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支潘姓是莱州府高密迁到武城占官屯的

作者: 潘家山 发表于: 2011-02-11 11:50 查看: 721 回复: 16
潘家山
潘家山
楼主
2011-03-04 20:04
我的哥哥在QQ留言:收藏于此


关于家谱中提到祖先所葬位时,提到浮云寺。我发的贴上提到了‘  沙河东岸古来物景颇多,但毁坏严重。时庄村北原有一座浮云寺,两进大殿,香火颇盛,传说寺中有桶粗大蛇。后来此寺毁于雷击天火。’
潘家山
潘家山
#12
2011-03-04 20:05
我的哥哥在QQ留言:收藏于此


家山弟;
我看贴时发现我们武城徐庄的字辈没有整理进去,我想你应将一世至三十世字辈全部发表出来,单字的并列出来,同辈不同字的也并列出来,或加文字说明,以表格型式也行,你看怎样?
潘家山
潘家山
#13
2011-03-04 20:06
我的哥哥在QQ留言:收藏于此

我们家族有好几千人,外出人员也很多,因外出大部分潘氏人员都在国字辈以上,上几世字辈的发表就会和外地的宗亲联系上,也更有机会找到潘氏宗亲的根源。
潘家山
潘家山
#14
2011-03-05 12:35
我的哥哥在QQ留言:收藏于此


家山弟;
昨晚我对徐庄潘氏家谱中的祖辈所留文章认真拜读,有了重大发现,第一篇是明朝万历四十一年寿官潘文卿文章提到;‘先公潘氏武邑巨族也’写的很简单,说明我们族先应是武邑人,
关于寿官;——明代养老制度中赐予老人冠带的头衔。 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以后出现的这种“寿官”,是逢恩诏颁下时才赐予的一个头衔,在整个明朝仅仅颁给十九次,因此对当时人来说格外珍贵。“寿官”是经由地方推举的方式产生的。由此可说明潘氏在当地的社会位置和影响力。
潘家山
潘家山
#15
2011-03-05 12:37
我的哥哥在QQ留言:收藏于此


第二篇文章时间康熙三拾二年武城县理捕务事张谦吉撰文;潘氏一庭结义记,提到‘于自任武城捕务事即览古弦歌邑,乘知潘氏为武邑城洪支也世代远不可考,其先 益 迁自高密云历代积德累仁源远泽长...’此文章更加印证我们祖先来自武邑潘洪一支.
潘家山
潘家山
#16
2011-03-06 22:02
我的哥哥在QQ留言:
收藏于此

潘洪一支有待考证。我查了宋朝潘洪=潘仁美都是戏曲中人名。我感觉可信度不大,潘洪是戏曲名真实名应是潘美,潘美(925—991),字仲询,大名(今河北大名东北)人,宋初名将。离武城,武邑都差不多远。
潘家山
潘家山
#17
2011-03-23 12:27
收藏于此


潘氏江西寻乌开基始祖-潘任寻乌始祖潘任 2009-03-29 09:59:58 阅读2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

潘任,字肩宏,祖籍河南,是宋淳祐时状元、秘书阁学士潘同之孙,南宋后期皇室护卫潘毅之子。潘任官至兵部尚书,是寻乌县潘姓的先祖。

  他从小受家长的影响和严师的传教,精武略,重忠孝。潘任少年时代就充满着雄心壮志,要立志报效国家,因此在父亲的指导下,博读四书五经,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南宋德祐年间,元军攻陷都城临安。时值豆蔻年华的潘任积极响应文天祥勤王号召,在汀州率领士兵奋力阻击元军,皇上封潘任为扶驾征讨大将军。他在汀州采取坚壁清野战术,把元军堵在汀州之外。但毕竟敌众我寡,坚守二个多月,汀州失落,潘任并不气馁,又在漳州修筑防御工事,重振军威,并在漳州多次击退元军进攻。景炎二年,形势急剧恶化,张世杰等抗元将领决定保护皇帝迁入广东。为扫荡外围元军,保皇帝安全转移,潘任随文天祥取道广东梅州,进兵江西。途至安远腰古堡(今寻乌圳下村)一宽阔岗地扎营休整。为防腹背受敌,文天祥留潘任原地驻守,潘任严密防备,于吉潭、剑溪、项山等地布防,激励民众抗元。不久元军李恒从赣中调重兵攻打兴国,潘任掩护文天祥边战边退,再次转入广东境内。景炎三年,宋端宗去世,其弟赵昺在广东雷州半岛东登位为帝,晋升潘任为兵部尚书。

  眼看宋室江山所剩无几,潘任忧心如焚。为加强护驾军队的力量,他率义勇队辗转迂回,于祥兴二年春到达雷州。却得知皇帝一行在崖山全部遇难的消息,潘任悲痛欲绝。后遍寻赵氏后裔及同僚,却音讯全无,便率残部回乡。走到寻乌项山时,得知闽汀等地的元朝政权已经稳固,部队已难立足,不得已就地解散,他则带着随军的儿子十三郎,在项山定居。

  宋亡后,潘任自咎负国负民,终日忧郁,不思饮食,嘱咐儿子牢记国耻。1279年,潘任积忧成疾,不治而终。后来,明太祖朱元璋有感潘任坚决抗元、忠于宋朝的气节,颁布“忠节”谥号。并对他予以了高度评价:“忠臣矢志,爱国亡家,良将捐躯,成仁就义。”潘任死后,葬于吉潭镇上车村乌石岗。他的子孙在项山繁衍生息,后来潘氏子孙辗转他乡,迁徙至粤、闽、川、滇等十三个省区及东南亚、欧美各国。

  潘氏后裔为了纪念潘任这位“忠节”先祖,于清顺治四年在寻乌县吉潭镇上车村黄金潭建造了“潘氏宗祠”。祠屋系青砖白瓦平房,占地面积为1232平方米,祠设上正幢、下正幢和左右横屋各一幢,祠堂大门左右两侧,立有石狮一对。整座祠堂是典型的客家厅堂式建筑,富丽堂皇,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

  崖门怀祖① 千里魂牵水苍茫②,今日临游古战场③,折戟沉沙④空悲切,从龙逐水⑤荡回肠。突围⑥只为复兴计,忠节⑦犹增百代光,项山⑧绝食同殉国,潘门世代⑨更留香。

  注解:

  ① 崖门:新会崖门海域(今属广东省江门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田汉先生在游历崖门宋元海战旧址后留下诗篇《崖门怀古》,后人将该诗篆刻在大石上置于“崖山祠”中。作者的77世祖潘毅、78世祖潘任曾参与该海战,前者随宋帝昺赴海身亡,后者随太尉张世杰突围后欲寻赵氏后裔再立复国无果,绝食于项山。作者熟读田汉之诗《崖门怀古》,故步其韵而作此诗《崖门祭祖》。

  ② 水苍茫:田汉先生在《崖门怀古》中有“云低岭暗水苍茫”之句。本诗作者在游历崖门宋元海战旧址前,一直对其描写的那片苍茫海域梦绕魂牵。

  ③ 古战场:南宋与元军海上决战的旧址。宋昺帝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二月,南宋残军与元军在崖门海域展开一场历时20多天的大海战,双方投入兵力数十万,动用战船2千余艘,最终宋军覆没,丞相陆秀夫背着皇帝赵昺蹈海殉国,赵宋王朝灭亡。

  ④ 折戟沉沙:指南宋兵败舟毁人亡,君臣蹈海。

  ⑤ 从龙逐水:南宋兵败后,丞相陆秀夫背着年仅9岁的皇帝赵昺蹈海殉国,皇亲与诸臣兵民等十余万人皆随宋帝昺赴水身亡。其时,潘毅又称潘八郎是宋皇室护卫,亦携妻丘氏赴水殉国。

  ⑥ 突围:南宋战败后,潘任时任兵部尚书随太傅张世杰率十六战只突围出海,待元军撤出后回崖山收拾残兵,寻获失散的杨太后,并提出再立赵氏后人为君,继续抗元。在杨太后绝望投海殉国后,率南宋余军再度出海,在阳江海陵岛附近海面遭遇飓风不幸舟覆,太傅张世杰溺死,潘任漂到海岸不得死。后隐居江西项山,蒙元请其入朝为官不从,绝食身亡,妻陈氏随之。

  ⑦ 忠节:百年后,明太祖朱元璋打败蒙元光复河山,有感潘任抗元忠君,不事二主,谥号潘任为“忠节”公。

  ⑧ 项山:地处江西省寻乌县城东部,是赣、粤、闽三省交界之地。

  ⑨ 潘门世代:潘任隐居寻乌项山,亦成为江西寻乌潘氏开基始祖,寻乌开基700多年,30余万后裔分布于赣、粤、闽、桂、川、滇、湘、浙、皖、鲁、陕、港、台等地和旅居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尤以广东客家地区为多。本文作者是潘任的曾孙潘琴(91世祖)后裔,潘琴迁居广东,是为广东潘氏始迁祖。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