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潘杨两家结怨探因
多少年来,潘杨两家结怨甚深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实在是戏剧渲染惹下的祸根。《人民日报》曾经报道过一个消息,说山西北部某地潘杨两家从来就是世仇,两姓之间绝不许通婚,直至全国解放后才得到和解。至今宋都开封龙亭前还有两个湖,一个叫潘家湖,一个叫杨家湖,传说一个湖水浑浊不清,一个湖水清彻见底。其实两个湖的水质是一样的,甚至潘家湖的景色还比杨家湖美了不少呢?
探索潘杨两家结怨的原因,当然主要是因为陈家谷杨业之死,潘美被削官三级的历史事件,但这其中也有它的前因后果。
从现象上看,潘美是北宋的开国功臣,杨业是对北宋战败投降过来的人。当时,北宋朝廷对投降俘获的将领君主,一般都采取暗杀或秘密处死,为的是以绝后患,这在史书中记载太多了。为什么唯独留下了杨业。按《宋史·杨业传》,“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 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这里阴差阳错的是,皇帝任用杨业,总叫他和潘美在一起,以潘美为主帅,以杨业为大将,这在客观上不能不促使二人日久生隙。事情还得从征太原说起。
北宋王朝接连消灭南汉、南唐、吴越等国后,北方只剩下一个北汉小朝廷,占据太原与北宋对峙。北汉王刘继元依靠大将杨业,高垒深壑抗击宋军。宋太宗决心拿下最后一个堡垒,进而统一天下,就派潘美攻打太原。太原久攻不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四月,宋太宗御驾亲征,兵临太原城下。五月初一,攻打太原城西南角,俘获北汉大臣范超,并斩首示众。初三日攻太原城西北角,第二天,北汉骑兵元帅郭万超投降。初五日,宋军发起总攻,太原城被突破。当晚,北汉王刘继元投降,次日举行受降仪式,北汉小朝廷宣告灭亡。
但是,太原城的战斗尚未全部结束,北汉大将杨业仍在坚守太原一角与宋军顽抗。潘美曾随宋太祖攻打太原,被杨业一箭射伤,险些丢了性命。此时北汉王已经投降,而杨业却仍在抵抗,包括潘美在内的不少宋将都主张硬攻,待捉住杨业后碎尸万段。这大约就是潘杨结怨之始。
杨业投降北宋以后,一直在潘美麾下作战。杨业不识字,但作战勇敢,辽兵称他“杨无敌”,不少宋将都嫉妒杨业,这在史书上能找到依据。《宋史·杨业传》载:“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既然“主将戍边者多忌之”,就不会是潘美一人,也可能其中包括潘美。至于有人告状,向皇上说杨业的坏话,其中有无潘美,就无从考证了。皇帝看了信件,不作批复,直接封起来交给杨业,这种做法,实际是在玩弄权术,虽然能取得杨业忠心,但却离间了杨业和宋将的关系。这其中如果有潘美的话岂不更糟糕,潘杨的矛盾更会日趋深重。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宋太宗故意玩的手腕,使将帅相互制约和监督,以利于中央集权的统一管理。因此我们推测,本来就有瓜葛的潘杨两家,很可能因此积怨越来越深。
杨业和宋朝将领的矛盾终于在雍熙北伐时达到了极限。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发动二次北伐辽国。宋军兵分三路,东路军由曹彬率领出雄州(今河北省雄县),西路军由潘美率领出雁门关,中路军由田重进率领出飞狐口。西路军力量最大,潘美为帅,杨业为副,朝廷还派来王侁和刘文裕两个监军。西路军出雁门,一路北伐,接连打下云、应、寰、朔等州,进军桑干河。正当此时,东路军曹彬因为粮草接济不上,大败于岐沟关,辽兵掩杀过来,宋军东路军仓惶败走,城池又被夺了过去。朝廷命西路军撤回代州,并把新打下来的四个州的老百姓迁到关内来。
大军行到陈家谷口(今山西省朔县南),杨业提出避开辽兵锋芒,采用四面侧应,分散辽兵力量的作战方案。潘美也同意这个意见,但是监军王侁却要杨业主动出击,并威胁杨业说:“君素号杨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副将刘文裕也极力附合王侁,以话激杨业。这个“得非有他志”,是宋朝将帅闻之色变的罪名。潘美虽为主帅,但当时朝廷为了防止各路军主帅异动,都派有心腹大臣做监军,他也不敢多言。监军的权势是很大的,潘美也没有好办法。杨业只得流泪与潘美道别,带兵杀入陈家谷。
这里附带说一下王侁和刘文裕。王侁,字秘权,开封浚仪人,多次替皇上西行巡视,很得宋太宗信任,“太平兴国初,数往来西边,多奏便宜,上多听用。”而刘文裕则是皇亲国戚,宋太宗的奶奶简穆皇后是刘文裕父亲的亲姑姑。这样两个人前来监军,就是潘美也怕他们几分。
潘美在陈家谷口设伏兵坚持了三个多时辰,但“强戾而乏温克”的王侁与刘文裕见杨业久战不出,私自下令撤退,“美不能制,乃缘灰河西南行二十里”,致使杨业孤军无援,受伤被俘,绝食而死。这次“一败可怜非战罪”,原因并不是将士怯懦和作战不力,完全是由于监军王侁的专横和指挥失误所致,刘文裕起到了为虎作伥的作用。诚然,潘美作为主帅,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王侁削职除名,配隶金州。刘文裕消籍配隶登州。潘美降官三级,为检校太保。
对于陈家谷之战,作为主帅的潘美的错误是很明显的。杨业临行前请求潘美在陈家谷口设伏兵接应,“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潘美虽然在谷口设了伏兵,但未坚持到杨业作战出来,使杨业失去了最后的突围机会,结果兵败被俘而死。如果潘美拼死率军去救杨业,或者又是另一种结局。对于杨业之死,潘美有很大责任。就整个战局来评论由胜转败,曹彬应负主要责任,所以当时有人提出要斩曹彬。皇上念他过去的功劳,给予贬官处分。陈家谷口兵败,主要责任在王侁。《宋史》对这一段记载很有分寸,说“侁性刚愎,以语激杨业,业因力战陷于阵,侁坐除名,配隶金州。”对潘美则记“战于陈家谷口不利,骁将杨业死亡,美坐削秩三等。”可见潘美的罪名只是战斗不利,对他和王侁的处理轻重也截然不同。宋王朝对这次作战失利的认识,在《宋史·外戚刘文裕传》中说得很清楚,记载刘文裕“从潘美北征,坐陷失骁将杨业,消籍配隶登州……岁余,上知业之陷由王侁,召文裕还……”
由上述可知,宋太宗皇帝实际把杨业之死的主要责任归咎于王侁。
=====================
作者简介
史国强,
男,1962年生于山东聊城。 1985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 199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第九届油画研修班,2008年—200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写意油画高级访问学者班。 现任聊城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油画学会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特邀委员,人民美术出版社艺术教育委员会特邀副主任。其油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美展并获奖以及发表于多种专业刊物。 并于2002年11月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举办个人画展,2003年3月赴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国立大学举办学术讲座和个人画展,多幅作品被瑞典、丹麦、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及上海《源》画廊所收藏。
[img=600,400]http://imgsrc.baidu.com/baike/pic/item/4e0b3ea4f08a79d89152ee7e.jpg[/img]
多少年来,潘杨两家结怨甚深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实在是戏剧渲染惹下的祸根。《人民日报》曾经报道过一个消息,说山西北部某地潘杨两家从来就是世仇,两姓之间绝不许通婚,直至全国解放后才得到和解。至今宋都开封龙亭前还有两个湖,一个叫潘家湖,一个叫杨家湖,传说一个湖水浑浊不清,一个湖水清彻见底。其实两个湖的水质是一样的,甚至潘家湖的景色还比杨家湖美了不少呢?
探索潘杨两家结怨的原因,当然主要是因为陈家谷杨业之死,潘美被削官三级的历史事件,但这其中也有它的前因后果。
从现象上看,潘美是北宋的开国功臣,杨业是对北宋战败投降过来的人。当时,北宋朝廷对投降俘获的将领君主,一般都采取暗杀或秘密处死,为的是以绝后患,这在史书中记载太多了。为什么唯独留下了杨业。按《宋史·杨业传》,“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 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这里阴差阳错的是,皇帝任用杨业,总叫他和潘美在一起,以潘美为主帅,以杨业为大将,这在客观上不能不促使二人日久生隙。事情还得从征太原说起。
北宋王朝接连消灭南汉、南唐、吴越等国后,北方只剩下一个北汉小朝廷,占据太原与北宋对峙。北汉王刘继元依靠大将杨业,高垒深壑抗击宋军。宋太宗决心拿下最后一个堡垒,进而统一天下,就派潘美攻打太原。太原久攻不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四月,宋太宗御驾亲征,兵临太原城下。五月初一,攻打太原城西南角,俘获北汉大臣范超,并斩首示众。初三日攻太原城西北角,第二天,北汉骑兵元帅郭万超投降。初五日,宋军发起总攻,太原城被突破。当晚,北汉王刘继元投降,次日举行受降仪式,北汉小朝廷宣告灭亡。
但是,太原城的战斗尚未全部结束,北汉大将杨业仍在坚守太原一角与宋军顽抗。潘美曾随宋太祖攻打太原,被杨业一箭射伤,险些丢了性命。此时北汉王已经投降,而杨业却仍在抵抗,包括潘美在内的不少宋将都主张硬攻,待捉住杨业后碎尸万段。这大约就是潘杨结怨之始。
杨业投降北宋以后,一直在潘美麾下作战。杨业不识字,但作战勇敢,辽兵称他“杨无敌”,不少宋将都嫉妒杨业,这在史书上能找到依据。《宋史·杨业传》载:“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既然“主将戍边者多忌之”,就不会是潘美一人,也可能其中包括潘美。至于有人告状,向皇上说杨业的坏话,其中有无潘美,就无从考证了。皇帝看了信件,不作批复,直接封起来交给杨业,这种做法,实际是在玩弄权术,虽然能取得杨业忠心,但却离间了杨业和宋将的关系。这其中如果有潘美的话岂不更糟糕,潘杨的矛盾更会日趋深重。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宋太宗故意玩的手腕,使将帅相互制约和监督,以利于中央集权的统一管理。因此我们推测,本来就有瓜葛的潘杨两家,很可能因此积怨越来越深。
杨业和宋朝将领的矛盾终于在雍熙北伐时达到了极限。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发动二次北伐辽国。宋军兵分三路,东路军由曹彬率领出雄州(今河北省雄县),西路军由潘美率领出雁门关,中路军由田重进率领出飞狐口。西路军力量最大,潘美为帅,杨业为副,朝廷还派来王侁和刘文裕两个监军。西路军出雁门,一路北伐,接连打下云、应、寰、朔等州,进军桑干河。正当此时,东路军曹彬因为粮草接济不上,大败于岐沟关,辽兵掩杀过来,宋军东路军仓惶败走,城池又被夺了过去。朝廷命西路军撤回代州,并把新打下来的四个州的老百姓迁到关内来。
大军行到陈家谷口(今山西省朔县南),杨业提出避开辽兵锋芒,采用四面侧应,分散辽兵力量的作战方案。潘美也同意这个意见,但是监军王侁却要杨业主动出击,并威胁杨业说:“君素号杨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副将刘文裕也极力附合王侁,以话激杨业。这个“得非有他志”,是宋朝将帅闻之色变的罪名。潘美虽为主帅,但当时朝廷为了防止各路军主帅异动,都派有心腹大臣做监军,他也不敢多言。监军的权势是很大的,潘美也没有好办法。杨业只得流泪与潘美道别,带兵杀入陈家谷。
这里附带说一下王侁和刘文裕。王侁,字秘权,开封浚仪人,多次替皇上西行巡视,很得宋太宗信任,“太平兴国初,数往来西边,多奏便宜,上多听用。”而刘文裕则是皇亲国戚,宋太宗的奶奶简穆皇后是刘文裕父亲的亲姑姑。这样两个人前来监军,就是潘美也怕他们几分。
潘美在陈家谷口设伏兵坚持了三个多时辰,但“强戾而乏温克”的王侁与刘文裕见杨业久战不出,私自下令撤退,“美不能制,乃缘灰河西南行二十里”,致使杨业孤军无援,受伤被俘,绝食而死。这次“一败可怜非战罪”,原因并不是将士怯懦和作战不力,完全是由于监军王侁的专横和指挥失误所致,刘文裕起到了为虎作伥的作用。诚然,潘美作为主帅,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王侁削职除名,配隶金州。刘文裕消籍配隶登州。潘美降官三级,为检校太保。
对于陈家谷之战,作为主帅的潘美的错误是很明显的。杨业临行前请求潘美在陈家谷口设伏兵接应,“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潘美虽然在谷口设了伏兵,但未坚持到杨业作战出来,使杨业失去了最后的突围机会,结果兵败被俘而死。如果潘美拼死率军去救杨业,或者又是另一种结局。对于杨业之死,潘美有很大责任。就整个战局来评论由胜转败,曹彬应负主要责任,所以当时有人提出要斩曹彬。皇上念他过去的功劳,给予贬官处分。陈家谷口兵败,主要责任在王侁。《宋史》对这一段记载很有分寸,说“侁性刚愎,以语激杨业,业因力战陷于阵,侁坐除名,配隶金州。”对潘美则记“战于陈家谷口不利,骁将杨业死亡,美坐削秩三等。”可见潘美的罪名只是战斗不利,对他和王侁的处理轻重也截然不同。宋王朝对这次作战失利的认识,在《宋史·外戚刘文裕传》中说得很清楚,记载刘文裕“从潘美北征,坐陷失骁将杨业,消籍配隶登州……岁余,上知业之陷由王侁,召文裕还……”
由上述可知,宋太宗皇帝实际把杨业之死的主要责任归咎于王侁。
=====================
作者简介
史国强,
男,1962年生于山东聊城。 1985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 199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第九届油画研修班,2008年—200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写意油画高级访问学者班。 现任聊城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油画学会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特邀委员,人民美术出版社艺术教育委员会特邀副主任。其油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美展并获奖以及发表于多种专业刊物。 并于2002年11月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举办个人画展,2003年3月赴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国立大学举办学术讲座和个人画展,多幅作品被瑞典、丹麦、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及上海《源》画廊所收藏。
[img=600,400]http://imgsrc.baidu.com/baike/pic/item/4e0b3ea4f08a79d89152ee7e.jpg[/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