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之罕见潘公墓七口棺
撰文/潘明信
在山东省沂蒙山区的沂南县铜井镇西北方向4公里的地方,有一个明朝时期立村的朱孟村。村西岭再往西1公里处,有一座雍正年间修建的古墓。此墓据说当时占地面积1、2亩,高8米。墓的东西两侧有两个间距主墓约10多米远的小墓,乃是墓主人的伺护。墓丘建在一个连绵起伏的岭窝内,座北朝南,岭窝从北面的玉皇山蜿蜒下来,东边是一条小河,一年四季流水不断;西靠转山头,山不甚高,苍松翠柏茂密,转山头的西面有古泉、竹林;南面是一片广阔的平原,一眼可望香火不断的历山。堪称一方风水宝地。
墓主人姓潘,名希颜。与其六个夫人合葬一起。虽然时过境迁,历经风吹日晒,但在两米多高的墓碑上,现在仍可以模糊的看到墓主和六个夫人的姓氏,依次为徐、王、王、王、李、李。在当地被称之为“七口棺”至今。据亲临此墓考察的权威人士称,此墓七口棺材合葬一起,不仅在当地独一无二,就是在全国乃至世界亦属罕见。
据传,明朝永乐年间,颜之祖兄弟2人(名不详)奉皇帝之命,从云南千里迢迢赶赴京城扫北,2兄弟分别官至上将、中将,曾各带一队人马勇战北国达子,所向披靡,立下赫赫战功。
明朝灭亡之后,颜之祖弃戍从民。不久便从京城迁至山东潍县(今潍坊市)大石榴树村居住下来。后在此婚配生子,繁衍了后代聪、明、颜、亮四兄弟,颜排行为三。据说,四兄弟为人都很仗义,且自立性很强,分家后聪、名留在了潍县的大石榴树村,亮去了沂水的姚店子村,颜则去了沂水的燕家庄。
颜在燕家庄落户后,与人为亲,乐善好施,不久就在沂水县名声鹤起,后周围若干村庄选出代表,共同推举颜为姚店子社社长。
再后来颜配徐、王、王、王、李、李六氏为妻,并生下潘印、潘绍二子。
最早的朱孟村潘姓人,祖上来自于沂水县(沂南县原属沂水县)的水旺庄。立村时人丁不多,居住在一个胡同里。尽管潘姓人老实本分,与事无争,但还是受到外姓人的欺负。当时,村里有一个邹姓人,名名海。此人乃一方架案颂棍。
所谓颂棍,就是当有人打官司时,他出面两头架案,从中渔利,却让官府无法断案。因邹诡计多端,出策独特,令许多平民百姓深受其害,就连官府都拿他无可奈何。邹曾扬言,潘姓人必须听从他的,否则,只要他在,就别想走出这个胡同。以致使潘姓老小敢怒不敢言,饮气吞声,任其欺负,艰难度日。
某日,一潘姓人实在忍受不了邹名海的欺负,便利用赶姚店子集的机会,偷偷去姚店子村找亮诉苦。亮知道后随之去燕家庄告知了兄颜,颜闻之大怒。“岂有此理,竟有如此胆大狂徒欺压百姓,尤欺吾姓。”时隔不久,颜只身一人悄悄来到朱孟村打探情况,在得知众亲挨欺属实后,便时不多日就带家眷主动来到朱孟村为本族潘姓撑腰护驾。
颜来朱孟村后,自购土地100亩,自建房屋6间,就这样安顿下来。而此时的邹名海,仍有恃无恐,继续在周围村庄操两头架案之营生,可恶至极。现举二例:
附近有个鲁庄村有一范姓人,养了100头羊,此人每到冬天,就领羊群去邻村的黄元村啃吃别人家麦田里的麦苗。有次被张某发现,但劝说不听,还振振有词,张某一气之下,找到邹名海让他帮着写一份诉状,呈到沂水县衙,以讨公道。邹名海在收了张某的银子后,便大致问了问当时的情况,遂写好一状子:羊吃麦苗,四蹄乱刨,吗得一声,连根剜了。范某闻之,怕输了官司,也找到邹名海让其写一份答辩状。邹两头架案,在毫不客气的收了范某的银子后,遂之写到:三九严冷天,冻地似钢砖,钢镢刨不动,羊蹄怎么剜?
张某怀揣状纸步行60多里山路,来到沂水县城找到县官,递上诉状,连声叫苦。官员一看,十分同情,当即受理此案,并表示公事公办。张某听后,顿感欣慰,心想这场官司必赢无疑。
可让张某怎么也没想到的是,这时的范某还没等官府传唤,也已来到府上。原来范某早已从邹名海那里知道了张某去官府告他的具体时间,因此,这天一大早,范某就急匆匆地往官府赶。
范某当即呈上答辩状。官员一看,顿时觉得原告被告说得都有道理,此案无法断定。于是在没有任何调查取证的情况下,就找了个:“原告被告均是无事找事,影响官府办公”的罪名,遂下令衙役羔子各打其20大板,滚回家去。范某回到家中,因无处说理,甚感委屈,为此大病一场。
沂水黄山铺有一王姓父子,儿子不孝,将其父的两颗门牙打掉了。老爷子一气之下要告儿子。儿子知道后,吓得够呛。便急忙来到朱孟村找了邹名海要求给出个注意。
当时正是三伏天,天气炎热无比。邹在听了那年轻人的情况后,便说:“你还是明天再来吧!这事我得寻思寻思。”原来,邹心里早已想到,父子打仗以后必定还会合好的那一天,所以对这事他必须谨慎。于是,他便决定想好对策再做决定。
第二天,年轻人如时登门,却见邹端坐炕头,身穿皮袄,头戴毡帽,怀揣火烘子,吃着豆沫菜,就着干椒子。未等这年轻人明白怎么回事,邹就对那年轻人说;“你靠近我一点,我跟你说怎么去对付你爷(当地人称父亲喊爷)。”年轻人当然不知道邹的葫芦装得什么药,他当时头戴苇笠,穿着单薄,刚一靠近邹的炕头,却被邹猛然朝着他的膀子狠狠地咬了一口,年轻人苇笠随之掉地,一块皮肉差点掉了下来。邹这时才说,状子就不用写了,你赶快去沂水官衙告你爷吧!”
年轻人强忍剧痛还是站在那里。他哪能知道这样就可以去告自己的爷?邹这时教他说:“你到官府后就这样说:我让俺爷生气了,俺爷恨我,就对着我的膀子猛咬了一口,因为他年纪大了,猛然碰掉了两颗门牙。”年轻人听罢,才顿时明白了邹的用意所在。
来到官府,年轻人果然看到他爷已经先来一步。于是未等官员问话,就把邹教给他的那些话,结结巴巴地对官员说了。官员一看年轻人膀子上的伤口还留着牙印,鲜血未干,顿时觉得其父太霸道。于是命衙役先给其父20大板,退堂而去。
待续。。。。。。。。
撰文/潘明信
在山东省沂蒙山区的沂南县铜井镇西北方向4公里的地方,有一个明朝时期立村的朱孟村。村西岭再往西1公里处,有一座雍正年间修建的古墓。此墓据说当时占地面积1、2亩,高8米。墓的东西两侧有两个间距主墓约10多米远的小墓,乃是墓主人的伺护。墓丘建在一个连绵起伏的岭窝内,座北朝南,岭窝从北面的玉皇山蜿蜒下来,东边是一条小河,一年四季流水不断;西靠转山头,山不甚高,苍松翠柏茂密,转山头的西面有古泉、竹林;南面是一片广阔的平原,一眼可望香火不断的历山。堪称一方风水宝地。
墓主人姓潘,名希颜。与其六个夫人合葬一起。虽然时过境迁,历经风吹日晒,但在两米多高的墓碑上,现在仍可以模糊的看到墓主和六个夫人的姓氏,依次为徐、王、王、王、李、李。在当地被称之为“七口棺”至今。据亲临此墓考察的权威人士称,此墓七口棺材合葬一起,不仅在当地独一无二,就是在全国乃至世界亦属罕见。
据传,明朝永乐年间,颜之祖兄弟2人(名不详)奉皇帝之命,从云南千里迢迢赶赴京城扫北,2兄弟分别官至上将、中将,曾各带一队人马勇战北国达子,所向披靡,立下赫赫战功。
明朝灭亡之后,颜之祖弃戍从民。不久便从京城迁至山东潍县(今潍坊市)大石榴树村居住下来。后在此婚配生子,繁衍了后代聪、明、颜、亮四兄弟,颜排行为三。据说,四兄弟为人都很仗义,且自立性很强,分家后聪、名留在了潍县的大石榴树村,亮去了沂水的姚店子村,颜则去了沂水的燕家庄。
颜在燕家庄落户后,与人为亲,乐善好施,不久就在沂水县名声鹤起,后周围若干村庄选出代表,共同推举颜为姚店子社社长。
再后来颜配徐、王、王、王、李、李六氏为妻,并生下潘印、潘绍二子。
最早的朱孟村潘姓人,祖上来自于沂水县(沂南县原属沂水县)的水旺庄。立村时人丁不多,居住在一个胡同里。尽管潘姓人老实本分,与事无争,但还是受到外姓人的欺负。当时,村里有一个邹姓人,名名海。此人乃一方架案颂棍。
所谓颂棍,就是当有人打官司时,他出面两头架案,从中渔利,却让官府无法断案。因邹诡计多端,出策独特,令许多平民百姓深受其害,就连官府都拿他无可奈何。邹曾扬言,潘姓人必须听从他的,否则,只要他在,就别想走出这个胡同。以致使潘姓老小敢怒不敢言,饮气吞声,任其欺负,艰难度日。
某日,一潘姓人实在忍受不了邹名海的欺负,便利用赶姚店子集的机会,偷偷去姚店子村找亮诉苦。亮知道后随之去燕家庄告知了兄颜,颜闻之大怒。“岂有此理,竟有如此胆大狂徒欺压百姓,尤欺吾姓。”时隔不久,颜只身一人悄悄来到朱孟村打探情况,在得知众亲挨欺属实后,便时不多日就带家眷主动来到朱孟村为本族潘姓撑腰护驾。
颜来朱孟村后,自购土地100亩,自建房屋6间,就这样安顿下来。而此时的邹名海,仍有恃无恐,继续在周围村庄操两头架案之营生,可恶至极。现举二例:
附近有个鲁庄村有一范姓人,养了100头羊,此人每到冬天,就领羊群去邻村的黄元村啃吃别人家麦田里的麦苗。有次被张某发现,但劝说不听,还振振有词,张某一气之下,找到邹名海让他帮着写一份诉状,呈到沂水县衙,以讨公道。邹名海在收了张某的银子后,便大致问了问当时的情况,遂写好一状子:羊吃麦苗,四蹄乱刨,吗得一声,连根剜了。范某闻之,怕输了官司,也找到邹名海让其写一份答辩状。邹两头架案,在毫不客气的收了范某的银子后,遂之写到:三九严冷天,冻地似钢砖,钢镢刨不动,羊蹄怎么剜?
张某怀揣状纸步行60多里山路,来到沂水县城找到县官,递上诉状,连声叫苦。官员一看,十分同情,当即受理此案,并表示公事公办。张某听后,顿感欣慰,心想这场官司必赢无疑。
可让张某怎么也没想到的是,这时的范某还没等官府传唤,也已来到府上。原来范某早已从邹名海那里知道了张某去官府告他的具体时间,因此,这天一大早,范某就急匆匆地往官府赶。
范某当即呈上答辩状。官员一看,顿时觉得原告被告说得都有道理,此案无法断定。于是在没有任何调查取证的情况下,就找了个:“原告被告均是无事找事,影响官府办公”的罪名,遂下令衙役羔子各打其20大板,滚回家去。范某回到家中,因无处说理,甚感委屈,为此大病一场。
沂水黄山铺有一王姓父子,儿子不孝,将其父的两颗门牙打掉了。老爷子一气之下要告儿子。儿子知道后,吓得够呛。便急忙来到朱孟村找了邹名海要求给出个注意。
当时正是三伏天,天气炎热无比。邹在听了那年轻人的情况后,便说:“你还是明天再来吧!这事我得寻思寻思。”原来,邹心里早已想到,父子打仗以后必定还会合好的那一天,所以对这事他必须谨慎。于是,他便决定想好对策再做决定。
第二天,年轻人如时登门,却见邹端坐炕头,身穿皮袄,头戴毡帽,怀揣火烘子,吃着豆沫菜,就着干椒子。未等这年轻人明白怎么回事,邹就对那年轻人说;“你靠近我一点,我跟你说怎么去对付你爷(当地人称父亲喊爷)。”年轻人当然不知道邹的葫芦装得什么药,他当时头戴苇笠,穿着单薄,刚一靠近邹的炕头,却被邹猛然朝着他的膀子狠狠地咬了一口,年轻人苇笠随之掉地,一块皮肉差点掉了下来。邹这时才说,状子就不用写了,你赶快去沂水官衙告你爷吧!”
年轻人强忍剧痛还是站在那里。他哪能知道这样就可以去告自己的爷?邹这时教他说:“你到官府后就这样说:我让俺爷生气了,俺爷恨我,就对着我的膀子猛咬了一口,因为他年纪大了,猛然碰掉了两颗门牙。”年轻人听罢,才顿时明白了邹的用意所在。
来到官府,年轻人果然看到他爷已经先来一步。于是未等官员问话,就把邹教给他的那些话,结结巴巴地对官员说了。官员一看年轻人膀子上的伤口还留着牙印,鲜血未干,顿时觉得其父太霸道。于是命衙役先给其父20大板,退堂而去。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