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杜月笙”
潘子欣(1876-1951)在天津近代史上是个非常奇特的人物,被北方人成为潘七爷,一生结交清代皇室、北洋军阀、敌特汉奸、地痞流氓,三教九流,无所不交,人称“天津杜月笙”,素有“南杜北潘”之说,但他实际又不入帮。也不收徒弟。他与著名的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国民党上层人物、外国领事、共产党的地下工作领导人也有交往,做过不少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益的事。如何看待、评价这个“奇才”我想还是先让事实说话吧!
一、官宦之家
潘子欣,名志憘,字和仲,号子欣,生于清朝光绪二年(1876)九月二十六日。江苏苏州人,苏州有两个潘氏大户,一户世居苏州,善于经商,生活富足,时人称“富潘”或“苏潘” 。另外一个大户则是潘子欣家族,为明末清初由安徽迁到苏州的“徽潘”。“徽潘”早有文名,定居苏州后,又出现了三个大官:第一位是潘氏恩(1769-1854)为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高官,官至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翰林院大学士,还当过道光皇帝的太傅(老师)。19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以八十岁高龄保荐林则徐前往广东禁烟,力主严内治,方能御外侮。他的苏州住宅还有个纱帽厅,厅的楹联是道光皇帝的御笔,至今为苏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二位潘祖荫(1830-1890),是其前辈,字伯寅,号郑盦,为潘世恩之孙。历任侍读学士、工部尚书、军机大臣等。学问渊博,图书金石收藏,名闻中外。著有《滂喜民斋丛书》、《攀古楼彝器款识》等。第三位则是潘子欣大伯潘霨,字伟如,1869年任福建按察使,1870年升任福建布政使兼管台湾防务,亲自去台湾督造基隆炮台,以防日本海军的袭击。一度日寇企图偷袭,见有防卫而退。1877年任湖北布政使。1878年任湖北巡抚。1882年调任江西巡抚。1884年奉召到北京任职。不久出任贵州巡抚。连续三任巡抚在清史上前所未有,可见潘霨是当国重臣。因此苏人称“徽潘”为“贵潘”。1891年称病辞职回归故里。他喜研究医学,并擅长书法。
二、成长之路
潘子欣之父潘澍一生未做官,在苏州管理家务,侍奉老母,有子女七个。潘子欣最小,所以日后人称“潘七爷”。他的姐姐与苏州程、汪、陆诸大族联姻,一位嫁给顾家为顾麟士夫人。1881年子欣5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沈氏抚养管教,母亲是浙江名家之女,不仅文学好,还精通官场文牍,对子女管教甚严。1888年子欣12岁,母亲去世。
大伯伟如公爱侄胜于爱子,当时正值大伯赴贵州接任巡抚,子欣随往贵州。他在学习之余,学会骑马。巡抚骑兵营由高级技术士兵训练战马,经过训练的马能听从指挥,见了地上的伤员,一跃而过不踏伤员。子欣没有少爷架子,虚心好学,不到两年就学到了骑马的硬功夫。伯父年近古稀,因公外出时,子欣成为贴身随从,因而见多识广,能力倍长。有一次端方在家设宴请伟如公,子欣陪同。端方是满族大官,伟如公同僚,莫逆之交。席上只有三人,两老一少,子欣15岁。端方善谈好饮,一顿饭往往要用两个小时,而伟如公有午睡的习惯,宴不及半,子欣看伟如公精神不支,子欣立即起立,对端方曰:“家伯有午睡习惯,请退席休息,由小侄陪酒。” 端方闻言曰:“可!”于是伟如公去侧室休息,一老一小开始对饮。子欣虽然年少,但酒量不小,边饮边谈,应对如仪,说话有理有趣,端方甚是高兴,子欣直陪端老尽兴而止。此刻伟如公出来谢宴辞行,端方对伟如公说:“令侄聪明过人,可喜可贺。”宴席尽欢而散。
伟如公任满,告老还乡,子欣随之回到苏州。1893年潘子欣17岁完婚,自立门户,独立生活。转年伟如公逝世。
1904年潘子欣赴日本留学,结识秋瑾,受其影响,回国从事民族革命运动。秋瑾遇害后,潘子欣再渡扶桑,并把夫人王英和女儿带到日本读书。他前后留学日本达五年之久,曾延聘名师学习日语,又在高职学习了三年,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1908年潘子欣学成归国。
[img=489,358]http://www.dfpan.com.cn/uploads/userup/0906/221630555306.jpg[/img]
潘子欣(1876-1951)在天津近代史上是个非常奇特的人物,被北方人成为潘七爷,一生结交清代皇室、北洋军阀、敌特汉奸、地痞流氓,三教九流,无所不交,人称“天津杜月笙”,素有“南杜北潘”之说,但他实际又不入帮。也不收徒弟。他与著名的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国民党上层人物、外国领事、共产党的地下工作领导人也有交往,做过不少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益的事。如何看待、评价这个“奇才”我想还是先让事实说话吧!
一、官宦之家
潘子欣,名志憘,字和仲,号子欣,生于清朝光绪二年(1876)九月二十六日。江苏苏州人,苏州有两个潘氏大户,一户世居苏州,善于经商,生活富足,时人称“富潘”或“苏潘” 。另外一个大户则是潘子欣家族,为明末清初由安徽迁到苏州的“徽潘”。“徽潘”早有文名,定居苏州后,又出现了三个大官:第一位是潘氏恩(1769-1854)为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高官,官至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翰林院大学士,还当过道光皇帝的太傅(老师)。19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以八十岁高龄保荐林则徐前往广东禁烟,力主严内治,方能御外侮。他的苏州住宅还有个纱帽厅,厅的楹联是道光皇帝的御笔,至今为苏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二位潘祖荫(1830-1890),是其前辈,字伯寅,号郑盦,为潘世恩之孙。历任侍读学士、工部尚书、军机大臣等。学问渊博,图书金石收藏,名闻中外。著有《滂喜民斋丛书》、《攀古楼彝器款识》等。第三位则是潘子欣大伯潘霨,字伟如,1869年任福建按察使,1870年升任福建布政使兼管台湾防务,亲自去台湾督造基隆炮台,以防日本海军的袭击。一度日寇企图偷袭,见有防卫而退。1877年任湖北布政使。1878年任湖北巡抚。1882年调任江西巡抚。1884年奉召到北京任职。不久出任贵州巡抚。连续三任巡抚在清史上前所未有,可见潘霨是当国重臣。因此苏人称“徽潘”为“贵潘”。1891年称病辞职回归故里。他喜研究医学,并擅长书法。
二、成长之路
潘子欣之父潘澍一生未做官,在苏州管理家务,侍奉老母,有子女七个。潘子欣最小,所以日后人称“潘七爷”。他的姐姐与苏州程、汪、陆诸大族联姻,一位嫁给顾家为顾麟士夫人。1881年子欣5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沈氏抚养管教,母亲是浙江名家之女,不仅文学好,还精通官场文牍,对子女管教甚严。1888年子欣12岁,母亲去世。
大伯伟如公爱侄胜于爱子,当时正值大伯赴贵州接任巡抚,子欣随往贵州。他在学习之余,学会骑马。巡抚骑兵营由高级技术士兵训练战马,经过训练的马能听从指挥,见了地上的伤员,一跃而过不踏伤员。子欣没有少爷架子,虚心好学,不到两年就学到了骑马的硬功夫。伯父年近古稀,因公外出时,子欣成为贴身随从,因而见多识广,能力倍长。有一次端方在家设宴请伟如公,子欣陪同。端方是满族大官,伟如公同僚,莫逆之交。席上只有三人,两老一少,子欣15岁。端方善谈好饮,一顿饭往往要用两个小时,而伟如公有午睡的习惯,宴不及半,子欣看伟如公精神不支,子欣立即起立,对端方曰:“家伯有午睡习惯,请退席休息,由小侄陪酒。” 端方闻言曰:“可!”于是伟如公去侧室休息,一老一小开始对饮。子欣虽然年少,但酒量不小,边饮边谈,应对如仪,说话有理有趣,端方甚是高兴,子欣直陪端老尽兴而止。此刻伟如公出来谢宴辞行,端方对伟如公说:“令侄聪明过人,可喜可贺。”宴席尽欢而散。
伟如公任满,告老还乡,子欣随之回到苏州。1893年潘子欣17岁完婚,自立门户,独立生活。转年伟如公逝世。
1904年潘子欣赴日本留学,结识秋瑾,受其影响,回国从事民族革命运动。秋瑾遇害后,潘子欣再渡扶桑,并把夫人王英和女儿带到日本读书。他前后留学日本达五年之久,曾延聘名师学习日语,又在高职学习了三年,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1908年潘子欣学成归国。
[img=489,358]http://www.dfpan.com.cn/uploads/userup/0906/221630555306.jpg[/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