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李建成 庄永章 图片供稿 肖海涛
潘懋元先生
三月的闽南,阳光明媚、春风宜人。
闽南的三月,桃花盛开、笑脸相迎。
在习习春风的吹拂下,笔者一行乘坐豪德(厦门)石材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虎“大豹王”轿车来到位于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前埔南区厦门大学住宅小区,慕名拜访中国高等教育学创始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顾问、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潘懋元先生。已届85岁高龄的潘老在洋溢着书香氛围的会客厅里和我们面对面侃侃而谈,近三个小时的采访让笔者受益良多。身体硬朗、谈吐幽默、思维敏捷、风度翩翩的潘老着实让我们留下美好、深刻的记忆。
徒步求学
1920年 8月4日,潘懋元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升平路一个贫苦小贩家庭,小名如德,父亲镜耀,母亲梁氏。小时候的潘懋元在家随兄载和学习识字,8岁入私立东海小学读书,后转入私立时中中学初中部。从小聪颖好学、勤奋自立、富有天赋的潘懋元,12岁时就在汕头市《市民日报》副刊发表第一篇自己撰写题为《戏剧的宣传》的文章,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往后经常在《岭东民国日报》、《星华日报》副刊发表散文和短论,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少年作者。1935年,潘懋元15岁时,其兄载和不幸去世,他继承兄长遗志,续编潘载和兄遗稿《潮音字汇》,续稿以潮音拉丁化新文字注音,别具一格,已成半部,抗日军兴,毁于兵乱。1937年,潘懋元与吴南生等、张问强人共同发起组织“燎原文艺社”,在《岭东民国日报》副刊中开辟“燎原”专刊,影响日渐扩大。
潘懋元大学毕业照
1940年,20岁的潘懋元偕同丘金爱、许虹一行3人,为求学报国,从广东汕头徒步行走到福建长汀,报考因抗日战争期间暂时迁往长汀的厦门大学,由于准备不足,未被录取。同年九月,潘懋元考进了设在福建省永安的福建中等师资养成所(以后改为福建师范专科学校直至升格为福建师范学院,即现在的福建师范大学)。在此期间,潘懋元没有气馁,更加刻苦钻研,认真攻读,于1941年秋考入厦门大学,主修教育学,辅修经济学。由于家在沦陷区,享受闽西战区生救济金,维持学业,同时协助施蛰存教授做些抄写之类的工作,并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兼任福建省长汀县私立乐育小学教师,长汀县立中学教务主任。大学时代的潘懋元,学业成绩十分突出,乐于参加学校学生会的活动,1943年,他被选举为厦门大学教育学会(学生组织)主席和厦门大学1945级学生会主席。
潘懋元教授回忆起年青时代的往事感慨万千,声情并茂娓娓道来:“小时候家庭生活环境不好,父亲只是在汕头市区里做些小买卖,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而载和兄英年早逝,给这个穷苦的家庭雪上加霜。所以,我们一行三人从汕头要到福建长汀报考厦门大学时也只能白天徒步而行,晚上投宿而居,一连好几天才走到了闽西山区长汀县。这不是什么天方夜谭,可以想象,当时的处境是多么艰难,而我们的求知欲望又是何等强烈。我这一生最信奉的就是自强不息、奋斗不止。1945年7月,从厦门大学教育系毕业,8月迎来了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举国上下一片沸腾,中华民族终于站立起来了,作为一个炎黄子孙,能亲眼目睹这一历史性时刻感慨万千。试想,曾被外国人称之为‘东亚病夫’的国人能够团结一致、浴血奋战,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迫使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是多么值得庆贺的啊。抗战胜利后9月,我担任江西省于都县立中学文史教师,翌年2月改任江西省南昌市葆灵女子中学文史教师,兼教务主任。11月,我与龚延娇女士结为夫妻,开启了人生旅途中一段崭新的历程。”
法国著名小说家左拉指出:“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潘懋元在年青的时代为了求学,不远千里从汕头徒步到长汀,这在今天年青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可在当时的年代,却是生动又感人的一幕。读者朋友,当我们在享受物质生活普遍富足的今天,潘老亲身经历的昨天或许对我们会有所启迪呢?
德泽千秋
1946年,年仅26岁的潘懋元于10月回到厦门大学教育系任助教,负责筹办厦大附属小学,并出任厦门大学附属小学第一任校长。1949年2月,潘懋元兼任福建省立厦门中学(现厦门一中)教师。同年10月厦门解放了,五星红旗在东海沿海的鹭岛之滨迎风飘扬。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潘懋元由厦门大学保送至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研究系(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进修研究生课程。回到厦门大学先后担任教学研究科长、教学改革委员会秘书长、教育系教育学教研组组长等职。期间,潘懋元开始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工作,发表了《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等文章,1956年,时年36岁的潘懋元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厦门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代处长、处长。1962年起,他兼任《厦门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主编由著名经济学家、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担任。
1999年2月22日,潘懋元教授(前排左三)出席赫尔大学学位授予仪式
潘懋元教授是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建人。他主编了中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是全国第一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的创办人,中国第一位高等教育学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为高等教育学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潘懋元教授治学求实严谨,先后主持了国家重点课题、教育部重大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等一系列课题,出版了《高等教育学》、《潘懋元论高等教育》、《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等10多部著作,发表了200多篇学术论文;相继荣获“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基金会教育学优秀奖”、国家教委“首届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全国教育科学优秀专著一等奖”、“国家教委人文社科一等奖”等多项研究成果奖。2001年,潘懋元教授主持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咨询》获得了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04年12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元旦晚会上,潘懋元教授神采飞杨、诉说衷肠
潘懋元教授的研究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他的理论来源于对古今中外高等教育实践的深入考察和研究,特别注重研究和解决中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问题。他建立和发展了高等教育理论,并强调以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实践,积极引导我国的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他经常深入师生之中、管理人员之中进行调研、作报告、开座谈会,从而站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前线,提供理论和政策建议。他科学地预见了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地方化等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并进行了超前的理论研究。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潘懋元教授倾注了巨大的热情教书育人,一百多名毕业生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中坚力量。潘懋元教授培养学生,既重视治学,更重视为人。他的严格要求不是说教,而是身体力行,和风细雨,深受学生爱戴。潘教授现已八十多岁高龄,犹诲人不倦,怀着一名教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继续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和研究培养人才。
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得以确立,始于198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其列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但早在1956年,潘懋元提出“必须逐步建立一门称为‘高等专业教育学或高等学校教育学’的教育科学”的主张,1978年,已在报刊上多次发表《建立高等教育学科》的倡议。如果从那时算起,高等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历经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在这条高等教育学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的风雨路上,始终看到潘懋元教授坚定、豪迈的步伐!
85岁高龄的潘懋元青春长驻、活力无限
在潘懋元教授的积极倡导、呼吁下,由于广大高教研究同仁的努力,今天高等教育学已经发展成为拥有众多分支学科的学科群,高等教育研究方兴未艾。到2001年底,全国高等学校有高教所室700多个;截止2003年,全国共有10个高等教育学博士点,56个高等教育学硕士点;累计140人取得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全国在读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生170多人,硕士生超过1000人。
潘懋元先生
三月的闽南,阳光明媚、春风宜人。
闽南的三月,桃花盛开、笑脸相迎。
在习习春风的吹拂下,笔者一行乘坐豪德(厦门)石材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虎“大豹王”轿车来到位于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前埔南区厦门大学住宅小区,慕名拜访中国高等教育学创始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顾问、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潘懋元先生。已届85岁高龄的潘老在洋溢着书香氛围的会客厅里和我们面对面侃侃而谈,近三个小时的采访让笔者受益良多。身体硬朗、谈吐幽默、思维敏捷、风度翩翩的潘老着实让我们留下美好、深刻的记忆。
徒步求学
1920年 8月4日,潘懋元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升平路一个贫苦小贩家庭,小名如德,父亲镜耀,母亲梁氏。小时候的潘懋元在家随兄载和学习识字,8岁入私立东海小学读书,后转入私立时中中学初中部。从小聪颖好学、勤奋自立、富有天赋的潘懋元,12岁时就在汕头市《市民日报》副刊发表第一篇自己撰写题为《戏剧的宣传》的文章,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往后经常在《岭东民国日报》、《星华日报》副刊发表散文和短论,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少年作者。1935年,潘懋元15岁时,其兄载和不幸去世,他继承兄长遗志,续编潘载和兄遗稿《潮音字汇》,续稿以潮音拉丁化新文字注音,别具一格,已成半部,抗日军兴,毁于兵乱。1937年,潘懋元与吴南生等、张问强人共同发起组织“燎原文艺社”,在《岭东民国日报》副刊中开辟“燎原”专刊,影响日渐扩大。
潘懋元大学毕业照
1940年,20岁的潘懋元偕同丘金爱、许虹一行3人,为求学报国,从广东汕头徒步行走到福建长汀,报考因抗日战争期间暂时迁往长汀的厦门大学,由于准备不足,未被录取。同年九月,潘懋元考进了设在福建省永安的福建中等师资养成所(以后改为福建师范专科学校直至升格为福建师范学院,即现在的福建师范大学)。在此期间,潘懋元没有气馁,更加刻苦钻研,认真攻读,于1941年秋考入厦门大学,主修教育学,辅修经济学。由于家在沦陷区,享受闽西战区生救济金,维持学业,同时协助施蛰存教授做些抄写之类的工作,并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兼任福建省长汀县私立乐育小学教师,长汀县立中学教务主任。大学时代的潘懋元,学业成绩十分突出,乐于参加学校学生会的活动,1943年,他被选举为厦门大学教育学会(学生组织)主席和厦门大学1945级学生会主席。
潘懋元教授回忆起年青时代的往事感慨万千,声情并茂娓娓道来:“小时候家庭生活环境不好,父亲只是在汕头市区里做些小买卖,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而载和兄英年早逝,给这个穷苦的家庭雪上加霜。所以,我们一行三人从汕头要到福建长汀报考厦门大学时也只能白天徒步而行,晚上投宿而居,一连好几天才走到了闽西山区长汀县。这不是什么天方夜谭,可以想象,当时的处境是多么艰难,而我们的求知欲望又是何等强烈。我这一生最信奉的就是自强不息、奋斗不止。1945年7月,从厦门大学教育系毕业,8月迎来了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举国上下一片沸腾,中华民族终于站立起来了,作为一个炎黄子孙,能亲眼目睹这一历史性时刻感慨万千。试想,曾被外国人称之为‘东亚病夫’的国人能够团结一致、浴血奋战,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迫使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是多么值得庆贺的啊。抗战胜利后9月,我担任江西省于都县立中学文史教师,翌年2月改任江西省南昌市葆灵女子中学文史教师,兼教务主任。11月,我与龚延娇女士结为夫妻,开启了人生旅途中一段崭新的历程。”
法国著名小说家左拉指出:“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潘懋元在年青的时代为了求学,不远千里从汕头徒步到长汀,这在今天年青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可在当时的年代,却是生动又感人的一幕。读者朋友,当我们在享受物质生活普遍富足的今天,潘老亲身经历的昨天或许对我们会有所启迪呢?
德泽千秋
1946年,年仅26岁的潘懋元于10月回到厦门大学教育系任助教,负责筹办厦大附属小学,并出任厦门大学附属小学第一任校长。1949年2月,潘懋元兼任福建省立厦门中学(现厦门一中)教师。同年10月厦门解放了,五星红旗在东海沿海的鹭岛之滨迎风飘扬。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潘懋元由厦门大学保送至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研究系(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进修研究生课程。回到厦门大学先后担任教学研究科长、教学改革委员会秘书长、教育系教育学教研组组长等职。期间,潘懋元开始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工作,发表了《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等文章,1956年,时年36岁的潘懋元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厦门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代处长、处长。1962年起,他兼任《厦门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主编由著名经济学家、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担任。
1999年2月22日,潘懋元教授(前排左三)出席赫尔大学学位授予仪式
潘懋元教授是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建人。他主编了中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是全国第一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的创办人,中国第一位高等教育学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为高等教育学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潘懋元教授治学求实严谨,先后主持了国家重点课题、教育部重大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等一系列课题,出版了《高等教育学》、《潘懋元论高等教育》、《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等10多部著作,发表了200多篇学术论文;相继荣获“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基金会教育学优秀奖”、国家教委“首届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全国教育科学优秀专著一等奖”、“国家教委人文社科一等奖”等多项研究成果奖。2001年,潘懋元教授主持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咨询》获得了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04年12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元旦晚会上,潘懋元教授神采飞杨、诉说衷肠
潘懋元教授的研究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他的理论来源于对古今中外高等教育实践的深入考察和研究,特别注重研究和解决中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问题。他建立和发展了高等教育理论,并强调以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实践,积极引导我国的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他经常深入师生之中、管理人员之中进行调研、作报告、开座谈会,从而站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前线,提供理论和政策建议。他科学地预见了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地方化等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并进行了超前的理论研究。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潘懋元教授倾注了巨大的热情教书育人,一百多名毕业生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中坚力量。潘懋元教授培养学生,既重视治学,更重视为人。他的严格要求不是说教,而是身体力行,和风细雨,深受学生爱戴。潘教授现已八十多岁高龄,犹诲人不倦,怀着一名教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继续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和研究培养人才。
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得以确立,始于198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其列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但早在1956年,潘懋元提出“必须逐步建立一门称为‘高等专业教育学或高等学校教育学’的教育科学”的主张,1978年,已在报刊上多次发表《建立高等教育学科》的倡议。如果从那时算起,高等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历经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在这条高等教育学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的风雨路上,始终看到潘懋元教授坚定、豪迈的步伐!
85岁高龄的潘懋元青春长驻、活力无限
在潘懋元教授的积极倡导、呼吁下,由于广大高教研究同仁的努力,今天高等教育学已经发展成为拥有众多分支学科的学科群,高等教育研究方兴未艾。到2001年底,全国高等学校有高教所室700多个;截止2003年,全国共有10个高等教育学博士点,56个高等教育学硕士点;累计140人取得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全国在读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生170多人,硕士生超过1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