当年上京赴考,文章出色而获进士,准备授官“翰林”,谁知仕俊答完卷后签名时,竟把自己的姓氏漏写了一撇而不知,结果皇帝命主考官询问仕俊姓氏是潘还是非潘?如果姓名不符则不能授予进士名衔以及翰林,仕俊当时一听,才知道自己少写了一撇,便毫不含糊地给主考官说:“我的姓就是这样写的,我们全村都是这个姓,如若不信,可到老家查个究竟。”随后就马上命随行的书童,快马加鞭赶回家里,把宗祠牌匾上的“潘”上的一撇给铲掉,并把祖宗神位上的字改过来。从此,海念村便用上了这个错别字。
斗转星移,千年封建社会已成历史尘烟,然海念村村民并没有因此抛弃这个错别字姓氏,一直维护着这个“美丽的谎言”。记者在祠堂发现一块修装祠堂的芳名榜,记录了最近10年捐资名单,所有“潘”字都少了一撇。据悉,现在村子里家家户户的供奉祖先的神位用的姓氏全都是错别字。“中国人嘛,宗族情感还是很深厚,既然是祖宗流传下来的,我们当然要保留。”今年50岁的潘景仪说,除了身份证,政府、商务文件要用正规的“潘”字,其他时候我都坚持写那个少了一撇的“潘”。
除了很好地保存祖宗留下来的这个少了一撇的“潘”之外,村民还很好地保留了南宋末年
三世祖仕俊坐船逃难回乡时,放在官船上的25块大黑石头(防止颠簸翻船),至今至少500年历史。村民把石头安放在村里的地塘,和石凳石桌连成一个休憩区,并把这个地方特意命名为“黑
狮山沙头海念村潘姓错别字缘自老祖宗考进士签名漏写一笔后“将错就错”
海念村潘氏宗祠牌匾上的“潘”字少了顶上一撇。
全村姓“潘”,可老祖宗姓氏全都缺了“番”字上的一撇;就连宗祠牌匾上的“潘”字也不例外,为何村民几百年来用一个错别字来当姓氏?近日记者寻访发现,原来错别字背后有一段古。
日前,记者来到南海狮山官窑沙头海念村,发现潘氏宗祠非常特别,宗祠牌匾上的“潘”姓的“番”字边竟然顶上少了一撇!就连宗祠里供奉的老祖宗所用的姓氏“潘”都是一个错别字。
据悉,方圆几百里,仅有海念村如此。“南宋时期,我们的始祖海念在这里扎根开村,二世祖元实则在此建立这个宗祠,当时确实用的是‘潘’字,但是到了三始祖仕俊才把“潘”的‘番’字顶上的一撇去掉了。”今年87岁高龄的生伯说,原来老祖宗当年上京赴考,文章出色而获进士,准备授官“翰林”,谁知仕俊答完卷后签名时,竟把自己的姓氏漏写了一撇而不知,结果皇帝命主考官询问仕俊姓氏是潘还是非潘?如果姓名不符则不能授予进士名衔以及翰林,仕俊当时一听,才知道自己少写了一撇,便毫不含糊地给主考官说:“我的姓就是这样写的,我们全村都是这个姓,如若不信,可到老家查个究竟。”随后就马上命随行的书童,快马加鞭赶回家里,把宗祠牌匾上的“潘”上的一撇给铲掉,并把祖宗神位上的字改过来。从此,海念村便用上了这个错别字。
斗转星移,千年封建社会已成历史尘烟,然海念村村民并没有因此抛弃这个错别字姓氏,一直维护着这个“美丽的谎言”。记者在祠堂发现一块修装祠堂的芳名榜,记录了最近10年捐资名单,所有“潘”字都少了一撇。据悉,现在村子里家家户户的供奉祖先的神位用的姓氏全都是错别字。“中国人嘛,宗族情感还是很深厚,既然是祖宗流传下来的,我们当然要保留。”今年50岁的潘景仪说,除了身份证,政府、商务文件要用正规的“潘”字,其他时候我都坚持写那个少了一撇的“潘”。
除了很好地保存祖宗留下来的这个少了一撇的“潘”之外,村民还很好地保留了南宋末年
三世祖仕俊坐船逃难回乡时,放在官船上的25块大黑石头(防止颠簸翻船),至今至少500年历史。村民把石头安放在村里的地塘,和石凳石桌连成一个休憩区,并把这个地方特意命名为“黑

粤北潘建雄
第 3 楼
潘桂明
第 4 楼
pxq_2008
第 5 楼
pxq_2008
第 6 楼
匿名用户
第 7 楼
tony_poon
第 8 楼
发表于 2009-04-05 03:54
我是南海丹灶的,我们家祠堂上的潘字也是少了一瞥,为此我读小学的孩子还被老师责备过,后来请教族中的老一辈其中的故事跟狮山沙头海念村的潘字少一撇如出一撤,至今我们祠堂上的潘还是小了一撇的,看来有空要拜访拜访!!!

xcr
第 9 楼
匿名用户
第 10 楼发表回复
您需要 登录 后才能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