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峰少将
潘峰(1915-1994),安徽省六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73师政治部干事,红4军10师29团连指导员,红30军267团营政治委员,第267团总支书记。1937年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随营学校政治处主任,第12支队政治处副主任,第4团政治委员,挺进军政治部副主任,晋察冀军区第11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第3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东军区第18军分区司令员。1948年任冀东军区司令员,接到上级指示,保障四野进入冀东地区。11月和冀东区委书记兼冀东军区政委吴德到遵化晋见林彪、罗
荣桓、刘亚楼。向四野首长汇报说:冀东军区有两个独立师,一个参加锦州战役,一个参加平北战役,只剩下八九个团,集中在铁路沿线阻敌,军区本身只掌握一个团。罗荣桓要求冀东军区机关随东总行动,负责后勤支援保障工作,林彪要求冀东军区接受平、津的俘虏。潘峰和吴德按照林彪和罗荣桓的指示,筹集了1.3亿公斤军粮,40万公斤食油,出动了70万车工,70万驴工,保障军粮供应;动员200万民工拓宽、碾平、新修公路5000公里,翻修、加固桥梁500余座;组建了6个补训师和4个野战医院;动员了30万人,组成了270个担架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干部部副部长,防空军干部部部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1月19日因病逝世,终年79岁。
潘焱少将
潘焱(1916-1999),河南省新县卡房乡老叶湾村潘家下湾人。1929年参加红军游击队编入光山县独立营。1930年12月编入红4军10师29团,在该团特务连当传令兵。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10师28团排长、副连长、连长、营长,第35团营政治委员,四川独立团政治委员,红4军12师司令部作战股长。参加了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苏区的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4年在肃反中被误认为是“改组派”,受到撤职处分。长征途中,率领一个营在救济寺战斗中攻克敌碉堡数个,全歼堵截之敌一个营。
抗日战争时期,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2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队长兼教员,高级干部营营长,步兵科副科长兼军事主任教员,因教学好被授予荣誉。后分配到冀鲁豫军区,历任陆军中学教育,第2分区参谋长,军区随营学校副校长。参加指挥1943年朝南战役、八公桥战役、1944年昆张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作为中共谈判小组成员,同国民党方面在新乡进行谈判。任冀鲁豫军区参谋长,晋冀鲁豫野战军第7纵队参谋长,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贵州军区参谋长,1950年任贵州军区副司令员,195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基本系,同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6军军长。1958年回国后,军委调他到第二野战军战史编辑委员会工作,任编辑室副主任,编写第二野战军的战史,后又调到海军,任北海舰队参谋长,1961年任北海舰队副司令员,1968年任海军参谋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1975年8月任解放军海军顾问。1979年1月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员,8月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卫戍区司令员。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潘世征少将
潘世征(1916-1961),湖南省宁乡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军医处卫生队队长,红6军团卫生部医生,第17师野战医院医务科科长,军团后方医院院长,军团卫生部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卫生队队长,旅后勤部卫生部政治委员,旅卫生部部长,南下支队卫生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卫生部部长,第一野战军第2军卫生部部长,第1兵团卫生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新疆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兼卫生部部长。1951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央医师进修学院学习,获医学博士学位,后入苏联基洛夫军事医学科学院特别系学习,1956年回国,后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1年8月19日逝世,终年仅45岁。著有中篇回忆录《忆陈东尧》,用质朴、流畅、简洁的语言,记述了自己的老战友——在抗日中牺牲的英雄团长陈冬尧的生平。《忆陈冬尧》在他去世三年后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著名文学家周立波作序,给予这本遗著很高的评价。
(潘寿才少将、潘振武少将等在其他贴已有介绍,不再转录)
摘自:http://hi.baidu.com/%C3%CE%BB%CA%D7%D3/blog/item/975dc0f4c6684268dcc4746f.html
潘峰(1915-1994),安徽省六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73师政治部干事,红4军10师29团连指导员,红30军267团营政治委员,第267团总支书记。1937年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随营学校政治处主任,第12支队政治处副主任,第4团政治委员,挺进军政治部副主任,晋察冀军区第11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第3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东军区第18军分区司令员。1948年任冀东军区司令员,接到上级指示,保障四野进入冀东地区。11月和冀东区委书记兼冀东军区政委吴德到遵化晋见林彪、罗
荣桓、刘亚楼。向四野首长汇报说:冀东军区有两个独立师,一个参加锦州战役,一个参加平北战役,只剩下八九个团,集中在铁路沿线阻敌,军区本身只掌握一个团。罗荣桓要求冀东军区机关随东总行动,负责后勤支援保障工作,林彪要求冀东军区接受平、津的俘虏。潘峰和吴德按照林彪和罗荣桓的指示,筹集了1.3亿公斤军粮,40万公斤食油,出动了70万车工,70万驴工,保障军粮供应;动员200万民工拓宽、碾平、新修公路5000公里,翻修、加固桥梁500余座;组建了6个补训师和4个野战医院;动员了30万人,组成了270个担架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干部部副部长,防空军干部部部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1月19日因病逝世,终年79岁。
潘焱少将
潘焱(1916-1999),河南省新县卡房乡老叶湾村潘家下湾人。1929年参加红军游击队编入光山县独立营。1930年12月编入红4军10师29团,在该团特务连当传令兵。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10师28团排长、副连长、连长、营长,第35团营政治委员,四川独立团政治委员,红4军12师司令部作战股长。参加了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苏区的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4年在肃反中被误认为是“改组派”,受到撤职处分。长征途中,率领一个营在救济寺战斗中攻克敌碉堡数个,全歼堵截之敌一个营。
抗日战争时期,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2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队长兼教员,高级干部营营长,步兵科副科长兼军事主任教员,因教学好被授予荣誉。后分配到冀鲁豫军区,历任陆军中学教育,第2分区参谋长,军区随营学校副校长。参加指挥1943年朝南战役、八公桥战役、1944年昆张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作为中共谈判小组成员,同国民党方面在新乡进行谈判。任冀鲁豫军区参谋长,晋冀鲁豫野战军第7纵队参谋长,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贵州军区参谋长,1950年任贵州军区副司令员,195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基本系,同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6军军长。1958年回国后,军委调他到第二野战军战史编辑委员会工作,任编辑室副主任,编写第二野战军的战史,后又调到海军,任北海舰队参谋长,1961年任北海舰队副司令员,1968年任海军参谋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1975年8月任解放军海军顾问。1979年1月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员,8月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卫戍区司令员。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潘世征少将
潘世征(1916-1961),湖南省宁乡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军医处卫生队队长,红6军团卫生部医生,第17师野战医院医务科科长,军团后方医院院长,军团卫生部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卫生队队长,旅后勤部卫生部政治委员,旅卫生部部长,南下支队卫生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卫生部部长,第一野战军第2军卫生部部长,第1兵团卫生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新疆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兼卫生部部长。1951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央医师进修学院学习,获医学博士学位,后入苏联基洛夫军事医学科学院特别系学习,1956年回国,后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1年8月19日逝世,终年仅45岁。著有中篇回忆录《忆陈东尧》,用质朴、流畅、简洁的语言,记述了自己的老战友——在抗日中牺牲的英雄团长陈冬尧的生平。《忆陈冬尧》在他去世三年后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著名文学家周立波作序,给予这本遗著很高的评价。
(潘寿才少将、潘振武少将等在其他贴已有介绍,不再转录)
摘自:http://hi.baidu.com/%C3%CE%BB%CA%D7%D3/blog/item/975dc0f4c6684268dcc4746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