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冤屈潘金莲(一)

作者: 中天 | 发布时间: 2010-04-24 10:00 | 查看: 747 | 回复: 8
回复列表 (9)
中天
中天
第 1 楼
发表于 2010-04-24 10:00

百年冤屈潘金莲

—清河县实地历史调查


( 潘建民 潘中天)


[size=10.5pt][/size]

潘,祖先赋予我们的姓氏。

千百年来潘氏子孙秉承着先辈们耕读传家,忠诚报国的光荣传统。在炎黄文化的长河中,书写着自己厚重忠贤的历史。

自西周季孙公挥戈鏖战牧野,历春秋楚相潘崇,西晋文豪潘岳,宋朝开国大将潘美,明代治河功臣潘季驯,大清史学修撰潘来。至共和国英雄汉年。三千年历史,代代不乏贤达志士。

潘,我们的姓。

爱她如同爱护我们的脸面和眼睛一样。不容任何人歪曲和诽谤,泼污涂垢!

然而却有被历史上的一些文人墨客恶意扭曲。

《水浒传》中的潘金莲就是被施耐庵完全歪曲了女性代表人物。

20091218日,中央电视台四套《走遍中国》栏目播出了武松兄弟与清河县的历史调查之后,世人对《水浒传》中人物的真实性,开始了重新的认识。

作为潘氏子孙,我们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于2010415日河南省潘氏宗亲会代表潘建民、潘中天、潘晨等一行驱车四百多公里,来到河北省清河县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和清河县政协领导及当地史学专家进行了座谈和交流,再一次证明了武植和潘金莲是被文学演绎严重歪曲了的历史人物。



一、访武植后人,明历史真相。

415日下午两点,建民一行四人来到清河县武松中路的武植祠堂。武氏祠被郁郁葱葱的小松柏环抱,给人一种历史真实难改,生命之树常青的象征.
武植的第24世孙武书常接待并介绍了有关武植的真实历史情况。

1、关于武大郎(武植)和潘金莲

清河县城东四公里武家那村,绿树红墙掩映之下,一座风格古朴的院落,

就是武植祠和武植古墓。在墓前修建碑楼,碑上写道:

 “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裔胄,后徙清河县孔宋庄(现名武家那)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依,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数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修葺墓室,清源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武植的第24世孙武书常介绍说:

1946年初武植墓被掘开时,发现楠木悬棺。根据出土的武植骨殖推算,其生前身高至少一米八以上,从根本上否定了施耐庵笔下的 “三寸丁,谷树皮”形象。

始迁祖武大郎一开始迁过来之后,就在我们邻村潘家的染坊里当学徒。他不怕吃苦,吃苦耐劳。白天学习染布的手艺,利用一早一晚的时间他习文练武。在习文练武和学徒过程中,他刻苦认真,比较用功,也比较灵活,所以这就得到了潘家老板的赏识,就把他们家的大家闺秀潘金莲许配给了武大郎。当然武大郎也不负众望,进京赶考,一举取得了进士的资格,才到了山东聊城地区的阳谷县做了县令。


由此,我们知道:

真实的武大郎并非《水浒传》里所编造的“三寸丁、谷树皮”。而是身高一米八的英俊青年。

真实的武大郎更不是卖炊饼的货郎。而是文武清廉阳谷知县。

《水浒传》仅仅是一部艺术作品,而并非是武大郎的真实形象。




我们一行专程拜访了清河县黄金庄的潘氏后人潘福顺,在潘福顺家里看到了珍藏七百多年的传世《潘氏家谱》中记载:始迁祖彦宾,明永乐戊子科乡试授直隶松江通判。可见当地潘氏家族在明初的确是一个大户人家,至于潘金莲是不是黄金庄的潘氏之后,潘氏家谱中没有记载(因为古时女子不入家谱)

待续......
中天
中天
第 2 楼
发表于 2010-04-24 10:03


1、 潘金莲的负面形象是如何形成的?

武植的昔日同窗黄堂名落孙山后,不幸家中又着了大火。便去找武植去借钱。他来到阳谷县一住半月,来的当天见了武植一面,便再也见不到了,因为武植一直忙于政务:兴修水利,让阳谷百姓赶上播种时节。黄堂以为武植是故意避而不见,不愿帮自己的忙,所便一气之下回了清河县。一路上,他为泄私愤,于路边道旁树上,墙上写了很多污蔑、诽谤武植的坏话,如“武大郎并非县令,而是一个卖烧饼”,“武大郎攀杠子——上下够不着。”等等。还画了很多讥讽武植形象的图画。

回到家中,只见一座新盖的房屋亮亮堂堂。黄堂一问妻子才知道,原来武植得知黄堂的遭遇后就派人送来银钱,并帮着盖好了房子。黄堂看到眼前景象懊悔不已,急忙赶回阳谷县,把他一路所写所画的东西全部涂抹掉。但为时已完,他所捏造、诽谤武大郎东西正好被施耐庵看到,并写进了他那部千古传诵的《水浒传》中,流传天下。

正是因为以上这个泄愤捏造,大家看到了《水浒传》中武大郎和他的妻子潘金莲的负面形象。

真实的潘金莲,是清河县黄金庄村人,与武家那相距不到两公里。黄金庄《潘氏家谱》记载,宋末就有潘氏居住,因为过去常年闹水灾,这里地势较高,从未受患,并且土壤肥沃,集市繁荣,堪称“宝地”,故名黄金庄。潘氏金莲并非是淫荡不羁、毒杀丈夫的淫妇,而是一位识文断字的名门淑媛,嫁给了家境贫寒的武植(当时武植还没有中进士),夫唱妇随,安居乐业,是一位典型的知书达理的贤妻良母。

3、关于武松
武松,只是《水浒传》中一个虚构的人物。真实历史上的武松,虽然和武大郎都是清河县孔宋庄人,却并不是武大郎的什么弟弟,因为武松是宋朝人,武大郎却是明朝人。而且武松比武大郎年龄大出270多岁,生活在不同朝代的两个男人,在《水浒传》里做了兄弟。可见这种文学对历史的歪曲是多么可笑!

作为清河县武家传人的武书常来说根本不承认武松是武大郎的弟弟,因为武氏家谱中根本没有记载。

《水浒传》中武松的蓝本取材自元末张士诚起义的部将卞元亨。武松景阳岗打虎的故事即是来自于卞元亨打虎的事迹。武松打虎是借用卞元亨打虎塑造而成的。我们可以从《临安县志》、《浙江通志》等史籍记载看到武松的历史原型。

据《临安县志》、《浙江通志》等史籍的记载,北宋时杭州知府中有一名提辖武松勇于为民除恶的侠义壮举。上述史籍中,武松原系浪迹江湖的卖艺人,“貌奇伟,尝使技于涌金门外”、“非盗也”。杭州知府高权见武松武艺高强,人才出众,遂邀请入府,让他充当都头。不久,因功被提为提辖,成为知府高权的心腹。后来高权因得罪权贵,被奸人诬谄而罢官。武松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赶出衙门。继任的新知府是太师蔡京的儿子蔡鋆,是个大奸臣。他倚仗其父的权势,在杭州任上虐政殃民,百姓怨声载道,人称蔡鋆为“蔡虎”。武松对这个奸臣恨之入骨,决心拼上性命也要为民除害。一日,他身藏利刃,隐匿在蔡府之前,在蔡鋆前呼后拥而来之际,冲上前向蔡鋆猛刺数刀,当即结果了他的性命。官兵蜂拥前来围攻武松,武松终因寡不敌众被官兵捕获。后惨遭重刑死于狱中。

当地“百姓深感其德,葬于杭州西泠桥畔”,如今西湖之滨尚有武松墓。

至于清河县流传武松的传说,仅仅是一种文化行为。武家后人武书常先生,从尊重历史的角度否认武松其人的真实性是有根据的。本人也查阅了清河县志,没有发现有关武松的历史记载。当今,文化可以作为一个产业来带动地方经济,这也许是武松文化盛行的原因了。

中天
中天
第 3 楼
发表于 2010-04-24 10:06


二、百年冤案谁之过?

武植,

一个一米八的壮汉被歪曲为一个侏儒;

一个获取功名的县令被歪曲为一个卖炊饼的货郎;

一 个没有弟弟的明朝之人被按排了一个宋朝的弟弟。

潘金莲,

一个知书达理的贤妻良母被歪曲为一个淫荡、杀夫的淫妇。

捏造、诽谤、毁人清白!武、潘两家蒙受百年奇冤。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施耐庵的后人,河北省广宗县文化馆副研究员,施胜辰先生为武植祠绘画了武大郎和潘金莲的画像,并题写了诗文。

武大郎画像的配诗为:

杜撰水浒施耐庵,武潘无端蒙沉冤。

施家文章施家画,贬褒迄今数百年。

累世因缘今终报,正容重塑展人间。

武氏祠堂断公案,施姓欠账施姓还。

潘金莲画像的配文是:

余曾敬绘武潘正传十六幅,端悬于武氏祠壁为其平反冤假错案,一白天下。然九泉武潘不恕吾族先人水浒传中泼污之过,故唆使小鬼得遍姿去,余今重塑武潘正容,还其本来面目。愿乞武潘在天之灵宽恕。

施氏焚香再拜。

施耐庵的后人在获知了历史的真相之后,代表先祖在武植祠堂焚香叩拜以表先人泼污之过。施胜辰在央视节目中说:施耐庵的《水浒传》,贬了人家武家和潘家数百年,施耐庵欠武家和潘家的债,我,施家的后人施胜辰来偿还。



三、结论

《水浒传》,就文学创作本身而言无疑是成功的,其价值和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也都举足轻重。但是,为了创作的需要或者剧情的安排,作者对这些道听途说的故事蓝本没有做认真的考证就写入书中。施耐庵本人也许没有想到此书对武、潘两姓人家会有多么大的伤害。在他在取得文学创作成就的同时,也对这些原本用以污蔑诋毁的谣言的流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极大的伤害了这些谣言中所涉及的人物及其后人的感情,这种伤害不是某个人的一句道歉就能化解的。

通过历史寻查,还潘金莲一个清白。洗刷扣在潘氏群体身上污垢。

潘,一个普通而又伟大的姓。世界潘姓千千万,让我们爱护我们的姓如同爱护我们的脸面、保护好我们的眼睛一样。



潘文光
潘文光
第 4 楼
发表于 2010-04-24 17:36

潘建民会长、潘中天等宗亲,不辞劳苦驱车四百多公里,为了给蒙受百年冤屈的潘金莲得到平反昭雪,取得了第一手的珍贵资料。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同时希望建民会长多发贴,将各地族谱关键的部分发上来,给需要寻根问祖的宗亲提供方便,谢谢!!
潘德馨
潘德馨
第 5 楼
发表于 2010-05-01 08:22

原帖由 潘文光 于 2010-4-24 17:36:00 发表
潘建民会长、潘中天等宗亲,不辞劳苦驱车四百多公里,为了给蒙受百年冤屈的潘金莲得到平反昭雪,取得了第一手的珍贵资料。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同时希望建民会长多发贴,将各地族谱关键的部分发上来,给需要寻根问祖的宗亲提供方便,谢谢!!


感谢各位宗亲为蒙冤的潘家人昭雪
中天
中天
第 6 楼
发表于 2010-08-04 13:00

武潘冤案
(潘成忠原创)

2010年8月2日


车到清河访武潘,
先看谱牒后座谈。
大郎金莲好儿女,
无端蒙冤数百年。
只因水浒瞎编造,
穿凿附会施耐庵。
庆幸施家出贤孙,
作画题词把帐还。
PAN3
PAN3
第 7 楼
发表于 2010-08-04 14:45

为此。。俺把此文转发。。。
PAN3
PAN3
第 8 楼
发表于 2010-08-04 14:5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0c16c20100gv3m.html

潘金莲不是出墙红杏

——观看央视《走遍中国*邢台》之后

近些天,央视国际频道在其著名栏目《走遍中国》里,连续播放了七集关于邢台人文历史的纪录片,有宣传元代大科学家郭守敬的《星耀神州》,有宣传河北南部最后一座石寨古堡的《英谈秘事》,有宣传罕见的中华传统武功的《惊世梅花拳》,有宣传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极富盛名的邢窑白瓷的《瓷光迷影》,有揭秘《水浒传》中武松与武大郎真实身份的《武松与武大郎》等等,一时在邢台引起不小轰动。央视国际把平常邢台人自己都不甚了解的东西做的很有味道,其权威性不容置疑,其影响力又是巨大的。



在这七集里面,最吸引外地观众的恐怕就是为武大郎和潘金莲翻案的《武松与武大郎》那一集了。

清河是武松的故乡,当地也一直流传着有关武松兄弟的传说。武大郎坟墓至今仍完整保存,而据考证,他的身高超过一米八,决非《水浒传》上所说的“三寸丁”。而且,历史上的武大郎根本不是卖炊饼的,曾经考中明朝的进士。武大郎和武松虽然都是清河县孔宋庄人,却一个生活在宋代,一个生活在明代。根本不是亲兄弟。武大郎的名字叫武植,曾经在山东省阳谷县做过知县。为官清廉,很有能力。在清河县武家代代相传的家谱中,武大郎的夫人竟然真的姓潘。武家人说,潘氏是清河县黄金庄人氏,是一名大家闺秀,贤妻良母。

那么,为什么《水浒传》里会出现这样的故事并流传甚广呢?

相传,有一个同乡去找做官的武大郎,想讨点好处,结果没有讨到,就写了许多污蔑武大郎的大字报,到处张贴。把武大郎说成是“三寸丁”,卖炊饼的;夫人潘金莲是出墙的红杏等等。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越穿越邪乎,武大郎的名声就出去了。那时没有广播电视和报纸,没有办法澄清事实真相,武大郎只好自认倒霉。

更倒霉的事情在后面那,作家施耐庵编写《水浒传》,就把武大郎和潘金莲的故事添油加醋编了进去。从此,武大郎就成了“三寸丁”、窝囊废的代表,潘金莲就成了荡妇浪女的代表。

应该说,作为文学人物,武大郎和潘金莲是十分成功的人物形象。几百年来,早已深入人心。前些天,我去浙江杭州,就是南宋的都城,在杭州最大的夜市——吴山广场,还看见一对夫妻,打扮成武大郎和潘金莲的样子,招揽顾客,卖的真是炊饼。作家施耐庵其实并无恶意,他就是塑造了一类人物形象,不叫武大郎,可能叫王大郎。以她们的故事反映当时的社会黑暗,豪强横行,民不聊生,一次才有了梁山好汉的造反。

多少年来,也曾有不少人想给潘金莲同志平反昭雪。比如,郭沫若先生就曾经写过剧本,赞扬潘金莲是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自由的典范。可是由于《水浒传》的影响实在太大,潘金莲同志“荡妇淫妇”的帽子一直不好摘下来。一位自称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先生后人的,名叫施胜辰,他是邢台市一位著名的画家,他曾赴武家那作画十六幅并配诗文以“施家文章施家画,施家欠债施家还” 。其中武县令画像的配诗为:“杜撰水浒施耐庵,武潘无端蒙沉冤。...
施胜辰同志的初衷是好的,要为武家平反昭雪;但以此来否定自己老祖宗的文章,恐怕有点不太够意思,也多少有点画蛇添足,或者哗众取宠。

总之,《走遍中国*邢台》的播出,引经据典,又有实物为证,大概可以为武大郎和潘金莲同志昭雪了吧。
发表回复
您需要 登录 后才能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