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潘氏家谱载:潘美灵柩葬于江南

作者: 潘喜辉 | 发布时间: 2005-10-02 01:16 | 查看: 1520 | 回复: 7
回复列表 (8)
潘喜辉
潘喜辉
第 1 楼
发表于 2005-10-02 01:16

潘璘,(今属河北)人氏,“以军校戍常山”(今河北正定、石家庄一带)。其子潘美(925-991),字仲询,北宋检校太师、忠武军节度使。宋初,美得太祖器重、任用,从太祖平定叛臣李重进,率军平岭表、定江南、征太原、镇北门,灭南汉、南唐、北汉,累建功勋。雍熙三年(986)北伐,“美独拔寰、朔、云、应等州”,因攻辽时指挥失当,致名将杨业被俘绝食而死。旋遭业妻折太君弹劾,削秩三等。后加至同平章事(宰相)。淳化二年[991]春六月甲戌卒,年67岁,赠中书令,谥武惠。真宗咸平二年(999),配飨太宗庙庭,追封郑王。潘美生六子:惟德任宫苑使,惟固任西上阁门使,惟正任西京作坊使,惟清任崇仪使,惟熙娶秦王(赵光美,后避真宗讳,改赵廷美)女,任平州刺史。惟熙有女为真宗元配,封莒国夫人,端拱元年[988]病殁,真宗登基后,追封庄怀皇后,咸平二年[999]追封章怀皇后。惟文,转嗣潘骞。

徽州潘氏家谱载:潘美灵柩葬于江南,潘氏始移家婺源。潘氏家谱以潘美为立谱一世祖。至六世迁于歙县仁爱,改为上下潘村。


pj0201
pj0201
第 2 楼
发表于 2006-11-02 11:37

能不能说得详细一点,我是徽州歙县的。QQ:554910082

潘得夫
潘得夫
第 3 楼
发表于 2006-11-28 10:53

 据http://www.lib.sx.cn/zjsx/lsdl/lsdm/dm3.htm报道:山西孟县有潘美墓,现为省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原文是:潘美墓 在盂县潘家令村西半坡上,碑刻“宋潘太师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潘美,宋大明人, 累官忠武军节度使,封韩国公,雍熙年授检校太师,卒谥武惠。

也有文章说他卒于太原,故“潘美灵柩葬于江南”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381175239
381175239
第 4 楼
发表于 2007-09-12 20:53

据族谱说确实葬于江南!
pf83201
pf83201
第 5 楼
发表于 2007-09-17 14:43

葬于江南何地?
潘得夫
潘得夫
第 6 楼
发表于 2007-11-10 15:34

  "潘美......旋遭业妻折太君弹劾,削秩三等"之说是把戏说当成了历史。

   一、看过《宋史》的人都知道,雍熙三年的北伐失败后,幽州之役“惟重进之师不败”得为马(步)都虞,曹彬、米信、崔彦进等则贬官。就潘美而言,据史料记载,“辽诸路兵马都统耶律色珍将兵十万至安定西,知雄州贺令图遇之,败绩,南奔。色珍追及,战于五台,死者数万人。明日,攻陷蔚州。令图与潘美帅师往救,与色珍战于飞狐,南师又败”,在陈家谷,副将杨业又被擒不食三日死。潘美同曹彬等其他将帅一样,既然打了败仗,降职已是必定的事。因此,即使折太君上书是事实,潘美的降职与折太君上书也没有多大关系。       二、对杨业之军全军覆没,折太君当时并不在场,若要控诉,是空口无凭,还得收集证据,这就需要时间。翻开《辽史》和《续资能鉴》我们就知道,陈家谷之战大约发生于七月初,七月壬午(十五日)内迁的“七万八千余口” 边民安置于河南府、许、汝等州完毕,八月辛亥(十五日)潘美就降官三级,距陈家谷之战还不到一个半月,距安置完边民仅一个月。而曹彬兵败岐沟关在五月庚午(初三),到七月庚午(初三)才降为左骁卫上将军,时间在两个月。从时间上看,潘美“旋遭业妻折太君弹劾,削秩三等” 说法不是事实。

   三、“潘美......旋遭业妻折太君弹劾,削秩”之说主要依据是来自于清朝光绪年间的《岢岚州志》。据网上文章介绍,清朝光绪年间的《岢岚州志》有“杨业妻折氏。业,初名刘继业,仕北汉,任犍为节度使,娶折德扆女。后归宋,赐姓杨。折性敏慧,尝佐业立战功,号‘杨无敌’。后杨业战死于陈家谷,潘美、王侁畏罪,欲掩其事,折上疏辩夫力战获死之由,遂削二人爵,除名为民”的记载。    潘美终身为官这是历史事实,《宋史》和《续资治通鉴》都有详细记载,不管认为潘美是忠臣或是*臣,对这一事实是肯定的,不会怀疑。潘美被“除名为民”那是戏说,光绪年间的《岢岚州志》却把潘美的降职三级说成了“除名为民”。可见,作者是以戏说当成了历史;杨业,初名杨重贵,是在北汉时改名刘继业的,归宋后复姓杨。而清朝光绪年间的《岢岚州志》作者说他“初名刘继业;《宋史·杨业》说杨业在北汉任的是建雄军节度使,而不是犍为节度使。   一段仅有百来字的记载上,就出现有三处错误。国史中明明记载的杨业初名杨重贵、杨业任建雄军节度使、潘美终生为官都写歪了,那史书中都不见有的“折上疏辩夫力战获死之由”导致潘美降职的说法显然没有可信度。

   四、《岢岚州志》的“折上疏辩夫力战获死之由”才使潘美被降职或除名为民的说法,依据来自何处,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据学者考证,“折太君”在宋史书中只字不见,最早出现是在元代戏曲中,最早认定其是杨业之妻是清代乾隆的地方志《保德州志》,说明光绪年间《岢岚州志》的“折上疏辩夫力战获死之由”才使潘美被降职或除名为民的说法,最早也是在潘美死745年即乾隆年间《保德州志》之后的事。因此,潘美...旋遭业妻折太君弹劾,削秩三等之说没有历史根据。

pttw1234
pttw1234
第 7 楼
381175239
381175239
第 8 楼
发表于 2008-01-01 22:48

  潘美始葬于开封附近,后方迁葬至江南,据说千年后能出位伟人。

  中国古人向来安土重迁,其迁徙通常源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社会动荡,迫不得已的色彩非常明显。就像生物,为了应付自然环境的变化,寻找有利于自己生存繁衍的空间,常被动地进行迁徙活动。而晁氏,除了因为天灾人祸等个体无法抗拒的力量不得不背井离乡外,还常常为了家族获得更好的前途和更有利的条件主动迁徙。晁氏的这种特点,在宋代士人家族中具有普遍性。如临川王氏家族,在王安石叔祖王贯之和王安石之父王益时代分别为子孙选择了新的定居点真州和江宁,并没有返回故乡临川,其原因正如有的研究者分析:“新的定居点如真州、江宁都处于商旅交通要地,政治、经济、文化都较故里发达,进则有利于子孙仕途进取,退则有利于他们安身立命。”[16]再如四川青神陈氏家族,自天圣五年陈希亮与侄儿陈谕、陈庸同年进士及第后始显于世。陈希亮及其子孙陆续因官为家,散居各地,陈希亮定居洛阳,其孙陈挥(长子陈忱之子)北迁河东临晋,曾孙陈与义(第三子陈恂之孙)一支居湖州,其侄陈庸居汝州,可谓四处开花[17]。另外,从归老与卒葬看,北宋诸多名臣中,原籍外地,而卒葬不归故乡,却葬于两京及附近区域的就不在少数,如潘美(925-991)、曹彬(931-999)、张咏(946-1015)、王旦(957-1017)、寇准(962-1023)、陈尧佐(963-1044)、鲁宗道(966-1029)、曹玮(973-1030)、王曾(978-1038)、范雍(981-1046)、夏竦(985-1051)、程琳(988-1056)、庞籍(988-1063)、范仲淹(989-1052)、晏殊(991-1055)、宋庠(996-1066)、宋祁(998-1061)、包拯(999-1062)、曾公亮(999-1078)、陈希亮(1001-1065)、文彦博(1006-1097)、狄青(1008-1057)、范镇(1008-1089)、吕公著(1018-1089)、宋敏求(1019-1079)、王珪(1019-1085)、鲜于侁(1019-1087)、张商英(1043-1121)等[18]。清人赵翼《陔余丛考》卷十八《宋时士大夫多不归本籍》也列举了14个北宋的例子。宋代最著名的几位大文豪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老死之地都不在故乡:欧阳修原籍江西庐陵,晚年退居安徽颍州,卒葬开封新郑旌贤乡;王安石原籍江西临川,晚年退居及卒葬皆在金陵;苏轼平生贬谪漂泊,卒葬河南郏城小峨眉山。笔者还曾据上海图书馆馆藏12000余种家谱提要做过统计调查[19],发现宋人因官是乡或因兴趣而卜居的例子数以百计,远超其他各代。

发表回复
您需要 登录 后才能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