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史国强
宋初年,战争连绵不断,从陈桥兵变,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皇袍加身,登基为帝开始,到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前后共历44年。应当指出,这个阶段的战争和五代时期的军阀混战有着本质的区别,北宋初年的战争是由战乱走向统一的战争,是五代军阀割据逐步结束,国内日趋统一的重要历史时期。“北宋战争大分之,可为统一国内之战,与抗辽金及伐西夏之战① ”。北宋初年的战争正是统一国内之战的整个阶段和抗辽战争的发端。说到这个阶段的历史,不可回避地要涉及北宋开国名将潘美。因为潘美是陈桥兵变、赵匡胤登基大事件的重要参与者,又是宋初国内统一战争的主要统帅,平南汉,灭南唐,降吴越,征北汉以及著名的雍熙北伐等战役,潘美都是兵马大元帅。诚然,潘美并不是常胜将军,也曾由于指挥不当而致使军队败北,他的一生荣辱也由于这个时期的功过是非而凸显出来,引为千古评话。
一、潘美的历史功绩
潘美,字仲询。一名潘仁美。北宋大名(今河北省魏县边马乡)人。生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卒于宋太宗谆化二年(991年),享年67岁。历任泰州团练使、潭州防御使、宣徽北院使、南院使、检校太师、同平章事(宰相)等职。在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多次任职兵马都督大元帅,因军功授封为代国公、韩国公等,死后赠中书令,谥号“武惠”,配飨太宗庙庭,厚葬于巩义宋陵,永陪大宋开国皇帝,得到了至高无上的荣誉。历史学家冯君实先生说:“平心而论,潘美一生的战功要比杨业大得多,宋朝廷实际将他看作是大忠臣②。”
说到潘美,人们自然联想到戏剧舞台上那个类似曹操的白脸奸雄,世代与杨家为仇的权臣。其实,历史上的潘美并不是戏剧、小说中描写的那个勾结北辽、陷害忠良、只会弄权、不会打仗的奸贼,而是一位骁勇善战,有勇有谋的军事家,是为维护大宋江山统一,抵御外来侵犯立有汗马功劳的著名军事将领。
潘美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其父潘璘是常山戍军的低级军官。潘美从小受其家庭熏染,酷爱研习历代兵书,有机谋勇略,《宋史》上说他“少倜傥”,面对局势混乱,他发感慨说:“大丈夫不以此时立功名,取富贵,碌碌与万物共尽,可羞也。”起初,潘美仅仅是大名府的一个典谒,即做通报传达工作的门童之类,但他十分崇拜柴荣,认为柴荣是文武全才,有统领天下的才能。当柴荣任开封府尹时,潘美即在其帐下任职。后来随柴荣参加高平大战,潘美以军功授西上阁门副使,深得当时任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的赏识。柴荣英年早逝,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谎称“黄袍加身”,但他心里担心京城不服,出现动乱,即派心腹大将先进京安定局势,“先遣楚昭辅慰安家人,又遣客省使潘美见执政喻意。③”由此可见,潘美与宋太祖赵匡胤的关系绝非一般的君臣关系。
赵匡胤当上皇帝以后,保义节度使袁彦心中不服,“闻宋篡周,日夜缮甲治兵”。宋太祖担心兵变,又派潘美前去监军,并指示潘美,必要时可杀掉袁彦。“美单骑入城,谕令朝觐,彦即治装上道。”宋太祖大喜过望,说“潘美不杀袁彦,能令来觐,成我志矣④”潘美自此以有胆略,善安抚异军驰名,他不仅作战果敢有谋,而且有辩材,文武兼备。
潘美善于因地制宜,巧出奇兵打攻坚战。开宝三年(970年),他率军征伐南汉,连克富、贺、昭、桂、连等十余州 ,占领了广州的北门锁钥韶州。次年二月,南汉王刘鋹率大军十五万与潘美战于栅头。潘美见南汉以竹木为寨,就仔细观察了地形,说:“彼编竹木为栅,若攻之以火,彼必溃乱。因以锐师夾击之,万全策也⑤。”于是,他派兵携带火具,夜间偷袭,放火烧坏了南汉军的栅寨,攻入大营,使南汉军乱了阵脚。潘美又亲率大军掩杀,一直攻入广州,俘获刘鋹,南汉全军覆没,南汉王朝自此灭亡,结束了南疆数十年的分裂局面。潘美还亲知广州,并兼任市舶使,管理新开辟地方,使当地很快安定下来。
潘美南杀北战,身为将帅都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很受将士们的拥戴。开宝七年(974年)十月,广州一带刚刚安定下来,潘美又奉命征讨南唐。大军行至淮河,为水所阻。当时舟楫未备,绕道架桥就会贻误战机。潘对将士们说:“美受诏提骁军数万人,期于必胜,岂阻此一衣带水而不经渡乎?⑥”遂不顾初冬水寒,带头跳水涉河。将士们一见主帅身先士卒,都随之泅水过河。南唐军万没想到宋军来得如此突然,狙不及防,被打得溃不成军。宋军乘胜追杀,不久,攻克金陵,南唐王朝复灭,有名的花间词人南唐后主李煜也成了俘虏。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潘美率师伐北汉,当时的北汉都城在太原,北汉王刘继元派大将杨业与之对垒,大小数十战,北汉兵屡败。但太原城固若金汤,攻难守易,潘美等围城四个多月,刘继元和杨业投降,北宋王朝实现了全国统一。
在统一北宋江山的历次战争中,几乎每次都少不了潘美。有的大将功劳卓著,赵匡胤担心功高震主,用杯酒释兵权的手段解除了不少开国将帅的职权,唯独剩下了潘美,不仅没有解其兵柄,还十分重用,这在北宋初年的历史上是极少见的。这其中可以窥见潘美为人之一斑,或可说明潘美在朝廷的地位几乎是不可动摇的。
但是,潘美并非常胜将军。雍熙北伐打了败仗,失去了骁将杨业,虽然他不负主要责任,但还是被削官三级,改任文官,但几个月后即恢复原职,并且加同平章事,就是代行宰相之职。时间不长,他便病死了,追赠为中书令,赐与谥号,厚葬于宋陵。
潘美一生戎马倥偬,战功卓著。中国历史上的学者都把他当作忠臣名将来对待。明朝著名学者黄道周编著《广名将传》,精选了中国历史上从西周的姜子牙到明朝的戚继光、俞大猷共170位名将,其中北宋名将选择了12位,潘美排第四,而杨业却没有被选上。黄道周在潘美传后又加了一段赞语,高度概括潘美的一生:“潘美丈夫,羞称碌碌。宋祖开基,美为力戮。袁彦谕归,峒蛮征伏。擒鋹送京,数万斩获。同下江南,其功更足。上征范阳,幽州以属。美善守之,屯兵积粟。再破辽兵,徙民入腹。不意辽兵,突攻陈谷。杨业战亡,降秩削禄。试问功名,是荣是辱?⑦”
宋初年,战争连绵不断,从陈桥兵变,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皇袍加身,登基为帝开始,到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前后共历44年。应当指出,这个阶段的战争和五代时期的军阀混战有着本质的区别,北宋初年的战争是由战乱走向统一的战争,是五代军阀割据逐步结束,国内日趋统一的重要历史时期。“北宋战争大分之,可为统一国内之战,与抗辽金及伐西夏之战① ”。北宋初年的战争正是统一国内之战的整个阶段和抗辽战争的发端。说到这个阶段的历史,不可回避地要涉及北宋开国名将潘美。因为潘美是陈桥兵变、赵匡胤登基大事件的重要参与者,又是宋初国内统一战争的主要统帅,平南汉,灭南唐,降吴越,征北汉以及著名的雍熙北伐等战役,潘美都是兵马大元帅。诚然,潘美并不是常胜将军,也曾由于指挥不当而致使军队败北,他的一生荣辱也由于这个时期的功过是非而凸显出来,引为千古评话。
一、潘美的历史功绩
潘美,字仲询。一名潘仁美。北宋大名(今河北省魏县边马乡)人。生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卒于宋太宗谆化二年(991年),享年67岁。历任泰州团练使、潭州防御使、宣徽北院使、南院使、检校太师、同平章事(宰相)等职。在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多次任职兵马都督大元帅,因军功授封为代国公、韩国公等,死后赠中书令,谥号“武惠”,配飨太宗庙庭,厚葬于巩义宋陵,永陪大宋开国皇帝,得到了至高无上的荣誉。历史学家冯君实先生说:“平心而论,潘美一生的战功要比杨业大得多,宋朝廷实际将他看作是大忠臣②。”
说到潘美,人们自然联想到戏剧舞台上那个类似曹操的白脸奸雄,世代与杨家为仇的权臣。其实,历史上的潘美并不是戏剧、小说中描写的那个勾结北辽、陷害忠良、只会弄权、不会打仗的奸贼,而是一位骁勇善战,有勇有谋的军事家,是为维护大宋江山统一,抵御外来侵犯立有汗马功劳的著名军事将领。
潘美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其父潘璘是常山戍军的低级军官。潘美从小受其家庭熏染,酷爱研习历代兵书,有机谋勇略,《宋史》上说他“少倜傥”,面对局势混乱,他发感慨说:“大丈夫不以此时立功名,取富贵,碌碌与万物共尽,可羞也。”起初,潘美仅仅是大名府的一个典谒,即做通报传达工作的门童之类,但他十分崇拜柴荣,认为柴荣是文武全才,有统领天下的才能。当柴荣任开封府尹时,潘美即在其帐下任职。后来随柴荣参加高平大战,潘美以军功授西上阁门副使,深得当时任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的赏识。柴荣英年早逝,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谎称“黄袍加身”,但他心里担心京城不服,出现动乱,即派心腹大将先进京安定局势,“先遣楚昭辅慰安家人,又遣客省使潘美见执政喻意。③”由此可见,潘美与宋太祖赵匡胤的关系绝非一般的君臣关系。
赵匡胤当上皇帝以后,保义节度使袁彦心中不服,“闻宋篡周,日夜缮甲治兵”。宋太祖担心兵变,又派潘美前去监军,并指示潘美,必要时可杀掉袁彦。“美单骑入城,谕令朝觐,彦即治装上道。”宋太祖大喜过望,说“潘美不杀袁彦,能令来觐,成我志矣④”潘美自此以有胆略,善安抚异军驰名,他不仅作战果敢有谋,而且有辩材,文武兼备。
潘美善于因地制宜,巧出奇兵打攻坚战。开宝三年(970年),他率军征伐南汉,连克富、贺、昭、桂、连等十余州 ,占领了广州的北门锁钥韶州。次年二月,南汉王刘鋹率大军十五万与潘美战于栅头。潘美见南汉以竹木为寨,就仔细观察了地形,说:“彼编竹木为栅,若攻之以火,彼必溃乱。因以锐师夾击之,万全策也⑤。”于是,他派兵携带火具,夜间偷袭,放火烧坏了南汉军的栅寨,攻入大营,使南汉军乱了阵脚。潘美又亲率大军掩杀,一直攻入广州,俘获刘鋹,南汉全军覆没,南汉王朝自此灭亡,结束了南疆数十年的分裂局面。潘美还亲知广州,并兼任市舶使,管理新开辟地方,使当地很快安定下来。
潘美南杀北战,身为将帅都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很受将士们的拥戴。开宝七年(974年)十月,广州一带刚刚安定下来,潘美又奉命征讨南唐。大军行至淮河,为水所阻。当时舟楫未备,绕道架桥就会贻误战机。潘对将士们说:“美受诏提骁军数万人,期于必胜,岂阻此一衣带水而不经渡乎?⑥”遂不顾初冬水寒,带头跳水涉河。将士们一见主帅身先士卒,都随之泅水过河。南唐军万没想到宋军来得如此突然,狙不及防,被打得溃不成军。宋军乘胜追杀,不久,攻克金陵,南唐王朝复灭,有名的花间词人南唐后主李煜也成了俘虏。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潘美率师伐北汉,当时的北汉都城在太原,北汉王刘继元派大将杨业与之对垒,大小数十战,北汉兵屡败。但太原城固若金汤,攻难守易,潘美等围城四个多月,刘继元和杨业投降,北宋王朝实现了全国统一。
在统一北宋江山的历次战争中,几乎每次都少不了潘美。有的大将功劳卓著,赵匡胤担心功高震主,用杯酒释兵权的手段解除了不少开国将帅的职权,唯独剩下了潘美,不仅没有解其兵柄,还十分重用,这在北宋初年的历史上是极少见的。这其中可以窥见潘美为人之一斑,或可说明潘美在朝廷的地位几乎是不可动摇的。
但是,潘美并非常胜将军。雍熙北伐打了败仗,失去了骁将杨业,虽然他不负主要责任,但还是被削官三级,改任文官,但几个月后即恢复原职,并且加同平章事,就是代行宰相之职。时间不长,他便病死了,追赠为中书令,赐与谥号,厚葬于宋陵。
潘美一生戎马倥偬,战功卓著。中国历史上的学者都把他当作忠臣名将来对待。明朝著名学者黄道周编著《广名将传》,精选了中国历史上从西周的姜子牙到明朝的戚继光、俞大猷共170位名将,其中北宋名将选择了12位,潘美排第四,而杨业却没有被选上。黄道周在潘美传后又加了一段赞语,高度概括潘美的一生:“潘美丈夫,羞称碌碌。宋祖开基,美为力戮。袁彦谕归,峒蛮征伏。擒鋹送京,数万斩获。同下江南,其功更足。上征范阳,幽州以属。美善守之,屯兵积粟。再破辽兵,徙民入腹。不意辽兵,突攻陈谷。杨业战亡,降秩削禄。试问功名,是荣是辱?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