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不清楚

作者: 潘喜辉 | 发布时间: 2006-02-17 03:23 | 查看: 73809 | 回复: 580
回复列表 (581)
潘琦
潘琦
第 1 楼
发表于 2007-02-07 17:22

广东潮州潘陇大宗,写的是荥阳世家,说明都是出自河南荥阳,堂号应为"荥阳堂"
潘家兵
潘家兵
第 2 楼
发表于 2007-02-07 21:46

[em01][em01]潘家兵  安徽利辛县(原凤台县)上人是在明洪从山东迁来  有  政其春风家 宏多俊杰广  不知是那一支,有知加QQ

3268720

 

[em03
egg637
egg637
第 3 楼
发表于 2007-02-09 16:29

我是上海的,和你的牌辈一样的哈~

junpan.cl
junpan.cl
第 4 楼
发表于 2007-02-10 20:07

我只知道我们族老祖是从徽州来到南京的,字辈为:国本仕文相;长明益天兴.家修呈啟正;,道德秉朝廷.

我是兴字辈,族中老谱在十年动乱中被毁,现正在筹备修复,请各位本家给予帮助.

junpan.cl@gmail.com                                        

43463516
43463516
第 5 楼
发表于 2007-02-11 22:13

江西赣州寻乌:荥阳堂--文,明,亦,叶,其,昌,锡,俊,英,志,云,华,德.鄙人辈排于昌,二十五世,为南宋兵部尚书潘任将军后裔.QQ534143274

忠节牌为明太祖朱元彰对先祖的赞颂所赐!

客家人对祠堂有着特殊的情结,这种情结就是血缘纽带。它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以祠堂和祖先为核心形成了强大的家族聚合力。它不仅维持着宗族的伦理秩序,也维护着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成为激励族人上进,报效国家的家族精神和物质支持的动力。这种强烈的崇宗敬祖理念,源于中原,客家尤甚,以至客家人在对祠堂的修建时,力求尽善尽美,宁可自己屋陋,也不让祖先祠堂寒酸。

  寻乌吉潭镇上车村的潘氏宗祠,始建于清代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1993年第二次重修(第一次重修在乾隆年间),占地面积1233平方米。祠堂前一泓清澈的月池,既纳风水,又是消防水源。祠堂正中是3开间的砖混建筑,设有廊门和抱鼓石,阶前立有一对红石狮。进入宗祠,前后两进,这是赣南宗祠的常见格局。中间的宽大天井,成为孩子们的嬉乐场所。上厅祖龛中,放置着寻乌潘氏开基祖潘任的牌位。

  维修的祠堂基本保持了旧制。外墙的石窗是通雕图案文字装饰,大梁童柱上端镶作栌斗来承托上面的界梁,承托桁的驼峰也雕成一只活灵活现的卧狮,狮背上驼着一朵盛开的荷莲,三界梁上的脊柱山雾云与四界梁上的驼峰相连,增加界梁的稳定性,成为赣南祠堂建筑的一处地方特色。潘氏宗祠正屋的两侧扩建有横屋,其间有长形天井,是反映赣南祠堂从民宅发展的阶段性典型建筑。

  宗祠地处村子水口附近、一处风景优美的环境之中。这里旧有八景,它们是项山甑、黄金潭、鹧鸪岽、五指峰、片月池、莲花寨、金刚山、阳古岽,对八景也均有诗赞。

  据《潘氏族谱》记载,寻乌吉潭潘氏一脉,开基于南宋末年。先祖潘任是文天祥部下的将军。当时,祖籍河南,迁居福建长汀的潘任在长汀招募义军抗元,被封为扶驾征讨大将军。后又投入文天祥的抗元队伍,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文天祥在于都大败元军,收复了于都、兴国等地后,潘任率军驻扎寻乌一带。祥兴二年,南宋灭亡,潘任闻讯后率军寻找皇室后裔无望,在寻乌解散了队伍。潘任与儿子便隐居寻乌项山,不久潘任忧离人世,葬于上车村乌石岗。一百年后,明太祖朱元璋为表彰潘任的抗元忠君,谥号他为“忠节”。

  潘任开基寻乌700多年,30余万后裔分布于赣、粤、闽、桂、川、滇、湘、浙、皖、鲁、陕、港、台等地和旅居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尤以广东客家地区为多。

 
   
  
   
 
 
来源:红土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1 22:21:36编辑过]
43463516
43463516
第 6 楼
发表于 2007-02-11 22:28

江西赣州寻乌:荥阳堂--文,明,亦,叶,其,昌,锡,俊,英,志,云,华,德.鄙人辈排于昌,二十五世,为南宋兵部尚书潘任将军后裔.QQ534143274
43463516
43463516
第 7 楼
发表于 2007-02-11 22:29

以下是引用43463516在2007-2-11 22:13:08的发言:

江西赣州寻乌:荥阳堂--文,明,亦,叶,其,昌,锡,俊,英,志,云,华,德.鄙人辈排于昌,二十五世,为南宋兵部尚书潘任将军后裔.QQ534143274

忠节牌为明太祖朱元彰对先祖的赞颂所赐!

客家人对祠堂有着特殊的情结,这种情结就是血缘纽带。它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以祠堂和祖先为核心形成了强大的家族聚合力。它不仅维持着宗族的伦理秩序,也维护着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成为激励族人上进,报效国家的家族精神和物质支持的动力。这种强烈的崇宗敬祖理念,源于中原,客家尤甚,以至客家人在对祠堂的修建时,力求尽善尽美,宁可自己屋陋,也不让祖先祠堂寒酸。

客家人对祠堂有着特殊的情结,这种情结就是血缘纽带。它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以祠堂和祖先为核心形成了强大的家族聚合力。它不仅维持着宗族的伦理秩序,也维护着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成为激励族人上进,报效国家的家族精神和物质支持的动力。这种强烈的崇宗敬祖理念,源于中原,客家尤甚,以至客家人在对祠堂的修建时,力求尽善尽美,宁可自己屋陋,也不让祖先祠堂寒酸。

  寻乌吉潭镇上车村的潘氏宗祠,始建于清代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1993年第二次重修(第一次重修在乾隆年间),占地面积1233平方米。祠堂前一泓清澈的月池,既纳风水,又是消防水源。祠堂正中是3开间的砖混建筑,设有廊门和抱鼓石,阶前立有一对红石狮。进入宗祠,前后两进,这是赣南宗祠的常见格局。中间的宽大天井,成为孩子们的嬉乐场所。上厅祖龛中,放置着寻乌潘氏开基祖潘任的牌位。

  寻乌吉潭镇上车村的潘氏宗祠,始建于清代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1993年第二次重修(第一次重修在乾隆年间),占地面积1233平方米。祠堂前一泓清澈的月池,既纳风水,又是消防水源。祠堂正中是3开间的砖混建筑,设有廊门和抱鼓石,阶前立有一对红石狮。进入宗祠,前后两进,这是赣南宗祠的常见格局。中间的宽大天井,成为孩子们的嬉乐场所。上厅祖龛中,放置着寻乌潘氏开基祖潘任的牌位。

  维修的祠堂基本保持了旧制。外墙的石窗是通雕图案文字装饰,大梁童柱上端镶作栌斗来承托上面的界梁,承托桁的驼峰也雕成一只活灵活现的卧狮,狮背上驼着一朵盛开的荷莲,三界梁上的脊柱山雾云与四界梁上的驼峰相连,增加界梁的稳定性,成为赣南祠堂建筑的一处地方特色。潘氏宗祠正屋的两侧扩建有横屋,其间有长形天井,是反映赣南祠堂从民宅发展的阶段性典型建筑。

  维修的祠堂基本保持了旧制。外墙的石窗是通雕图案文字装饰,大梁童柱上端镶作栌斗来承托上面的界梁,承托桁的驼峰也雕成一只活灵活现的卧狮,狮背上驼着一朵盛开的荷莲,三界梁上的脊柱山雾云与四界梁上的驼峰相连,增加界梁的稳定性,成为赣南祠堂建筑的一处地方特色。潘氏宗祠正屋的两侧扩建有横屋,其间有长形天井,是反映赣南祠堂从民宅发展的阶段性典型建筑。

  宗祠地处村子水口附近、一处风景优美的环境之中。这里旧有八景,它们是项山甑、黄金潭、鹧鸪岽、五指峰、片月池、莲花寨、金刚山、阳古岽,对八景也均有诗赞。

  宗祠地处村子水口附近、一处风景优美的环境之中。这里旧有八景,它们是项山甑、黄金潭、鹧鸪岽、五指峰、片月池、莲花寨、金刚山、阳古岽,对八景也均有诗赞。

  据《潘氏族谱》记载,寻乌吉潭潘氏一脉,开基于南宋末年。先祖潘任是文天祥部下的将军。当时,祖籍河南,迁居福建长汀的潘任在长汀招募义军抗元,被封为扶驾征讨大将军。后又投入文天祥的抗元队伍,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文天祥在于都大败元军,收复了于都、兴国等地后,潘任率军驻扎寻乌一带。祥兴二年,南宋灭亡,潘任闻讯后率军寻找皇室后裔无望,在寻乌解散了队伍。潘任与儿子便隐居寻乌项山,不久潘任忧离人世,葬于上车村乌石岗。一百年后,明太祖朱元璋为表彰潘任的抗元忠君,谥号他为“忠节”。

  据《潘氏族谱》记载,寻乌吉潭潘氏一脉,开基于南宋末年。先祖潘任是文天祥部下的将军。当时,祖籍河南,迁居福建长汀的潘任在长汀招募义军抗元,被封为扶驾征讨大将军。后又投入文天祥的抗元队伍,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文天祥在于都大败元军,收复了于都、兴国等地后,潘任率军驻扎寻乌一带。祥兴二年,南宋灭亡,潘任闻讯后率军寻找皇室后裔无望,在寻乌解散了队伍。潘任与儿子便隐居寻乌项山,不久潘任忧离人世,葬于上车村乌石岗。一百年后,明太祖朱元璋为表彰潘任的抗元忠君,谥号他为“忠节”。

  潘任开基寻乌700多年,30余万后裔分布于赣、粤、闽、桂、川、滇、湘、浙、皖、鲁、陕、港、台等地和旅居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尤以广东客家地区为多。

  潘任开基寻乌700多年,30余万后裔分布于赣、粤、闽、桂、川、滇、湘、浙、皖、鲁、陕、港、台等地和旅居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尤以广东客家地区为多。

 
   
  
   
 
 
来源:红土情

潘卫祥
潘卫祥
第 8 楼
发表于 2007-02-12 17:13

湖南常德

我是“卫”字辈  我父亲是“友”  我爷爷是“建”  我爷爷的爸爸是“孝”

潘侠仁
潘侠仁
第 9 楼
发表于 2007-02-15 13:47

来自湖南浏阳丰裕五家渡

原来的老祖宗是"潘自珠"源自河南荥阳

我只记得最近的宗辈排列是" 源 深 传 定 永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5 13:53:30编辑过]
天下一家亲
天下一家亲
第 10 楼
发表于 2007-02-20 12:21

我在陕西省三原县,我只知道我爷爷辈是从山西迁过来的.我的父辈是"孝"字辈,我的名字没按字辈起,我的名字:潘林.谁可以告诉我们是那一支的?
发表回复
您需要 登录 后才能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