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笔下的寻乌潘氏中,我们应该永远缅怀四位任公裔孙。

作者: 潘林潘世伟 发表于: 2010-07-03 22:57 查看: 394 回复: 0
潘林潘世伟
楼主
2010-07-03 22:57
昨晚看寻乌六修谱,看到五修谱序撰作者明典公,突发奇想,上网一搜,中国历史中的伟大人物毛泽东当年《寻乌调查》之作,刻记了当年毛主席笔下,寻乌潘氏中有名望的任公之后,对比六修谱中之五修谱的内容,特把事业有成,同时又为潘氏做出杰出贡献的任公之后列于此。每当我们翻开谱书时,同时缅怀他们所做出杰出贡献!
而那些虽事业有成,而胸无家族的人,是不值得我们怀念的!
文中注,为本人据六修谱中的五修记载而标注,非原文内容。
1、潘明典(项山坪地)(注:21世;五修谱倡修、作序)[size=10.5pt][/size]
2、潘奕仁(注:22世;寻乌五修谱任事总经理之一)[size=10.5pt][/size]
3、潘景文(项山大坜)(注:24世;清邑庠生,五修谱倡修,总编辑之一、采访)[size=10.5pt][/size]
4、潘国才(项山村)(注:22世;清付贡生。五修谱倡修,任事总经理之一。国材)[size=10.5pt][/size]
以下是毛主席笔下有关寻乌潘氏的记载:

全县共有八个头等大地主,、、、、、、、,兼三区:潘明征是寻乌大地主的典型。毛泽东通过这个例子说明地主阶级三代人不同的思想和生活道路。潘明征(绰号“屎缸伯公”)是寻乌头号大地主,他的家产包括田地、房屋、山林、牲畜,同时还在吉潭圩上开着药店和杂货店,共计价值值30万元,仅田地收租就达10000石左右。潘明征是全县豪绅的领袖,本人思想非常顽固。他的儿子就与他不同,他们主张办学堂,但办出的学堂还是“半新不旧”的。他的大儿子潘奕仁(注:寻乌五修谱任事总经理之一)是个秀才,做过县财政局长,三多子潘梦春“文理不通”,没有考过科举,也没有进过堂,却当了全县保卫团总公所长,很有实权。后来当了国民党县党部的委员,又当上了寻乌县长。潘明征的孙子们则走了另一条路,他们纷纷外出读书,研究“新学”,有六七个孙子去广州、上海、北京读书,还有一个潘作琴(23世,英国皇家学院,毕业时间:1920年),英国医科毕业,在汕头行医,是个西医好手,每月收入千多元。

兼三区:潘明瑞(项山),四百石,“屎缸伯公”亲属,吉潭圩上开了两间杂货水货店,项山反动首领。
潘观澜,虽是个百多石租的小地主,却是反动首领,潘丽死于他手。赣州高小毕业,做小学教员五六年,那时并不反动,三二五暴动前后就腐化反革命了。他的父亲是个赌博头子,以此发财。
潘明典(项山坪地)(注:五修谱作序,倡修),百多石,前清拔贡,民国法政毕业,做过陆丰、会昌两县知事,又做本县教育局长数年,还担任许多别的事,有“身兼九长”之称。本是个中等地主,运动省议员用掉四千多元,还是落选。去年做南昌高等法院管狱所长,今年在九江做高等法院书记官,是个官僚主义者。说话很漂亮,字也写得好,样子也好看,又很规矩,像个孔夫子。
“潘(明典)(虚左)(吐凤)(子经)(太澜),寻乌五虎将。”“新寻”、“合作”两个新派起来后,老的五虎将就倒台了。陈及潘、彭、邝都是秀才,只谢是毕业生(寻乌简易师范)
约当光绪二十七八年时,赣州一个绸缎店恒孚号的熊老板(南昌人)到寻乌来开办同善社,他就是所谓天恩先生。那时的善长古鹤甫是个秀才,住在城里,家务也不很好。后来善长改了潘明典,是个拔贡,有千元上下家资,现做九江地方法院书记。

潘景文(项山大坜)(注:清邑庠生,五修谱倡修,总编辑之一),三百多石,前清秀才,老先生。
潘国才(项山村)(注:清付贡生。五修谱倡修,任事总经理之一。国材),三百石,也是个老秀才。
潘国卿(项山村),只有五六十石租,高小毕业,叶子□土匪的秘书,反革命。
何子贞是本城人,住在东门外,小时很苦,平远中学毕业,河南矿务学校读了两年,回来当小学教师,当了八九年,古柏、潘丽都是他的学生。民国十六年清党前后,古、潘等领导的合作社派,和何子贞领导的新寻派发生冲突。
兼三区:分项山、腰古、滋溪三堡,以吉潭为政治中心。
、清国家特考贡生。分:岁贡、恩贡、拔贡、副贡。第一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送年资长久的廪生入国子监,肄业的称为岁贡。逢国家庆典进贡的生员称为恩贡。每三年各省学政就本省生员择优保送中央参加朝政合格的称为拔贡。乡试取入副榜直接送经国子监的称为副贡。拔贡: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清朝制度,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中改为逢酉一选,也就是十二年考一次,优选者以小京官用,次选以教谕用。每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作为拔贡。经过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
县知事:官名。辛亥革命后废府、州,仅设县,置县知事为一县行政长官,后改称县长。
同善社是民国时期民间宗教中的一个臭名昭著的教派,为四川大足县(今重庆市大足县)龙水镇人彭汝尊(18731950年)于1912年创立。同善社宣扬用儒教礼节,做道教功夫,而证释教果位,供奉孔子、老子、释迦牟尼像。又鼓吹入教避劫说,认为只有加入同善社,才能升入天堂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