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潘小平到广东省韶关南雄市珠玑巷寻根
作者: panxiaoping | 发布时间: 2009-10-28 13:55 | 查看: 1240 | 回复: 7回复列表 (8)

panxiaoping
第 1 楼
潘吉丁
第 2 楼
潘启道
第 3 楼
潘启道
第 4 楼
发表于 2009-10-29 08:58
广东南雄“珠玑巷”
珠玑巷是南方谱乘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地名。有南京珠玑巷,建康(今杭州)珠玑巷,南昌珠玑巷,福建珠玑巷,广州珠玑巷,南海珠玑巷,南雄珠玑巷,等等。
“珠玑巷”地名的出处,却很少谱乘介绍。据考,珠玑巷是古人因天灾、战乱大规模南迁而形成的难民定居点。因避战乱,难民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身上仅能带一些细软珠宝。他们成群结队到了新的落脚地之后,为了解决生计,就拿随身带来的金银、珠宝、首饰,与当地住民交换粮食之类的生活必需品。渐渐地,这些难民定居点(或接待他们的小巷)就成了小型珠宝交易市场,即通俗称之谓“珠玑巷”(也有凭口音俗称“珠机巷”、“朱衣巷”甚或“猪儿巷”的)。除南雄珠玑巷外,其他地方的珠玑巷并无定址,而是泛指南迁住民较多的地方。
广东省南雄珠玑巷还有一个说法:南雄珠玑巷原叫敬宗巷。据《直棣南雄州志》记载:珠玑巷得名,始于唐朝张昌。张昌家族七世同堂。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朝廷为表彰其孝义,赐予珠玑环以旌之。为避敬宗庙谥,敬宗巷便改称“珠玑巷”。
南雄珠玑巷位于南雄城北九公里的梅关古驿道上(现为珠玑巷镇)。古巷长1500多米,路面宽4米多,用鹅卵石铺砌而成。两旁民宅、祠堂、店铺櫛毗相联,曲直有致,弯凸自然。巷内有古楼、古塔、古桥、古建筑遗址等文物古迹和观光景点。
《粤东简氏大同谱》载:“南雄州,自北方而至岭外者所必由,或偶旅焉,或久旅焉,吾宗之来有先后,以此故也。”这就是南雄珠玑巷能够成为岭南民族发祥地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
处于南岭要塞的南雄珠玑巷,是古代中原人民拓展南疆的中转站,在岭南人文发展史上有重大影响。唐宋时期珠玑巷已很昌盛,南来北往的文人达官,富商贵贾都在此停留,有的还在此落户,因而使珠玑巷成为岭南诸姓杂居的繁荣集镇。南宋末,元军南侵,珠玑巷的居民为避战乱,分批南迁到珠江三角洲一带,带去了中原和江南的先进生产技术和优秀文化,为发展岭南经济和岭南文化以至昌兴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至今,珠玑巷后裔繁衍的数千万人,遍布海内外。珠玑一脉,根深叶茂,源远流长。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广东省和南雄市对珠玑古巷进行大规模的修复和改建:修复古巷原有的姓族祠堂、古塔(胡妃塔)、古井(胡妃井),并在古巷后面(北面)征地数百亩,提供给人们兴建新祠堂(我潘姓尚未建有祠堂)和有关服务设施。市里还在景区内建了博物馆、胡妃纪念馆,在古巷外的南大门两边各建了一座塑像。塑像底座上刻的碑文如下:
东塑正面:
开辟烟瘴万代彰
唐至清代,尤其是靖康之难和宋元战乱,大批珠玑巷士民南迁珠江三角洲。此类史实,众多谱牒有记载,言之确确 ,信之凿凿。
此碑塑记的是南宋初,珠玑巷士民因避“皇妃之祸”由贡生罗贵带领三十三姓(有族谱说三十五、三十八姓),九十七人(有族谱说九十七户),斩竹结筏,浮浈水,漂千里。他们有的在清远上岸,有的在三水寻舍,有的至新会卜居。到南海九江大洋湾破排登陆入籍者,其后人立碑称此处为“破排角”。诸多姓氏的族谱对此次南迁都载有《流徙图》。
东塑背面:
贡生罗贵等三十三姓南迁《流徙图》曰
罗、湛、郑、张、尹、文、苏、谢、陈、麦、卢、汤、温、胡、赵、伍、曹、区、李、梁、吴、冯、谭、蔡、阮、郭、廖、黄、周、黎、何、陆、高。
这些南迁民族,在北江、珠江、西江流域登陆后,分别择居各地,子孙繁衍万千,后裔播迁海内外。他们对传播中外文化、发展各地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古人有诗赞曰:竹筏扁舟拓南疆,开辟烟瘴万代彰。
(编者注:九十七人名字为:罗贵、李福荣、李应元、伍悦、吴孟魁、谭君可、张汝学、冯彦彩、冯三才、陆道思、梁淮、麦信可、吴仲贤、黄复愈、陆以信、曹一常、郑一元、周彦才、谭广信、冯元昌、胡汉瑞、高易思、黄义、何大参、陈世卿、黄可润、周观达、赵世常、梁弘益、周君义、陆云远、苏汝卿、高子启、胡胜章、蔡春泽、吴国礼、欧以信、陆润成、文可大、黄仲贵、谭文广、黎人杰、李伯宗、李德裕、黎元海、吴永奇、赵汝荣、湛英奇、黄文富、蔡二齐、冯大泽、李子龙、黄天挺、梁淳化、何汝祥、黄悦中、伍之露、卢明达、郭子交、黄秀系、阮可益、区孔道、高远、汤佐、冯道立、黎圣进、李圣悦、冯元泽、陈子龙、谭广孚、周伯通、陈世兴、谢忠卿、黄圣永、陆荣泽、黄文礼、黎文达、何鹏羽、廖德举、吴仁礼、黄棠、何一里、伍显才、温大化、尹中奇、黄元生、陈世道、李子才、冯元愈、黎成初、麦全、冯德恩、周子逵、曹元瑞等——潘启道录自广州石牌谱)
西塑正面:
南疆拓荒扬四海
“黄花满地缀珠玑,广府人称是故居”。南雄珠玑巷是古代中原与江南绅黎迁徙岭南的聚居地,南迁后裔都把珠玑巷看作自己的发祥地。
唐宋以来迄至清代,珠玑巷先民因天灾兵燹,或为开辟新的生活基地,千里跋涉,南徙珠江三角洲。千百年来,南徙士民数以万计,今有谱牒可考者一百四十三姓,蓄庶数千万众,播迁数十个市县和几十个国家、地区。
珠玑巷迁民既是珠江三角洲的开发者,又是中原文化的传播者,与发展岭南经济、文化乃至昌兴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西塑背面:
南雄珠玑巷先民南迁的一百四十三姓如下
(以姓氏笔划为序)
丁刁卫马文方王邓孔韦车尹区亿毛刘冯广石甘古龙叶卢帅白汤许安江祁关阮孙成吕全伦任朱邬宋张李陈麦严苏劳杨杜陆邵肖吴岑何余邱利郑庞房冼林屈欧武招范罗易周金胡赵柯封茹钟侯姚复俞郭莆高唐容凌涂夏聂莫袁徐翁梁康曹黄梅崔符巢曾越谢温湛董彭韩植蒋程传源蓝蒙雷甄简鲍锡詹廖谭蔡翟熊缪(欧阳)颜潘禢樊黎(司徒)霍戴魏(慕容)
珠玑巷是南方谱乘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地名。有南京珠玑巷,建康(今杭州)珠玑巷,南昌珠玑巷,福建珠玑巷,广州珠玑巷,南海珠玑巷,南雄珠玑巷,等等。
“珠玑巷”地名的出处,却很少谱乘介绍。据考,珠玑巷是古人因天灾、战乱大规模南迁而形成的难民定居点。因避战乱,难民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身上仅能带一些细软珠宝。他们成群结队到了新的落脚地之后,为了解决生计,就拿随身带来的金银、珠宝、首饰,与当地住民交换粮食之类的生活必需品。渐渐地,这些难民定居点(或接待他们的小巷)就成了小型珠宝交易市场,即通俗称之谓“珠玑巷”(也有凭口音俗称“珠机巷”、“朱衣巷”甚或“猪儿巷”的)。除南雄珠玑巷外,其他地方的珠玑巷并无定址,而是泛指南迁住民较多的地方。
广东省南雄珠玑巷还有一个说法:南雄珠玑巷原叫敬宗巷。据《直棣南雄州志》记载:珠玑巷得名,始于唐朝张昌。张昌家族七世同堂。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朝廷为表彰其孝义,赐予珠玑环以旌之。为避敬宗庙谥,敬宗巷便改称“珠玑巷”。
南雄珠玑巷位于南雄城北九公里的梅关古驿道上(现为珠玑巷镇)。古巷长1500多米,路面宽4米多,用鹅卵石铺砌而成。两旁民宅、祠堂、店铺櫛毗相联,曲直有致,弯凸自然。巷内有古楼、古塔、古桥、古建筑遗址等文物古迹和观光景点。
《粤东简氏大同谱》载:“南雄州,自北方而至岭外者所必由,或偶旅焉,或久旅焉,吾宗之来有先后,以此故也。”这就是南雄珠玑巷能够成为岭南民族发祥地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
处于南岭要塞的南雄珠玑巷,是古代中原人民拓展南疆的中转站,在岭南人文发展史上有重大影响。唐宋时期珠玑巷已很昌盛,南来北往的文人达官,富商贵贾都在此停留,有的还在此落户,因而使珠玑巷成为岭南诸姓杂居的繁荣集镇。南宋末,元军南侵,珠玑巷的居民为避战乱,分批南迁到珠江三角洲一带,带去了中原和江南的先进生产技术和优秀文化,为发展岭南经济和岭南文化以至昌兴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至今,珠玑巷后裔繁衍的数千万人,遍布海内外。珠玑一脉,根深叶茂,源远流长。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广东省和南雄市对珠玑古巷进行大规模的修复和改建:修复古巷原有的姓族祠堂、古塔(胡妃塔)、古井(胡妃井),并在古巷后面(北面)征地数百亩,提供给人们兴建新祠堂(我潘姓尚未建有祠堂)和有关服务设施。市里还在景区内建了博物馆、胡妃纪念馆,在古巷外的南大门两边各建了一座塑像。塑像底座上刻的碑文如下:
东塑正面:
开辟烟瘴万代彰
唐至清代,尤其是靖康之难和宋元战乱,大批珠玑巷士民南迁珠江三角洲。此类史实,众多谱牒有记载,言之确确 ,信之凿凿。
此碑塑记的是南宋初,珠玑巷士民因避“皇妃之祸”由贡生罗贵带领三十三姓(有族谱说三十五、三十八姓),九十七人(有族谱说九十七户),斩竹结筏,浮浈水,漂千里。他们有的在清远上岸,有的在三水寻舍,有的至新会卜居。到南海九江大洋湾破排登陆入籍者,其后人立碑称此处为“破排角”。诸多姓氏的族谱对此次南迁都载有《流徙图》。
东塑背面:
贡生罗贵等三十三姓南迁《流徙图》曰
罗、湛、郑、张、尹、文、苏、谢、陈、麦、卢、汤、温、胡、赵、伍、曹、区、李、梁、吴、冯、谭、蔡、阮、郭、廖、黄、周、黎、何、陆、高。
这些南迁民族,在北江、珠江、西江流域登陆后,分别择居各地,子孙繁衍万千,后裔播迁海内外。他们对传播中外文化、发展各地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古人有诗赞曰:竹筏扁舟拓南疆,开辟烟瘴万代彰。
(编者注:九十七人名字为:罗贵、李福荣、李应元、伍悦、吴孟魁、谭君可、张汝学、冯彦彩、冯三才、陆道思、梁淮、麦信可、吴仲贤、黄复愈、陆以信、曹一常、郑一元、周彦才、谭广信、冯元昌、胡汉瑞、高易思、黄义、何大参、陈世卿、黄可润、周观达、赵世常、梁弘益、周君义、陆云远、苏汝卿、高子启、胡胜章、蔡春泽、吴国礼、欧以信、陆润成、文可大、黄仲贵、谭文广、黎人杰、李伯宗、李德裕、黎元海、吴永奇、赵汝荣、湛英奇、黄文富、蔡二齐、冯大泽、李子龙、黄天挺、梁淳化、何汝祥、黄悦中、伍之露、卢明达、郭子交、黄秀系、阮可益、区孔道、高远、汤佐、冯道立、黎圣进、李圣悦、冯元泽、陈子龙、谭广孚、周伯通、陈世兴、谢忠卿、黄圣永、陆荣泽、黄文礼、黎文达、何鹏羽、廖德举、吴仁礼、黄棠、何一里、伍显才、温大化、尹中奇、黄元生、陈世道、李子才、冯元愈、黎成初、麦全、冯德恩、周子逵、曹元瑞等——潘启道录自广州石牌谱)
西塑正面:
南疆拓荒扬四海
“黄花满地缀珠玑,广府人称是故居”。南雄珠玑巷是古代中原与江南绅黎迁徙岭南的聚居地,南迁后裔都把珠玑巷看作自己的发祥地。
唐宋以来迄至清代,珠玑巷先民因天灾兵燹,或为开辟新的生活基地,千里跋涉,南徙珠江三角洲。千百年来,南徙士民数以万计,今有谱牒可考者一百四十三姓,蓄庶数千万众,播迁数十个市县和几十个国家、地区。
珠玑巷迁民既是珠江三角洲的开发者,又是中原文化的传播者,与发展岭南经济、文化乃至昌兴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西塑背面:
南雄珠玑巷先民南迁的一百四十三姓如下
(以姓氏笔划为序)
丁刁卫马文方王邓孔韦车尹区亿毛刘冯广石甘古龙叶卢帅白汤许安江祁关阮孙成吕全伦任朱邬宋张李陈麦严苏劳杨杜陆邵肖吴岑何余邱利郑庞房冼林屈欧武招范罗易周金胡赵柯封茹钟侯姚复俞郭莆高唐容凌涂夏聂莫袁徐翁梁康曹黄梅崔符巢曾越谢温湛董彭韩植蒋程传源蓝蒙雷甄简鲍锡詹廖谭蔡翟熊缪(欧阳)颜潘禢樊黎(司徒)霍戴魏(慕容)

潘启道
第 5 楼
潘喜辉
第 6 楼
潘令页11
第 7 楼
发表于 2010-05-12 19:01
看了您的贴,深感您的宗亲深情。我是广东茂名信宜新堡咸水大茅屋(旧地名)潘家子弟,我的宗亲(大约是8-10多代前)岳因公的二子潘奕瑞(不知后来有否改名)抱着他大哥潘奕林的儿子迁移到广西(地址不详,据说旧地名王湾鸡栖寨)后一直寻无踪,您德高望重见多识广,不知您能否为我们提供点确切信息?无限感激!如有这方面消息麻烦联系QQ565884186或电13553679608潘生

珠浦潘裔孙
第 8 楼发表回复
您需要 登录 后才能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