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达微
在广州的历史上,潘达微是位传奇式人物。他不但多才多艺,还是爱国革命志士;他一生淡泊名利,关心贫苦大众;他逝世后受到“国葬”待遇,不少民国军政要人沉痛悼念他。 潘达微(1880-1929),原名虹,又名心微,乳名阿忠,字铁苍,号景吾、影吾,别号忏觉(题书画署冷残、觉庐),广州番禺县人。出身于官吏世家,父潘文卿是清末武官,广州广仁善堂的创始人之一。潘达微幼年勤奋好学,善诗文,是著名画家居廉的弟子,擅长花卉,喜画黄花。他目睹清廷腐败无能,致使国患日深,遂立志救国。1896年,偕妻陈伟庄从番禺棠下乡来到广州城,在双门底承宣街(今北京路北段)开设照相馆,开始与革命党人结交。1905年,潘与高剑父、陈垣、何剑士等在广州创办《时事画报》,针泛时弊,鼓吹变革。后又和高剑父、陈树人等在南武公学、培淑女校、洁芳女校等校分别担任图画教员,积极宣传革命。 1906年,潘达微参加中国同盟会,在河南漱珠桥担杆巷“阿巨裱画店”二楼的“守真书阁”,设同盟会秘密活动据点。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守真书阁”被查封。潘达微又在河南凤凰岗附近,与高剑父、陈树人创办“美术瓷窑”,作秘密活动掩护所。1911年,他与陈树人等在广州创办《平民报》和《平民画报》,并兼任广州《七十二行商报》笔政,常撰文抨击时政。 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同盟会在广州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起义。起义失败后,殉难烈士遗骸在越秀山麓至双门底各街道上,广州各善堂遂派件工把烈士遗体运送到东门外咨议局前旷地(今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左侧)。番禺、南海两县知事,初拟把烈士移葬狗头山,后又拟葬于处决罪犯的臭岗。因连日凄风苦雨,遗骸肿胀发臭。潘达微目睹爱国志士舍身成仁,死后遗体不得安息,悲愤交集,乃冒险犯难,以《平民报》记者身份,作现场采访,并前往各善堂洽商验葬。筹措经费后,闻说广仁善堂在沙河马路边红花岗有空地一段,便向广仁堂求援,对善董徐树棠痛陈大义,并自我介绍是该善堂创办者潘文卿的儿子旬,说:“座中多为父执,讵忍此不为小子助?”言词痛切,双泪直流,徐等善董深受感动。他又求其父好友清乡督办江孔殷帮助,江碍于情面,电告广仁善堂负责收验,广仁善堂遂出让红花岗作烈士墓地, 并负责棺殆营葬各事。 营葬之日,潘达微亲自协同仵工,并请了一群义丐,将烈士尸体洗去血污,运送至红花岗安葬。忠骸安葬后,保皇党的《国事报》故意中伤,潘达微不得不在《平民报》和《七十二行商报》,发表了七十二烈士已验葬的消息,以“黄花岗”命名烈士墓地,标题是:《咨议局前新鬼录,黄花岗上党人碑》,从此红花岗改名黄花岗扬名海内外,“三·二九”广州起义也流行称为“黄花岗起义”。 1912年,他在广州花地黄大仙庙创办孤儿教育院,自任院长。该院教育经费由社会上善长仁翁捐赠。后又创办以收容无依靠、受凌辱的贫苦妇女为对象的广东女子教育院。并在河南创办缤华女子学堂,反对妇女缠足,主张解放妇女,提倡女子就业,积极开展女权运动。1913年,潘达微创办话剧社,并自编自演广州方言话剧《声声泪》,内容为揭露社会的黑暗,演出轰动一时。1915年,广东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水灾,西江灾情特别严重。他积极参加赈灾善举,获得群众好评。此后曾一度出任广州市公益局长。 潘达微热心艺术事业,他在香港与王秋源等知名人士筹备出版大型画集《天荒》(初名《岁寒》)。为了悼念已故的民主战士,他亲自撰文《寒潭硕玉记》。后来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出版发行的《名画日历》, 大部分作品出自他的手笔。他喜爱摄影,其作品曾应邀在世界摄影展览会展出,并获奖励。潘达微喜欢漫画,早在清末时创办的《时事画报》上,便发表了不少作品,如《剪发考古》、《长辫梦》、《瞎闹》等。他还编绘了《小儿滑稽习画帖》,是目前看到的最早的漫画教材。潘达微平生自奉甚薄,从不在权力名利上角逐。他信佛,常刺血画观音像。1929年,潘达微在香港病逝。翌年其亲属把潘达微灵枢运回广州,国葬于黄花岗,并假座商堤(今沿江中路)革命纪念会举行追悼,送殡者逾千人。胡汉民、孙科等名人均撰挽联悼念,其中张学良的挽联云 :“鲸海播嘉名,遥跂英魂荐丹荔;孤邱标卓谊,共钦先烈葬黄花。”名士曾献声挽联云:“制流民图,变庄严相,要西方浪漫艺术作立场,如 此江山那堪再画;创孤儿院,收烈士骸,以佛法无畏精神说革命,剧怜党国及丧斯人。”1951年8月,其墓迁葬在七十二烈士墓左侧,与七十二烈士英名同垂千古。当代著名人士姚雨平撰立墓表,赞潘达微“毕生致力革命,同情人间疾苦,性恬淡,擅丹青,尚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