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俩回家的路上,爷问儿子:“这个办法是谁给你想的?”儿子说:“是朱孟村的那个邹名海出的。”
“这个鬼孙,他不仅咬伤了你的膀子,还让老夫白白挨了20大板,不行,咱爷俩回官府告他去。”
爷俩毕竟是爷俩。经老爷子这么一说,儿子也觉得应该去告邹这个鬼孙。于是爷俩半路回府,一起去告邹名海。
其实,邹早就料到要出这场戏。就在他们爷俩来官府不久,他也前后脚的跟了过来。只是躲在官府门外,没有被这爷俩发现罢了,但整个断案结果却在他的意料之中。
不一会儿,这爷俩就回到了官府。当他们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给官员听时,官员被气得大发雷霆:“这个邹名海,竟然想出这样的臊点子,来戏弄官府!”说罢就命衙役立即赴朱孟村将邹名海拿来是问。
可就在这时,邹名海却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并一口咬定:此事与我无关。
官员发现邹名海不请自到,顿时觉得此事一定与他有关。
“大胆的邹名海,你竟然想出这样的臊点子,扰乱官府断案,现在有证人都在,你还敢说与你无关?再不如实招来,就给我棒棍伺候,狠狠地打。”
但这时的邹名海仍然面不改色心不跳。不仅不承认自己的所为,反而问官员有何证据?
官员这时只能让年轻人先说话,但当听完事情的经过之后,却把这年轻人狠狠地训了一顿。“你这年轻人也敢胡说八道,大热天的哪有人这样穿戴的,哪有揣着火烘子,吃着豆沫菜,就着干椒子坐在炕头上的?”
说到这里,官员不但没有向邹名海问罪,反而又命衙役将年轻人打了20大板。
可怜的这父子就因为爷俩打仗,各挨了20大板的皮肉之苦。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不再细述。
颜在燕家庄就以除暴安良、杀富济贫、专打抱不平而威振四方。对于邹名海的刁蛮也是早有耳闻。现在就住在了邹名海的跟前,岂能坐视不管?正直的性格决定了颜一定要为一方百姓出这口恶气。
可用什么方法去修理这个老奸巨滑的邹名海呢?颜一番寻思,终于有了办法。
有一天,颜在家设了宴席,让两个儿子去请邹名海来喝酒。但邹名海生性多疑,却说自己有事在身,不能赴约。以后又请了多次,邹始终找借口一直不去。
后来,邹竟然派人来请颜到他家喝酒。颜却毫不推辞,而且每请必去。
转眼间到了年三十这天,颜在家摆了酒席,让二个儿子再去请邹名海来赴宴。这一次,邹名海总算放松了警惕。“大年三十,去他家不会有什么事的。”邹慢搭慢耸地来到了颜家。
颜见邹名海终于钻进他的口袋,心中窃喜。“你这鬼孙,看我今天怎么收拾你。”但颜还是表现的客客气气,不仅把邹名海让到上座,还不住地给他斟酒、夹菜,并不动声色的问安道好。
酒已过三巡,颜见时机到了。这时他喊两个身高马大的儿子:“把邹名海这个鬼孙给我绑起来!”邹看事不妙,急忙起身要走。但这时颜的两个二子早已来到他跟前。说时迟,那时快。只见颜的两个儿子手脚麻利地将邹名海绑了个结实。
“把他给我卷进苇箔里!”邹名海耷拉着脑袋,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威风。
“把东屋的那口铡给我抬出来,铡了他再说!”邹听到要铡了他,顿时开始反抗:“你就不怕吃官司偿命?”
“你这个鬼孙死到临头还敢嘴硬,这场官司我打定了。”颜没有一点不杀他的意思。说罢就让两个儿子把邹名海放进铡口,此时颜的两个儿子也拉开了准备开铡的架势。
邹名海眼看小命难保,顿时吓得尿了裤子,不断地喊着:“饶命、饶命。”
颜问邹名海:“你以后还敢两头架案吗?”
“不敢了,再也不敢了,你是俺亲爷,俺以后听你的还不行吗?”
颜见邹名海真得有悔改之意,最终还是饶了他一条性命。
治住了邹名海,当地百姓拍手称快。再以后邹名海真的再没敢做架案一事。可后来还是被官府抄家,没收了他邹家的田地。在朱孟村有村民至今还种着邹家的那些地,俗称邹家官地,简称官地。
颜从此名声大振,在沂水县无人不知他为人仗义,为民除害。据传他后来被民众推举为朱孟社社长、铜桥社社长。
雍正六年夏,颜亡故。若干年后,颜的六个妻子先后亡故,均葬至朱孟岭西的潘家老沟。其二子潘印、潘绍与众亲一起将六妻与颜合葬。潘家老沟的“七口棺”便由此而得名。
颜之二子潘印、潘绍后来生了六个儿子。按当地流传的风俗,下辈人亡故后应该葬在先父母的墓地里,但不知何因,潘印、潘绍并没有葬在其父颜的墓地,而是葬在了朱孟村的东南角离村2公里多的地方,但若从方向上看,颜之墓在西北部,颜之二子墓在东南部,虽相距甚远,但成一条直线。更让人不能理解的是,像潘印、潘绍这样上辈乃权贵之人的人,按常规来说,墓前应该立块墓碑才是,但却只有两座坟墓,至今尚存。
颜之后代,颇为兴旺。现在的朱孟村共有263户人家,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为潘姓。从现存的一张潘氏家谱图上看,颜祖“希”辈为第八世,现已传至“印(绍)、廷、士、时、德(怀)、永、景、玉、明(希)、淑、振第19世。
但令潘姓后人感到遗憾的是,颜之二子潘印、潘绍均没有墓碑作证,故其后代名字也无法考证。但有几种说法一直流传至今,也十分可信。一种说法是,潘印、潘绍的后代除一支留在了朱蒙村繁衍生息外,另一支又回到了沂水的燕家庄;另一种说法是,潘印、潘绍的后代一支去了南方的广东,另一支去了湖北的襄樊。再以后,至于后后人去到哪里不得而知。
前几年时,台湾有一潘氏宗亲曾来信给沂南县县志部门寻根问祖,最近几年,也不断有山东部分地区和香港、广东、湖北、河南、云南、广西、河北的潘氏宗亲通过不同方式打听宗亲情况。
“这个鬼孙,他不仅咬伤了你的膀子,还让老夫白白挨了20大板,不行,咱爷俩回官府告他去。”
爷俩毕竟是爷俩。经老爷子这么一说,儿子也觉得应该去告邹这个鬼孙。于是爷俩半路回府,一起去告邹名海。
其实,邹早就料到要出这场戏。就在他们爷俩来官府不久,他也前后脚的跟了过来。只是躲在官府门外,没有被这爷俩发现罢了,但整个断案结果却在他的意料之中。
不一会儿,这爷俩就回到了官府。当他们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给官员听时,官员被气得大发雷霆:“这个邹名海,竟然想出这样的臊点子,来戏弄官府!”说罢就命衙役立即赴朱孟村将邹名海拿来是问。
可就在这时,邹名海却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并一口咬定:此事与我无关。
官员发现邹名海不请自到,顿时觉得此事一定与他有关。
“大胆的邹名海,你竟然想出这样的臊点子,扰乱官府断案,现在有证人都在,你还敢说与你无关?再不如实招来,就给我棒棍伺候,狠狠地打。”
但这时的邹名海仍然面不改色心不跳。不仅不承认自己的所为,反而问官员有何证据?
官员这时只能让年轻人先说话,但当听完事情的经过之后,却把这年轻人狠狠地训了一顿。“你这年轻人也敢胡说八道,大热天的哪有人这样穿戴的,哪有揣着火烘子,吃着豆沫菜,就着干椒子坐在炕头上的?”
说到这里,官员不但没有向邹名海问罪,反而又命衙役将年轻人打了20大板。
可怜的这父子就因为爷俩打仗,各挨了20大板的皮肉之苦。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不再细述。
颜在燕家庄就以除暴安良、杀富济贫、专打抱不平而威振四方。对于邹名海的刁蛮也是早有耳闻。现在就住在了邹名海的跟前,岂能坐视不管?正直的性格决定了颜一定要为一方百姓出这口恶气。
可用什么方法去修理这个老奸巨滑的邹名海呢?颜一番寻思,终于有了办法。
有一天,颜在家设了宴席,让两个儿子去请邹名海来喝酒。但邹名海生性多疑,却说自己有事在身,不能赴约。以后又请了多次,邹始终找借口一直不去。
后来,邹竟然派人来请颜到他家喝酒。颜却毫不推辞,而且每请必去。
转眼间到了年三十这天,颜在家摆了酒席,让二个儿子再去请邹名海来赴宴。这一次,邹名海总算放松了警惕。“大年三十,去他家不会有什么事的。”邹慢搭慢耸地来到了颜家。
颜见邹名海终于钻进他的口袋,心中窃喜。“你这鬼孙,看我今天怎么收拾你。”但颜还是表现的客客气气,不仅把邹名海让到上座,还不住地给他斟酒、夹菜,并不动声色的问安道好。
酒已过三巡,颜见时机到了。这时他喊两个身高马大的儿子:“把邹名海这个鬼孙给我绑起来!”邹看事不妙,急忙起身要走。但这时颜的两个二子早已来到他跟前。说时迟,那时快。只见颜的两个儿子手脚麻利地将邹名海绑了个结实。
“把他给我卷进苇箔里!”邹名海耷拉着脑袋,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威风。
“把东屋的那口铡给我抬出来,铡了他再说!”邹听到要铡了他,顿时开始反抗:“你就不怕吃官司偿命?”
“你这个鬼孙死到临头还敢嘴硬,这场官司我打定了。”颜没有一点不杀他的意思。说罢就让两个儿子把邹名海放进铡口,此时颜的两个儿子也拉开了准备开铡的架势。
邹名海眼看小命难保,顿时吓得尿了裤子,不断地喊着:“饶命、饶命。”
颜问邹名海:“你以后还敢两头架案吗?”
“不敢了,再也不敢了,你是俺亲爷,俺以后听你的还不行吗?”
颜见邹名海真得有悔改之意,最终还是饶了他一条性命。
治住了邹名海,当地百姓拍手称快。再以后邹名海真的再没敢做架案一事。可后来还是被官府抄家,没收了他邹家的田地。在朱孟村有村民至今还种着邹家的那些地,俗称邹家官地,简称官地。
颜从此名声大振,在沂水县无人不知他为人仗义,为民除害。据传他后来被民众推举为朱孟社社长、铜桥社社长。
雍正六年夏,颜亡故。若干年后,颜的六个妻子先后亡故,均葬至朱孟岭西的潘家老沟。其二子潘印、潘绍与众亲一起将六妻与颜合葬。潘家老沟的“七口棺”便由此而得名。
颜之二子潘印、潘绍后来生了六个儿子。按当地流传的风俗,下辈人亡故后应该葬在先父母的墓地里,但不知何因,潘印、潘绍并没有葬在其父颜的墓地,而是葬在了朱孟村的东南角离村2公里多的地方,但若从方向上看,颜之墓在西北部,颜之二子墓在东南部,虽相距甚远,但成一条直线。更让人不能理解的是,像潘印、潘绍这样上辈乃权贵之人的人,按常规来说,墓前应该立块墓碑才是,但却只有两座坟墓,至今尚存。
颜之后代,颇为兴旺。现在的朱孟村共有263户人家,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为潘姓。从现存的一张潘氏家谱图上看,颜祖“希”辈为第八世,现已传至“印(绍)、廷、士、时、德(怀)、永、景、玉、明(希)、淑、振第19世。
但令潘姓后人感到遗憾的是,颜之二子潘印、潘绍均没有墓碑作证,故其后代名字也无法考证。但有几种说法一直流传至今,也十分可信。一种说法是,潘印、潘绍的后代除一支留在了朱蒙村繁衍生息外,另一支又回到了沂水的燕家庄;另一种说法是,潘印、潘绍的后代一支去了南方的广东,另一支去了湖北的襄樊。再以后,至于后后人去到哪里不得而知。
前几年时,台湾有一潘氏宗亲曾来信给沂南县县志部门寻根问祖,最近几年,也不断有山东部分地区和香港、广东、湖北、河南、云南、广西、河北的潘氏宗亲通过不同方式打听宗亲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