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将——潘美 考 论 2

作者: pungin@sina.com 发表于: 2010-04-12 20:55 查看: 397 回复: 1
pungin@sina.com
pungin@sina.com
楼主
2010-04-12 20:55
二、潘美的思想性格分析在北宋初期,潘美的显赫军功是有口皆碑的,他治军有方,使“北方以宁”。他手握兵权,却令朝廷十分放心,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大批开国将帅的兵权,唯独剩下一个潘美。如此等等,不得不让人思索其中的奥秘,分析潘美其人的思想性格和为人处事的方略。
纵观潘美的一生都与军事和战争分不开。他首先是有勇有谋,反应机敏,并且善于作人的思想工作,胆大心细,遇事不慌不忙,沉静有识,有惊人的洞察力和说客的才能。起初,正当后汉兴盛之际,而他却对他的同乡王密说:“汉代将终,凶臣肆虐,四海有改卜之兆。⑧”随即他就投奔了他认为可以拥有天下的柴荣。果然,很快后汉便灭亡了,郭威当了皇帝,建立了后周。三年后,郭威病死,柴荣便登基为帝,是为周世宗。周世宗柴荣是邢台人,他是五代时期最英明的君主,比起前几代的统治者,显然要高明得多。⑨但他英年早逝,只活了三十九岁,便一病不起,撒手去了。潘美在跟随柴荣高平大战时,与赵匡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赵匡胤黄袍加身后,第一个被派到京城传达信息安抚后周朝臣的就是潘美。赵匡胤进京登基后,陕帅袁彦不服,操兵欲反,又是潘美一人单骑赴袁彦营中,讲明形势,劝袁彦归服,结果很合赵匡胤的心意。所以《宋史》说:“潘美素厚太祖,信任于得位之初。”由上述可知潘美是北宋的开国功臣,且凭三寸不烂之舌平息了两次可能发生的动乱。他思想敏捷,胆大心细,又善于作思想工作的性格和能力可见一斑。
潘美还为人坦诚,直言敢说。征讨南唐时,曹彬为总帅,潘美为副帅。出师之前,宋太祖对曹彬说:“等到灭了南唐,就叫你任宰相。”到消灭南唐后,潘美向曹彬祝贺即将为相。曹彬说:“太原未平,不会的”。等到还京献俘,皇上又对曹彬说:“本来想叫你任宰相,但太原未平,先稍等一下吧”。潘美看着曹彬笑。皇帝问笑什么?潘美如实回答,皇上也大笑起来。此可见潘美之直⑩。
还有一次,开宝八年(975年)潘美又和曹彬一同攻打太原,眼看就要打下来了,不想曹彬却命令撤军。潘美大惑不解,要一举攻下太原消灭北汉,统一天下。曹彬极力拉潘美撤了军。当时,赵宋王朝对功勋卓著的武将们十分不放心,“怀黄袍加身之疑,以痛折武夫”,生怕“陈桥事变”的旧戏重演。此前,宋太宗曾御驾亲征太原,没有攻克。如今潘曹二人一举拿下太原,皇上的面子怎么摆?况且这是统一天下最后一仗了,曹彬要把面子留给皇上,而潘美却没有曹彬那么圆滑,他为人老诚,并不是小说戏剧中所说的奸诈凶狠、居心叵测。
潘美心地慈善,知恩图报,不像小说戏剧中说他心狠手辣,不近人情。明王巩《随手杂录》记载,赵匡胤登基之初带几个心腹,进入后周宫中,恰遇一个嫔妃抱一个小孩躲闪不及被他发现,经讯问知是周世宗柴荣的小儿子。当时潘美与范质、赵普都在场,宋太祖问如何处置。赵普等都说“杀掉”,潘美却不表示态度。宋太祖问潘美,潘美说:“臣与陛下北面事世宗,劝陛下杀之,即负世宗,劝陛下不杀,则陛下必致疑。”宋太祖便把这个小孩送给了潘美作侄儿,潘美一直把他养大成人。
在潘美的一生中,采用各种方法保护和拯救了不少后周朝臣的后代,所以历史上有人评潘美说:“以善词全人之后,良足多者?”
潘美还处事小心谨慎,忠于赵宋王朝,鉴于当时朝廷多疑的状况,他极力不使皇上怀疑自己。每次挂帅出征或外任,他都不带妻儿,只带小妾。一旦妾生儿女,立即遣送入京或送回老家抚养,并报奏朝廷知道,使皇上对他放心,《宋史·潘美传》称他“仁恕清慎,能保功名,守法度”。
高坡
#2
2010-04-13 09:46
从目前的资料上看,开宝八年潘美、曹彬仍在征南唐,并没有攻打太原。"开宝八年(975年)潘美又和曹彬一同攻打太原,眼看就要打下来了,不想曹彬却命令撤军"只是传说,不是事实。这件事只能证明潘美的直爽。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