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姓来龙去脉

作者: 潘晓飞 发表于: 2009-06-14 16:47 查看: 503 回复: 2
潘晓飞
潘晓飞
楼主
2009-06-14 16:47
关于潘姓的姓源,《姓纂》上面是这样记载的:“周文王后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焉。有广宗,河南两望。”

毕公,就是毕公高,是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被他当天子的兄弟武王封在毕地,也就是现在陕西省长安和咸阳以北的一带。后来,他又让自己的儿子季孙食采于潘,而后周文王的这一支子孙就按照当时的习惯,纷纷以国为氏,统统都姓了潘,潘姓的最早发源地,当然也是在陕西的北部。

大约四五百年以后的春秋时代,南方的楚国又有人以潘为姓,这是根据《姓氏寻源》的记载。《姓氏寻源》上是这样说的:“楚公族芈姓之后,以字为氏,潘崇是也。”这一支潘氏,很显然是颛顼帝高阳氏的后代,他们的发源地,大致是在今安徽、江苏和浙江一带。

分别发源于南方和北方的两支潘氏,姓源虽然看起来有所不同,但认真推溯起来,根本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代。因为,周文王固然是黄帝的姬姓嫡裔,而楚国所出的芈姓则是传自黄帝之孙颛顼。在血统方面实际上同出一源,没有太大的分别。

汉代以后,潘姓的知名人物不绝于史书,堪称济济多士,譬如,三国时代东吴的名将潘307和潘璋,就是千百年来民间所熟知的人物。大家熟知的“走麦城”的故事中,关公父子就是被潘璋所捉到并加以杀害的。

“貌比潘安”,是大家都懂得应用的一句话,用来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这位潘安,就是晋代的大才子潘岳。

宋代的大将潘美,也是民间家喻户晓的人物,不过大家对他的印象都不好,把他列入“坏人”之林,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在著名的“杨家将”故事中,“潘仁美”扮演的是反派的角色,处处跟杨家过不去的缘故。

实际上,这真是冤枉了他了。正史上的潘美,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一名大将,战功辉煌异常,曾经在太祖受禅之初,为宋室收复凶悍的陕帅袁彦,而巩固了赵家的天下。后来,他并且平定泽潞扬州,下江南广东、云南,以大功累官至忠武军节度使,还被封为代国公。像这样一位杰出的名将,竟被“杨家将”的作者,随便地在他的名字中加个“仁”字,就把“潘仁美”塑造成一个反派的角色。
潘晓飞
潘晓飞
#2
2009-06-14 16:58
姓: 潘
排名: 52
由来: 春秋时期淮河流哉有一个小国叫潘国,这个地方可能在现在的河南固始县境。很可能是楚国兼并潘国后在他的故地安置城邑的,潘国的子孙用国号作为姓,就是潘姓。潘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就是北魏的孝文帝迁都到洛阳以后将鲜卑族的三字姓破多罗姓改为单姓潘姓。从根本上讲,潘姓是黄帝的后裔。由于《史记》载有潘崇的事迹,所以潘姓大多以潘作为始祖。西藏自治区晋升时,潘姓已成为名门望族,到了唐代,又在广宗(现在的河北境)、汉寿、冯翊(现在的陕西西安)、河南(现在的洛阳)等地成为著姓。此后,子孙因任官等原因又分出隋州、杭州等支脉。甭代,潘姓不公广泛地分布在冀、鲁、豫、苏、皖、浙、湘、鄂、闽、粤、滇、晋、陕、甘等省,而且从康熙年间开始,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到东南亚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基立业。西晋有文学有潘岳,善长于诗赋,被称为潘郎,后来常借用称妇女所在地爱慕的男子。北宋初年有大将潘美。明代有水利家潘季训,曾四任总理河道先后达27年,还有文学家潘之恒。明、清之际有思想家潘平格,史学家潘柽章。清代有江南溧阳家民起义领袖潘茂、潘珍,学者潘耒,诗人潘德舆,上海小刀会首领潘起亮,水族家民起义首领潘新简。现代有个诗人潘漠华,于此可见,潘姓不乏历史名人。旅居海外的潘姓华人,印尼华人潘国强,善营草药,所办雄鸡草药厂为印尼最大的草药厂之一,新产品行销全国和东南亚,并多次在国妹展销会上获取优质奖,所在地以而被子誉为印尼“草药业大王”。按人数多少排列,潘姓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居在第52位
潘晓飞
潘晓飞
#3
2009-06-14 17:00
潘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五十二,在台湾排名第三十一。潘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代。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在西周初年被封在毕,建立毕国,后来,毕公高又封自己的儿子季孙在潘,季孙的子孙就用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潘。而潘姓的另外一支,是出自芈姓,是楚国公族的后代,因为某些原因而改姓潘。发展和演变:潘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如,春秋时期,潘国被楚国所灭,亡国后的潘国人就有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潘;北魏孝文帝时,迁都洛阳,把鲜卑族的破多罗氏改成了潘姓;清朝康熙年间,台湾高山族相继归顺清朝,也被赐姓潘。潘姓早期主要在河南发展,并且逐渐向四周扩展,唐代时,已经扩展到河北,陕西等地。潘姓第一次进入广东是在西晋年间,后又发展到湖北,江苏,浙江。潘姓第一次进入福建是在唐代,后又迁居广东,云南,清朝康熙年间,潘姓第一次移居台湾。潘姓的主要聚居地有:中牟,河南,汉寿,广宗,京兆,洛阳,杭州,江夏等。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