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伟宗亲谈家谱

作者: 潘吉丁 发表于: 2009-07-05 10:47 查看: 1062 回复: 14
潘吉丁
楼主
2009-07-05 10:47
世伟宗亲:


你上宗亲网的时间比我长,我一上来就看到你的好多帖子,也从你身上学到不少东西。


你在潘氏家谱的字辈编撰上,是有独到贡献的。还有你们从江西到四川那支的谱,让人看了一目了然。你在寻乌宗谱网络建设上也有所独创。


但我有个建议,希望你在江西潘氏家谱方面多作些努力。江西潘氏对全国潘氏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历史上就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说法。贵州的潘姓,也有从江西来的说法,就是人们常说的“调北征南”,“调北填南”。我的始祖也是其中的一个。但我们在寻根问祖的过程中,往往遇到许多问题,这不止是靠字辈就能解决的。比如我的始祖是明末清初来的贵州(当时是广西安隆长官司)。后来是过了几代才给始祖立的墓碑,始祖的名字和生卒年月不详,字辈也发生了变化。这就是说,光靠字辈已不能解决我们寻根的问题。我们还需要了解明末清初江西潘姓的各个分支,居民居住地和迁徙的情况,包括人名,地名,生卒年月,我们才能了解我们这支和哪支近。然后进行逻辑推理,才能得出我这支的祖辈的来历。我的始祖的下一代是1649年出生的,我想了解当时居住在临江府(今清江樟树市,新余,新干)一带的潘氏居民的姓名,出生年月,以及他们的祖辈的情况。这样我们才能寻找到自己真正的根。这就需要了解江西潘姓的潘氏家谱,这种谱不仅是字辈,而且靠字辈已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了解更详细的家谱,才能解决问题,我们希望你在编辑江西潘氏家谱并在加强交流方面多作贡献。


另外,给你再提个用名的建议,建议你还是用一个名字最好。我刚来时看到你发的好多帖子,用的都是潘林潘世伟,我还以为是两个人,或者是两兄弟发的帖,结果了解下来是一个人。


以上是我个人的建议,有不妥当之处,请谅解。




潘吉丁


二00九年七月四日
潘林潘世伟
#2
2009-07-05 22:09
宗亲吉丁:你好!
看你的信,我感一股暖流勇上心头。我是因为去前年吧,因为不清祖脉而偶然来到潘氏宗亲网的。在此得到老祖之地宗亲潘叶金和潘棠赞的无私帮助后,促使我今年3月22日回四川德阳罗江潘家湾实地看过后,对照他们在网上发的世谱,我确定我们是任公后裔。虽说世谱略有一点差异,但我移迁祖地记得很明白,是从江西项山十五世起的世谱。潘家湾是个很平困的地区,但从解放前就有个春分会,潘氏聚会的日子,除在文化大革命有过中断外,一直都是是移迁潘家湾后人的大会。潘棠赞和潘叶金给我了寻乌潘氏的六修族谱,是我有生五十五年来第一次看到家谱。我对江西寻乌任公系的了解,也从此开始的。看到潘氏宗亲网上的那么寻祖的信息,而多是不知其源。在与潘叶金和潘棠赞宗亲共议后,为了让潘任公后裔或是从源公的后裔能有个较明白的专门地点,所以在网易开了个“江西寻乌项山潘氏”博客。就是想让任公后裔有个寻根的地方。认真看过寻乌祖谱,深感任公后裔还有许多支脉,还在寻找自己的根。谱中的移迁表上记载很细,仅移迁四川的就共有八十余支,但到目前还仅只我有幸归脉。我仅是潘氏寻亲路上的一个新兵,还有很长的收族之路,需要你我潘氏的有心人大家共同努力,为潘氏后人思祖、寻祖时能够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因为叶金和棠赞都很忙,但他们为寻乌潘氏即任公后裔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想潘氏后人都会感谢他们的。我现在只是把寻乌祖谱上的一些资料慢慢地搬上网来,谈不上能有什么贡献和了解。功在寻乌老祖之地为所有的人。
吉丁:我用潘林潘世伟,有一段故事。我现用名是“潘林”,但我儿时用名是“潘世伟”,但在文革的非常时期,因我父亲是右派分子,这世伟的意义怕招来麻烦,未敢使用而改名的。如此我把名还是用有关世系的潘世伟吧。
任公七百年来,是中华民族的沧桑史,也造成潘氏很多的资料流失,因此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来恢复我为后人做出我们应该贡献我们所知的责任和义务!你说呢!吉丁如你允许,是否可把你的姓名列在“江西寻乌项山潘氏”的通讯录中?潘棠赞是寻乌潘氏的专家,对潘氏研究有很多年,而且是非常热心的人,有关你脉来源,也许他会担供很多的帮助。
吉丁与世伟谈家谱,转载于http://xunwuxiangshan.blog.163.com/
潘吉丁
#3
2009-07-07 17:03
我同意世伟的建议。
潘吉丁
潘林潘世伟
#4
2009-07-09 22:04
吉丁:你好!看你寻祖的迫切愿望,几日来我的心情也久久不能平静,甚为着急。因此我把寻乌六修祖谱中,江西的移迁表,整理了出来。从我始迁四川祖母凌老太君,生于1681年12月14日是任公的十五世后人。而你始祖的下一代是1649年,因此,你始祖应是一六二几年左右。那时应是任公的十三世,或十二世吧。我在任公移迁江西后裔表的十四世前,没看到记载有,居住在临江府(今清江樟树市,新余,新干)的任公后裔移迁记载。江西是潘氏的一重要主干分支,寻乌潘氏六修谱中记载,季孙公的45代若思公,“自中牟迁居抚州,是为江西始迁祖”,任公是78代,因此潘氏在任公之前,应有不少潘氏裔孙于江西繁荣。所以,寻乌族谱中,不能证明你是任公的后裔。
宗亲吉丁,不必为归祖而心急,必竟我们是在寻找几百年前或更远年代的祖脉。我们今天费尽心机寻脉,莫不是为我们后人有个交待,减少我们后人寻祖之艰辛。因此我们应在有限的生命中,那怕是能做一点点贡献,也能为后人减少更多的烦忧。让我们共同努力吧!我还更本谈不上对潘氏有所研究,以上仅是谈了自己的看法,不当之处仅望指教。希望我们共同努力,继续探索潘氏博大精深的渊源文化。潘世伟
潘吉丁
#5
2009-07-11 16:15
世伟宗亲:
你的帖子看到了,感谢你对我寻祖的帮助。
目前,我在网上了解到的江西潘氏始祖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来源:
一是彦中所述从福建省迁入江西的潘承佑(六十一世)。彦中所述兴化三世祖的潘承佑隐居于洪州(江西南昌),于(1078-1085年)初卒。潘真进说,中牟二十三世潘承佑隐莆田常太里豫章山下,享年82岁。
二是潘成忠所述的六十九世潘琳(字国升)迁南昌。潘琳有三子:惟思,惟孔,惟新。惟思官至南昌太守,迁绿水潘坊。惟新官至吉水太守,其子仁郁迁开封。潘美(925-991),潘骞,潘琳是潘震之子。潘启道说,据谱记载,美公三世孙元周,尊周二公居江西南昌府。
三是你和庆金所述的潘若思和潘任。若思公(寻乌谱记载为季孙公45世,庆金说是53世)之子觉公(生竟公,吾公,彦公,童公),曾任江西湖州府将军升太傅,居临川。第八十二世潘同(秘书学阁士)之子八郎(潘毅)有两子任公(四子),廷公(五子)居项山。潘任(庆金说是第85世,你说谱记为第78世)生十三郎公,十三郎生三子(序,法,崇)三子,序生省,省生三子(海六,仲六,念六),海六公在项山祖居。潘任卒于1279年。
从以上的历史来分析,江西的潘氏始祖是复杂的,不可能只是一个始祖,这是我的一家之言。如果说江西同一个始祖,那应当说是从中牟直接到江西的始祖,这才让人信服。我问过建民宗亲,他说也不了解从中牟到江西的情况。就若思公这一支脉而言,觉公是第54世,曾在江西临川任职,并生有四子,难道只有童公的后裔在江西繁衍吗?八郎也有两子潘任,潘廷在项山居住,怎么又变成了潘任一人是项山的始祖呢?当然,我对潘氏历史知之甚少,但我根据大家提供的史料来分析,得出了潘任不可能是他一个人,是寻乌项山开基始祖的结论,如果说是若思公的后裔或者潘同,还让人信服。
潘氏在江西曾经是一个望族,我们是应当从郡望中寻找江西潘氏的开基始祖。我的始祖潘公,应当是在1623年前后在江西临江府(今清江,新余,新干)出生的。我还是相信潘启章宗亲的说法,按26年算为一代,我始祖的第二代潘抱播生于1649年,卒于1738年。从第二代至今已经是360年时间,我们到贵州已经是第14代了,算下来也是27.69岁为一代,我的始祖应该是季孙公的第95世。按26岁为一代往前推,我的始祖(第95代)与潘琳(第69世)相隔26世,与我的始祖生于1649年和潘琳(约生于927年)相隔722年(合相隔27世),基本吻合。我的始祖的第二代潘抱播(第96世)卒于1738年,如果和潘任(第78世)卒于1279年相比较,相隔18世。而1378年和1279年相隔459年,恰好是17.65世,也可以说是18世,更是吻合。与历史上的潘承佑还是相隔甚远。也就是说,从谱系上来说,如果潘任是第78代,从他的生卒年月(按26年为一代来推算),与我的始祖是第95代和按生卒年月来推算,我的始祖是潘任的后裔是符合逻辑的。
从以上情况来分析,我目前能了解的,可以认为,首先我的始祖是若思的后裔,潘同的后裔或者是潘任的裔,可能性最大;其次才有可能是潘琳的后裔。到我的这一代是第106代,现在已经有第108代了。我所说的,还有以下理由:一是我的祖先一直是这样说的,我们来自“江西临江府,细书虎原县”。我们后来成了布依民族,是不是口误,把“婺源”误传成“虎原”(布依语言,有时说“潘”,听的人听成了“班”)。要说我们是潘同的后裔,当然要找到当时居住在临江府的潘氏,证实潘同的后裔迁徙到过临江府。二是的确我的祖先也一直流传下来,说我的祖上有过状元,有文武状元。当初我在网上看到江西的状元家山,我还以为是在临江府的状元呢,但这个状元毕竟没有在临江府,他的后裔是否迁移到过临江府,这是需要考证的。三是我的祖先应当说是和潘岳是有一定的渊源,我们贞丰县鹅田村潘氏的命书上,一直有这种记载:“掷果家声远,植桃世系长”,我们的祖宗神位,今天一直是“江西祖籍家声远,黔南宗居世系长”。四是我的始祖来到贞丰县鹅田村定居时,当时是属于广西安隆长官司,当时是泗城府,府治在凌云。是清1727年改土归流时才划归贵州的。我们现在是布依民族,和广西的布依潘姓,是有渊源的。据说我的祖先到了贵州,是驱赶瑶人以后在这里定居的。五是我们一直传说是在顺治年间来的,是因为“调北征南”,“调北填南”来的。我的祖先在迁移的过程中,找不到水,是一头白牛找到的,所以至今我们不吃白牛。
网络,让我们中国潘氏和世界潘氏又走到了一起。的确,在中国社会,由于人民的迁徙,语言也许会发生改变,民族也会重新融合,但姓氏是不会改变的。有的改变了的,也会三代还祖,改变姓氏的人,只占零点几不到。我的祖先也没有改变过姓氏。但因为种种原因,我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根,因为网络,又使我们潘氏家族从五湖四海走到了一起,我由此也踏上了寻根的漫漫长路。我得到你们的帮助,让我又燃起一线希望,就像在茫茫大海中看到了灯塔,看到了方向。
潘吉丁
2009年7月11日
潘林潘世伟
#6
2009-07-19 00:27
吉丁宗亲:你好!
看过你回我的“与世伟宗亲谈江西家谱”,可知宗亲多年探源寻祖,对潘氏研究下了很大功夫,也积累了不少的潘氏的丰富知识。我是2008年1月12日,注册“潘氏宗亲网”,才算我真正与潘氏接触,对潘氏根本谈不上有了解。自从在宗亲网上,认识了寻乌的宗亲,并无偿赠送我珍贵的“寻乌潘氏六修谱”。我与四川德阳罗江潘家湾,老祖母墓刻所记:项山十五世起辈份“元”与寻乌谱中“元”相吻合等等。据此我定位于祖源于寻乌项山。看到网上有很多寻祖源的宗亲,并有些从字辈上就看得出来与寻乌有直接的脉源。才与寻乌宗亲共商,在网易开办了“江西寻乌项山潘氏”博客。目的是先为与寻乌项山有直接脉源的后裔,寻祖时提供一定的帮助。
寻乌潘氏六修谱记载。寻乌族谱,初修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二修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三修于道光六年1826年;四修光绪十六年(1890);五修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六修于(1995年10月)。寻乌名辈,二修续15到42辈和三修续43到65辈。构成现在的共65字世辈(五修谱中有载)。我认为寻乌潘氏族谱,多年来的续修,也算是能够反映出族谱的连续性和大多历史资料正确性。记录了潘氏一个分支的历史演变过程。我没看到过其他的潘氏族谱,但我想寻乌谱也是算是众多谱中,做得比较好的之一了。但也应像我们对待任何事物一样,不能求全责备,必竟初修与潘氏起源还隔有那么多代,正是存在不解,也才需要我们和潘氏热心的后裔来共同探讨。对吧?另下面谈点我的看法:我所依据均为在手的寻乌五修和六修族谱。
1、 谱中第一章,第三节季孙公至任公直系祖世系表中,明确记有若思公,“自中牟迁居抚州临川,为江西始迁祖”。江西潘氏的始迁祖是若思公。若思公生一子天觉,天觉生五子,竟章、音章、彦章、童章和奇章。若思公26代后,才是尚松公,谱中所记:任广东朝阳县尹。自西山迁福建汀洲长汀县三洲潘坊。尚松公到任公又经历了七代,见五修谱中的吊线图(见附图)。
2、 寻乌谱与潘庆金的蒙山谱在世数上,是有很大的出入,但是从若思公后排列次序应是很吻合的。
因此,我族谱在手,怎么会把江西始祖和寻乌始祖混淆不清呢!因此认为:宗亲和我谈任公不是江西始祖一段是多余的。我没有说过任公是江西的始祖!
吉丁宗亲与我探讨中,其中有些祖公之名我认为,寻乌族谱中所载更准确,潘同应为潘仝。江西万安县从源公墓刻有载。叶金宗亲亲临了现场。再是“八郎也有两子潘任,潘廷”。谱载为仕而不是“廷”。仕公,谱上旁系伯叔祖世系表中,没记内容。下把族谱中,有关部份附下。
45 若思 自中牟迁居抚州临川,是为江西始迁祖。配刘氏,继配良氏。
生子天觉,
46 天觉 名觉。河南中府尹,官至待中尚书。谥文昭。配罗氏,
继配万氏。 生子,竟章、音章、彦章、童章和奇章。
72 尚松 字挺庵。任广东朝阳县尹。自西山迁福建汀洲长汀县三洲潘坊。
配张氏。生子友嘉
73 友嘉 字美瞻。配江氏。生子自重、自威、自修。
74 自修 配俞氏,生子从源。
75 从源 字智河,任吉州教官。配戴氏。合葬万安县黄塘五里隘狮子潭上,
狮形辛山。清嘉庆间被兴国刘姓占,后会同族众叠控县、府、省,
蒙准提究。刘抗案三年,畏罪求和。立有合约,立有合约,另志。
生子:仝、仓
76 仝 字会道(1213-1276),宋淳祐间状元及第,任广东观察史,
升秘书阁大学士。生宁宗嘉定六年酉三月十八午时。殁恭宗德祐二年
丙子八月初二日丑时。葬三洲小地名西坑人形坤山。配汤氏四娘,生
嘉定五年壬申正月二十日辰时。殁度宗咸淳元年甲子四月。
继配龙氏。续配龚氏九娘。俱并葬夫坟。
生子:一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六郎,七郎,八郎,九郎。
77 八郎 名毅。五子任,官兵部尚书。公亦随军护帝昺(bǐng)。崖山之役同
溺海。配丘氏亦与焉。后裔追葬于黄金潭祠左。追葬妣于上车排子
上。生子五:长,次,三失名。四子名仕,五字名任字肩宏。
78 任 字肩宏,号五郎。宋端宗时行都招讨史。帝昺立晋兵部尚书。迨元定
鼎,公了隐居安远属项山,项山明万历三年(1575)以前属安远,
后属长宁。是为寻乌[旧长宁民国三年(1914),政府削除重复县名
因更为寻邬,1957年改名寻乌]。谥忠节。配陈氏,合葬黄金潭乌石
岗子山。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后裔在黄金潭上车建祠崇祀。
故历修谱例编世派,均以任公为一世,盖重始迁也。
是的!网络为世界沟通提供了非常方便的工具。也使我们这些有时间或兴趣,探讨我祖的历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在此我们通过沟通,能将一些疑惑解开。也会让更多的潘氏后裔据此了解和达成一些共识!!
潘吉丁
#7
2009-07-19 03:20
如果我们是潘任的后裔, 我始祖的父亲有可能就是潘生昭,十六世,和我的始祖来贵州以后,第四代就是文字辈,潘文学,是一致的。我还想了解潘生昭这一支系的情况。新喻,就是我所说的新余。潘吉丁
潘吉丁
#8
2009-07-19 03:24
第四代: 潘阿团,潘文斈(学)。 潘学文(我伯父传说,潘家有个潘学文,生于康熙辛未年即1691年,卜团之子,可能指的就是文学)。以前,有的可能只有奶名,而没有书名。阿团是老大,要么是文学的兄长,要么阿团和潘文学是同一个人,阿团就是他的奶名。潘文学,是鹅田潘氏第一个有书名有字辈的开始,他大约是季孙公第九十八世。潘文学所用的字辈,有可能还是沿用从江西来之前,祖先们统一用的字辈 。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以字辈来考察属于哪一支的依据,也就是说,属于第九十八世,又是“文”字辈,这两者都符合的情况,就有可能是同一个支脉。从江西寻乌《潘氏族谱》中了解到,江西寻乌5修6修谱来看,潘任(第78世)之后的二十代(第97世)都是文字辈,广东的二十一代是世字辈,鹅田潘氏有可能和历史上的潘任是同一个支脉。如果果真如此,那么,潘卜团就应当是“启”字辈,潘抱播就应当是“运”字辈,鹅田潘氏我这支的始祖就应当是“洪”字辈。按这种倒推的逻辑推理,我的始祖就应当是季孙公第94世,而不是第九十五世了。

第五代世字辈:潘公合,潘世泽。 潘公合的墓碑记载,生于康熙四十八年己丑年(1709年)辛未月壬亥日戌时,殁于乾隆三十年乙酉年(1765年)癸亥月辛酉十七日戊时终。孝男阿硬,阿海,阿惠。(这与我伯父的传说是一致的,他也在笔记本上记有:潘公合,生于康熙48年,殁于乾隆30年。说阿硬和阿海都少亡,只有阿惠存活)。我在墓碑上看到的“合”字,也有点像“会”字,到底是“合”还是“会”还需要考证。 潘世泽的墓碑上是这样记载的:世代荣昌,祖考潘世泽墓,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月七日酉时,殁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七月初三酉时,享年六十一岁,孝男尚元,尚忠,孙朝升,朝荣,朝景,朝林,重孙国贤,国顺,国兴,国清,国宝,国安,国瑞。光绪五年(1879年)七月谷旦重立。 潘世泽之妻农氏,生于康熙四十八年,殁于乾隆三十三年。 听说还有一位叫潘老虎君,可能与世泽是同辈。但今天我的大家族都是世泽的后嗣孙,这一点从字辈到墓碑,都已经有记载。从潘世泽这一代开始,就有了比较规范的字辈。鹅田潘世泽这支一直沿用“世尚朝国文,洪兴吉庆云,荣光曾丕显,克竖定功勋”这一字辈。
潘吉丁
#9
2009-07-19 03:49
从江西寻乌6修家谱中,可以看到:潘生昭,属任公十六世,迁移江西新喻。我的祖籍江西临江府,就是包括清江,新喻,新干。我说的“余”,实际上就是“喻”。如果是这样,那么,生昭,就应当是氏始祖的父亲这一辈。因为我始祖的第四代有个潘文学,我始祖第二代的墓碑上,有三代人的名字: 潘抱播,生于己丑年(顺治六年,1649年)十月二十八日午时,大限亡于戊午年(乾隆三年,1738年)正月初九日庚时,享年九十岁。孝男卜团,孝孙文斈(学)。墓的两边有付对联:“一十四山山拱侯,二十八将将朝迎”。潘文学,是鹅田潘氏第一个有书名有字辈的开始,他大约是季孙公第九十八世。潘文学所用的字辈,有可能还是沿用从江西来之前,祖先们统一用的字辈 。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以字辈来考察属于哪一支的依据,也就是说,属于第九十八世,又是“文”字辈,这两者都符合的情况,就有可能是同一个支脉。从江西寻乌《潘氏族谱》中了解到,江西寻乌5修6修谱来看,潘任(第78世)之后的二十代(第97世)都是文字辈,广东的二十一代是世字辈,鹅田潘氏有可能和历史上的潘任是同一个支脉。如果果真如此,那么,潘卜团就应当是“启”字辈,潘抱播就应当是“运”字辈,鹅田潘氏我这支的始祖就应当是“洪”字辈。按这种倒推的逻辑推理,我的始祖就应当是季孙公第94世,而不是第九十五世了。我们贞丰县鹅田村的另外一个支脉,还有潘士明等士字辈,不同一个始祖。但我们文字辈后,就是世字辈了。世字辈以后,可能就自己编字辈了。
潘吉丁
#10
2009-07-19 04:09
我们贞丰鹅田村的潘氏,按理说有三个始迁祖,从字辈以及出生年月上来看,和任公的十九世到二十一世的字辈相同,有士,文,世三个字辈,他们的出生年代就是那时任公后裔用的字辈。而且这几个字辈,都是属于来贵州以后,三四五代用的字辈。也就是说,从断代,以及我始祖后代的出生年月,以及在江西的世居情况,都比较符合逻辑。我们不否认是任公的后裔,但还是要进一步了解江西潘氏的情况。潘吉丁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