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潘承家其人奇事

作者: 天地同心 发表于: 2010-04-28 22:03 查看: 389 回复: 0
天地同心
天地同心
楼主
2010-04-28 22:03
其人奇事
——潘承家身世奇闻
潘承家,字可钦,号师六,其父潘日昇,母陈氏,福建泉州南安市乐峰镇湖内村人。据载潘承家出生于清朝顺治16年即已亥年八月廿五日寅时(公元1659年农历八月廿五日),卒于清朝康熙58年即已亥年三月初六寅时(公元1719年农历三月初六),享年六十岁。
童年潘承家家贫如洗,三岁时其父逝世,七岁时母亲改嫁,孑然无依,只好寄托于叔父母度日。少年时因叔父母无力继续抚养,潘承家只好挑柴换盐狼藉求生,艰辛过日。
少年潘承家虽身体虚弱,但身材魁伟,举止不凡,有识之人便劝告他投奔厦门水师靖海将军施征部下当水兵,一而解决生活去路,二则为朝廷为国家出力保卫边疆,或能当个一官半职还可耀祖扬宗。于是潘承家就告别亲人,别离家乡,到厦门投靠于靖海将军施征部下当一名水兵。
潘承家跟随靖海将军施征水师攻剿澎湖、台湾倭寇,由于他作战勇敢、智谋过人,又熟悉水性,很快就被提拔为水师右军千总要职,之后出生入死屡建奇功,很快又被提拔为左都督,时任江南镇海将军。
清康熙癸未年(公元1703年)春,康熙皇帝乘船南巡到瓜州,潘承家监押皇船顺江而行,瞬间天昏地暗,一阵龙卷风直扑皇船,康熙皇帝的豪华大船被飓风刮起的巨浪冲击下翻滚不止,眼看就要沉没了。正在危急关头,潘承家找到一块舢板,用手持的扁担往岸边一点,借助舢板飘游的惯力,就跳到快要被巨浪颠覆的大船上。他敏捷地跳进船仓中,对康熙皇帝喊:"快抓住我的扁担!"声音很快就被风刮走了,他把扁担伸到康熙皇帝面前,情急之中,康熙皇帝抓住潘承家伸过来的扁担,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潘承家终于把康熙皇帝救了出来。
龙卷风很快就消失了,四处一片狼籍。被潘承家救出来的康熙帝,惊魂未定,他紧紧地拉住潘承家细细询问。当康熙帝知道潘承家戎涯身世后,就命脱衣查看,只见潘承家周身伤痕累累,叹道:“好汉!”
第二天,潘承家奉旨保驾上金山。第三天康熙皇帝来到银山,亲切与潘承家交谈。皇太子亲王说:“此将才也,他日可大用。”。康熙帝回到常州,命设宴招待潘承家。到了淮安,康熙帝亲笔挥毫唐诗绝句:“边头射雕将,走马出中军,宛见平原上,翻身向暮云”送与潘承家。授予“京口右营守备”之职,操练军队,防捕盐枭。
康熙乙酉年(公元1705年)春,康熙帝再次南巡,潘承家又跟随在康熙帝身边护驾数月。康熙帝再次重赐御书、金银、人参补品,并提升为委公署左军游击。
康熙丁亥年(公元1707年),康熙帝三下江南,潘承家又亲自率舟护驾,重赐金帛药饵宝物,皇太子赐御笔唐诗,大亲王赐视匾额,提升为水师右将军游击。康熙帝浩赠龙袍,加封从潘承家上溯三代皆是一品即“四代一品”,仍授潘承家左都督职衔。同时封潘承家妻室为“荣禄大夫一品夫人”。
不久福建、广东闹饥荒,潘承家奉旨同苏松戎穆公监运御赈米船队,从福建出发到广东救济灾民。任务完成后回朝复旨,康熙帝非常高兴,在中和殿设宴慰劳,留在皇都赏赐、游玩多日。
康熙乙未年(公元1715年),潘承家奉旨接替原台湾水师协副将张国,於台湾地区担任台湾水师协副将,其统帅三营兵力,约数千名水师兵勇。
康熙丙申年(公元1716年),潘承家被破格提升为福建、台湾、安平水师副将。
康熙丁酉年(公元1717年),康熙帝特旨授予潘承家广东碣石总兵官。
康熙己亥年(公元1719年)农历三月初六日,潘承家因病医治无效病逝于官府,终年61岁。
潘承家原配夫人郭氏,号顺淑,出生于康熙庚戌年(公元1670年)十二月初八日卯时,卒于康熙辛卯年(公元1711年)七月三十日辰时,享年41岁。
康熙帝闻知潘承家病逝,认为潘承家救驾有功,战绩屡屡,尽心职守,和谐军民,功劳非比,颁下圣旨,赐皇清诰授荣禄大夫,镇守广东碣石等处地方总兵,官左都督师六潘公暨原配一品夫人郭氏祭葬于现在的福建南安市乐峰镇炉山村慕美山(即潘家爷蝴蝶亭)。同时由清朝进士出身中宪大夫、通政使司左通政叔锦撰写墓志铭,该墓志铭石碑还完整地保存在蝴蝶亭。(本文参照墓志铭及有关传说资料整理,仅供参考)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