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被网友戏称“潘一千”

作者: 青新了 发表于: 2011-10-08 10:45 查看: 704 回复: 12
潘青海
楼主
2011-10-25 17:24
老潘其人--张欣:男人挡不住的女人








作为剑桥毕业生

作为华尔街的银行家

作为潘石屹的妻子和潘让潘少的漂亮妈妈

作为现代城的产品开发总监

作为年轻建筑师的伯乐。

张欣和潘石屹,谁赔了,谁赚了?谁比谁更划算?

如果说,手心手背,谁比谁更重要?谁能说得出来。





张欣的"出场",甚至有些平淡。要不是朋友介绍,我觉得站在面前的不过是一位普通的办公室小姐,而绝非有着香港身份,有着美国背景,有着剑桥大学学历,而且,有着知名的丈夫----社会通行的观念,所谓成功而富贵的女人。



在豪华的嘉里中心写字楼里,张欣的办公室很朴素,面积只有两三个职员位的大小,桌椅也与普通职员的无异。墙上的记事板满薄挂的却不是工作日程,而是丈夫、孩子的照片,桌上是郊区的寓所"山语间"夜景,看不出她是怎样的一个大女人。她的声音开朗却一点也不乍呼,一说话就笑,一副很单纯的样子,幸福两上字仿佛就写在上面。我暗想,在女人堆里,嫉妒一定是她经常的敌人。



不是在脑子里,而是在骨子里



"SOHO现代城"是她与丈夫共同经营的房地产项目,她的家就在其中一栋高楼的顶层。引我们到楼上的客厅,一面宽大的西窗,几乎可以看到整个灯火初上的北京城。住在自己亲手建造的房子里,坐在这样的客厅里谈话,真是一种享受。大儿子潘让在玩耍的叫喊和电视里动画片的音乐声从楼下传来,张欣舒服地蜷在宽大的白色沙发里,那种家常的气氛和我想像中的日理万机的老板毫无共同之处。



和潘石屹一起做现代城之初,她对房地产还一无所知,没一点概念和感觉。但是,仅仅三年,现代城不仅建成了,而且还成为京城极具特色的明星楼盘,精装修、空中四合院、居家办公SOHO等概念由他们率先提出;无理由退房不仅仅是炒作。听说过吗?天没亮排队买房,公司劝客户第二天再来,硬是没人有去意。销售员只好权当服务小组,把一杯杯咖啡端到客户手里。



有理由怀疑这一切不全是潘石屹的伎俩,他是来自西北的农民,说不定他能想到送袄、送被,充其量是送茶,但一定不会是咖啡。"没有我,现代城肯定不是今天这样子。"张欣似乎当仁不让。



特别不同的是,她首次把民居建筑当作艺术品来经营,现代城之后,北京街头的房子开始大胆地使用颜色,环路边上,随处可见一栋栋桔红、明黄、翠绿的民居,虽然是以旧刷新,奥委会的官员也多少能感受到一些北京城的亮丽。在社区环境布置和室内装修方面,她不仅引进了以艾卫卫为代表的一批当代艺术家,还设奖金向全国各地美术院校的学生征集SOHO现代城空中庭院的艺术设计。



张欣考虑问题与众不同,她善于逆向思维。例如她专门请一些从来没有做过雕塑的知名画家来做雕塑,这对名画家当然是一种挑战,于是就逼出了一批非常有特色的精品,连艺术家本人开始都没想到他做出来的东西效果是那样好,而且成为每一个人的奇特经历……艺术的、人文的、功能的都被充分考虑到了。不仅房子卖得好,还形成了一种样板效应,一时间,全国范围内各大小开发商、建筑师、各规划设计单位、建筑学系的师生,来现代城参观的络绎不绝。在民用建筑中,如此操作,至今也还只有现代城这个第一,没有第二。



这样干当然好玩儿。但张欣比谁都更知道,几亿的投资绝不是让你玩的。生意与兴趣,兴趣与特长,在商界能把这一切统一起来的人是幸运的商人。对于张欣来讲,商业的嗅觉和艺术的灵感不是存在于她的脑子里,而是深入于她的骨子里。



知足与不知足



张欣走得顺,部分在于她懂得知足。14岁移居香港后,开始只是在一个工厂做女工,用她的话来说,是童工出身。钱挣得少她自然不甘心,但理想却极其简单,从每月八九百块钱挣到一千块是她的第一个目标。她对妈妈说:"什么时候我能赚到1400块钱一个月多好啊。"她至今还对这个数记得特别清楚,"1400块钱!"。



她的第二个愿望就是特别希望去别人称作写字楼的地方当个小白领,在她当时看来,这是一个很大的跨越,甚至就是她的终极目标。为了这个目标,无论多么辛苦,每天下了班她都风雨无阻地去读夜校。直到有一天,她终于走进了写字楼,但还不是真正的白领,而是一家小公司的信差。直到去了一家卖轮胎的公司,才真正地成了办公室秘书兼财务。她的每一个目标都很具体,但每一个具体的目标都能得到实现。

直到一位来自北京的朋友给了她一个建议,她才知道除了当文员她还有去美国读书一条路可走。人真的是很奇怪,在香港有这么多人可以自由地到世界的许多国家去读书、去旅游,可她为什么从来就没有想过呢?



最终她去了英国,进了剑桥,并在那里取得了经济学硕士学位。然后她就职华尔街的高胜投资银行。一句话带过了8年的经历,但再顺的路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其中必定有着讲上几天几夜也讲不完的故事。



高胜是一家投资银行,专做公司上市业务。张欣是中国人,得天独厚地做中国业务。从当年向往的小白领到华尔街的银行家,从月薪1400元港币到年薪25万美金,纽约-北京-香港,她一两周就飞一圈,坐头等舱,住星级饭店,打交道的是美国大公司老板之类的顶级人物。她把家安在香港,站在宽大的阳台上,就能看到维多利亚海湾。

可是,知足常乐的张欣,到了该知足的时候却居然又不知足了。



起死回生的婚姻



她与潘石屹几乎是闪电恋爱,闪电结婚。他们相识是由于张欣在剑桥读书时好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张维迎教授,而他们相恋,结婚却是由于张欣不解的中国情结。



婚后,张欣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潘石屹衣柜里的所有衣服都扔掉,全部按她的审美标准换新的。好在潘石屹并不像大多数中国男人----认同你的审美标准,但誓死都要捍卫自己的自尊心。他不仅任凭张欣打理,还悄悄地努力学习。



几年过去,潘石屹大有长劲,在《时尚》杂志社搞的一个时装展览晚会上,包括陈逸飞在内的500多名嘉宾出席,被评为最佳男装奖的是潘石屹。张欣得意地说,那天的着装完全是他自己随便穿的,可见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潘石屹毕竟是男人,他可以不计较张欣怎样摆布他的吃穿,却不能为太太改变观念。两人生活工作天天24小时在一起,观念、风格、方法都不一样,几乎天天吵架,用张欣的话来说,"后来斗争到我们都不知道什么是不斗争了,好象不说’不’就不对劲。"

1997年的暑假,为了躲避这种局面,张欣单独去欧洲渡假,在去机场的路上,两个人又吵了起来,张欣叫停车,拿了行李头也不回打了一辆车就走了。看来,这婚姻算是彻底完了。



谈到这桩起死回生的婚姻,张欣毫不隐晦地说:"如果离婚,离开中国,我这辈子就再也回不来了,再也不会是一个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了。"她认为生活应该往前走,往回走就会有失败感。她是一个不允许自己失败的人,工作不能,婚姻也不能。一个凭感觉盖房子的人,却可以用理性来处理婚姻。



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张欣的主要业绩是:"生了两个健康而漂亮的儿子,盖了座别乡村住宅----山语间。



张欣不谦虚地认为自己和潘石屹最不缺少的就是智慧。心情不好时,谁能最先从坏情绪中跳出来?"我,我最容易从不好的情绪里跳出来,闹别扭时,高姿态的总是我。但是小潘(她管潘石屹叫小潘)很少陷到坏情绪里。所以还是他更厉害"。"最重要的是你要知道你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并且要把这种需要适时地表达清楚。"



经历过婚姻危机,彼此都感到更加珍惜。"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大的空间做自己想做的事,但关系反倒更密切了。不用每件事都斗争了,我们却发现遇到事情时最想征求的恰恰是对方的意见。我真不知道那一段时间我们怎么就能彼此事事说’不’呢!"



造一百个"山语间"



"做完了SOHO现代城,我一直在琢磨,还应该有更有意思的东西。"从1997年3月到12月底,她请张永和设计,自己亲自修改,亲自选材料,亲自监工,在一个能见到风景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大房子,这就是被京城很多人羡慕的"山语间"。这中间除去到香港生儿子,每个星期两次,她都挺着大肚子来监工、指挥:这儿,这儿这儿这儿……"山语间"和他们的儿子一样,由张欣孕育。



房子建成后,人们纷纷去参观,看到激动处,不少人都说想在那里建房,但结果都没建。有位朋友甚至都谈下地来,让张永和把设计图都画出来了,还是没有勇气建,谈地,谈树,谈石头,谈价钱,谈工程质量,谈银行按揭,谈车……一个多么繁琐的过程!谁都知道中国的老话:土木工程不可擅动。



于是,她就突发奇想----

"我们能不能做一百个山语间?"

"没问题,肯定可以。"他答。



她就又去找张永和,"我想做一个建筑师走廊,要找年轻的、没有太大名气的建筑师,给他们一个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建成一个活的建筑博物馆。"



张永和被她的想法煽起来了。刚好2001年10月,第三届亚洲革新建筑大会将在北京召开,前两届分别在印度和日本。能不能和这件事凑在一起?邀请函很快发出去了。不出所料,反应特别热烈,没有一个人拒绝参加。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不是政府,而是开发商发起并运作,他们更加有兴趣。



以下的日程将是:第一请被选中的建筑师来看地形;第二是看材料,必须用中国现在已经有的材料,这样成本才会低,工人才会做;第三要和他们谈市场,谈中国的客户心理是怎样的,谈中国人的居住方式。



"我一想到这件事就兴奋,因为这是前所未有的。我想这个东西一定要和市场结合,要让老百姓能够享受这东西,不能仅仅是收藏家才能欣赏的东西。"



这是非常独特的创意,肯定会是一件可以写进建筑史的事。做好了,她将无可争议地成为年轻建筑师的伯乐。



她却不愿意耽于虚幻,而是清清楚楚地算了一笔帐:建筑师走廊虽然本身不会有很高的利润,但肯定也不会赔钱。重要的是,它会形成一种效应,给其他经营带来很多好处。和建筑师走廊同步进行的,还有比现代城更靠近市中心的"建外SOHO",中国大饭店正对面,比现代城大2.5倍。两个项目互相呼应,一定会形成一个新的热潮。



张欣和潘石屹,谁赔了,谁赚了?谁比谁更划算?

如果说,手心手背,谁比谁更重要?谁能说得出来。
潘青海
#12
2011-10-27 09:20
潘石屹微博上发布的“潘币”征求意见版

  有关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的新闻总是能够引起足够的关注。自从网友调侃的推出所谓“潘币”之后,潘石屹不甘落后,昨天(26日)上午11点,潘石屹真的如约发布了“潘币”的征求意见版。

  “潘币”:一场想法不错的炒作

  网上看到“潘币”图片,颜色式样接近现行流通的一百元人民币,都是红颜色,只不过上面的头像由毛泽东变成潘石屹自己,“潘币”背面图样是望京SOHO,发行单位写的是“SOHO中国很行”。

  截止到今天凌晨,“潘币”征求意见版微博被转发了5万5千多次,其中喝彩声和拍砖声都有。编剧宁财神和美股网创始人方三文都认为,潘石屹这样做仅是一种自嘲,是消解负面评论的手段而已。

  但网络上拍砖的人数似乎更多,而且因为“潘币”是以望京建筑设计为背景,更有网友尖锐的指出,潘石屹是在炒作望京SOHO。

  也有网友善意的提醒了潘石屹,上海华与华营销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华杉就说,“想法不错,宣传效应很大,不过容易惹麻烦” 。

  发行“潘币”:违反法律

  那么,潘石屹发行“潘币”的行为是否合适呢?又容易惹什么麻烦呢?中国法学会会员、北京市蓝鹏律师事务所主任张起淮认为,如果真的发行“潘币”,哪怕是内部的流通,都会造成金融市场秩序的混乱。

  张起淮:我觉得是玩笑没问题,收回就完了,但是要真的发行带有价值的证券一样的票据就违反了法律,甚至构成犯罪,因为你的定价流通、保管、印刷都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而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研究所所长李东方教授在仔细查看了有关资料后愿意相信,潘石屹这样高调的发布“潘币”,其中炒作的成分更大。

  李东方:我想他可能是说说而已,作为调侃,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造势,炒作,毕竟他是商人,在经营房地产,名声越大越好,估计他有这方面的考虑。如果压根就不知道就是不应该了,作为公众人物,这点基本法律常识还是应该知道的。

  “潘币”征求意见版:对人民币不尊重

  事实上,如果仔细观察“潘币”也能看出来这似乎是潘石屹开的一个玩笑,因为“潘币”正面的发行机构,最然字体采用了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的字体,但却被被印成了“SOHO中国很行”,只是不仔细看容易被误认为是“SOHO中国银行”。

  但即使是这样,李东方教授认为,从目前发布的征求意见版来看,潘石屹的行为还是很不严肃的。

  李东方:有一个问题是他的那个图片很逼真,特别是人民银行几个字都是原搬上去的,这也是不严肃的。人民币作为我国的法定货币,是有严肃性的。我个人认为不宜以制式的人民币调侃搞笑。这个不太严肃。

  张起淮也认为,潘石屹的做法是对人民币的不尊重。

  张起淮:我觉得潘总这个做法如果是一种玩笑和调侃就应该立即打住了,我们也不要上纲上线。如果说,把人民币毛泽东的头像换成潘石屹的头像,这个恐怕有悖于政治和社会的需求。现在已经不存在个人崇拜了,但是你也不能把领袖头像换成自己了。如果别人换是调侃,如果是自己换,那就闹大,玩大了。

  专家建议金融监管部门介入

  李东方教授建议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及早地介入。

  李东方:我觉得相关的金融监管部门应该介入,应该对他实施监管,如果情节特别严重,涉及刑事,这时候才应该有公安介入,一般金融监管部门行政干预就可以了。到现场对他进行教育指正,或者根据情节要求他具结悔过。希望广大网民不要去跟着造势,实际上正中他的下怀。

  我们倒是希望这又是潘石屹开的一个玩笑,但截止到今天凌晨2点,“潘币”征求意见版还挂在潘石屹的微博上,转发数量上升到了6万个。这到底是来真的,还是仅仅是个玩笑,也许今天一切就会水落石出。中国之声将继续关注事件的进展。
潘青海
#13
2011-10-27 09:31
📎 2011\10\27\12194892116810.jpg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