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女寺的传说
汉朝景帝年间(前189年-前141年),今之四女寺村古称安乐镇。镇上有一傅姓夫妇,生了四个女儿,个个姿色超群,聪慧过人,知书达理,孝敬父母。再加上家道殷实,夫妻二人乐善好施,街坊邻居无不称道。
转眼间女儿相继成人,傅氏夫妇已年近半百,膝下无子,想想日后无人继承家业,女儿嫁人后无人养老送终,心中不免黯然神伤,倍感凄凉。
大女儿年长几岁,体谅到了父母的苦衷,便和三个妹妹商量说:“父母年纪大了,咱没有幼弟长兄,以后姐妹四人各自嫁人,父母就无人照料。我有个两全其美的主意,我留在家中侍奉父母终生,一来可以使父母安度晚年,二来你们出嫁后也就不用时刻挂心父母了。”三人一听,异口同声地反对:“都是一母所生,姐姐不嫁人,我们怎好撇下父母各寻安乐?愿和姐姐一道奉养双亲!”大姐看她们态度坚决就说:“既是这样,那就看天意吧。依我之见,咱姐妹四人各栽一棵槐树,槐枯者嫁,槐茂则留,不知你们意下如何?”三人听了,齐声说好。
于是姐妹四人各自在大门口栽了一棵槐树,日夜留心,都祈盼自已留在家中。谁知数月后,四棵槐树全都枝繁叶茂,亭亭玉立。大姐不忍心贻误妹妹青春,便偷偷地用热水浇三人的槐树。不料这一举动,被时刻在意的三个妹发觉了,于是都暗暗地效仿大姐,用热水浇别人的槐树。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槐树不但没死,反而更加茁壮。四姐妹疑心是天意昭示,越发坚定了留家侍亲的决心。
傅家丰衣足食,又有四个如花似玉的女儿,自然说媒提亲者络绎不绝。傅老夫人便向四个女儿转告各方求亲之意。四女矢志不嫁,并将所议之事及植槐经过告知父母。二老闻言大惊,极力劝阻。四女为表心意,便卸下女儿装束,换上男子衣冠,学着儒生的样子习学诗词书画。平日说话如同兄弟,谈诗论字又似朋友,绝口不提婚嫁之事。二老见状,又惊又喜,视女如子,不再劝婚。媒人见四女心坚如铁,也不再登门说亲。从此,四女专心侍奉父母,闲暇之时则博览诗书。
光阴如梭,四女二十年如一日奉亲至孝,傅氏夫妇虽年近古稀,仍目明耳聪,那四棵槐树也日见粗壮、郁葱成荫。四女又在庭院里建一梵宫,朝夕焚香,日夜通经,祈祷双亲平安长寿。
一天,有一个相貌非凡的人来到安乐镇,远远望见四棵槐树亭亭如旗罗伞盖,便寻踪而至,在庄院前足凝视良久,口中言道:“草木属阴,鬼木为槐。观此槐之状,必有奇女居此。”于是整衣冠躬身而入。十日后,左邻右舍忽然发现傅氏一家不知何时已经人去屋空。于是众说纷纭,有人说傅家积德行善感动神灵已修道成仙,也有人称他们超升了。此事很快传遍十里八乡,为安乐镇平添了神秘色彩,过往行人客商争相目睹傅家遗迹。天久日长,竞使得安乐镇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买卖兴隆,富足一方。世人念及四女施恩故里,就把安乐镇改为四女树。因后人建寺塑像,四槐又亭亭玉立,又改村名为四女寺,并立碑铭记以赞。村名沿用至今。还有一种说法,在后面的人物与故事里还会讲到。
四女寺的传说还很多,例如乾隆下江南到此处将时光佛寺改名为佛光寺等传说,历史遗迹如:佛光寺、六合宝光圣塔、娘娘庙、山西会馆都有详细的记载。
(二)刘秀在武城的传说
据传东汉光武帝刘秀败阵逃到武城,人饥马乏,到一水塘边,马喝足了水跑过后,蹄印即被沙土掩埋,难以行走,刘秀连饿带乏精疲力尽,摔下马来,昏了过去,多亏一位好心的老太太将他救起,再寻坐骑,已无影踪,刘秀派随从四处寻打,周围全是沙土,连马蹄印都找不到,后来,随从在一个村子里听到了马叫声,急驰过去。村中人对刘秀的随从们讲,他们见一匹马跑进村来,浑身汗水淋漓,累得快跑不动了,想将它抓住,几个人一围上,马便鬓毛炸起,一声长鸣,从人们的头上窜过,扬蹄跑出村外。随从们顺马蹄印急追而去,沿途打听,村里人都说见过此马,狂奔而去,无人敢靠前。就这样,刘秀的坐骑出了武城。刘秀坐了东汉皇帝,为了不忘这段兵败被追的历史,便把饮马的村子封成“饮马庄”(现武城镇小董王庄);摔下马的地方封成“马无蹄”;听见马嘶的村子封为“马言庄”;后来,刘秀为了感谢那位救命老太太,将“马无蹄”村的土地封给了那位老人,免缴皇粮国税,把“马无蹄”改为“妈妈地”。到了清朝中期,该村马延俊、马连杰两兄弟同科中了贡生。恩县知县前来祝贺,言“妈妈地”三个字有欠庄重,说:“有马必有粮”。便将“妈妈地”改为“马粮庄”(现武城镇)。除马无蹄的名字改了两次改成“马粮庄”外,其余三个村的名字,沿用至今。
(三)李邦彦(现武城镇)
位于县城东北部的李邦彦,西靠陈公堤,原名篦子匠庄,始因做篦子的工匠来此定居,传徒授业,因做的篦子质量好,远近闻名,此村因此而得名。北宋宣和年间,人称浪子“宰相”的尚书左承李邦彦,路过此地听说这里的篦子做工独特,质量上乘,便吩咐人来买篦子,篦子买来后这位尚书左丞爱不释手,摆弄着篦子问:“此唤何村,回朝后要奏明圣上,把篦子定为贡品。”随从说此村名为篦子匠庄,他摇头说“不雅。”李邦彦走后,人们才知道这位要奏明圣上把他们的篦子定为贡品的,原来是尚书左丞李邦彦。人们为了谢恩,便将篦子匠庄改名为李邦彦。后来因李邦彦力主与北国金兵割地求和,被众臣参罪贬往浔地(今广西桂平),致使篦子匠庄的篦子失去了成为贡品的机会,“李邦彦”的村名却一直沿用至今。
(四)后王庄(现武城镇)
后王庄,原名总司庙王庄,因村东南修有总司庙而命名,总司庙是为敬仰黄飞虎所修,传说,黄飞虎在封神时被姜子牙封为总司神,主管人间祸福,“靖难之变”时,燕王朱棣的兵杀尽了所有老百姓,却没敢动总司庙里的一草一木,朱棣登基做了皇帝,从山西往山东移民,来一王姓,见此处地肥水美,依庙而居,祖孙三代相依为命过日子,按自己的姓氏,取名王庄,因紧靠总司庙,而附近叫王庄者居多,人们为便于区分,便喊成了总司庙王庄,后因村人不和,无法生活居住在一起,一部分王姓人南迁一里居住,称前王庄,称总司庙王庄为后王庄,名字沿用至今。
附:相传,商朝的大将黄飞虎,目睹商纣王荒淫无道,残害黎民,便毅然倒戈,投奔周武王姬发,被封为开国武成王。有一天,黄飞虎率军来到这里,见这里遍植枣树,丘壑纵横,是理想的歼敌场所,于是就率军在这里与商朝军队展开了一场大战。在兵少的情况下,黄飞虎可能是为了躲藏、隐避或者埋伏,就藏到枣树林子里面,结果敌兵一到,由于枣树林子便于隐蔽,给他创造了机会,那一仗打得比较好,黄飞虎不但保住了性命,而且反败为胜。到后来,黄飞虎回想起来这个枣树林子,感觉对他一生影响很大,当将军以后,为了纪念这个地方,就在此修了一座庙宇,纪念他打的那一仗。
后来,黄飞虎在讨伐商纣王的战斗中阵亡。传说,在商朝灭亡后,姜太公设坛为阵亡将士封神,特敕封黄飞虎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之职,总管天地人间吉凶祸福。并加敕一道封他为五岳之首,执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狱。后来唐玄宗又加封黄飞虎为天齐王,宋真宗也诏封黄飞虎为“东岳天齐仁圣王”,后又被尊封为东岳大帝。
(五)甲马营
相传甲马营在一千多年便有此村,原来村名已无法查考,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后,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曾一度东征西杀。当年他曾经过此地,在这里下马巡营。回朝后,便奉此处为下马营,后来时间一长,人们便把下马营演绎成甲马营,亦有人讲宋太祖赵匡胤生于甲马营,应属谣传,赵匡胤的出生地应为河南夹马营。
附:(陈桥兵变)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年少只有七岁,因此当时政治不稳。公元960年,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当时主政的符太后乃一介女流,毫无主见,听说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屈尊求救于宰相范质,皇室威严荡然无存。范质暗思朝中大将唯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不料赵匡胤却推脱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
几天后,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今河南开封),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授意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建立了赵宋王朝。
汉朝景帝年间(前189年-前141年),今之四女寺村古称安乐镇。镇上有一傅姓夫妇,生了四个女儿,个个姿色超群,聪慧过人,知书达理,孝敬父母。再加上家道殷实,夫妻二人乐善好施,街坊邻居无不称道。
转眼间女儿相继成人,傅氏夫妇已年近半百,膝下无子,想想日后无人继承家业,女儿嫁人后无人养老送终,心中不免黯然神伤,倍感凄凉。
大女儿年长几岁,体谅到了父母的苦衷,便和三个妹妹商量说:“父母年纪大了,咱没有幼弟长兄,以后姐妹四人各自嫁人,父母就无人照料。我有个两全其美的主意,我留在家中侍奉父母终生,一来可以使父母安度晚年,二来你们出嫁后也就不用时刻挂心父母了。”三人一听,异口同声地反对:“都是一母所生,姐姐不嫁人,我们怎好撇下父母各寻安乐?愿和姐姐一道奉养双亲!”大姐看她们态度坚决就说:“既是这样,那就看天意吧。依我之见,咱姐妹四人各栽一棵槐树,槐枯者嫁,槐茂则留,不知你们意下如何?”三人听了,齐声说好。
于是姐妹四人各自在大门口栽了一棵槐树,日夜留心,都祈盼自已留在家中。谁知数月后,四棵槐树全都枝繁叶茂,亭亭玉立。大姐不忍心贻误妹妹青春,便偷偷地用热水浇三人的槐树。不料这一举动,被时刻在意的三个妹发觉了,于是都暗暗地效仿大姐,用热水浇别人的槐树。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槐树不但没死,反而更加茁壮。四姐妹疑心是天意昭示,越发坚定了留家侍亲的决心。
傅家丰衣足食,又有四个如花似玉的女儿,自然说媒提亲者络绎不绝。傅老夫人便向四个女儿转告各方求亲之意。四女矢志不嫁,并将所议之事及植槐经过告知父母。二老闻言大惊,极力劝阻。四女为表心意,便卸下女儿装束,换上男子衣冠,学着儒生的样子习学诗词书画。平日说话如同兄弟,谈诗论字又似朋友,绝口不提婚嫁之事。二老见状,又惊又喜,视女如子,不再劝婚。媒人见四女心坚如铁,也不再登门说亲。从此,四女专心侍奉父母,闲暇之时则博览诗书。
光阴如梭,四女二十年如一日奉亲至孝,傅氏夫妇虽年近古稀,仍目明耳聪,那四棵槐树也日见粗壮、郁葱成荫。四女又在庭院里建一梵宫,朝夕焚香,日夜通经,祈祷双亲平安长寿。
一天,有一个相貌非凡的人来到安乐镇,远远望见四棵槐树亭亭如旗罗伞盖,便寻踪而至,在庄院前足凝视良久,口中言道:“草木属阴,鬼木为槐。观此槐之状,必有奇女居此。”于是整衣冠躬身而入。十日后,左邻右舍忽然发现傅氏一家不知何时已经人去屋空。于是众说纷纭,有人说傅家积德行善感动神灵已修道成仙,也有人称他们超升了。此事很快传遍十里八乡,为安乐镇平添了神秘色彩,过往行人客商争相目睹傅家遗迹。天久日长,竞使得安乐镇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买卖兴隆,富足一方。世人念及四女施恩故里,就把安乐镇改为四女树。因后人建寺塑像,四槐又亭亭玉立,又改村名为四女寺,并立碑铭记以赞。村名沿用至今。还有一种说法,在后面的人物与故事里还会讲到。
四女寺的传说还很多,例如乾隆下江南到此处将时光佛寺改名为佛光寺等传说,历史遗迹如:佛光寺、六合宝光圣塔、娘娘庙、山西会馆都有详细的记载。
(二)刘秀在武城的传说
据传东汉光武帝刘秀败阵逃到武城,人饥马乏,到一水塘边,马喝足了水跑过后,蹄印即被沙土掩埋,难以行走,刘秀连饿带乏精疲力尽,摔下马来,昏了过去,多亏一位好心的老太太将他救起,再寻坐骑,已无影踪,刘秀派随从四处寻打,周围全是沙土,连马蹄印都找不到,后来,随从在一个村子里听到了马叫声,急驰过去。村中人对刘秀的随从们讲,他们见一匹马跑进村来,浑身汗水淋漓,累得快跑不动了,想将它抓住,几个人一围上,马便鬓毛炸起,一声长鸣,从人们的头上窜过,扬蹄跑出村外。随从们顺马蹄印急追而去,沿途打听,村里人都说见过此马,狂奔而去,无人敢靠前。就这样,刘秀的坐骑出了武城。刘秀坐了东汉皇帝,为了不忘这段兵败被追的历史,便把饮马的村子封成“饮马庄”(现武城镇小董王庄);摔下马的地方封成“马无蹄”;听见马嘶的村子封为“马言庄”;后来,刘秀为了感谢那位救命老太太,将“马无蹄”村的土地封给了那位老人,免缴皇粮国税,把“马无蹄”改为“妈妈地”。到了清朝中期,该村马延俊、马连杰两兄弟同科中了贡生。恩县知县前来祝贺,言“妈妈地”三个字有欠庄重,说:“有马必有粮”。便将“妈妈地”改为“马粮庄”(现武城镇)。除马无蹄的名字改了两次改成“马粮庄”外,其余三个村的名字,沿用至今。
(三)李邦彦(现武城镇)
位于县城东北部的李邦彦,西靠陈公堤,原名篦子匠庄,始因做篦子的工匠来此定居,传徒授业,因做的篦子质量好,远近闻名,此村因此而得名。北宋宣和年间,人称浪子“宰相”的尚书左承李邦彦,路过此地听说这里的篦子做工独特,质量上乘,便吩咐人来买篦子,篦子买来后这位尚书左丞爱不释手,摆弄着篦子问:“此唤何村,回朝后要奏明圣上,把篦子定为贡品。”随从说此村名为篦子匠庄,他摇头说“不雅。”李邦彦走后,人们才知道这位要奏明圣上把他们的篦子定为贡品的,原来是尚书左丞李邦彦。人们为了谢恩,便将篦子匠庄改名为李邦彦。后来因李邦彦力主与北国金兵割地求和,被众臣参罪贬往浔地(今广西桂平),致使篦子匠庄的篦子失去了成为贡品的机会,“李邦彦”的村名却一直沿用至今。
(四)后王庄(现武城镇)
后王庄,原名总司庙王庄,因村东南修有总司庙而命名,总司庙是为敬仰黄飞虎所修,传说,黄飞虎在封神时被姜子牙封为总司神,主管人间祸福,“靖难之变”时,燕王朱棣的兵杀尽了所有老百姓,却没敢动总司庙里的一草一木,朱棣登基做了皇帝,从山西往山东移民,来一王姓,见此处地肥水美,依庙而居,祖孙三代相依为命过日子,按自己的姓氏,取名王庄,因紧靠总司庙,而附近叫王庄者居多,人们为便于区分,便喊成了总司庙王庄,后因村人不和,无法生活居住在一起,一部分王姓人南迁一里居住,称前王庄,称总司庙王庄为后王庄,名字沿用至今。
附:相传,商朝的大将黄飞虎,目睹商纣王荒淫无道,残害黎民,便毅然倒戈,投奔周武王姬发,被封为开国武成王。有一天,黄飞虎率军来到这里,见这里遍植枣树,丘壑纵横,是理想的歼敌场所,于是就率军在这里与商朝军队展开了一场大战。在兵少的情况下,黄飞虎可能是为了躲藏、隐避或者埋伏,就藏到枣树林子里面,结果敌兵一到,由于枣树林子便于隐蔽,给他创造了机会,那一仗打得比较好,黄飞虎不但保住了性命,而且反败为胜。到后来,黄飞虎回想起来这个枣树林子,感觉对他一生影响很大,当将军以后,为了纪念这个地方,就在此修了一座庙宇,纪念他打的那一仗。
后来,黄飞虎在讨伐商纣王的战斗中阵亡。传说,在商朝灭亡后,姜太公设坛为阵亡将士封神,特敕封黄飞虎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之职,总管天地人间吉凶祸福。并加敕一道封他为五岳之首,执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狱。后来唐玄宗又加封黄飞虎为天齐王,宋真宗也诏封黄飞虎为“东岳天齐仁圣王”,后又被尊封为东岳大帝。
(五)甲马营
相传甲马营在一千多年便有此村,原来村名已无法查考,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后,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曾一度东征西杀。当年他曾经过此地,在这里下马巡营。回朝后,便奉此处为下马营,后来时间一长,人们便把下马营演绎成甲马营,亦有人讲宋太祖赵匡胤生于甲马营,应属谣传,赵匡胤的出生地应为河南夹马营。
附:(陈桥兵变)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年少只有七岁,因此当时政治不稳。公元960年,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当时主政的符太后乃一介女流,毫无主见,听说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屈尊求救于宰相范质,皇室威严荡然无存。范质暗思朝中大将唯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不料赵匡胤却推脱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
几天后,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今河南开封),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授意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建立了赵宋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