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状元的“潘(攀)龙”
始建于唐宋、清代称现名的汀州城“三元阁”,是汀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所谓“三元”,是指明清科举考试的解元(省城乡试第一名者)、会元(京城会试第一名者)、状元(殿试一甲第一名者)。“三元及第”,即指乡、会、殿试均中第一名。所以,“三元阁”阁名承载着汀州人对文风鼎盛、多出人才甚至是状元的美好祈愿,。
隋唐行科举以来,至少有600位文状元留下了名字。国人一直有很深的状元情结,汀州人也不例外。所以,汀州地区流传着不少状元传说,其最著名者是长汀河田“(攀)龙中状元”的传说——
故事说,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河田“只(独)目、拱(驼)背、瘸脚”的残疾才子潘(攀)龙晋京赶考,遭到一些人的嘲讽与奚落。这些人称:若潘(攀)龙能中状元,他们就扯直河田街重建十里长街。金銮殿殿试时,潘(攀)龙以“只目照乾坤,拱背朝天子,独脚跳龙门”,分别寓意“洞察天下、忠于天子、高攀皇门”,巧妙作答,博得乾隆大喜。乾隆遂问起潘(攀)龙家境,潘(攀)龙气势磅礴地答道:“家住九龙冈,吃在河田、嬲(玩)在三州”(实指屋后有九松、家在河田、三洲),“八十一人造饭”(实指只有八十一岁的老母造饭),“一百零一人吃饭”(实指母子相依为命),“两只龙船送油盐”(指靠养两只母鸭生蛋换取生活)。乾隆心想:“我天子只居一个州,你潘(攀)龙住在三个州,好生了得!”于是就脱口称赞道:“卿真安乐死也!”意即称潘(攀)龙家境安乐到了极点。
当潘(攀)龙衣锦还乡时,那些考前嘲笑他的人赶紧抢修起河田街。但不幸得很,潘(攀)龙龙行至汀州宁化县安乐村(今安乐乡政府所在地)中风寒而逝,藁葬于安乐,应了乾隆“安乐死”的谶语。于是,修建河田十里街中止,但已修部分仍达到相当长度,据说这就是河田街号称“长汀乡镇第一长街”的由来。
二、真相:潘(攀)龙实是潘仝,进士而非状元
传说绘声绘色,但是否于史有征呢?笔者查阅明清两朝汀州、长汀志书“选举志”,均未发现名为 “攀龙”或“潘龙”的进士。不过,传说多为事实变体,并非完全向壁虚构。笔者再查阅南宋末开庆元年(1259年)修成的《临汀志》之《进士题名》,结合民间传说,发现所谓乾隆时河田“潘(攀)龙状元”的原型,其实就是南宋理宗朝淳祐四年(1244年)中进士的潘仝(同)。所以说,所谓“潘(攀)龙传说”实为“潘仝传说”。
《临汀志·进士题名》载:“淳祐四年甲辰刘梦炎榜潘仝,字会道,长汀县人,调赣州安远尉,转文林郎,广州观察推官。”按志书选举志记载规则可知,所谓“某某榜”,即该人是当年状元。所以说,潘仝是进士而非状元,该年状元则是留梦炎。据史载,留梦炎(?—1295年),浙江衢州人,南宋亡,投降元朝,劝降文天祥,遭怒斥,怂恿元帝杀害了文天祥。《临汀志》所载其姓氏有误。
潘仝不是状元是史实确凿的。因为《宋史》等权威史书也明白记载了南宋淳祐四年状元是留梦炎,且《临汀志》成书于潘仝中进士后仅15年,记载理当无误。
至于潘仝是否真为状元,有些不同版本的传说,其实已经作了否定说明。这些传说叙述道,当潘仝答完皇帝所问家境情况后,皇帝失口称赞潘仝“真是状元命”,潘仝马上谢恩,皇帝金言玉语难于挽回,后世遂称潘仝仅为“口才状元”。
据有关族谱载,潘仝是长汀三洲潘坊人,生卒年为1213—1276年,即生于南宋嘉定六年,卒于国都杭州被元军占领的德祐二年,淳祐四年被宋理宗赐点为状元。这么说来,潘仝中进士时正值31岁。潘坊今改属与三洲乡毗邻的长汀河田镇,又称潘屋村。南宋汀州,据《临汀志·坊里墟市》载已有“何田市”与“三州墟”,即今河田镇与三洲乡,且河田市是宋代汀州7市(城镇)中唯一地处乡村的市镇,其余6市皆为县市。由于这一带分布着面积较大的山间河谷盆地,距离州城又较近,所以一直以来都是古汀州经济较为繁庶、文化较为昌盛的地区。
据说,潘仝父亲潘从源(一作“潘松源”,字智河),精通武艺,曾任江西吉州(今江西吉安)教授(分管一州文教的主官),一日,携潘仝南返汀州时途经赣州兴国县均村,发现一处山地风水绝佳,属“生龙口”,葬于此地后代能出状元,遂交代潘仝其死后将其葬于此地,然后买牛化装成牛贩(一说潘从源即为牛贩——牛岗先生),故意赶牛糟蹋庄稼,与当地人发生争执,被误伤致死,以生命换得该处的安葬权。少年潘仝经交涉安葬父亲于均村“生龙口”后返回家乡,虽然年少失怙,母子相依,家境贫寒,但他发愤攻读,后来果真应验高中状元。潘从源任职江西(原籍可能即在吉安),潘仝曾任职江西、广东,潘氏子孙散布闽赣粤边,后人均称潘仝为状元,并在潘从源墓顶书额曰——“状元家山”。潘从源墓今仍在兴国县均村镇,十分完好。
始建于唐宋、清代称现名的汀州城“三元阁”,是汀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所谓“三元”,是指明清科举考试的解元(省城乡试第一名者)、会元(京城会试第一名者)、状元(殿试一甲第一名者)。“三元及第”,即指乡、会、殿试均中第一名。所以,“三元阁”阁名承载着汀州人对文风鼎盛、多出人才甚至是状元的美好祈愿,。
隋唐行科举以来,至少有600位文状元留下了名字。国人一直有很深的状元情结,汀州人也不例外。所以,汀州地区流传着不少状元传说,其最著名者是长汀河田“(攀)龙中状元”的传说——
故事说,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河田“只(独)目、拱(驼)背、瘸脚”的残疾才子潘(攀)龙晋京赶考,遭到一些人的嘲讽与奚落。这些人称:若潘(攀)龙能中状元,他们就扯直河田街重建十里长街。金銮殿殿试时,潘(攀)龙以“只目照乾坤,拱背朝天子,独脚跳龙门”,分别寓意“洞察天下、忠于天子、高攀皇门”,巧妙作答,博得乾隆大喜。乾隆遂问起潘(攀)龙家境,潘(攀)龙气势磅礴地答道:“家住九龙冈,吃在河田、嬲(玩)在三州”(实指屋后有九松、家在河田、三洲),“八十一人造饭”(实指只有八十一岁的老母造饭),“一百零一人吃饭”(实指母子相依为命),“两只龙船送油盐”(指靠养两只母鸭生蛋换取生活)。乾隆心想:“我天子只居一个州,你潘(攀)龙住在三个州,好生了得!”于是就脱口称赞道:“卿真安乐死也!”意即称潘(攀)龙家境安乐到了极点。
当潘(攀)龙衣锦还乡时,那些考前嘲笑他的人赶紧抢修起河田街。但不幸得很,潘(攀)龙龙行至汀州宁化县安乐村(今安乐乡政府所在地)中风寒而逝,藁葬于安乐,应了乾隆“安乐死”的谶语。于是,修建河田十里街中止,但已修部分仍达到相当长度,据说这就是河田街号称“长汀乡镇第一长街”的由来。
二、真相:潘(攀)龙实是潘仝,进士而非状元
传说绘声绘色,但是否于史有征呢?笔者查阅明清两朝汀州、长汀志书“选举志”,均未发现名为 “攀龙”或“潘龙”的进士。不过,传说多为事实变体,并非完全向壁虚构。笔者再查阅南宋末开庆元年(1259年)修成的《临汀志》之《进士题名》,结合民间传说,发现所谓乾隆时河田“潘(攀)龙状元”的原型,其实就是南宋理宗朝淳祐四年(1244年)中进士的潘仝(同)。所以说,所谓“潘(攀)龙传说”实为“潘仝传说”。
《临汀志·进士题名》载:“淳祐四年甲辰刘梦炎榜潘仝,字会道,长汀县人,调赣州安远尉,转文林郎,广州观察推官。”按志书选举志记载规则可知,所谓“某某榜”,即该人是当年状元。所以说,潘仝是进士而非状元,该年状元则是留梦炎。据史载,留梦炎(?—1295年),浙江衢州人,南宋亡,投降元朝,劝降文天祥,遭怒斥,怂恿元帝杀害了文天祥。《临汀志》所载其姓氏有误。
潘仝不是状元是史实确凿的。因为《宋史》等权威史书也明白记载了南宋淳祐四年状元是留梦炎,且《临汀志》成书于潘仝中进士后仅15年,记载理当无误。
至于潘仝是否真为状元,有些不同版本的传说,其实已经作了否定说明。这些传说叙述道,当潘仝答完皇帝所问家境情况后,皇帝失口称赞潘仝“真是状元命”,潘仝马上谢恩,皇帝金言玉语难于挽回,后世遂称潘仝仅为“口才状元”。
据有关族谱载,潘仝是长汀三洲潘坊人,生卒年为1213—1276年,即生于南宋嘉定六年,卒于国都杭州被元军占领的德祐二年,淳祐四年被宋理宗赐点为状元。这么说来,潘仝中进士时正值31岁。潘坊今改属与三洲乡毗邻的长汀河田镇,又称潘屋村。南宋汀州,据《临汀志·坊里墟市》载已有“何田市”与“三州墟”,即今河田镇与三洲乡,且河田市是宋代汀州7市(城镇)中唯一地处乡村的市镇,其余6市皆为县市。由于这一带分布着面积较大的山间河谷盆地,距离州城又较近,所以一直以来都是古汀州经济较为繁庶、文化较为昌盛的地区。
据说,潘仝父亲潘从源(一作“潘松源”,字智河),精通武艺,曾任江西吉州(今江西吉安)教授(分管一州文教的主官),一日,携潘仝南返汀州时途经赣州兴国县均村,发现一处山地风水绝佳,属“生龙口”,葬于此地后代能出状元,遂交代潘仝其死后将其葬于此地,然后买牛化装成牛贩(一说潘从源即为牛贩——牛岗先生),故意赶牛糟蹋庄稼,与当地人发生争执,被误伤致死,以生命换得该处的安葬权。少年潘仝经交涉安葬父亲于均村“生龙口”后返回家乡,虽然年少失怙,母子相依,家境贫寒,但他发愤攻读,后来果真应验高中状元。潘从源任职江西(原籍可能即在吉安),潘仝曾任职江西、广东,潘氏子孙散布闽赣粤边,后人均称潘仝为状元,并在潘从源墓顶书额曰——“状元家山”。潘从源墓今仍在兴国县均村镇,十分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