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名人

作者: 潘林潘世伟 发表于: 2009-01-18 20:08 查看: 2115 回复: 13
潘林潘世伟
楼主
2009-01-18 20:08
潘任
  潘任,字肩宏,祖籍河南,是宋淳祐时状元、秘书阁学士潘同之孙,南宋后期皇室护卫潘毅之子。潘任官至兵部尚书,是寻乌县潘姓的先祖。
  他从小受家长的影响和严师的传教,精武略,重忠孝。潘任少年时代就充满着雄心壮志,要立志报效国家,因此在父亲的指导下,博读四书五经,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南宋德祐年间,元军攻陷都城临安。时值豆蔻年华的潘任积极响应文天祥勤王号召,在汀州率领士兵奋力阻击元军,皇上封潘任为扶驾征讨大将军。他在汀州采取坚壁清野战术,把元军堵在汀州之外。但毕竟敌众我寡,坚守二个多月,汀州失落,潘任并不气馁,又在漳州修筑防御工事,重振军威,并在漳州多次击退元军进攻。景炎二年,形势急剧恶化,张世杰等抗元将领决定保护皇帝迁入广东。为扫荡外围元军,保皇帝安全转移,潘任随文天祥取道广东梅州,进兵江西。途至安远腰古堡(今寻乌圳下村)一宽阔岗地扎营休整。为防腹背受敌,文天祥留潘任原地驻守,潘任严密防备,于吉潭、剑溪、项山等地布防,激励民众抗元。不久元军李恒从赣中调重兵攻打兴国,潘任掩护文天祥边战边退,再次转入广东境内。景炎三年,宋端宗去世,其弟赵昺在广东雷州半岛东登位为帝,晋升潘任为兵部尚书。
  眼看宋室江山所剩无几,潘任忧心如焚。为加强护驾军队的力量,他率义勇队辗转迂回,于祥兴二年春到达雷州。却得知皇帝一行在崖山全部遇难的消息,潘任悲痛欲绝。后遍寻赵氏后裔及同僚,却音讯全无,便率残部回乡。走到寻乌项山时,得知闽汀等地的元朝政权已经稳固,部队已难立足,不得已就地解散,他则带着随军的儿子十三郎,在项山定居。
  宋亡后,潘任自咎负国负民,终日忧郁,不思饮食,嘱咐儿子牢记国耻。1279年,潘任积忧成疾,不治而终。后来,明太祖朱元璋有感潘任坚决抗元、忠于宋朝的气节,颁布“忠节”谥号。并对他予以了高度评价:“忠臣矢志,爱国亡家,良将捐躯,成仁就义。”潘任死后,葬于吉潭镇上车村乌石岗。他的子孙在项山繁衍生息,后来潘氏子孙辗转他乡,迁徙至粤、闽、川、滇等十三个省区及东南亚、欧美各国。
  潘氏后裔为了纪念潘任这位“忠节”先祖,于清顺治四年在寻乌县吉潭镇上车村黄金潭建造了“潘氏宗祠”。祠屋系青砖白瓦平房,占地面积为1232平方米,祠设上正幢、下正幢和左右横屋各一幢,祠堂大门左右两侧,立有石狮一对。整座祠堂是典型的客家厅堂式建筑,富丽堂皇,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
  崖门怀祖① 千里魂牵水苍茫②,今日临游古战场③,折戟沉沙④空悲切,从龙逐水⑤荡回肠。突围⑥只为复兴计,忠节⑦犹增百代光,项山⑧绝食同殉国,潘门世代⑨更留香。
  注解:
  ① 崖门:新会崖门海域(今属广东省江门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田汉先生在游历崖门宋元海战旧址后留下诗篇《崖门怀古》,后人将该诗篆刻在大石上置于“崖山祠”中。作者的77世祖潘毅、78世祖潘任曾参与该海战,前者随宋帝昺赴海身亡,后者随太尉张世杰突围后欲寻赵氏后裔再立复国无果,绝食于项山。作者熟读田汉之诗《崖门怀古》,故步其韵而作此诗《崖门祭祖》。
  ② 水苍茫:田汉先生在《崖门怀古》中有“云低岭暗水苍茫”之句。本诗作者在游历崖门宋元海战旧址前,一直对其描写的那片苍茫海域梦绕魂牵。
  ③ 古战场:南宋与元军海上决战的旧址。宋昺帝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二月,南宋残军与元军在崖门海域展开一场历时20多天的大海战,双方投入兵力数十万,动用战船2千余艘,最终宋军覆没,丞相陆秀夫背着皇帝赵昺蹈海殉国,赵宋王朝灭亡。
  ④ 折戟沉沙:指南宋兵败舟毁人亡,君臣蹈海。
  ⑤ 从龙逐水:南宋兵败后,丞相陆秀夫背着年仅9岁的皇帝赵昺蹈海殉国,皇亲与诸臣兵民等十余万人皆随宋帝昺赴水身亡。其时,潘毅又称潘八郎是宋皇室护卫,亦携妻丘氏赴水殉国。
  ⑥ 突围:南宋战败后,潘任时任兵部尚书随太傅张世杰率十六战只突围出海,待元军撤出后回崖山收拾残兵,寻获失散的杨太后,并提出再立赵氏后人为君,继续抗元。在杨太后绝望投海殉国后,率南宋余军再度出海,在阳江海陵岛附近海面遭遇飓风不幸舟覆,太傅张世杰溺死,潘任漂到海岸不得死。后隐居江西项山,蒙元请其入朝为官不从,绝食身亡,妻陈氏随之。
  ⑦ 忠节:百年后,明太祖朱元璋打败蒙元光复河山,有感潘任抗元忠君,不事二主,谥号潘任为“忠节”公。
  ⑧ 项山:地处江西省寻乌县城东部,是赣、粤、闽三省交界之地。
  ⑨ 潘门世代:潘任隐居寻乌项山,亦成为江西寻乌潘氏开基始祖,寻乌开基700多年,30余万后裔分布于赣、粤、闽、桂、川、滇、湘、浙、皖、鲁、陕、港、台等地和旅居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尤以广东客家地区为多。本文作者是潘任的曾孙潘琴(91世祖)后裔,潘琴迁居广东,是为广东潘氏始迁祖。
潘林潘世伟
#2
2009-01-18 20:09
潘琴,明朝文学家,《四库全书》称其为“东南望”此碑填补了处州古代书法史空白

“这是目前为止,国内第一次发现、也是唯一发现的潘琴真迹石碑,填补了处州书法史上明代早期书法的空白。”昨天下午,丽水学院副教授徐文平再次来到莲都区联城镇汝河村,送去该村何氏宗祠内一块石碑的拓片复印件,为村民们揭开了这块石碑的秘密。

一个宗祠的秘密

“祠堂建于什么时候村里没有人知道,反正还是老祖宗手上就有的,民国时候重修过。”汝河村位于联城镇的大山深处,紧邻宣平溪,这里的村民大部分都是南宋宰相何澹的后人。对于大名鼎鼎的宰相,村民们并不陌生,因为祠堂的墙壁上有何澹的彩绘壁画,而这些壁画画于何时?祠堂建于什么年代?村里没有一个人能够给出明确的答案。

“潘琴的真迹石碑以前就倒在祠堂的地上,前几年重修祠堂时,我们发现上面写了很多字,从上面隐隐约约感觉到和祠堂有关,就把它立了起来。”莲都区经贸局局长何成贵是汝河村人,对于汝河村何氏宗祠的保护,他花费了不少的精力。为了揭开石碑的秘密,今年春节前夕,何成贵找到了徐文平。

一段消失的历史

春节前,一直致力于处州摩崖石刻研究的徐文平冒着冰,来到汝河村对石碑进行拓片。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研究,徐文平终于弄清楚了石碑记载的内容。

“根据石碑记载,最早的何氏宗祠在村边的小岛上,明代正统末年毁于战火。”在祠堂里,不断有村民赶来听徐文平的讲解。原来,祠堂被毁后,何氏后人何文琏在成化十二年(1476年)重建了祠堂,并在祠堂建成当天,将自己的一顷多土地划给祠堂,以供祠堂修缮祭祖。“石碑上还特别教导后世子孙,要‘永言孝思’,‘宜鉴前人敬爱之善心,而不生悖逆之恶心’。”徐文平说,这些道理在今天看来依然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第一次发现潘琴真迹

“根据碑文记载,这就是潘琴的真迹。”在随后的研究中,徐文平有了重大发现。

潘琴,景宁鹤溪人。据县志及潘氏家谱记载,潘琴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荐举入国子监,天顺元年中进士,为官29年,曾任史部主事,兵部武库职务员外郎,福建兴化知府,居官清廉,不避权势,革繁苛,除浮靡,颇多建树。著有:《招鹤辞》、《竹轩集》、《山居录咏》等。嘉靖年间,县人建亚魁坊、进士坊、达尊坊纪念。《四库全书》称潘琴文学齿德,隐然为东南望。

徐文平告诉记者,不管是潘琴的故乡景宁还是潘琴当官的福建兴化,一直都没有发现过潘琴真迹,“关于潘琴,景宁只有一座潘宅故居,这块石碑从一个侧面佐证了当年潘琴的名望和地位,对于处州历史文化、历史名人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潘琴的书法造诣相当深,从碑文上看,潘琴的书法有唐代大书家欧阳询的笔意,结构严谨,点画朗润。这块石碑是不可多得的处州明代早期石碑。”徐文平说,潘琴真迹石碑的发现,对于处州书法发展史的意义更加重大,因为在此之前,丽水发现的明朝早期书法作品非常少,潘琴真迹石碑填补了这一历史空白。
(记者 叶小平 来源:《处州晚报》)

潘林潘世伟
#3
2009-02-08 12:14
2003年6月2日,我们前往兴国县均村乡参观潘氏“状元家山”。

在兴国县均村乡长竹村,“状元家山”的族人潘其林先生,取出了他们的族谱,向我们详细介绍了“状元家山”的历史源流。

“状元家山”是南宋状元潘仝的父亲潘从源夫妇的墓。潘从源是福建省汀州三洲潘坊人氏,担任江西吉州教谕。他熟读诗书,尤精堪舆之术。他卸任还乡时,途经五里隘,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潘从源让家人驱牛食禾,和当地农民发生争执后,舍身自缢。其子潘仝遵照父亲嘱咐,与当地农民交涉,将潘从源葬入了这块风水宝地。潘仝还乡后,参加科举,一举得中状元。钦点为广东观察御史、内阁大学士。潘从源丁财颇盛,育有九子,遍及江南各省,均尊潘从源墓为祖地,故名“状元家山”。

潘其林先生引导我们前往墓地参观。状元家山位于江西省兴国和万安县交界的界山五里隘的兴国一侧,距兴国县城约40公里,沿石级上山约100米抵达墓地,墓地再登山100米是兴国和万安两县交界的五里隘。

状元家山在一个小山窝内,墓前10米左右即是陡坡,墓后也是陡坡,故在山下看不见墓。这个位置是非常符合风水“藏风聚气”的原则。站在墓前,视野极为开阔,后面的靠山如圈椅状,两边的山坡成自然砂手,山下是的一块盆地,两条河汇合,呈半圆形流过墓前,属典型的“玉带缠腰”格局。但见两股河水涌来,不见河水流走,风水术语叫“双江汇秀”。两水交汇处过去形成了一座潭,叫狮子潭,现在正在建一座小水电站,将会形成一个约200亩的湖,届时更成为一个“金盆聚水”的局面。墓地的右边一座逶迤险峻的山峰插过来,象一面面展开的旗帜,叫令旗峰。主后代将帅云集。实际上潘从源的孙子潘八郎就是南宋最后一个兵部尚书,其玄孙潘任,是辅佐文天祥开府抗元的行都招讨使。墓前的案山重重拔起,数峰交错呈笔架形,第四重山顶方形,是个纱帽形,主后代文星荟聚。

状元家山的龙脉从海拔1152米的天湖山曲折而来,是兴国、万安、泰和三县交界的大山,气势雄伟。墓地是辛山乙向,辛酉分金。墓穴是一个“渔翁撒网”形。墓前两侧立了4根2米高的红石华表,正面刻有两副对联曰:

从中牟播环宇后裔当思祖德

源荥阳肇根基前贤历建丰功

狮子潭凤击蛟腾一堂瑞霭荣花萼

五里隘龙蟠虎踞万丈文光射斗牛

前联嵌入了墓主“从源”的名讳。并说明了潘氏起源于中牟,得名于荥阳的典故。后联说明墓地位于五里隘下狮子潭前的地理位置。

墓门正中墓碑文曰:“宋始祖诰封监察御史升秘书阁大学士潘公讳从源字智河妣戴氏老太夫人 佳城”。墓顶上是“状元家山”四个大字,墓侧还有重修的简介和捐资碑文。

每年清明时节,兴国县潘氏族人均会推选代表前来扫墓。外地的潘氏族人,以二年或五年为期,派代表前来祭扫。







潘林潘世伟
#4
2009-02-08 12:20
下图是状元墓:此墓历代人才辈出,现任江西省常委、赣州市委书记潘逸阳就是状元的后代。

此墓的具体情况见下文:
吉安与赣州交界处有一座绵延几十公里的大山脉,主峰十八排海拔一千多米,是兴国的第二高峰。相传这条龙脉接下两个“生龙口”,有一句顺口溜“头接黄龙坪,二接狮子潭”为证。据说乾隆皇帝游江南时曾到黄龙坪,因而这里取名为“黄龙坪”;狮子潭出名就在这个墓葬下不久就出了一位状元。
南宋时,福建汀州有位叫潘从源的人在吉州即现吉安市任教谕,他从汀州去吉州一定要经过均村。每次经过这里,他被一座不见首尾、起伏如动的大山脉所吸引,他像巨龙出山,雄狮过江。这座山行至均村黄柏地段,山脉急剧攀升,最后一头扎进滔滔不绝的均村河,在狮子潭附近嘎然而止。他到山峰的正上方,前后左右看过够。对面群山逶迤,层层迭迭;后峰如屏,椭圆对称;左前方,山形如狮;右前方,将军扛着战旗骑战马,迎风猎猎,峭如刀削;俯视峡谷众水环绕。他被这“生龙口”陶醉。他决定舍身智取这块宝地。
翌年初夏,他带上自己十多岁的孩子,这个孩子也就是后来被南宋理宗皇帝点为状元的潘仝。他带潘仝到“生龙口”的具体位置察看。并告诉潘仝说:“如他死了,就要埋在他事先择好的‘生龙口’里,子孙就可以做高官”。他安排潘仝在五里隘庙里住下,庙里的和尚跟他很熟悉,他来回吉州都要在这庙里住一晚。五里隘庙在兴国县进入万安县的咽喉要道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庙距“生龙口”只有半里路。他把早从均村街买下的几头黄牛,趁天晚赶到村民稻田里,早上起来村民发现稻子被牛吃掉,潘从源不但不赔礼道歉,还称强称霸。村民一气之下就把从源打死了。潘仝看见父亲被打死,哭得死去活来。他拉参与打斗的村民去告官,此时,村中几位长者出面调解,让小孩把父亲就地安葬,埋的位置由小孩随便选择,小孩就把父亲埋在事先选择的地方。后来人民为了纪念从源舍身智取“状元地”称这里为“牛纲地”。以后误传从源是“牛纲客”、风水先生。他处理完父亲的后事后回到汀州,他常回忆父亲被打死的经过,他发誓刻苦读书,工夫不负有心人,在淳佑四年的殿试中,他中了状元。在封建时代,中了状元,还要找出状元风水。不然有砍头的危险。当时认为潘仝能中状元就是牛纲地这穴风水荫育的结果。
这穴风水的优点如下:
一 、龙真穴的。整座龙,巍峨迥异,秀拔独尊,曲曲活动,源远流长。左右两大水交合环抱有情。接穴处,束气起顶,尖圆方正,入首气壮,形如龟盖,外晕内晕分明。且此处隐藏特别好,远处看穴如不规则的三角形,就在穴左或穴右看也不规则,只有站在穴处看,整个穴才端正,穴后圆顶。
二、罗城周密。前有玉几眠弓,福星三台之旋,九曲朝拜到堂,恍如将军坐大帐,文笔高耸,贵人观榜,贵人展诰,金箱玉印。最值得一书的是右边这座峭如刀削的山,《潘氏族谱》里载此是旗山,实际上古书里载这是“旗星带木高爵厚禄状元山”。我认为这是马山带旗星,只有马山催官最速、科甲最利。正好这山在午的正位,午为帝旺,午为得位马,最为得力。实际上,潘氏做下此风水时,潘仝已出生,此墓葬下后十多年潘仝中状元,后又宦海搏击,官至御史大夫。这些功名利禄,都是这匹马催来的。后来的孙辈潘任,官至兵部尚书,更应由旗山荫育。
三、这穴风水,现在是辛山乙向,而在清朝的很长时期是酉山卯向。这穴风水是辛山乙向好,还是酉山卯向好?从理气、形象等各方面来考证,此墓应该是辛山乙向好。传说当年狮子潭深不见底,后近百年来,潭被夷平,现下面筑一水库,潭比历史上的潭都要深。因此潘氏一定可以再展雄风。

这座山很陡峭,也很瘦,但文峰秀丽,证明一开始出的人不很英俊萧洒。据传说潘仝状元人长的不出众,但文才及口才特别好。他笔试第一名,殿试时皇帝不想点他为状元。皇帝说:“你只有一只脚。”实际上潘仝只是个跛子,没等皇帝说完,他就说:“我独脚跳龙门。”皇帝又说:“可你只有一只眼睛。”他就说:“我单睛登榜眼。”皇帝看他十分聪明顺口就说:“送一个状元给你。”潘仝立即叩头谢恩说:“谢皇帝龙恩,本来我有一个状元,你现在又送一个,那我就有两个状元了。”君无戏言,潘仝真的得到两个状元。这墓随着时代久远,远山秀丽,案山重重,出的人也就漂亮了,并且人丁也很旺盛,遍布赣、闽、粤。

潘林潘世伟
#5
2009-02-08 12:23
在天马岭的“马鞍”上,有一座元代的古墓,墓主人姓潘,名念,字寿先,因在九个兄弟 中 排行第一,后人都尊称其为念一郎公。潘念原居汀洲府城(今福建省长汀县)。其祖父潘从 源,字智河,精通武艺,曾任吉州教官;其父潘仝,字会道,宋淳年间状元及第,任广东 视察御史、升秘书阁大学士。潘念自小习文练武,成年之后,文武兼备。南宋端宗德年间 ,“因宋运扰攘”,率义兵至项山(今江西省寻邬县)剿寇有功,被封为光禄大夫,镇守闽 粤交界的南澳(今为广东省南澳县,在宋、明两朝均设有总兵府),总兵加一级。潘念是一 位英勇抗击外族入侵的爱国将领。南宋末年,元兵入侵,潘念率南澳总兵府的全部兵马,与 其侄潘任(八郎第五子,南宋端宗时任行都招讨使;宋帝曰丙立,晋升兵部尚书)协同作战, 奋起抗击元兵。潘念在率兵抗元期间,从闽粤交界处的南澳岛上转战到潮州、惠州、东莞、 广州一带,曾路过清湖天马岭。这个经常骑马领兵打仗的将军,见此岭形如骏马,触景生情 ,便指着天马岭对跟随其一起抗元的儿子潘宗庆交待:此地乃我百年之后归宿处。元灭宋之 后,潘念忍痛遣散了跟随其转战多年的将士,只留儿子潘宗庆在身边,先是隐居于南雄上朔 村,不久又迁至广州右卫乡,后又迁至莞邑学前。念一郎公辞世之后,其子潘宗庆谨遵父嘱 将其安葬在清湖天马岭南面半山腰的“马鞍”之处(名曰“走马扳鞍”形)。
潘林潘世伟
#6
2009-02-08 12:25
狀元家山-筆架得狀元,令旗出將帥
狀元家山位於興國縣均村鄉長竹村,一個稱作五里隘的地方,為南宋時代潘從源((琴公後裔,福建汀州人氏)夫婦的墓,距今約七百多年,墓地先後重修了四次,保存完整,每年仍有潘氏子孫前往掛紙(掃墓)。據說潘從源學問很好,也懂堪輿風水之術,此地為其生前所點,葬下不久他的兒子潘仝即高中狀元;但是,真正更出名的應是其後代子孫潘任,潘任是輔佐文天祥抗元的大將,也出任過南宋最後一個兵部尚書,潘任亦為尋烏項山潘氏開基祖,因此,後代子孫可說是文武皆俱,在風水上屬於財、丁、貴三者全備的格局。
水聚天心發富貴
潘氏狀元家山來龍為介於興國、萬安、泰和三縣的天湖山,經剝換卸煞,至此地開面成獅形,墓地位於獅頭中心,亥龍入首,坐辛山乙向,辛酉分金,水出甲口,碑石兩側對聯十分有趣,分別為「能以鳳毛延世澤」,「恰似芽露振家聲」,與氣勢磅礡的橫聯「狀元家山」,形成強烈對比。站在墓地向外看,龍虎環抱,層層案山朝拜,氣勢雄偉。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前面明堂有玉帶水纏腰,水從左倒右,流過墓前。且四水歸堂,為水聚天心,狀似魚網,因而墓穴亦稱為「仙人撒網穴」,來水可見,下手砂有關欄,不見去水,水屈曲流去,在不遠處聚集成一座名叫獅子潭的小水庫,水主財祿,因此,可以斷定後代子孫必發富貴。
筆架得狀元,令旗出將帥
明堂前面右前方,有一座筆架峰,主文筆可出文狀元。右邊還有一座山形特別的山,狀如將軍出陣、得勝的旗幟,叫「令旗峰」;令旗峰,主後代將帥雲集。伸手就可摸到筆架、令旗,代表後代子孫能文武兼備,亦能步步高升。(摘錄自張玉正著【風水祖師楊救貧堪輿實證】)
潘林潘世伟
#7
2009-02-08 12:26
本报讯 记者萧森报道:明天是清明节,兴国县均村乡横柏村五里隘的“状元家山”上连续多日出现旅游热潮,主要是兴国、万安等地过往扫墓的群众到这里参观,据当地村民说每天都有不少人“到此一游”。
兴国县均村乡五里隘与万安县交界地山坡上有一座宋代状元潘仝的祖坟,是潘仝的父亲潘从源和母亲戴氏的合葬之墓。
据潘氏族谱记载和有关专家考究,潘氏墓是客家中原南迁的重要实物见证,潘从源的第六代后人潘任曾任南宋兵部尚书,南宋灭亡后,隐居寻乌县项山,人口繁衍散居广东及赣南各地。目前赣南潘姓大多为潘任的后裔。
潘林潘世伟
#8
2009-02-17 00:50
NO1 潘安:被诛灭三族的第一帅哥
潘安(247—300),字安仁,西晋文学家,河南荥阳人,“姿容既好,神情亦佳”。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潘安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他擅缀词令,长于铺陈,造句工整,时人称他是一个忧郁的美男作家。
虽说史书上并没有详细记载潘安到底五官如何、身高几尺,他的美貌却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在那时候他就已经有了大批“粉丝”了。潘安每次出去游玩的时候,总有大批少女追着他,那绝对就是个追星的架势。追着潘安的一批批少女老妇又是给他献花,又是给他献果。潘安每次回家的时候,都能够满载而归,这也就成为了“ 掷果盈车”这个典故的由来。《晋书•潘岳传》里记载有这个小故事。潘岳每次上街都能弄一车水果回来,自然惹人羡慕,而当“时张载甚丑,每行,小儿以瓦石掷之,委顿而返。”《世说新语》中记载的丑男还有左思:“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张载是被小孩子扔石头乱砸,左思则更惨,挨女人们一顿乱唾。张载和左思都是当时著名文人,掷果与掷石、乱唾绝然相反,这让潘岳的名声更大了。
潘安这个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才子,在仕途上却屡屡受挫。司马炎建立西晋后,22岁的潘安任太尉贾充的属吏,他做了一篇《藉田赋》被司马炎大加赞赏,却招致了朝中大臣的忌妒,由于他们从中作梗,潘安十年没有升迁。潘安一生之中做官最高做到黄门侍郎,还做过多年的七品县令。虽然怀才不遇,潘安还是勤政廉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此后在政坛屡升屡降,直到元康六年(296年)前后,回洛阳做京官,经常参与依附贾谧的文人集团“二十四友”的活动,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曾经恃才傲物的翩翩少年如今鬓发花白,饱尝宦海艰辛,学会了趋炎附势。为贾氏外戚集团进行文字煽惑。精彩之笔,当数搞垮太子的阴谋。
那个时候正是贾氏集团呼风唤雨的时候。贾南风想废掉太子,潘安也被搅入了这场阴谋之中。一次太子喝醉了酒,潘安就被安排写了一篇祭神的文章,并让太子抄写。太子早已醉得神志不清,依葫芦画瓢地写了一通。潘安拿到太子写的文章以后,再勾勒几笔,把它变成了一篇谋逆的文章,导致太子被废,太子的生母被处死。虽不是策划者,但潘安在这起阴谋中显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太子死后,赵王司马伦以为太子报仇为名,联合另外七位司马家的皇族一起发动了兵变,入宫除尽贾氏党羽,史称“八王之乱”。潘岳从前就得罪过赵王,赵王司马伦夺权成功后,他立刻抓了潘安,并判了他一个灭三族。[size=10.5pt](原载:《中华遗产》杂志博客)[/size]
匿名用户
#9
2009-04-01 19:49
谢谢!
我真在查阅潘氏名人。谢谢你的资料。
潘林潘世伟
#10
2009-04-03 00:38
呵呵谢谢了,能来看看就感谢了.其实应该感谢网络,我也是从人家那得来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