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人的“故乡”—— 瓦屑坝、筷子巷、瓦子角
我家谱牒上明白无误记着,先祖是从“瓦屑坝”这个地方出发来到黄冈县(今新洲区)的。1992年版的《新洲县志•杂录》上有“瓦屑坝”的记载。《新洲县志》上还说:新洲县八成以上的现居人口是江西移民的后裔,且多来自饶州府。查阅《楚黄周氏宗谱》,得知先祖原籍江西饶州府乐平县,于洪武二十三年从瓦屑坝迁到楚黄定居至今,于是我对“瓦屑坝” 这个历史地名兴趣日增,也倍加关注。
“鄱地以瓦屑坝得名者.莫著于瓦屑坽。若瓦屑坝、瓦屑墩则传者盖寡焉。考饶郡城西二十里为尧山.载郡志。峰峦苍秀。泛彭蠢者百里外,隐隐可见,延袤起伏,凡十里许,而总谓之尧山。山在鄱江之北岸.南岸有水斜出通江.即所谓瓦屑坽是也。”历史地理学专家葛剑雄教授曾撰《瓦屑坝——安庆人的根》一文,文中写道:“鄱阳县有一个叫瓦燮坽的地方,那就是瓦屑坝。”原来,瓦屑坝在古饶州鄱阳县鄱阳湖边的尧山之麓、鄱江之滨。“瓦屑坝、瓦屑塞虽不敢遽指是何冈阜,而其东北不越双港,西南不越莲河,断可知也。”可知瓦屑坝大致范围在双港、莲河之间。瓦屑坝也称之为瓦燮坽、瓦屑坽,瓦屑坽现属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城西南约十公里大莲子湖滨的莲湖乡,村落名为瓦燮村。
据同治《鄱阳县志》称:瓦屑坝在立德乡六十九都,县城西二十余里处,楚中诸大姓多于元明之际自此徙。 在地图上能见到:鄱阳城西九公里处,有地名“瓦燮坽”!此“坽”在鄱江南岸,与尧山相对。北距双港镇5.6公里,西南有莲河、莲湖、表恩山,与考载全然相同。无可置疑,此处村落即是瓦燮村。
瓦屑坝原是制陶工场。相传姑苏陶人曾在此制作陶器,因避黄巢之乱.复徙吴地。这个制陶工场便成为一片废墟。《新洲县志》所载的《姜氏宗谱》,收有《瓦屑坝考》一文,称瓦屑坝之得名不应晚于五代之际。瓦屑者,不专指瓦之碎片,亦应泛指所产陶器之破损毁坏者。埋于土中残器碎片“其屑坚厚近寸,虽历风霜不泐,土中掘出,则有如盆者,如百壶罂者,如瓮者,而罂为多,间有如今宮殿所用琉璃瓦者。其坌而为阜纡,而为冈垒,而为路叠,而为墙倾、而为崖罗,而为茔辟,而为基艺.而为图;或蚴蟉如长虹,或从聚纷纭如蝌蚪,或散布如落花、如鱼鳞。乱甓颓垣.绿杨衰草,久与汉寝唐陵,共凭吊于韵歇。烟销日落潮平之外,而风雨所剥.波涛所啮、不知凡几年矣,瓦屑固如故也。”可见瓦屑坝当地陶土质量好,烧制的陶器颇佳,工艺水平较高,故还被选作宫殿营造之用。
瓦屑坝水绕山环,堪舆者称其地有风水之胜。瓦屑坝峰峦苍秀,延袤起伏;鄱湖水阔,渺无津涯,而港汊湖滨,皆萑苇芰荷。瓦屑坝人男耕女织,以耕读为本;兼或渔樵,或怀资怀技,游走他乡……
从瓦屑坝这个地名用字的变化,或许能体味到瓦屑坝的历史苍桑。
瓦燮坽的“坽”字,在《现代汉语词典》、《辞源》、《辞海》中均未收载,倒是在《康熙字典》(广州出版社1994年版影印本)“丑集中•土部”里找到了“坽”字,释文曰:“《集韵》郎丁切,音灵,峻岸也。”瓦燮坽的“燮”,原来是“屑”, “燮”字是“屑”的雅化而已。当年的瓦屑坝也是鄱阳湖滨的一个水陆码头,坝即是堤,坽是比较陡的堤坝,它起着护岸的作用,说明瓦屑坝这个聚落当年就在湖边,于是这个物流和客流的集散地也就因此得名。鄱阳湖在元明时期处于扩展期,到清季才因泥沙淤积而逐渐缩小,因而瓦屑坝离湖岸愈来愈远。
鄱阳县城曾是饶州府的驻地,瓦屑坝作为当年的交通要津,其繁华亦是可想而知的。随着历史和自然的变迁,瓦屑坝已不具水陆码头的功能,昔日的市井繁华也随之不再。
瓦屑坝,曾是中国古代移民集散地之一,现存的许多家谱中都记载着这个名字。随着古代大规模移民成为尘封的历史,瓦屑坝的地名也就随之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当祖辈们从赣南、赣中、赣北直奔鄱阳城,穿越筷子巷,聚集到瓦屑坝附近的鄱阳湖滨青江渡,乘舟楫驶入茫茫湖水,驶向长江,驶向远方的他乡后,许多移民者的祖传家谱上或载于口碑的传说中皆称:我家祖辈来自江西瓦屑坝!瓦屑坝是这些移民们对于故乡的最后记忆,江西鄱阳瓦屑坝就是他们的根。确切地说,瓦屑坝是他们梦中的“故乡”,是他们曾经的“故乡”!
瓦屑坝,多少背井离乡的先民为这一方热土魂牵梦萦!为了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依“地随人迁”的古制,将“故乡”的地名搬到他乡。例如:
在落籍地取与江西相关的地名,如汉川县志中有“江西垸”地名。元末明初县境人烟稀少,而江西来汉川定居者众,有的家族为了不忘祖籍,便将有的湖、垸取名为“江西湖”、“江西垸”,并延用至今。武汉市的江北如汉口、东西湖地区,也有不少江西移民留下的地名。
又如嘉靖《蕲州志》:“瓦屑坝在州东一里,诸家、袁市二湖之界”,光绪八年编《蕲州志》中的蕲州城地图还明确标示有瓦屑坝的位置。显然这是从瓦屑坝迁居蕲州的先民带过来的地名。清人顾景星还在他的文集《白茅堂诗文集》中谈到瓦屑坝是李时珍的故居所在地,瓦屑坝距当年李时珍的诊所玄妙观原址不到100米。1982年的《蕲春县地名志》中却找不到瓦屑坝这一地名了。一个见证“江西填湖北”移民运动史的地名、一个记载着先民们筚露褴缕以启山林的历史记憶,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被人轻轻抹去了!如此数典忘祖,实在令人痛惜!
蕲州瓦屑坝是湖北境内唯一以移民集散地命名的地名,是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地名,恢复这一地名,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先民的奠祭!
见诸文献资料记载的瓦屑坝还有:
《黄冈县志》:陈姓 “其先世在宋代自江西江州瓦西坝迁居浠水。后世由浠水分支居黄冈邱店、韦家凉亭。”
大冶《余氏宗谱》:“一世祖捻,南宋人,世居江西南昌县瓦屑坝。第三世壁胜生荣叔、荣英。荣英自江西徒居湖北大冶。”
黄陂《谢氏族谱》:“谢伯六于洪武七年(1374年)自江西南昌府丰城县筷子巷瓦屑墩迁黄陂西南乡共木岗。”
………
现在,民间推动或兴起的寻根热,人们纷纷如朝圣般前往祖辈迁出时的移民集散地,以期能寻找到一脉相承的祖根,解开“我从哪里来”的历史之谜。然而,人世间沧海桑田之变,这些移民集散地已非昔日面目。以瓦屑坝来说,当年名称瓦屑坝,现已更名为瓦燮村;当年是人潮涌动的水陆码头,现已为农耕为主的普通村落……!这样的变迁,需要从被历史湮没的资料中钩沉辑佚,还原真实的瓦屑坝。所幸的是保存在谱牒中的《瓦屑坝考》,再现了当年一个移民集散地的历史风貌。《瓦屑坝考》不仅对寻根者,而且对研究移民史来说,都是很重要的珍贵资料!
据鄱阳民俗专家陈先贤考证,《瓦屑坝考》的作者是张希良,人称石虹先生,是湖北黄安人,约生活于清顺治至康熙年间。康熙己酉(1669年)举于乡,乙丑(1685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授职编修。戊辰(1688年)助礼部试礼闱(即礼部考试)。其时,张拟修《五岳异名志》,并考证江河源流,以成舆地大著。大学士王照赞曰:“张公可谓博物君子矣。”庚午(1690年)典试浙江,丙子(1696年)典试顺天,随即修纂宋、元、明三朝国史、《大清一统志》与《明史春秋讲义类函》等书。希良累官左右春坊赞善、皇家侍讲等职,后在督学浙江时请归,年八十有二病卒于家。
江西筷子巷和瓦子角也是见诸文献记载的古代移民集散地之一。许多家谱和方志都记载有某姓某支是从江西筷子巷或瓦子角迁来本邑:
《大悟县志•人口》: “有史料可查,较大的一次迁徙为明洪武初年,迁入者以江西、湖广居多。民间素有祖籍江西‘筷子巷’之说。”
光山县《赵氏宗谱》:“赵宋之后避敌于闽广间,其子孙苗衍散于江左江右,至今数百年矣。念始祖杉公原籍江西鄱阳县瓦屑坝双港桥筷子巷赵家湾,一经元乱于明初经由鄂麻迁河南光邑。”
《古姓史话》:“洪武二年(1369年)抚州府临川县筷子巷瓦屑沟的古德七,移居湖北省红安县上新集古家湾。”
如义门陈氏的家谱中称:北宋仁宗年间江州义门陈氏分户,一部分陈姓转迁至江西南昌筷子巷,洪武元年由南昌筷子巷迁居湖北红安县至今。
筷子巷(街)这一地名的分布远大于瓦屑坝,如:
武汉市的武昌有筷子巷、筷子堤、筷子湖,
黄梅县孔垄镇有筷子街
武汉市新洲区阳逻镇的香岗,又名筷子街
湖北鄂州有筷子街
………
武昌筷子街的得名颇有代表性。筷子街位于今武昌临江大道大堤口到前进路段。其形成是由于明朝末年江西吉水县一批制筷业的工匠随人口大迁徒来到武昌,在江边筑堤而居,继续从事筷子生产。他们将竹子在堤边小湖中浸泡,把制成的筷子撒在堤上晾晒。久而久之,当地的居民把堤称为筷子堤,把湖称为筷子湖。后来在湖畔逐渐形成了一专门生产和销售筷子的街道一一筷子街。晚清时代,此地筷子作坊达100多家,所产筷子销往各地,驰誉全国。清同治年间(1862一1874年),为武昌筷子街的鼎盛时期。
武汉市武昌筷子巷生产竹器的又以江西人居多,因此筷子巷的得名又与“地随人迁”不无关系。
江西的筷子巷得名,大抵也如生产竹器有关,如鄱阳县的筷子巷就是因竹器行业集中于一地而得名。作为古代移民集散地的筷子巷,究竟是南昌筷子巷还是指的其他府州县的筷子巷?文献资料的记载是比较混乱的。如《河南省志•民俗志》称“江西迁来的移民中,明末清初迁来的占绝大多数。其中,许多来自江西省乐平县瓦西坝筷子巷……”。江西省乐平县是否有筷子巷不得而知,但乐平县人外迁必然要走鄱阳县,穿过鄱阳县城内筷子巷到瓦屑坝渡口乘船才是合理的路径。而临川县有筷子巷却无瓦屑沟(坝),乐平县亦无瓦西坝而有筷子巷的。 这类将其他地方的筷子巷当作移民集散地,很有可能是移民后裔对先祖迁徙过程的误记。因此,某些家谱中记载的始迁地是值得怀疑的。更有如湖北省宜城县郭海大队《周氏祖碑》的记载:“始祖周继全,自洪洞古大槐树筷子巷迁到宜城关集,后居张家村,又改为周家楼。”山西洪洞县自古就没有筷子巷的地名,因此其始迁地的可信程度就很低了。
南昌筷子巷是古代移民集散地,文献资料言之凿凿,应该是很可信的。
南昌是江西一大都会,且筷子巷位于赣江之滨,有水陆便捷之利(距另一个移民集散地瓦子角不到500米),南昌筷子巷作为移民集散地应该是可信的。至于江西其它地方的筷子巷,因江西盛产竹子,工匠们“扎堆”在一条街巷生产竹器是很有可能的,街巷即由此而命名。但散布于各地的筷子巷,是否为移民集散地,这就不能一概论之了。
瓦子角的得名,一说相传是东晋许真君得道,举家拔宅飞升,落下一只瓦角掉在此地,于是就得名瓦子角。一说是在宋代的江西都市城镇,比如九江、抚州、乐安等地,已大量出现了常年集中向市民演出的瓦舍勾栏,即是杂剧百戏的演出场所“瓦子”。 “瓦子”因战乱或其它原因毁弃,昔时演出的瓦舍遗地,便成为瓦子场、瓦子角的地名。其遗址尚可考据的,尚有南昌市的瓦子角和乐安县的瓦子场。尽管瓦子场、瓦子角已是废墟,但场地空旷,颇适合作移民出发时的聚集地。因此,这个地名也就保存在他们的记忆里了。
先民们不仅把“根”保存在家史里,而且以民俗文化的形式保存在日常生活和祭祀活动中。这是向人们昭示: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江西始迁移民在湖北落地生根后,虽然与湖北这方热土世代廝守,繁衍子孙,建设新家园,却对江西有割舍不断的故土情怀,这在风俗文化等方面都有表现。
从江西迁入湖北的移民者中,有祖籍江西“筷子巷”之说。因此乡人多在祭祖的供品“刀头肉”上插双筷子,以表示不忘祖根。这个风俗在武汉、鄂东、鄂北、江汉平原大部地区流行。在语音方面,湖北大多数江西移民后裔,还保留着从祖辈代代相传下来的词语读音。例如在鄂东、鄂北、江汉平原大部地区,将外祖母(外婆)读作“家(音咖)婆”,方向词“去”字读作“器”音,动词“站”字读作“记”音,等等,不胜枚举。这类文化遗存,从另一视角印证了先民难忘祖根的历史情结。
不仅江西人有互称“老表”的风俗,而且多数湖北人也爱互称“老表”。这个风俗从何而来,已难追寻,但《中国隐语行话大辞典》(曲彦斌主编)“老表”词条称:“宋代蹴鞠行谓道士。《圆社锦语》:‘老表:道士’。”可知“老表”作为一种称谓,早在宋代便已出现,但仍未指出“老表”的词义来源。即使在当代权威的《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等工具书中,也不载有关“老表”的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倒是在“老表”词条下列出了3个义项:江西人的别称、表兄弟和对年龄相近的、不相识的男子的客气称呼。总之,老表是个令人感到温暖而又亲近的称呼,,一句“老表”,也会令人有轻松愉快的感觉。
* * * * * * * *
江西填湖北,是史称“江西填湖广”的主流,也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移民运动。关于江西填湖北,此事既不见诸《太祖实录》,亦末见于朱国桢的《皇明大政纪》、谈迁的《国榷》、清修《明史》等有代表性的史书;也不见于私修国史《皇明通纪》(或称《皇明资治通纪》、《国朝典汇》等书。如此大的事件未见诸记载,的确使我们感到困惑。但明清以来撰修的县志以及民间族谱却颇多记载。国史、方志、家谱是构成中国历史的三大支柱,三者之间的互补性极强!由是观之,抢救家谱,发掘家谱,开发利用家谱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湖北历史上最后一次大移民是清代后期。
其时正值太平天国革命,湖北是太平军与清军争夺相当激烈和频繁的地区,许多大的战役发生在境内的主要城市。1856年以后,战局的重心已转向长江下游流域,湖北的战争压力明显减少。但即使如此,湖北的人口损失依然相当的严重。许多方志中记载着有成千上万的男子、甚至有妇女被太平军掳走。仅1853年,据说被掠人口就在30万至50万之间。还有不少地方的穷苦农民自愿加入太平军,仅1860年至1861年间就达30万人之多。(周武等:《太平天国史迹真相》,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页218。)太平天国革命平息后,亦有周边省区大量移民填补湖北。
自安史之乱后的历次战乱使湖北损失了大量的人口,而一俟战乱停息,江南狭乡百姓便迁入垦殖。他们与因战乱而南逃的中原移民一起,根本改变了湖北省的居民面貌。据一些学者的调查研究,今天的湖北是一个移民社会,有超过80%的家族是移民家族,相应地有90%以上的人口是历代移民的后裔,这种沧桑巨变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张国雄先生搜集了湖北339个家族的档案,其中只有22族是世居于湖北的家族,其余都是唐代以后迁入的,移民家族占总数的93.5%。这个数字属随机抽样性质,有一定的代表性。(参见《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第15、35页。)
历史上不断的大规模移民,使大量的荒芜土地得到开垦,对湖北社会经济的发展,无疑是有再造之功的。
【附:方本仁:《周氏创修宗谱序》】
余卅年来两续家谱。诚以谱者,吾国家族制度精神之所寄。虽义在敬宗收族,序昭穆而别尊卑长幼,敦乎一家之孝友而兴让兴仁效可及于全国。有未可隨专制政体以俱废者。晚近人心浮薄,厌故喜新,稗贩欧西糟粕,竟以摧毁家族制度为能,籍便纵其亡等之欲更何有于谱而不知流弊所届,终于弟沴兄而子弒父。沦人道于禽獸。此有识之士蒿目世变,所以太息痛恨如初,说之横流,而思有以矫正之者也。
吾友周君奭村及其宗隽宋村、姚村、兆松诸君子,顷举其数百年待修未修之谱,谋于众而创修之。其亦源明乎!谱之有益于世,而不肯隨俗以自废者欤!
考周姓系出東周汝南周公黑肩,至奭村诸君子之始祖茂昭公,原籍江西乐平﹝1﹞。值元季失政,天下洶洶,群雄并起,陈友谅僭号武昌,大举东下,攻洪都;明太祖自将来救,茂昭公因乘机归附,居帏幄、预机密,所举辄中,颇得太祖信任。及友谅败亡,其次子理奔还武昌,僭嗣伪位。太祖覆西上亲征,昭公从之。事平,以功授宣慰使。凯旋时道经吾邑,见倒水上流山水清秀,有卜居意。遂于洪武二十三年迁而家焉。当时挈眷远徙,未携谱牒,仅录存宗派虞舜时凤洪光之昌一士成学宗定郁传启世攸章二十字。后人遵即按以命名,世系相承,秩然有序,后子孙蕃衍,迁徙殊方,远之如黃陂、远安、四川、河南、江苏,莫不有茂昭公之支裔。道途修阻,採访维艰,谱牒藏而未修。奭村诸君子,惧代远年湮,后来者将益无所考也。爰先就其居处最近如三山铺、李家集、孔家埠、罗家伯嘴、周昭大湾小湾、上下港湾者﹝2﹞,编而辑之,俾无坠失。远者姑付阙如。俟异日其谱载凡例,凡渎婚乱伦、异姓夺宗者,必毅然剷除之,以维血统。鳏寡孤独,四民无告者,必力予周济之,俾免冻馁。寒畯力学始终无间者,必酌为资助之,使宏造就。又如肖子贤孙,名贤硕彦,松筠励操,诗礼传家,以及功名事业卓有可观者,必旌别而表扬之,用昭激劝。凡此种种,皆为维持旧道德兴礼义,以转移趋向,挽回一世之颓风,使一族倡之,百族和之,则举世之人将咸知以爱一家一族之心,推而爱国,治平可以立致。孰谓家族制度之无补于民族主义哉?是则奭村诸君子之创修斯谱,以保存家族制度之精神,未可以其仅关系一家一族之事而小之也。
谱成问序于余,余不文,喜其修谱旨趣与余同,亟序其崖略而归之。
中华民国二十有一年,岁次壬申,仲夏月谷旦。
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前湖北省政府委员并代主席,同邑方本仁谨撰。
( 资料选自爱莲堂《楚黄周氏宗谱》)
【注释】
﹝1﹞查原籍系江西饶州府乐平县泗水街。
﹝2﹞现为武汉市新洲区村落地名。
方本仁(1880—1951),号耀庭。湖北黄冈陶家楼人。幼入塾读书,年20做塾师。后投武昌右旗马队营当兵,被选送湖北陆军特别小学堂,毕业后仍回马队。1907年入北京陆军军官学堂第二期,毕业后留京任禁卫军骑兵排长。1910年调任陆军近畿第六镇吴禄贞部参谋、连、营长,1912年兼代参谋长。1913年调任江西都督府参议厅厅长。1914年,任江西陆军将校讲习所所长,后任督军署参谋长,授陆军少将衔。1916年调任赣西镇守使。1922年10月19日调任赣南镇守使。1923年授“粹威将军”称号。次年任粤赣边防军务督办。11月,江西督军蔡成勋令其攻打广州革命军,方本仁掉转枪口,将蔡赶走,受任江西军务督办。1925年,兼任东南五省联防军江西军总司令。逐步倾向革命,曾配合革命军参加二次东征,合击陈炯明。1926年04月,赣北镇守使邓如琢反戈投靠吴佩孚,迫其下台,出走上海。广州国民政府先后派出李西屏、詹大悲、蒋作宾与方本仁联络,他只身投广州国民政府。08月,任国民政府江西宣抚使,兼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军长、右路军总指挥等职。同年秋,受蒋介石之意,令其长子方达智携银圆50万往河南晋见冯玉祥,说其投向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09月,随北伐军抵江西,其旧部赣西镇守使唐福山不战而退,北伐军迅速占领萍乡、安源、万安以南的赣南地区。接着,方本仁派参谋长贺守中至吉安劝师长蒋镇臣,被蒋扣留,当晚,方本仁化装去吉安,亦被扣留。待北伐军第二次攻占吉安,蒋镇臣向南昌撤退,方本仁才脱险。北军唐福山、岳思寅、张凤歧等部闭门而守,要求方本仁前来收编才许开城,北伐军命令他们开城听编,南昌遂不费一弹而下。后因蒋介石毁约,将唐、岳、张三师长枪杀。方本仁愤而离军,去庐山闲居。1927年,蒋介石委方本仁与何成濬为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同张作霖的代表杨宇霆、阎锡山的代表南桂馨在北京举行南北停战谈判。1928年3月,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太原分会委员。4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后与张群、吴铁城等赴奉天促张学良易帜。1929年1月12日,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方本仁以国民党中央代表被张学良聘为委员。06月调任湖北省政府委员,代理省府主席兼民政厅长。10月,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北平行营主任。1930年,改任北平政务委员会委员。次年,任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驻节武汉。1932年后赋闲,任中国工农银行常务董事,湖北民众抗敌后援会监察委员会主席,商办江南铁路公司监察人,湖北省捐税监理委员会主席等社会职务。抗日战争前夕,由军政界转向经济界,在汉口开设长江饭店、同济信托公司,开采蕲州裕利煤矿兼办普一煤球厂。1938年武汉沦陷,随政府西迁重庆,不久返回黄冈,遁入法门,后在武汉作寓公。1945年10月,董必武经武汉去重庆,参加国共谈判,在汉停留期间,方本仁为了董必武的安全,将其安排住在汉口自己寓所对面的德明饭店,并让家厨每日为之备膳。1949年,武汉解放前夕,华中军政长官白崇喜派人持亲笔信请方本仁出任民军总指挥,遭拒绝。武汉解放时,同群众一起,欢迎解放军入城。1951年2月在天津病逝。
【附:《瓦屑坝考》】
鄱地以瓦屑坝得名者,莫着于瓦屑坽。若瓦屑坝、瓦屑墩则传者盖寡焉。考饶郡城西二十里为尧山.载郡志。峰峦苍秀。泛彭蠡者百里外,隐隐可见,延袤起伏,凡十里许,而总谓之尧山。山在鄱江之北岸.南岸有水斜出通江.即所谓瓦屑坽是也。自坽而上约十里许为双港.亦在江之北岸,港一也,而双名之,盖江自东南而趋西北,随北折而南。望之若二港然也。港南岸皆萑苇芰荷,无居民。北岸有泽,名青湖.志称青江渡。出口处广不三丈,有 桥焉.名双港桥,则居民所有起也。烟火断续,抵于博士湖口之小溪,尽焉。溪右冈名龙王山,上有浮图,卓立水际.舟行者所共知。右二三里为夏漾湖.湖涸潦不常,盖瓦屑坽之对岸矣。双港诸地,随地异名.有为桥头者.为庙前者,为赤墈者,为软樯里者.为王家咀者,为赵家湾者,为夏家园者,为博士湖者;其姓则有余,有陈.有邹.有杨,有王,有赵,有董,有张、有彭。双港一带,厥土赤埴,旧为陶数,废兴之详不及核矣。然今姑苏陶人往往自称其先世为双港旧陶,黄巢乱时.徒避吴地。据此,则瓦屑坝名村,应在五季以后。其屑坚厚近寸,虽历风霜不泐,土中掘出,则有如盆者,如百壶罂者,如瓮者,而罂为多,间有如今宫殿所用琉璃瓦者。其坌而为阜纡,而为冈垒,而为路迭,而为墙倾、而为崖罗,而为茔辟,而为基艺.而为图;或蚴蟉如长虹,或从聚纷纭如蝌蚪,或散布如落花、如鱼鳞。乱甓颓垣.绿杨衰草,久与汉寝唐陵,共凭吊于韵歇。烟销日落潮平之外,而风雨所剥.波涛所啮、不知凡几年矣,瓦屑固如故也。而所谓瓦屑坽者正在其对岸之西南间。尝常泛舟入其坽口.南溯三里许,犹仍瓦屑之名。濒曰岸上有赤阜.虽烟火寥寥.而废甓颓垣往往有焉。赤阜西南,又有地曰莲河,周回二十余里,原泽相半.而尽于表恩山。由是观之,今坽之名,应是蒙当年之墩坝以为号,及后墩坝之名渐隐.而坽独传。亦犹易、诗、书之始,止有施孟梁邱与齐鲁燕大小夏侯诸家,迨费易毛诗,孔氏书传皆后出,而名独传天下。后起者.每足以掩乎前.大抵然矣。按石虹先生谓彭姜诸大姓,皆由洪武初徙实江淮,而鄱阳一府为多。尝求其故,鄱当元季,保障西南为吴公宏,保障东北有于公光,率先纳土,太祖嘉之,故罹患稍浅,大姓之多,想原于此意。其徙时皆择豪右,如汉募民徒塞下,实关中,必如楚之屈景.齐之诸田,始与其选。则瓦屑坝瓦屑塞虽不敢遽指是何冈阜,而其东北不越双港,西南不越莲河,断可知也。且其地滨鄱湖,秋水时至,渺无津涯,惟康郎数点矗起波心,计三数十里远近耳。遥忆当年,聚族斯地者,升高而望,亲睹夫真人之栉风冰雨,云蒸龙变于风樯阵马之间,暗奸者诛后夫者凶,而此方独以先机之哲得宁。妇子安耕凿,雕龙啸而风谷生,应龙骧而景云起,欢然乐徙,为兴朝披剪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慕义效忠于当时.而垂裕无穷.求请情事,谁曰不然?彼业堪舆者,乃指余干湖岸微有瓦屑者当之,真微乎者矣。至云曾子避寇所居,夫越之伐鲁,应在并吴之后,则余干已为越地,何至远避千里之外,反入其境内乎?又谓研朱渍蛙.曾子时书为简策,何殊可点矣?何以蛙遂至今色如丹砂,则伏牺画卦台畔,亦将马尽负图乎?术士附会,往往如此。顾鄱有儒堂志载,以子固读书其地得名,地产竹叶作墨点,名曾子竹,云子固洒墨遗迹,则曾子或子固而讹,然馈朱变蛙,洒墨变竹,悠悠之说,是一是二存而不论可也。乃若瓦屑地将十里,为坝为墩,士人当犹有识其旧号而珥平日所未及深考者,则王父旧隐犹在青湖,先子抔土,现在尧山,岁必数至,双港诸地,路所经由,尚当访故老而问之。(摘自《姜氏宗谱》卷之首四)
【附 筷子街考】
吾邑风俗,除夕祀神,胙肉上插双箸。相传原籍江右居筷子街,岁时纪念,示不忘本也。间有瓦屑者则为瓦屑坝,人幼时习闻,未暇深考。后阅黃冈万氏族谱,有《瓦屑墩考》颇详,实乃知其说非诬,子街尚略焉。考《爱树堂文集》(黃安张舟一著),有祭余干县自出之祖祝文,云:“余干东门外有瓦屑坝,今遗地犹存。先世居筷子街,有前街后街之分。康熙时族高祖石虹侍讲,曾谒祖余干,自为文祭之。”据此,瓦屑坝、筷子街均在余干东门外相距不远。余每与吾乡士大夫论世族皆称出自江右,其所以然者,当元季鼎革之际,徐寿辉、明玉珍、陈友谅起楚北,数郡受荼毒必甚。相传吾邑有蒿姓者,为此中旧族。其先世避乱蒿中得免,遂指蒿为姓,其他无闻焉,则当日之孑遗可知矣。其自江右移籍者,始洪武二年。考明代移民之见于史者甚多,明初徙苏松嘉湖杭民之无田者四十余户,往耕临濠;徙北平山后三万五千八百余户,散处诸府卫;移江南民十四万于凤阳,迁山西潞、泽民于河北,后屡徙浙江及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凡此之类不可枚举,独迁江右于楚一事,不见明文,未知何故。考《明史•食货志》,载户部郎中刘九皋言,古狭乡之民,听迁宽乡;欲地无遗利,人无失业也。太祖采其议,定移民之制。此与故老相传洪武二年之说相合,或者此时余干户口繁盛而楚中实当凋敝之秋,听民择利而趋,不由官府遣发,故史不载耳。余尝登匡庐、蹑五老,观三折泉诸名胜,下瞰彭蠡如在目前。其东则余干故城在焉,惜未能瞻拜祠宇,一访筷子街故里。竹杖芒鞋,请俟异日!
(原载黄陂县《金氏族谱》金永森 鹤生作)
我家谱牒上明白无误记着,先祖是从“瓦屑坝”这个地方出发来到黄冈县(今新洲区)的。1992年版的《新洲县志•杂录》上有“瓦屑坝”的记载。《新洲县志》上还说:新洲县八成以上的现居人口是江西移民的后裔,且多来自饶州府。查阅《楚黄周氏宗谱》,得知先祖原籍江西饶州府乐平县,于洪武二十三年从瓦屑坝迁到楚黄定居至今,于是我对“瓦屑坝” 这个历史地名兴趣日增,也倍加关注。
“鄱地以瓦屑坝得名者.莫著于瓦屑坽。若瓦屑坝、瓦屑墩则传者盖寡焉。考饶郡城西二十里为尧山.载郡志。峰峦苍秀。泛彭蠢者百里外,隐隐可见,延袤起伏,凡十里许,而总谓之尧山。山在鄱江之北岸.南岸有水斜出通江.即所谓瓦屑坽是也。”历史地理学专家葛剑雄教授曾撰《瓦屑坝——安庆人的根》一文,文中写道:“鄱阳县有一个叫瓦燮坽的地方,那就是瓦屑坝。”原来,瓦屑坝在古饶州鄱阳县鄱阳湖边的尧山之麓、鄱江之滨。“瓦屑坝、瓦屑塞虽不敢遽指是何冈阜,而其东北不越双港,西南不越莲河,断可知也。”可知瓦屑坝大致范围在双港、莲河之间。瓦屑坝也称之为瓦燮坽、瓦屑坽,瓦屑坽现属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城西南约十公里大莲子湖滨的莲湖乡,村落名为瓦燮村。
据同治《鄱阳县志》称:瓦屑坝在立德乡六十九都,县城西二十余里处,楚中诸大姓多于元明之际自此徙。 在地图上能见到:鄱阳城西九公里处,有地名“瓦燮坽”!此“坽”在鄱江南岸,与尧山相对。北距双港镇5.6公里,西南有莲河、莲湖、表恩山,与考载全然相同。无可置疑,此处村落即是瓦燮村。
瓦屑坝原是制陶工场。相传姑苏陶人曾在此制作陶器,因避黄巢之乱.复徙吴地。这个制陶工场便成为一片废墟。《新洲县志》所载的《姜氏宗谱》,收有《瓦屑坝考》一文,称瓦屑坝之得名不应晚于五代之际。瓦屑者,不专指瓦之碎片,亦应泛指所产陶器之破损毁坏者。埋于土中残器碎片“其屑坚厚近寸,虽历风霜不泐,土中掘出,则有如盆者,如百壶罂者,如瓮者,而罂为多,间有如今宮殿所用琉璃瓦者。其坌而为阜纡,而为冈垒,而为路叠,而为墙倾、而为崖罗,而为茔辟,而为基艺.而为图;或蚴蟉如长虹,或从聚纷纭如蝌蚪,或散布如落花、如鱼鳞。乱甓颓垣.绿杨衰草,久与汉寝唐陵,共凭吊于韵歇。烟销日落潮平之外,而风雨所剥.波涛所啮、不知凡几年矣,瓦屑固如故也。”可见瓦屑坝当地陶土质量好,烧制的陶器颇佳,工艺水平较高,故还被选作宫殿营造之用。
瓦屑坝水绕山环,堪舆者称其地有风水之胜。瓦屑坝峰峦苍秀,延袤起伏;鄱湖水阔,渺无津涯,而港汊湖滨,皆萑苇芰荷。瓦屑坝人男耕女织,以耕读为本;兼或渔樵,或怀资怀技,游走他乡……
从瓦屑坝这个地名用字的变化,或许能体味到瓦屑坝的历史苍桑。
瓦燮坽的“坽”字,在《现代汉语词典》、《辞源》、《辞海》中均未收载,倒是在《康熙字典》(广州出版社1994年版影印本)“丑集中•土部”里找到了“坽”字,释文曰:“《集韵》郎丁切,音灵,峻岸也。”瓦燮坽的“燮”,原来是“屑”, “燮”字是“屑”的雅化而已。当年的瓦屑坝也是鄱阳湖滨的一个水陆码头,坝即是堤,坽是比较陡的堤坝,它起着护岸的作用,说明瓦屑坝这个聚落当年就在湖边,于是这个物流和客流的集散地也就因此得名。鄱阳湖在元明时期处于扩展期,到清季才因泥沙淤积而逐渐缩小,因而瓦屑坝离湖岸愈来愈远。
鄱阳县城曾是饶州府的驻地,瓦屑坝作为当年的交通要津,其繁华亦是可想而知的。随着历史和自然的变迁,瓦屑坝已不具水陆码头的功能,昔日的市井繁华也随之不再。
瓦屑坝,曾是中国古代移民集散地之一,现存的许多家谱中都记载着这个名字。随着古代大规模移民成为尘封的历史,瓦屑坝的地名也就随之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当祖辈们从赣南、赣中、赣北直奔鄱阳城,穿越筷子巷,聚集到瓦屑坝附近的鄱阳湖滨青江渡,乘舟楫驶入茫茫湖水,驶向长江,驶向远方的他乡后,许多移民者的祖传家谱上或载于口碑的传说中皆称:我家祖辈来自江西瓦屑坝!瓦屑坝是这些移民们对于故乡的最后记忆,江西鄱阳瓦屑坝就是他们的根。确切地说,瓦屑坝是他们梦中的“故乡”,是他们曾经的“故乡”!
瓦屑坝,多少背井离乡的先民为这一方热土魂牵梦萦!为了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依“地随人迁”的古制,将“故乡”的地名搬到他乡。例如:
在落籍地取与江西相关的地名,如汉川县志中有“江西垸”地名。元末明初县境人烟稀少,而江西来汉川定居者众,有的家族为了不忘祖籍,便将有的湖、垸取名为“江西湖”、“江西垸”,并延用至今。武汉市的江北如汉口、东西湖地区,也有不少江西移民留下的地名。
又如嘉靖《蕲州志》:“瓦屑坝在州东一里,诸家、袁市二湖之界”,光绪八年编《蕲州志》中的蕲州城地图还明确标示有瓦屑坝的位置。显然这是从瓦屑坝迁居蕲州的先民带过来的地名。清人顾景星还在他的文集《白茅堂诗文集》中谈到瓦屑坝是李时珍的故居所在地,瓦屑坝距当年李时珍的诊所玄妙观原址不到100米。1982年的《蕲春县地名志》中却找不到瓦屑坝这一地名了。一个见证“江西填湖北”移民运动史的地名、一个记载着先民们筚露褴缕以启山林的历史记憶,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被人轻轻抹去了!如此数典忘祖,实在令人痛惜!
蕲州瓦屑坝是湖北境内唯一以移民集散地命名的地名,是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地名,恢复这一地名,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先民的奠祭!
见诸文献资料记载的瓦屑坝还有:
《黄冈县志》:陈姓 “其先世在宋代自江西江州瓦西坝迁居浠水。后世由浠水分支居黄冈邱店、韦家凉亭。”
大冶《余氏宗谱》:“一世祖捻,南宋人,世居江西南昌县瓦屑坝。第三世壁胜生荣叔、荣英。荣英自江西徒居湖北大冶。”
黄陂《谢氏族谱》:“谢伯六于洪武七年(1374年)自江西南昌府丰城县筷子巷瓦屑墩迁黄陂西南乡共木岗。”
………
现在,民间推动或兴起的寻根热,人们纷纷如朝圣般前往祖辈迁出时的移民集散地,以期能寻找到一脉相承的祖根,解开“我从哪里来”的历史之谜。然而,人世间沧海桑田之变,这些移民集散地已非昔日面目。以瓦屑坝来说,当年名称瓦屑坝,现已更名为瓦燮村;当年是人潮涌动的水陆码头,现已为农耕为主的普通村落……!这样的变迁,需要从被历史湮没的资料中钩沉辑佚,还原真实的瓦屑坝。所幸的是保存在谱牒中的《瓦屑坝考》,再现了当年一个移民集散地的历史风貌。《瓦屑坝考》不仅对寻根者,而且对研究移民史来说,都是很重要的珍贵资料!
据鄱阳民俗专家陈先贤考证,《瓦屑坝考》的作者是张希良,人称石虹先生,是湖北黄安人,约生活于清顺治至康熙年间。康熙己酉(1669年)举于乡,乙丑(1685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授职编修。戊辰(1688年)助礼部试礼闱(即礼部考试)。其时,张拟修《五岳异名志》,并考证江河源流,以成舆地大著。大学士王照赞曰:“张公可谓博物君子矣。”庚午(1690年)典试浙江,丙子(1696年)典试顺天,随即修纂宋、元、明三朝国史、《大清一统志》与《明史春秋讲义类函》等书。希良累官左右春坊赞善、皇家侍讲等职,后在督学浙江时请归,年八十有二病卒于家。
江西筷子巷和瓦子角也是见诸文献记载的古代移民集散地之一。许多家谱和方志都记载有某姓某支是从江西筷子巷或瓦子角迁来本邑:
《大悟县志•人口》: “有史料可查,较大的一次迁徙为明洪武初年,迁入者以江西、湖广居多。民间素有祖籍江西‘筷子巷’之说。”
光山县《赵氏宗谱》:“赵宋之后避敌于闽广间,其子孙苗衍散于江左江右,至今数百年矣。念始祖杉公原籍江西鄱阳县瓦屑坝双港桥筷子巷赵家湾,一经元乱于明初经由鄂麻迁河南光邑。”
《古姓史话》:“洪武二年(1369年)抚州府临川县筷子巷瓦屑沟的古德七,移居湖北省红安县上新集古家湾。”
如义门陈氏的家谱中称:北宋仁宗年间江州义门陈氏分户,一部分陈姓转迁至江西南昌筷子巷,洪武元年由南昌筷子巷迁居湖北红安县至今。
筷子巷(街)这一地名的分布远大于瓦屑坝,如:
武汉市的武昌有筷子巷、筷子堤、筷子湖,
黄梅县孔垄镇有筷子街
武汉市新洲区阳逻镇的香岗,又名筷子街
湖北鄂州有筷子街
………
武昌筷子街的得名颇有代表性。筷子街位于今武昌临江大道大堤口到前进路段。其形成是由于明朝末年江西吉水县一批制筷业的工匠随人口大迁徒来到武昌,在江边筑堤而居,继续从事筷子生产。他们将竹子在堤边小湖中浸泡,把制成的筷子撒在堤上晾晒。久而久之,当地的居民把堤称为筷子堤,把湖称为筷子湖。后来在湖畔逐渐形成了一专门生产和销售筷子的街道一一筷子街。晚清时代,此地筷子作坊达100多家,所产筷子销往各地,驰誉全国。清同治年间(1862一1874年),为武昌筷子街的鼎盛时期。
武汉市武昌筷子巷生产竹器的又以江西人居多,因此筷子巷的得名又与“地随人迁”不无关系。
江西的筷子巷得名,大抵也如生产竹器有关,如鄱阳县的筷子巷就是因竹器行业集中于一地而得名。作为古代移民集散地的筷子巷,究竟是南昌筷子巷还是指的其他府州县的筷子巷?文献资料的记载是比较混乱的。如《河南省志•民俗志》称“江西迁来的移民中,明末清初迁来的占绝大多数。其中,许多来自江西省乐平县瓦西坝筷子巷……”。江西省乐平县是否有筷子巷不得而知,但乐平县人外迁必然要走鄱阳县,穿过鄱阳县城内筷子巷到瓦屑坝渡口乘船才是合理的路径。而临川县有筷子巷却无瓦屑沟(坝),乐平县亦无瓦西坝而有筷子巷的。 这类将其他地方的筷子巷当作移民集散地,很有可能是移民后裔对先祖迁徙过程的误记。因此,某些家谱中记载的始迁地是值得怀疑的。更有如湖北省宜城县郭海大队《周氏祖碑》的记载:“始祖周继全,自洪洞古大槐树筷子巷迁到宜城关集,后居张家村,又改为周家楼。”山西洪洞县自古就没有筷子巷的地名,因此其始迁地的可信程度就很低了。
南昌筷子巷是古代移民集散地,文献资料言之凿凿,应该是很可信的。
南昌是江西一大都会,且筷子巷位于赣江之滨,有水陆便捷之利(距另一个移民集散地瓦子角不到500米),南昌筷子巷作为移民集散地应该是可信的。至于江西其它地方的筷子巷,因江西盛产竹子,工匠们“扎堆”在一条街巷生产竹器是很有可能的,街巷即由此而命名。但散布于各地的筷子巷,是否为移民集散地,这就不能一概论之了。
瓦子角的得名,一说相传是东晋许真君得道,举家拔宅飞升,落下一只瓦角掉在此地,于是就得名瓦子角。一说是在宋代的江西都市城镇,比如九江、抚州、乐安等地,已大量出现了常年集中向市民演出的瓦舍勾栏,即是杂剧百戏的演出场所“瓦子”。 “瓦子”因战乱或其它原因毁弃,昔时演出的瓦舍遗地,便成为瓦子场、瓦子角的地名。其遗址尚可考据的,尚有南昌市的瓦子角和乐安县的瓦子场。尽管瓦子场、瓦子角已是废墟,但场地空旷,颇适合作移民出发时的聚集地。因此,这个地名也就保存在他们的记忆里了。
先民们不仅把“根”保存在家史里,而且以民俗文化的形式保存在日常生活和祭祀活动中。这是向人们昭示: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江西始迁移民在湖北落地生根后,虽然与湖北这方热土世代廝守,繁衍子孙,建设新家园,却对江西有割舍不断的故土情怀,这在风俗文化等方面都有表现。
从江西迁入湖北的移民者中,有祖籍江西“筷子巷”之说。因此乡人多在祭祖的供品“刀头肉”上插双筷子,以表示不忘祖根。这个风俗在武汉、鄂东、鄂北、江汉平原大部地区流行。在语音方面,湖北大多数江西移民后裔,还保留着从祖辈代代相传下来的词语读音。例如在鄂东、鄂北、江汉平原大部地区,将外祖母(外婆)读作“家(音咖)婆”,方向词“去”字读作“器”音,动词“站”字读作“记”音,等等,不胜枚举。这类文化遗存,从另一视角印证了先民难忘祖根的历史情结。
不仅江西人有互称“老表”的风俗,而且多数湖北人也爱互称“老表”。这个风俗从何而来,已难追寻,但《中国隐语行话大辞典》(曲彦斌主编)“老表”词条称:“宋代蹴鞠行谓道士。《圆社锦语》:‘老表:道士’。”可知“老表”作为一种称谓,早在宋代便已出现,但仍未指出“老表”的词义来源。即使在当代权威的《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等工具书中,也不载有关“老表”的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倒是在“老表”词条下列出了3个义项:江西人的别称、表兄弟和对年龄相近的、不相识的男子的客气称呼。总之,老表是个令人感到温暖而又亲近的称呼,,一句“老表”,也会令人有轻松愉快的感觉。
* * * * * * * *
江西填湖北,是史称“江西填湖广”的主流,也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移民运动。关于江西填湖北,此事既不见诸《太祖实录》,亦末见于朱国桢的《皇明大政纪》、谈迁的《国榷》、清修《明史》等有代表性的史书;也不见于私修国史《皇明通纪》(或称《皇明资治通纪》、《国朝典汇》等书。如此大的事件未见诸记载,的确使我们感到困惑。但明清以来撰修的县志以及民间族谱却颇多记载。国史、方志、家谱是构成中国历史的三大支柱,三者之间的互补性极强!由是观之,抢救家谱,发掘家谱,开发利用家谱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湖北历史上最后一次大移民是清代后期。
其时正值太平天国革命,湖北是太平军与清军争夺相当激烈和频繁的地区,许多大的战役发生在境内的主要城市。1856年以后,战局的重心已转向长江下游流域,湖北的战争压力明显减少。但即使如此,湖北的人口损失依然相当的严重。许多方志中记载着有成千上万的男子、甚至有妇女被太平军掳走。仅1853年,据说被掠人口就在30万至50万之间。还有不少地方的穷苦农民自愿加入太平军,仅1860年至1861年间就达30万人之多。(周武等:《太平天国史迹真相》,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页218。)太平天国革命平息后,亦有周边省区大量移民填补湖北。
自安史之乱后的历次战乱使湖北损失了大量的人口,而一俟战乱停息,江南狭乡百姓便迁入垦殖。他们与因战乱而南逃的中原移民一起,根本改变了湖北省的居民面貌。据一些学者的调查研究,今天的湖北是一个移民社会,有超过80%的家族是移民家族,相应地有90%以上的人口是历代移民的后裔,这种沧桑巨变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张国雄先生搜集了湖北339个家族的档案,其中只有22族是世居于湖北的家族,其余都是唐代以后迁入的,移民家族占总数的93.5%。这个数字属随机抽样性质,有一定的代表性。(参见《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第15、35页。)
历史上不断的大规模移民,使大量的荒芜土地得到开垦,对湖北社会经济的发展,无疑是有再造之功的。
【附:方本仁:《周氏创修宗谱序》】
余卅年来两续家谱。诚以谱者,吾国家族制度精神之所寄。虽义在敬宗收族,序昭穆而别尊卑长幼,敦乎一家之孝友而兴让兴仁效可及于全国。有未可隨专制政体以俱废者。晚近人心浮薄,厌故喜新,稗贩欧西糟粕,竟以摧毁家族制度为能,籍便纵其亡等之欲更何有于谱而不知流弊所届,终于弟沴兄而子弒父。沦人道于禽獸。此有识之士蒿目世变,所以太息痛恨如初,说之横流,而思有以矫正之者也。
吾友周君奭村及其宗隽宋村、姚村、兆松诸君子,顷举其数百年待修未修之谱,谋于众而创修之。其亦源明乎!谱之有益于世,而不肯隨俗以自废者欤!
考周姓系出東周汝南周公黑肩,至奭村诸君子之始祖茂昭公,原籍江西乐平﹝1﹞。值元季失政,天下洶洶,群雄并起,陈友谅僭号武昌,大举东下,攻洪都;明太祖自将来救,茂昭公因乘机归附,居帏幄、预机密,所举辄中,颇得太祖信任。及友谅败亡,其次子理奔还武昌,僭嗣伪位。太祖覆西上亲征,昭公从之。事平,以功授宣慰使。凯旋时道经吾邑,见倒水上流山水清秀,有卜居意。遂于洪武二十三年迁而家焉。当时挈眷远徙,未携谱牒,仅录存宗派虞舜时凤洪光之昌一士成学宗定郁传启世攸章二十字。后人遵即按以命名,世系相承,秩然有序,后子孙蕃衍,迁徙殊方,远之如黃陂、远安、四川、河南、江苏,莫不有茂昭公之支裔。道途修阻,採访维艰,谱牒藏而未修。奭村诸君子,惧代远年湮,后来者将益无所考也。爰先就其居处最近如三山铺、李家集、孔家埠、罗家伯嘴、周昭大湾小湾、上下港湾者﹝2﹞,编而辑之,俾无坠失。远者姑付阙如。俟异日其谱载凡例,凡渎婚乱伦、异姓夺宗者,必毅然剷除之,以维血统。鳏寡孤独,四民无告者,必力予周济之,俾免冻馁。寒畯力学始终无间者,必酌为资助之,使宏造就。又如肖子贤孙,名贤硕彦,松筠励操,诗礼传家,以及功名事业卓有可观者,必旌别而表扬之,用昭激劝。凡此种种,皆为维持旧道德兴礼义,以转移趋向,挽回一世之颓风,使一族倡之,百族和之,则举世之人将咸知以爱一家一族之心,推而爱国,治平可以立致。孰谓家族制度之无补于民族主义哉?是则奭村诸君子之创修斯谱,以保存家族制度之精神,未可以其仅关系一家一族之事而小之也。
谱成问序于余,余不文,喜其修谱旨趣与余同,亟序其崖略而归之。
中华民国二十有一年,岁次壬申,仲夏月谷旦。
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前湖北省政府委员并代主席,同邑方本仁谨撰。
( 资料选自爱莲堂《楚黄周氏宗谱》)
【注释】
﹝1﹞查原籍系江西饶州府乐平县泗水街。
﹝2﹞现为武汉市新洲区村落地名。
方本仁(1880—1951),号耀庭。湖北黄冈陶家楼人。幼入塾读书,年20做塾师。后投武昌右旗马队营当兵,被选送湖北陆军特别小学堂,毕业后仍回马队。1907年入北京陆军军官学堂第二期,毕业后留京任禁卫军骑兵排长。1910年调任陆军近畿第六镇吴禄贞部参谋、连、营长,1912年兼代参谋长。1913年调任江西都督府参议厅厅长。1914年,任江西陆军将校讲习所所长,后任督军署参谋长,授陆军少将衔。1916年调任赣西镇守使。1922年10月19日调任赣南镇守使。1923年授“粹威将军”称号。次年任粤赣边防军务督办。11月,江西督军蔡成勋令其攻打广州革命军,方本仁掉转枪口,将蔡赶走,受任江西军务督办。1925年,兼任东南五省联防军江西军总司令。逐步倾向革命,曾配合革命军参加二次东征,合击陈炯明。1926年04月,赣北镇守使邓如琢反戈投靠吴佩孚,迫其下台,出走上海。广州国民政府先后派出李西屏、詹大悲、蒋作宾与方本仁联络,他只身投广州国民政府。08月,任国民政府江西宣抚使,兼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军长、右路军总指挥等职。同年秋,受蒋介石之意,令其长子方达智携银圆50万往河南晋见冯玉祥,说其投向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09月,随北伐军抵江西,其旧部赣西镇守使唐福山不战而退,北伐军迅速占领萍乡、安源、万安以南的赣南地区。接着,方本仁派参谋长贺守中至吉安劝师长蒋镇臣,被蒋扣留,当晚,方本仁化装去吉安,亦被扣留。待北伐军第二次攻占吉安,蒋镇臣向南昌撤退,方本仁才脱险。北军唐福山、岳思寅、张凤歧等部闭门而守,要求方本仁前来收编才许开城,北伐军命令他们开城听编,南昌遂不费一弹而下。后因蒋介石毁约,将唐、岳、张三师长枪杀。方本仁愤而离军,去庐山闲居。1927年,蒋介石委方本仁与何成濬为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同张作霖的代表杨宇霆、阎锡山的代表南桂馨在北京举行南北停战谈判。1928年3月,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太原分会委员。4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后与张群、吴铁城等赴奉天促张学良易帜。1929年1月12日,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方本仁以国民党中央代表被张学良聘为委员。06月调任湖北省政府委员,代理省府主席兼民政厅长。10月,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北平行营主任。1930年,改任北平政务委员会委员。次年,任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驻节武汉。1932年后赋闲,任中国工农银行常务董事,湖北民众抗敌后援会监察委员会主席,商办江南铁路公司监察人,湖北省捐税监理委员会主席等社会职务。抗日战争前夕,由军政界转向经济界,在汉口开设长江饭店、同济信托公司,开采蕲州裕利煤矿兼办普一煤球厂。1938年武汉沦陷,随政府西迁重庆,不久返回黄冈,遁入法门,后在武汉作寓公。1945年10月,董必武经武汉去重庆,参加国共谈判,在汉停留期间,方本仁为了董必武的安全,将其安排住在汉口自己寓所对面的德明饭店,并让家厨每日为之备膳。1949年,武汉解放前夕,华中军政长官白崇喜派人持亲笔信请方本仁出任民军总指挥,遭拒绝。武汉解放时,同群众一起,欢迎解放军入城。1951年2月在天津病逝。
【附:《瓦屑坝考》】
鄱地以瓦屑坝得名者,莫着于瓦屑坽。若瓦屑坝、瓦屑墩则传者盖寡焉。考饶郡城西二十里为尧山.载郡志。峰峦苍秀。泛彭蠡者百里外,隐隐可见,延袤起伏,凡十里许,而总谓之尧山。山在鄱江之北岸.南岸有水斜出通江.即所谓瓦屑坽是也。自坽而上约十里许为双港.亦在江之北岸,港一也,而双名之,盖江自东南而趋西北,随北折而南。望之若二港然也。港南岸皆萑苇芰荷,无居民。北岸有泽,名青湖.志称青江渡。出口处广不三丈,有 桥焉.名双港桥,则居民所有起也。烟火断续,抵于博士湖口之小溪,尽焉。溪右冈名龙王山,上有浮图,卓立水际.舟行者所共知。右二三里为夏漾湖.湖涸潦不常,盖瓦屑坽之对岸矣。双港诸地,随地异名.有为桥头者.为庙前者,为赤墈者,为软樯里者.为王家咀者,为赵家湾者,为夏家园者,为博士湖者;其姓则有余,有陈.有邹.有杨,有王,有赵,有董,有张、有彭。双港一带,厥土赤埴,旧为陶数,废兴之详不及核矣。然今姑苏陶人往往自称其先世为双港旧陶,黄巢乱时.徒避吴地。据此,则瓦屑坝名村,应在五季以后。其屑坚厚近寸,虽历风霜不泐,土中掘出,则有如盆者,如百壶罂者,如瓮者,而罂为多,间有如今宫殿所用琉璃瓦者。其坌而为阜纡,而为冈垒,而为路迭,而为墙倾、而为崖罗,而为茔辟,而为基艺.而为图;或蚴蟉如长虹,或从聚纷纭如蝌蚪,或散布如落花、如鱼鳞。乱甓颓垣.绿杨衰草,久与汉寝唐陵,共凭吊于韵歇。烟销日落潮平之外,而风雨所剥.波涛所啮、不知凡几年矣,瓦屑固如故也。而所谓瓦屑坽者正在其对岸之西南间。尝常泛舟入其坽口.南溯三里许,犹仍瓦屑之名。濒曰岸上有赤阜.虽烟火寥寥.而废甓颓垣往往有焉。赤阜西南,又有地曰莲河,周回二十余里,原泽相半.而尽于表恩山。由是观之,今坽之名,应是蒙当年之墩坝以为号,及后墩坝之名渐隐.而坽独传。亦犹易、诗、书之始,止有施孟梁邱与齐鲁燕大小夏侯诸家,迨费易毛诗,孔氏书传皆后出,而名独传天下。后起者.每足以掩乎前.大抵然矣。按石虹先生谓彭姜诸大姓,皆由洪武初徙实江淮,而鄱阳一府为多。尝求其故,鄱当元季,保障西南为吴公宏,保障东北有于公光,率先纳土,太祖嘉之,故罹患稍浅,大姓之多,想原于此意。其徙时皆择豪右,如汉募民徒塞下,实关中,必如楚之屈景.齐之诸田,始与其选。则瓦屑坝瓦屑塞虽不敢遽指是何冈阜,而其东北不越双港,西南不越莲河,断可知也。且其地滨鄱湖,秋水时至,渺无津涯,惟康郎数点矗起波心,计三数十里远近耳。遥忆当年,聚族斯地者,升高而望,亲睹夫真人之栉风冰雨,云蒸龙变于风樯阵马之间,暗奸者诛后夫者凶,而此方独以先机之哲得宁。妇子安耕凿,雕龙啸而风谷生,应龙骧而景云起,欢然乐徙,为兴朝披剪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慕义效忠于当时.而垂裕无穷.求请情事,谁曰不然?彼业堪舆者,乃指余干湖岸微有瓦屑者当之,真微乎者矣。至云曾子避寇所居,夫越之伐鲁,应在并吴之后,则余干已为越地,何至远避千里之外,反入其境内乎?又谓研朱渍蛙.曾子时书为简策,何殊可点矣?何以蛙遂至今色如丹砂,则伏牺画卦台畔,亦将马尽负图乎?术士附会,往往如此。顾鄱有儒堂志载,以子固读书其地得名,地产竹叶作墨点,名曾子竹,云子固洒墨遗迹,则曾子或子固而讹,然馈朱变蛙,洒墨变竹,悠悠之说,是一是二存而不论可也。乃若瓦屑地将十里,为坝为墩,士人当犹有识其旧号而珥平日所未及深考者,则王父旧隐犹在青湖,先子抔土,现在尧山,岁必数至,双港诸地,路所经由,尚当访故老而问之。(摘自《姜氏宗谱》卷之首四)
【附 筷子街考】
吾邑风俗,除夕祀神,胙肉上插双箸。相传原籍江右居筷子街,岁时纪念,示不忘本也。间有瓦屑者则为瓦屑坝,人幼时习闻,未暇深考。后阅黃冈万氏族谱,有《瓦屑墩考》颇详,实乃知其说非诬,子街尚略焉。考《爱树堂文集》(黃安张舟一著),有祭余干县自出之祖祝文,云:“余干东门外有瓦屑坝,今遗地犹存。先世居筷子街,有前街后街之分。康熙时族高祖石虹侍讲,曾谒祖余干,自为文祭之。”据此,瓦屑坝、筷子街均在余干东门外相距不远。余每与吾乡士大夫论世族皆称出自江右,其所以然者,当元季鼎革之际,徐寿辉、明玉珍、陈友谅起楚北,数郡受荼毒必甚。相传吾邑有蒿姓者,为此中旧族。其先世避乱蒿中得免,遂指蒿为姓,其他无闻焉,则当日之孑遗可知矣。其自江右移籍者,始洪武二年。考明代移民之见于史者甚多,明初徙苏松嘉湖杭民之无田者四十余户,往耕临濠;徙北平山后三万五千八百余户,散处诸府卫;移江南民十四万于凤阳,迁山西潞、泽民于河北,后屡徙浙江及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凡此之类不可枚举,独迁江右于楚一事,不见明文,未知何故。考《明史•食货志》,载户部郎中刘九皋言,古狭乡之民,听迁宽乡;欲地无遗利,人无失业也。太祖采其议,定移民之制。此与故老相传洪武二年之说相合,或者此时余干户口繁盛而楚中实当凋敝之秋,听民择利而趋,不由官府遣发,故史不载耳。余尝登匡庐、蹑五老,观三折泉诸名胜,下瞰彭蠡如在目前。其东则余干故城在焉,惜未能瞻拜祠宇,一访筷子街故里。竹杖芒鞋,请俟异日!
(原载黄陂县《金氏族谱》金永森 鹤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