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筷子岭是我潘氏祖居地

作者: 攀登 发表于: 2006-02-06 21:26 查看: 943 回复: 1
攀登
楼主
2006-02-06 21:26

我的大伯父潘世荣自幼聪敏, 由于祖父英年早逝,祖母一个裹足的小脚女人抚养尚未成年的五个子女,家境十分贫寒,那是可想而知的,根本无力送子女上学读书。大伯父凭着自已的聪敏,靠自学才识一点文化。在此基础上,大伯父广读博览,长了许多见识,能言善道。讲故事,说笑话,是他的纳手好戏。他讲的故事,内容广泛,古今中外,天南地北,天上人间,妖魔鬼怪,无所不包。他讲笑话,令大人小孩笑得前俯后仰。因此,我们这些小字辈总喜欢围着大伯父转,听他讲故事、说笑话。儿时,记忆尤为深刻的是大伯父讲到我们这支潘姓由来的故事:我们应山县(今广水市)龙泉潘家畈潘氏都是麻城过籍(过籍今天叫做移民)来到此地的,麻城筷子岭是我潘氏的祖居地。当我先祖过籍来应山时,地广人稀,田地荒芜,十室九空,有村落无炊烟,有的关门闭户,有的大门洞开,进到屋内,屋内陈设依旧,但人已死去,白骨尚在,有的躺在床上,有的靠在椅子上。在桌边吃饭死去的,白骨仍在桌边,碗筷仍在桌子上,只是灰尘满布、蛛网遍挂。有的床上还挂着蚊帐,手一触摸,就化为灰烬。那景象十分凄凉,就象毛泽东的《七律·送温神》所写的那样:“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大伯父说:为什么说麻城筷子岭是我们的祖居地呢?有祭祀时的标志为证:逢年过节时祭祀祖先,我们要供公祖,供公祖所用的刀首(应山方言,即供肉)上要插上一支筷子,这支筷子就表示我们先祖的居住地在麻城筷子岭。

   一九九八年,太平镇潘姓族人邀我参与修谱,我与潘承志兄到河南大庙畈潘家大房子湾采访,受访者介绍说,听老人讲,老祖先是从筷子岗迁来的,但不知筷子岗在什么地方。当时我心头一惊,这种传说与我儿时听大伯父所讲的故事何其相似乃耳。

接着,我们一行又来到河南罗山县潘新店采访,受访者送给我一套《潘氏宗谱》,该《潘氏宗谱》中有《廷爵公迁基记》:“潘氏家族,遍布全国。祖先据考西周时分封为潘姓,后来考(证),今谓廷爵公为始祖者,乃指正阳县潘店与罗山县潘新店潘氏宗支之称谓也。

  廷爵公约于明正德年间(公元一五O六年至一五二一年)由湖北(另据传为江西,待考)麻城筷子巷大柳树携二子向阳世阳至河南汝宁府正阳县南九十里浉河之北岸潘店定居。”

看到《廷爵公迁基记》中的筷子巷,更是叫人惊奇不已。.应山龙泉、信阳大庙畈、罗山潘新店三地关于潘氏祖居地的传说竟然如此相象,仅仅一字之差。

  综上所述,无论是应山龙泉传说的筷子岭,还是信阳大庙畈传说的筷子岗,罗山潘新店传说的筷子巷,极其相似,三者都没有离开“筷子”。据此可以断定:筷子岭、筷子岗、筷子巷实际上是一个地方,只是在漫长岁月中,“岭”、“岗”、“巷”三字凭口耳相传有误罢了。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定:我们应山太平、龙泉潘氏与信阳大庙畈潘氏、正阳潘店潘氏、罗山潘新店潘氏可能是同宗族人。

  麻城在什么地方,人们多以为是湖北麻城。一九八四年,正值编写《应山县志》之时,我与编写《应山县志》主笔陈国贵老先生交谈过麻城过籍的问题,我问他,都说应山人大多数人都是麻城过籍来到这里的,那么麻城究竟在什么地方呢?陈国贵老先生说,据他所知,这个麻城可能在江西,但他并未拿出具体证据。这里所说的麻城究竟在什么地方,有待进一步考证。

                                                           中共广水市委党校:潘成忠

                                                                  00六年二月五号

潘全军
潘全军
#2
2008-03-06 21:08
筷子巷 我查了的在全国有4个位置 一个在北京 3个在江西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