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

作者: 游客 发表于: 2009-04-19 00:19 查看: 697 回复: 2
匿名用户
楼主
2009-04-19 00:19
撰文 李建成 庄永章 图片供稿 肖海涛
潘懋元先生
三月的闽南,阳光明媚、春风宜人。
闽南的三月,桃花盛开、笑脸相迎。
在习习春风的吹拂下,笔者一行乘坐豪德(厦门)石材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虎“大豹王”轿车来到位于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前埔南区厦门大学住宅小区,慕名拜访中国高等教育学创始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顾问、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潘懋元先生。已届85岁高龄的潘老在洋溢着书香氛围的会客厅里和我们面对面侃侃而谈,近三个小时的采访让笔者受益良多。身体硬朗、谈吐幽默、思维敏捷、风度翩翩的潘老着实让我们留下美好、深刻的记忆。

徒步求学

1920年 8月4日,潘懋元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升平路一个贫苦小贩家庭,小名如德,父亲镜耀,母亲梁氏。小时候的潘懋元在家随兄载和学习识字,8岁入私立东海小学读书,后转入私立时中中学初中部。从小聪颖好学、勤奋自立、富有天赋的潘懋元,12岁时就在汕头市《市民日报》副刊发表第一篇自己撰写题为《戏剧的宣传》的文章,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往后经常在《岭东民国日报》、《星华日报》副刊发表散文和短论,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少年作者。1935年,潘懋元15岁时,其兄载和不幸去世,他继承兄长遗志,续编潘载和兄遗稿《潮音字汇》,续稿以潮音拉丁化新文字注音,别具一格,已成半部,抗日军兴,毁于兵乱。1937年,潘懋元与吴南生等、张问强人共同发起组织“燎原文艺社”,在《岭东民国日报》副刊中开辟“燎原”专刊,影响日渐扩大。




潘懋元大学毕业照

1940年,20岁的潘懋元偕同丘金爱、许虹一行3人,为求学报国,从广东汕头徒步行走到福建长汀,报考因抗日战争期间暂时迁往长汀的厦门大学,由于准备不足,未被录取。同年九月,潘懋元考进了设在福建省永安的福建中等师资养成所(以后改为福建师范专科学校直至升格为福建师范学院,即现在的福建师范大学)。在此期间,潘懋元没有气馁,更加刻苦钻研,认真攻读,于1941年秋考入厦门大学,主修教育学,辅修经济学。由于家在沦陷区,享受闽西战区生救济金,维持学业,同时协助施蛰存教授做些抄写之类的工作,并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兼任福建省长汀县私立乐育小学教师,长汀县立中学教务主任。大学时代的潘懋元,学业成绩十分突出,乐于参加学校学生会的活动,1943年,他被选举为厦门大学教育学会(学生组织)主席和厦门大学1945级学生会主席。

潘懋元教授回忆起年青时代的往事感慨万千,声情并茂娓娓道来:“小时候家庭生活环境不好,父亲只是在汕头市区里做些小买卖,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而载和兄英年早逝,给这个穷苦的家庭雪上加霜。所以,我们一行三人从汕头要到福建长汀报考厦门大学时也只能白天徒步而行,晚上投宿而居,一连好几天才走到了闽西山区长汀县。这不是什么天方夜谭,可以想象,当时的处境是多么艰难,而我们的求知欲望又是何等强烈。我这一生最信奉的就是自强不息、奋斗不止。1945年7月,从厦门大学教育系毕业,8月迎来了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举国上下一片沸腾,中华民族终于站立起来了,作为一个炎黄子孙,能亲眼目睹这一历史性时刻感慨万千。试想,曾被外国人称之为‘东亚病夫’的国人能够团结一致、浴血奋战,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迫使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是多么值得庆贺的啊。抗战胜利后9月,我担任江西省于都县立中学文史教师,翌年2月改任江西省南昌市葆灵女子中学文史教师,兼教务主任。11月,我与龚延娇女士结为夫妻,开启了人生旅途中一段崭新的历程。”

法国著名小说家左拉指出:“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潘懋元在年青的时代为了求学,不远千里从汕头徒步到长汀,这在今天年青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可在当时的年代,却是生动又感人的一幕。读者朋友,当我们在享受物质生活普遍富足的今天,潘老亲身经历的昨天或许对我们会有所启迪呢?

德泽千秋


1946年,年仅26岁的潘懋元于10月回到厦门大学教育系任助教,负责筹办厦大附属小学,并出任厦门大学附属小学第一任校长。1949年2月,潘懋元兼任福建省立厦门中学(现厦门一中)教师。同年10月厦门解放了,五星红旗在东海沿海的鹭岛之滨迎风飘扬。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潘懋元由厦门大学保送至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研究系(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进修研究生课程。回到厦门大学先后担任教学研究科长、教学改革委员会秘书长、教育系教育学教研组组长等职。期间,潘懋元开始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工作,发表了《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等文章,1956年,时年36岁的潘懋元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厦门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代处长、处长。1962年起,他兼任《厦门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主编由著名经济学家、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担任。



1999年2月22日,潘懋元教授(前排左三)出席赫尔大学学位授予仪式

潘懋元教授是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建人。他主编了中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是全国第一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的创办人,中国第一位高等教育学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为高等教育学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潘懋元教授治学求实严谨,先后主持了国家重点课题、教育部重大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等一系列课题,出版了《高等教育学》、《潘懋元论高等教育》、《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等10多部著作,发表了200多篇学术论文;相继荣获“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基金会教育学优秀奖”、国家教委“首届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全国教育科学优秀专著一等奖”、“国家教委人文社科一等奖”等多项研究成果奖。2001年,潘懋元教授主持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咨询》获得了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04年12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元旦晚会上,潘懋元教授神采飞杨、诉说衷肠

潘懋元教授的研究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他的理论来源于对古今中外高等教育实践的深入考察和研究,特别注重研究和解决中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问题。他建立和发展了高等教育理论,并强调以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实践,积极引导我国的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他经常深入师生之中、管理人员之中进行调研、作报告、开座谈会,从而站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前线,提供理论和政策建议。他科学地预见了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地方化等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并进行了超前的理论研究。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潘懋元教授倾注了巨大的热情教书育人,一百多名毕业生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中坚力量。潘懋元教授培养学生,既重视治学,更重视为人。他的严格要求不是说教,而是身体力行,和风细雨,深受学生爱戴。潘教授现已八十多岁高龄,犹诲人不倦,怀着一名教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继续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和研究培养人才。

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得以确立,始于198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其列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但早在1956年,潘懋元提出“必须逐步建立一门称为‘高等专业教育学或高等学校教育学’的教育科学”的主张,1978年,已在报刊上多次发表《建立高等教育学科》的倡议。如果从那时算起,高等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历经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在这条高等教育学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的风雨路上,始终看到潘懋元教授坚定、豪迈的步伐!



85岁高龄的潘懋元青春长驻、活力无限

在潘懋元教授的积极倡导、呼吁下,由于广大高教研究同仁的努力,今天高等教育学已经发展成为拥有众多分支学科的学科群,高等教育研究方兴未艾。到2001年底,全国高等学校有高教所室700多个;截止2003年,全国共有10个高等教育学博士点,56个高等教育学硕士点;累计140人取得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全国在读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生170多人,硕士生超过1000人。

匿名用户
#2
2009-04-19 00:20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潘懋元教授不仅在学术上是一位成就卓著的专家,在生活上也是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者。每逢周六晚上,研究生们常常到他家里聚会,一起谈问题、聊家常。这就是他坚持了20年的周末学术沙龙。在他的沙龙上,从没有冷场,也不会拘束。在融洽自由的氛围中,常有不同的思想和见解的碰撞,常感受到思维的挑战和快感,而潘教授的品德和作风,也在逐渐感染着他的学生。

1990年,在厦门大学高教所举办“庆祝教师节暨潘懋元教授从教55周年学术讨论会”之际,面对一群年轻学子,潘懋元教授将自己毕生的经验奉送了他们——“自我努力、自甘寂寞、自讨苦吃”,并以范文澜“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座右铭与青年人共勉。

以潘懋元教授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高等教育学专家对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中国高等教育已经产生并将进一步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这样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高等教育学研究者必定会超越潘懋元教授,但是他们永远不能忘怀潘懋元教授开创的艰辛。



潘懋元教授(左二)与来访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同志(右一、右二),本文图片供稿肖海涛(左一)在书房合影

潘懋元教授历任厦门大学副校长、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心理学科评审组召集人,国家教委教育学科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高等教育学科组长,中国高教学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教育史研究会理事。现任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高教学会顾问,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被聘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深圳大学、日本广岛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兼任、客座、名誉教授:1999年他荣获英国Hull大学颁发的荣誉博士学位。
纵观潘懋元教授从事中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五十多年以来的辉煌成就,可以毫无夸张地说,潘老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之一。中国高等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今天有如此兴旺的大好局面是与潘老的杰出贡献分不开的。笔者在厦门大学所见所闻,强烈感受到潘老的崇高威望和人格魅力。

辛勤耕耘,历久弥新;桃李芬芳、德泽千秋。这就是潘懋元从事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半个世纪以来的最好写照。
匿名用户
#3
2009-04-19 00:21
一门四杰

如果说潘懋元在高等教育学学术上取得辉煌的成就是他人生的一座丰碑,那么他教子有方,培养一女三男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被美誉为“一门四杰”却是潘老人生的一大亮点,且广泛传为佳话。

老大潘凯伦,1946年出生。1964年厦门五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进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湖南五机部兵工厂工作。因丈夫在厦门工作,她1976年调任厦门化工厂任技术副厂长,是该厂唯一的女高级工程师。

潘凯伦在厦门化工厂期间,非常重视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开发。先后组织厂里技术人员,攻克一个个难关,试制成功各种型号化妆品、洗涤用品、功能性香皂(如透明香皂,檀香皂等),产品远销台湾、香港,并打进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潘凯伦牢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硬道理,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在她的办公室墙上,悬挂着一副对联:“宠辱不惊,闲望庭前花开花谢;去留无意,遥观天上云卷云舒。”体现了一个才女的坦荡胸襟。

老二潘世墨,1948年出生,就读于厦门双十中学,品学兼优。1969年,21岁的潘世墨与19岁的弟弟潘世平一起到福建省武平县最贫困的大禾公社上山下乡。兄弟俩很快就和当地农民打成一片,他们帮助农民开展科学种田,教农民新法养猪、种植白木耳、蘑姑,连续五年没有回家过春节。潘世墨后来被调到武东供销社当营业员,恢复高招后,以优异成绩考上厦门大学哲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8年,中苏每年互派一百名留学生,潘世墨被选派到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哲学所学习,返校后历任厦大哲学系党总支副书记,总支书记。考取武汉大学在职博士生,师从中国著名哲学家张巨青教授;1995年,升任厦门大学校长助理;1996年,兼任教育部三个专家委员会委员以及福建省人民政府顾问。1997年,任厦门大学副校长,2002年,任兼任党委副书记。潘世墨主持学校教改等项目获2005年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尽管学校行政事务繁忙,潘世墨除了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之外坚持担任本科生教学课程。

老三,潘世平,1950年出生,1969年与胞兄世墨一起到武平上山下乡。1973年,考入厦门师范专科学校,197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又进河北大学教育管理专业继续深造,1985年,担任集美师范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1990年,潘世平承接国家教委重点研究课题《闽南三角区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任课题组织长,该课题受到国家教委专家组好评,获福建省教育论文二等奖。

1994年,潘世平担任集美师范专科学校党委书记。他认为要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就要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因此,潘世平注意抓师资队伍的建设,使集美师专高职称的师资翻了一翻,其中30岁以下研究生占40%。1999年,潘世平被调任厦门市电视大学党委书记,其后,厦门电视大学与教育学院、工人业余大学合并为厦门城市学院,潘世平又并任命为厦门城市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校长,为厦门市的教育事业作出新贡献。

老四潘世建,1953年出生,就读于厦门双十中学,由于是老幺,根据当时政策,上山下乡时留城,1977年,考进武汉水运工程学院;1980年,毕业后分配在厦门技工学校当副校长。1983年,调任厦门市交通局副局长,1984年,受命参与厦门大桥筹建工作,表现出卓越的组织能力和超凡的理论、技术水平。1991年,厦门大桥建成,江泽民总书记亲临剪彩。1993年12月22日,厦门路桥建设总公司成立,潘世建被任命为总经理,肩负起筹建海沧大桥的重担。厦门海沧跨海大桥因采用了当今世界先进的全漂浮造桥理论而被称为“世界第二、亚洲第一”,总投资28.7亿元。作为工程总负责人,潘世建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大桥建设几年之中没有星期天,每天工作十四个小时以上,有条不紊地调兵遣将,终于用三年时间建成原来预计六年才能建成的举世瞩目的海沧大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亲自为海沧大桥题名。2000年,潘世建凭着突出表现、良好口碑,众望所归当选为厦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分管城建、国土资源等工作,开始了人生新的里程。

应该指出,潘懋元四个子女的成才固然有其各自努力奋斗的结果,但这与潘懋元伉俪的言传身教、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著名哲学家萨提尔曾说:“父母必须意识到自己是整个家庭的领导者,他们有责任教导孩子人类的真实面目及了解人生。”潘懋元教授以一个慈祥、宽容、仁爱的父亲培养、教育着自己子女,让他们从小就在一个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中自由自在充分发挥自我个性,而且,适合时宜地让孩子们在大风大浪中磨炼自己,经受考验。所有这些,都是对潘凯伦、潘世墨、潘世平、潘世建姐弟四人的最好疼爱。这其中蕴藏着父母亲的阳光雨露和无限期待。望子成龙,这是世上所有长辈的期望,潘懋元教授教子有方、促其成才的生动事例可供借鉴。

闽南情缘

采访进行了近三个小时,潘老依然兴趣盎然、毫无倦意。为了不影响他老人家的休息,笔者提出最后一问题:闽南情缘。

谈及闽南,潘老十分动情地说:“我出生在汕头,小时候受潮汕文化的影响颇深,但是,我人生的大部份时间是在闽南这块热土上度过的。实际上闽南文化和潮汕文化是同源的。举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闽南独有的骑楼建筑在汕头、潮州同样到处可见,这种建筑文化的雷同有它特定的历史渊源。闽南的高甲戏、梨园戏和潮汕戏在唱腔、音乐、表演艺术方面都很相似。历史上较有代表性的梨园戏剧目《陈三五娘》说的也是泉州的陈三与潮州的五娘动人的爱情故事。特别应该指出的是,闽南地区的华侨和潮汕地区的华侨为数甚多,佼佼者灿若星云;闽南的陈嘉庚和潮汕的李嘉诚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具有代表性的两位杰出人物,陈嘉庚早年创办享誉海内外的厦门大学,而李嘉诚于上世纪末倾资创立汕头大学。他们兴学报国、彪炳千秋的义举得到了全国人民以及海外侨胞异口同声的赞美,传为千古佳话。但是,闽南的高等教育要优先于潮汕地区。潮汕解放前没有一所大学,最高学府也只有南华学院。解放后虽有韩山师专、汕头工专两所专科学校,其教育水平、师资力量、学术研究绝对不能与厦门大学相提并论。可是,潮汕人的商业意识浓厚,我每次回到汕头,亲戚朋友谈的大都是你在那里发财、生意做得怎样之类的话。尽管闽南与潮汕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不少差异,但我都深深热爱这二个地方。因为,一个是生我养我的故乡,一个是让我开花结果、枝繁叶茂的第二故乡。说句心里话,我已经在闽南这块热土上生活近六十年的时光,我和家庭中的成员深深爱上山青水秀、民风纯朴、物宝天华、地灵人杰,素有‘海滨邹鲁’之誉的闽南大地。我的四个孩子都生长在闽南,抚育在闽南,安家在闽南,立业在闽南。而闽南大地正是我们一家人施展才华、贡献力量的用武之地。用一句简单的话说,我与闽南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这个缘份将永远延续下去,直到永远。”

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原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何少川在《闽南儿女》丛书序言中语重心长地指出:“依我所见,那些长期生活在闽南的外地人,也应该算是‘闽南儿女’。”采访之前,当笔者拨通潘老住宅电话,说明缘由,他十分爽快约定了时间、地点,并特意吩咐他的助手一同参加,因而衍生了这篇专访。笔者顺此谨向潘懋元教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祝愿!愿和读者朋友们一起为潘老的健康长寿而祝福,为他在高等教育学研究领域取得更加灿烂辉煌的成就而欢呼。



2005年春,潘懋元教授(左二)接受采访时与王文虎先生(右二),本文作者李建成(右一)、庄永章(左一)合影留念

三月桃花笑春风。潘老犹如三月初春的桃花,绽放异彩,风情万千。
“笑对人生”。潘懋元教授的笑是人格魅力的体现,是真诚、善良、平和、谦逊的微笑。他用平静的微笑面对一切,面对生活,面对八十多年的人生历程。
美哉,潘懋元教授慈祥而又动人的微笑。

参考文献:
1、韩延明:《潘懋元教授纪事年表》2000年7月;
2、《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总第86期):《教育学学人剪影—潘懋元教授》;
3、杨广云:《潘懋元教授与中国高等教育学》。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