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寻祖山东武城徐庄地理位置

作者: 潘家山 发表于: 2011-02-10 11:55 查看: 677 回复: 11
潘家山
潘家山
楼主
2011-02-10 13:50
(一)四女寺的传说

汉朝景帝年间(前189年-前141年),今之四女寺村古称安乐镇。镇上有一傅姓夫妇,生了四个女儿,个个姿色超群,聪慧过人,知书达理,孝敬父母。再加上家道殷实,夫妻二人乐善好施,街坊邻居无不称道。

转眼间女儿相继成人,傅氏夫妇已年近半百,膝下无子,想想日后无人继承家业,女儿嫁人后无人养老送终,心中不免黯然神伤,倍感凄凉。

大女儿年长几岁,体谅到了父母的苦衷,便和三个妹妹商量说:“父母年纪大了,咱没有幼弟长兄,以后姐妹四人各自嫁人,父母就无人照料。我有个两全其美的主意,我留在家中侍奉父母终生,一来可以使父母安度晚年,二来你们出嫁后也就不用时刻挂心父母了。”三人一听,异口同声地反对:“都是一母所生,姐姐不嫁人,我们怎好撇下父母各寻安乐?愿和姐姐一道奉养双亲!”大姐看她们态度坚决就说:“既是这样,那就看天意吧。依我之见,咱姐妹四人各栽一棵槐树,槐枯者嫁,槐茂则留,不知你们意下如何?”三人听了,齐声说好。

于是姐妹四人各自在大门口栽了一棵槐树,日夜留心,都祈盼自已留在家中。谁知数月后,四棵槐树全都枝繁叶茂,亭亭玉立。大姐不忍心贻误妹妹青春,便偷偷地用热水浇三人的槐树。不料这一举动,被时刻在意的三个妹发觉了,于是都暗暗地效仿大姐,用热水浇别人的槐树。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槐树不但没死,反而更加茁壮。四姐妹疑心是天意昭示,越发坚定了留家侍亲的决心。

傅家丰衣足食,又有四个如花似玉的女儿,自然说媒提亲者络绎不绝。傅老夫人便向四个女儿转告各方求亲之意。四女矢志不嫁,并将所议之事及植槐经过告知父母。二老闻言大惊,极力劝阻。四女为表心意,便卸下女儿装束,换上男子衣冠,学着儒生的样子习学诗词书画。平日说话如同兄弟,谈诗论字又似朋友,绝口不提婚嫁之事。二老见状,又惊又喜,视女如子,不再劝婚。媒人见四女心坚如铁,也不再登门说亲。从此,四女专心侍奉父母,闲暇之时则博览诗书。

光阴如梭,四女二十年如一日奉亲至孝,傅氏夫妇虽年近古稀,仍目明耳聪,那四棵槐树也日见粗壮、郁葱成荫。四女又在庭院里建一梵宫,朝夕焚香,日夜通经,祈祷双亲平安长寿。

一天,有一个相貌非凡的人来到安乐镇,远远望见四棵槐树亭亭如旗罗伞盖,便寻踪而至,在庄院前足凝视良久,口中言道:“草木属阴,鬼木为槐。观此槐之状,必有奇女居此。”于是整衣冠躬身而入。十日后,左邻右舍忽然发现傅氏一家不知何时已经人去屋空。于是众说纷纭,有人说傅家积德行善感动神灵已修道成仙,也有人称他们超升了。此事很快传遍十里八乡,为安乐镇平添了神秘色彩,过往行人客商争相目睹傅家遗迹。天久日长,竞使得安乐镇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买卖兴隆,富足一方。世人念及四女施恩故里,就把安乐镇改为四女树。因后人建寺塑像,四槐又亭亭玉立,又改村名为四女寺,并立碑铭记以赞。村名沿用至今。还有一种说法,在后面的人物与故事里还会讲到。

四女寺的传说还很多,例如乾隆下江南到此处将时光佛寺改名为佛光寺等传说,历史遗迹如:佛光寺、六合宝光圣塔、娘娘庙、山西会馆都有详细的记载。

(二)刘秀在武城的传说

据传东汉光武帝刘秀败阵逃到武城,人饥马乏,到一水塘边,马喝足了水跑过后,蹄印即被沙土掩埋,难以行走,刘秀连饿带乏精疲力尽,摔下马来,昏了过去,多亏一位好心的老太太将他救起,再寻坐骑,已无影踪,刘秀派随从四处寻打,周围全是沙土,连马蹄印都找不到,后来,随从在一个村子里听到了马叫声,急驰过去。村中人对刘秀的随从们讲,他们见一匹马跑进村来,浑身汗水淋漓,累得快跑不动了,想将它抓住,几个人一围上,马便鬓毛炸起,一声长鸣,从人们的头上窜过,扬蹄跑出村外。随从们顺马蹄印急追而去,沿途打听,村里人都说见过此马,狂奔而去,无人敢靠前。就这样,刘秀的坐骑出了武城。刘秀坐了东汉皇帝,为了不忘这段兵败被追的历史,便把饮马的村子封成“饮马庄”(现武城镇小董王庄);摔下马的地方封成“马无蹄”;听见马嘶的村子封为“马言庄”;后来,刘秀为了感谢那位救命老太太,将“马无蹄”村的土地封给了那位老人,免缴皇粮国税,把“马无蹄”改为“妈妈地”。到了清朝中期,该村马延俊、马连杰两兄弟同科中了贡生。恩县知县前来祝贺,言“妈妈地”三个字有欠庄重,说:“有马必有粮”。便将“妈妈地”改为“马粮庄”(现武城镇)。除马无蹄的名字改了两次改成“马粮庄”外,其余三个村的名字,沿用至今。

(三)李邦彦(现武城镇)

位于县城东北部的李邦彦,西靠陈公堤,原名篦子匠庄,始因做篦子的工匠来此定居,传徒授业,因做的篦子质量好,远近闻名,此村因此而得名。北宋宣和年间,人称浪子“宰相”的尚书左承李邦彦,路过此地听说这里的篦子做工独特,质量上乘,便吩咐人来买篦子,篦子买来后这位尚书左丞爱不释手,摆弄着篦子问:“此唤何村,回朝后要奏明圣上,把篦子定为贡品。”随从说此村名为篦子匠庄,他摇头说“不雅。”李邦彦走后,人们才知道这位要奏明圣上把他们的篦子定为贡品的,原来是尚书左丞李邦彦。人们为了谢恩,便将篦子匠庄改名为李邦彦。后来因李邦彦力主与北国金兵割地求和,被众臣参罪贬往浔地(今广西桂平),致使篦子匠庄的篦子失去了成为贡品的机会,“李邦彦”的村名却一直沿用至今。

(四)后王庄(现武城镇)

后王庄,原名总司庙王庄,因村东南修有总司庙而命名,总司庙是为敬仰黄飞虎所修,传说,黄飞虎在封神时被姜子牙封为总司神,主管人间祸福,“靖难之变”时,燕王朱棣的兵杀尽了所有老百姓,却没敢动总司庙里的一草一木,朱棣登基做了皇帝,从山西往山东移民,来一王姓,见此处地肥水美,依庙而居,祖孙三代相依为命过日子,按自己的姓氏,取名王庄,因紧靠总司庙,而附近叫王庄者居多,人们为便于区分,便喊成了总司庙王庄,后因村人不和,无法生活居住在一起,一部分王姓人南迁一里居住,称前王庄,称总司庙王庄为后王庄,名字沿用至今。

附:相传,商朝的大将黄飞虎,目睹商纣王荒淫无道,残害黎民,便毅然倒戈,投奔周武王姬发,被封为开国武成王。有一天,黄飞虎率军来到这里,见这里遍植枣树,丘壑纵横,是理想的歼敌场所,于是就率军在这里与商朝军队展开了一场大战。在兵少的情况下,黄飞虎可能是为了躲藏、隐避或者埋伏,就藏到枣树林子里面,结果敌兵一到,由于枣树林子便于隐蔽,给他创造了机会,那一仗打得比较好,黄飞虎不但保住了性命,而且反败为胜。到后来,黄飞虎回想起来这个枣树林子,感觉对他一生影响很大,当将军以后,为了纪念这个地方,就在此修了一座庙宇,纪念他打的那一仗。

后来,黄飞虎在讨伐商纣王的战斗中阵亡。传说,在商朝灭亡后,姜太公设坛为阵亡将士封神,特敕封黄飞虎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之职,总管天地人间吉凶祸福。并加敕一道封他为五岳之首,执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狱。后来唐玄宗又加封黄飞虎为天齐王,宋真宗也诏封黄飞虎为“东岳天齐仁圣王”,后又被尊封为东岳大帝。

(五)甲马营

相传甲马营在一千多年便有此村,原来村名已无法查考,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后,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曾一度东征西杀。当年他曾经过此地,在这里下马巡营。回朝后,便奉此处为下马营,后来时间一长,人们便把下马营演绎成甲马营,亦有人讲宋太祖赵匡胤生于甲马营,应属谣传,赵匡胤的出生地应为河南夹马营。

附:(陈桥兵变)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年少只有七岁,因此当时政治不稳。公元960年,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当时主政的符太后乃一介女流,毫无主见,听说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屈尊求救于宰相范质,皇室威严荡然无存。范质暗思朝中大将唯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不料赵匡胤却推脱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

几天后,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今河南开封),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授意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建立了赵宋王朝。
潘家山
潘家山
#12
2011-02-10 13:51
1、关于武城的命名

武城何以得名,其说法有三:一是据乾隆武城县志记载:“夏时后启,封子武于此。后因名武城(见隋区域图)”。二是清道光武城县志补卷之一记载:“夏禹七代孙,芒,封公子武于此”。三是明嘉靖武城县志疆域志云:“武城为东郡要区,实古赵地,平广旷阔,四无山阜,东比强齐,岁饬武备,邑之得名”,沿革中又云:“春秋为晋东鄙地,晋因备齐,始城焉。”

上述三种说法中,前两种均系传说,后一种说法,因年代稍晚,而所据史料亦与《中国历史地图集》相符,又因武城位于华北大平原之腹,滨于漳卫河之畔,土地肥沃,漕运方便,自春秋以来,屡为各诸侯国或省区交界处。历为兵家常争之地,由此看来,“武备之城”的说法还是有一定的历史和地理根据的,武城因此而得名。

2、贝州的由来

《北周地理志》载:“周书武帝纪:‘宣政元年春正月,分相州清河郡置贝州。’御览卷一百六十二引十道志:‘周武建德六年平齐,于此置贝州,以贝丘为名。’”据此,贝州于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年)置,并以清河郡之贝丘的“贝”字为州名,故称贝州,贝州治武城。

《北周地理志》载:“贝州治武成(城)之初”,郡、州(清河郡、贝州)于武城县并存达6年之久,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留州,清河郡所领县属贝州,武城县当属无疑。

3、武城的历史沿革

武城,因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有史以来,政区更动频繁,辖区几经变迁。现将武城县的历史沿革简列于下:

(1)夏、商时期属兖州地。

(2)春秋时,武城属晋东鄙地。

(3)战国时,属赵地,为东武城。查《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城址在今河北故城县饶阳店镇南部。

另据“诸侯称雄形势图”(见《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所标公元前350年之诸侯势力范围,运河以东的武城、恩县地带一度曾属齐国的边境地。

(4)秦属钜鹿郡,为东武城县。

(5)西汉属冀州刺史部清河郡为东武城县。当时,为了区别左冯翊之武城县(在今陕西省华里县东约十五华里),特在武城名上冠一“东”字。

(6)东汉属冀州部清河国,为东武城县,县治仍之。三国时,属魏国冀州清河郡,为东武城县。

(7)西晋初,属冀州部清河国(同东汉)为东武城县。“太康中,去东字,复称武城”。

(8)东晋,十六国时期,初属后赵威和二年(公元327年),中属前燕太和元年(公元366年),后属前秦太元七年(公元382年),一直隶清河郡,为武城县。

(9)南北朝时初属南宋冀州部清河郡。

(10)隋初,属清河郡贝州贝邱县。

(11)唐属河北道清河郡武城县。

(12)宋初,属河北东路贝州为武城县。金属大名府路恩州武城县。

(13)元时隶属高唐州。

(14)明时属山东布政使司东昌府高唐州。

(15)清朝属山东布政使司东昌府。

(16)民国二年(1913)属济西道,民国5年属东临道,民国十四年属德林道,民国十七年(1928)北伐后废道制,武城直属山东省政府管辖。民国二十年(1931)始设行政专员公署,属临清公署。

(17)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期间属山东东临道(道治在德州),1945年7月武城解放,属二专属定居武城。

(18)1949年建国后,属河北省衡水专区,1958年合并到夏津县。

(19)1961年恢复德州专区。1964年11月,以运河为界,划到河北5个公社。

(20)1973年,运河大堤展宽,由老城镇迁县治于现在的位置。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