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笑匠”潘占奎
凡是年岁稍长的人们,大多还记得当年在黄鹤楼
、大智门渣子堆、集稼嘴、永宁巷河滩上、四官殿火场等场所,经常可发现人群围着一位民间艺人在撂地表演单口相声(武汉俗称打滑稽)。这位艺人是谁?他是人人皆知的马路笑匠潘占奎。
独闯江湖幸遇名师
潘占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生于湖北黄冈县李集一家农户。父亲给他取名天保,寓意“皇天保佑,长命百岁”。潘天保七岁入私塾读书,12岁时,因父亲纳妾,他受到虐待,愤而离家,出外谋事。离家的潘天保在黄州江边的一艘小火轮上谋得了一个当杂工的活。“一末带十杂,烧火带引伢。”超负荷的运转,累得他晕头转向,迷迷糊糊。一天深夜,他拎着一只比他身材矮不了多少的铁皮垃圾桶,在船舷边往江中倾倒,不料重重的铁皮桶下坠的惯性,差点将他拉个倒栽葱落入江中,潘天保人总算没掉下去,可铁皮桶却随波逐流地漂走了。惊出一身冷汗的潘天保,担心船东要他赔桶,天刚麻亮,船泊九江,他便不辞而别,脚底揩油,弃舟登岸。
潘天保上岸的地方,就是九江。他在这里举目无亲,身无分文。只有白天乞讨度日,夜宿檐下,极度困苦地支撑着好似浮萍的身子。一天傍晚,他在一处空地上,瞥见围有个人圈,不时发出阵阵笑声。再仔细一看,原来有个年长的人在这里说北口(北方语音)单春(单口相声)。他听着听着,能听懂的也觉好笑。老人演完收拾一番,正待离去时,见潘天保站在一旁发呆。仔细地打量他,觉得这小子蓬首垢面,面有菜色,但却掩盖不住透着灵气的眼神。老人透出不解的口气:“你在想什么?”潘天保说,“我想人有一张口,有口便要吃饭,饭又要恁口来赚,用口来养口,您老便是这样不是?”老人一惊,觉得这小子出言不凡,这不是悟出了吃开口饭的道理吗?这位老人原来是九江知名的民间艺人刘煜庭。潘天保就这样具有偶然性和传奇性的叫声“师傅!”屈膝便拜,从此一脚跨进了民间艺术的大门。
一年以后,潘天保因悟性极好,学艺甚有收获。他常暗自编些小段子练口。有一天在场子上听师傅使活,一时大意,多耽搁了一下,回家迟了。一进门时,师娘丧着脸问:“哪里去了?”他知道做家务活偷空去学艺是要挨骂的,一时没想好用什么话来搪塞。师娘却气恼地逼问:“在外面干什么?”潘天保慌不择言地随口:“学抽水烟。”“好哇!小小年纪学抽水烟,水烟袋给我。”这本是应付一下的瞎话,哪真有水烟袋呢?师娘也太认真了啊。于是他索性逗师娘发笑说:“徒儿用的是无形牌水烟袋,装的是捏不着的水烟丝,用是看不见的‘煤纸’,点的是无名火。”一边说时,一边左手作托烟袋状,右手捏‘煤纸’,唇间喷气“卟”地一吹,喉咙里发出吸水烟时:“噜、噜、噜……”的响声,说演得惟妙惟肖。刘煜庭站在门外,将徒弟的这一套全看明白了。一进门便握住潘天保的手:“好小子!是块料。明天起跟我上场去。”于是刘煜庭给潘天保起了个艺名叫潘占奎。
初出茅庐的潘占奎随师实践,刘煜庭对他说,“九江这个地方也是五方杂处,对湖北话没有隔阂,你不妨用湖北话试试。”从此以后,潘占奎改为“南口”单口相声。实践的结果,艺事大进。他17岁时,刘煜庭认为傍着师傅终非长久之计,鼓励他自立门户闯荡江湖去。于是潘占奎辞别恩师,单人独骑行艺,足迹遍及赣、皖、鄂相毗邻的众多县镇乡村撂地表演。
而立之年回到武汉
正是而立之年的潘占奎溯江而上,回到湖北武汉,在黄鹤楼首演。他在黄兴铜像附近的空地撂地围场表演,毕竟师出名门,风味地道,笑料信口拈来,出口成章,大受欢迎。不久,潘占奎不但在黄鹤楼站稳了脚,而且“南方笑话公司总经理”的美名,不胫而走,人们只要提起他来,都会泛起笑容,点头赞许。潘占奎无意再四处流浪,从此定居武昌文昌门。
潘占奎表演之前,腰间总系有一只小布袋,内装白色花岗石粉末。选好表演地方以后,右手抓握一把白粉末,弯腰在地上先撒个圆圈,作为表演区。然后再撒空心大字,如“歌舞升平”、“普天同乐”之类。他撒字的手法熟练,字迹工整,美观大方。当他撒字时,听众便会逐渐聚拢围观,招客已毕,开始表演。潘占奎继承和创编的笑话段子有一百多篇。久演不衰的如《孔夫子吃汤元》、《怯剃头》、《抬扛铺》、《杂学唱》等等,常说常新。
潘氏笑话创编法有多种,如:逻辑紊乱法:某公上餐馆,要了一盘红烧肉,堂倌送上,他说不要红烧肉,换一盘炒鸡丁,堂倌立刻换了炒鸡丁送上。某公吃完后,拔脚就走。堂倌拦住要钱,某公问:“要么钱?”堂倌说:“炒鸡丁的钱!”“咦?炒鸡丁不是红烧肉换的吗?”“是呀!红烧肉也没有付钱呀。”“对的,红烧肉你不是端进去了吗?”堂倌一时冷口闭住了热汤,不知么样说。谐音法:某富翁有一妾,比富翁的大儿子还小。不料这个比母亲大的儿子死了。富翁请来开路的道士,念经的和尚,写祭文的先生,做寿衣的裁缝等来家操办丧事,这些人听说富翁之妾要哭灵,于是私下议论说,且看她怎样哭她的大儿子?正议论间,小妾听见了,嘴一抿上灵堂便哭:“未生我先生我的儿——”写祭文的先生直摇头;接哭:“未死我倒死(道士)我的儿——”开路的道士吐了口涎;又接哭:“说是我儿何尝(和尚)是我儿——”和尚直跌脚;再接哭:“黄泉路上才逢(裁缝)我的儿——”裁缝一慌,针刺指头直流血。
子承父业代有传人
1949年武汉解放后,潘占奎参加了武汉市总工会的“武汉市工人文化服务队”。他整理了传统相声《丢驴吃药》、《日遭三险》、《杂学唱》等九十多段话,创作了《问路》、《不识字的苦》等新节目。1962年调入武汉市说唱团。1972年,68岁的江城大名人“马路笑匠”、“南方笑话公司总经理”潘占奎含笑逝世。所幸他的“潘式笑话”由其子潘海波继承,仍在我省曲艺界闪光耀亮,得到传承。
潘海波从上小学时起便偷偷地躲在人缝中间听父亲说笑话。稍长大以后,他跟着乃父到工人文化服务队、到民众乐园曲艺厅,看到人们对艺人的热情欢迎,就给父亲做思想工作,要求学艺。潘占奎被儿子说服了。他将潘海波送到武汉市艺联鼓书队(武汉市说唱团前身)著名相声演员王树田名下启蒙学艺。在民众乐园演出的双簧名家高鑫泉、曹笑痴也过些门道给这个机灵透顶的年轻人。后来潘海波正式拜天津名相声演员阎笑儒为师。有了名师的授艺,家学的培养,潘海波上世纪八十年代就以一名青年演员参加了湖北省曲艺团,崭露头角。以后转至武汉市说唱团。
潘海波从事曲目的整理工作,首先整理潘氏杰作《杂学唱》、《日遭三险》、《黄鹤楼吟诗》、《拉驴吃药》、《打财神》等传统节目三十余段。一番去其糟粕存其精华的工作,使得老子传下的笑话,在儿子手上重现光华,熠熠生辉。潘海波致力于整理,也致力于创作。他创作的《武汉人旅沪打岔》,巧妙地运用沪汉两地方言和误会法编的新段子,演出后产生了连环包袱的效果。《新对对联》走出了老《对对联》的巢臼,以歌颂生产为内容,新意盎然。另如新创作以讽刺不懂装懂为内容的《看告示》,在南京演出时,有记者在《南京日报》上作了赞赏和肯定的报道。《三句话不离本行》发表于1990年姜昆主编的《中国相声大全》上。尤以武汉夏天市民们街头巷尾的竹床阵为题材的新相声《趣话乘凉》更是说一句笑一句。此外如《巧拆字》、《灯下神搜》等都获好评。看来湖北曲艺界的潘氏父子,的确是“虎父”无“犬子”了。现在,潘海波受聘于湖北省艺术职业学院,担任曲艺科的教员,授有四名徒弟,即:张一天、李一套、范一桶、吴一笑(均为艺名)。潘氏艺术接力棒,已传到了第三代手中。
潘海波的女儿潘亚曼,于1991年参军以后,在广州部队当了一名文艺兵,是文工团的“四朵金花”之一。她学习声乐,仪容端庄美丽,歌喉嘹亮。香港回归前夕奉调加入驻港部队,在一次文艺演出后,受到前香港特首董建华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凡是年岁稍长的人们,大多还记得当年在黄鹤楼
、大智门渣子堆、集稼嘴、永宁巷河滩上、四官殿火场等场所,经常可发现人群围着一位民间艺人在撂地表演单口相声(武汉俗称打滑稽)。这位艺人是谁?他是人人皆知的马路笑匠潘占奎。
独闯江湖幸遇名师
潘占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生于湖北黄冈县李集一家农户。父亲给他取名天保,寓意“皇天保佑,长命百岁”。潘天保七岁入私塾读书,12岁时,因父亲纳妾,他受到虐待,愤而离家,出外谋事。离家的潘天保在黄州江边的一艘小火轮上谋得了一个当杂工的活。“一末带十杂,烧火带引伢。”超负荷的运转,累得他晕头转向,迷迷糊糊。一天深夜,他拎着一只比他身材矮不了多少的铁皮垃圾桶,在船舷边往江中倾倒,不料重重的铁皮桶下坠的惯性,差点将他拉个倒栽葱落入江中,潘天保人总算没掉下去,可铁皮桶却随波逐流地漂走了。惊出一身冷汗的潘天保,担心船东要他赔桶,天刚麻亮,船泊九江,他便不辞而别,脚底揩油,弃舟登岸。
潘天保上岸的地方,就是九江。他在这里举目无亲,身无分文。只有白天乞讨度日,夜宿檐下,极度困苦地支撑着好似浮萍的身子。一天傍晚,他在一处空地上,瞥见围有个人圈,不时发出阵阵笑声。再仔细一看,原来有个年长的人在这里说北口(北方语音)单春(单口相声)。他听着听着,能听懂的也觉好笑。老人演完收拾一番,正待离去时,见潘天保站在一旁发呆。仔细地打量他,觉得这小子蓬首垢面,面有菜色,但却掩盖不住透着灵气的眼神。老人透出不解的口气:“你在想什么?”潘天保说,“我想人有一张口,有口便要吃饭,饭又要恁口来赚,用口来养口,您老便是这样不是?”老人一惊,觉得这小子出言不凡,这不是悟出了吃开口饭的道理吗?这位老人原来是九江知名的民间艺人刘煜庭。潘天保就这样具有偶然性和传奇性的叫声“师傅!”屈膝便拜,从此一脚跨进了民间艺术的大门。
一年以后,潘天保因悟性极好,学艺甚有收获。他常暗自编些小段子练口。有一天在场子上听师傅使活,一时大意,多耽搁了一下,回家迟了。一进门时,师娘丧着脸问:“哪里去了?”他知道做家务活偷空去学艺是要挨骂的,一时没想好用什么话来搪塞。师娘却气恼地逼问:“在外面干什么?”潘天保慌不择言地随口:“学抽水烟。”“好哇!小小年纪学抽水烟,水烟袋给我。”这本是应付一下的瞎话,哪真有水烟袋呢?师娘也太认真了啊。于是他索性逗师娘发笑说:“徒儿用的是无形牌水烟袋,装的是捏不着的水烟丝,用是看不见的‘煤纸’,点的是无名火。”一边说时,一边左手作托烟袋状,右手捏‘煤纸’,唇间喷气“卟”地一吹,喉咙里发出吸水烟时:“噜、噜、噜……”的响声,说演得惟妙惟肖。刘煜庭站在门外,将徒弟的这一套全看明白了。一进门便握住潘天保的手:“好小子!是块料。明天起跟我上场去。”于是刘煜庭给潘天保起了个艺名叫潘占奎。
初出茅庐的潘占奎随师实践,刘煜庭对他说,“九江这个地方也是五方杂处,对湖北话没有隔阂,你不妨用湖北话试试。”从此以后,潘占奎改为“南口”单口相声。实践的结果,艺事大进。他17岁时,刘煜庭认为傍着师傅终非长久之计,鼓励他自立门户闯荡江湖去。于是潘占奎辞别恩师,单人独骑行艺,足迹遍及赣、皖、鄂相毗邻的众多县镇乡村撂地表演。
而立之年回到武汉
正是而立之年的潘占奎溯江而上,回到湖北武汉,在黄鹤楼首演。他在黄兴铜像附近的空地撂地围场表演,毕竟师出名门,风味地道,笑料信口拈来,出口成章,大受欢迎。不久,潘占奎不但在黄鹤楼站稳了脚,而且“南方笑话公司总经理”的美名,不胫而走,人们只要提起他来,都会泛起笑容,点头赞许。潘占奎无意再四处流浪,从此定居武昌文昌门。
潘占奎表演之前,腰间总系有一只小布袋,内装白色花岗石粉末。选好表演地方以后,右手抓握一把白粉末,弯腰在地上先撒个圆圈,作为表演区。然后再撒空心大字,如“歌舞升平”、“普天同乐”之类。他撒字的手法熟练,字迹工整,美观大方。当他撒字时,听众便会逐渐聚拢围观,招客已毕,开始表演。潘占奎继承和创编的笑话段子有一百多篇。久演不衰的如《孔夫子吃汤元》、《怯剃头》、《抬扛铺》、《杂学唱》等等,常说常新。
潘氏笑话创编法有多种,如:逻辑紊乱法:某公上餐馆,要了一盘红烧肉,堂倌送上,他说不要红烧肉,换一盘炒鸡丁,堂倌立刻换了炒鸡丁送上。某公吃完后,拔脚就走。堂倌拦住要钱,某公问:“要么钱?”堂倌说:“炒鸡丁的钱!”“咦?炒鸡丁不是红烧肉换的吗?”“是呀!红烧肉也没有付钱呀。”“对的,红烧肉你不是端进去了吗?”堂倌一时冷口闭住了热汤,不知么样说。谐音法:某富翁有一妾,比富翁的大儿子还小。不料这个比母亲大的儿子死了。富翁请来开路的道士,念经的和尚,写祭文的先生,做寿衣的裁缝等来家操办丧事,这些人听说富翁之妾要哭灵,于是私下议论说,且看她怎样哭她的大儿子?正议论间,小妾听见了,嘴一抿上灵堂便哭:“未生我先生我的儿——”写祭文的先生直摇头;接哭:“未死我倒死(道士)我的儿——”开路的道士吐了口涎;又接哭:“说是我儿何尝(和尚)是我儿——”和尚直跌脚;再接哭:“黄泉路上才逢(裁缝)我的儿——”裁缝一慌,针刺指头直流血。
子承父业代有传人
1949年武汉解放后,潘占奎参加了武汉市总工会的“武汉市工人文化服务队”。他整理了传统相声《丢驴吃药》、《日遭三险》、《杂学唱》等九十多段话,创作了《问路》、《不识字的苦》等新节目。1962年调入武汉市说唱团。1972年,68岁的江城大名人“马路笑匠”、“南方笑话公司总经理”潘占奎含笑逝世。所幸他的“潘式笑话”由其子潘海波继承,仍在我省曲艺界闪光耀亮,得到传承。
潘海波从上小学时起便偷偷地躲在人缝中间听父亲说笑话。稍长大以后,他跟着乃父到工人文化服务队、到民众乐园曲艺厅,看到人们对艺人的热情欢迎,就给父亲做思想工作,要求学艺。潘占奎被儿子说服了。他将潘海波送到武汉市艺联鼓书队(武汉市说唱团前身)著名相声演员王树田名下启蒙学艺。在民众乐园演出的双簧名家高鑫泉、曹笑痴也过些门道给这个机灵透顶的年轻人。后来潘海波正式拜天津名相声演员阎笑儒为师。有了名师的授艺,家学的培养,潘海波上世纪八十年代就以一名青年演员参加了湖北省曲艺团,崭露头角。以后转至武汉市说唱团。
潘海波从事曲目的整理工作,首先整理潘氏杰作《杂学唱》、《日遭三险》、《黄鹤楼吟诗》、《拉驴吃药》、《打财神》等传统节目三十余段。一番去其糟粕存其精华的工作,使得老子传下的笑话,在儿子手上重现光华,熠熠生辉。潘海波致力于整理,也致力于创作。他创作的《武汉人旅沪打岔》,巧妙地运用沪汉两地方言和误会法编的新段子,演出后产生了连环包袱的效果。《新对对联》走出了老《对对联》的巢臼,以歌颂生产为内容,新意盎然。另如新创作以讽刺不懂装懂为内容的《看告示》,在南京演出时,有记者在《南京日报》上作了赞赏和肯定的报道。《三句话不离本行》发表于1990年姜昆主编的《中国相声大全》上。尤以武汉夏天市民们街头巷尾的竹床阵为题材的新相声《趣话乘凉》更是说一句笑一句。此外如《巧拆字》、《灯下神搜》等都获好评。看来湖北曲艺界的潘氏父子,的确是“虎父”无“犬子”了。现在,潘海波受聘于湖北省艺术职业学院,担任曲艺科的教员,授有四名徒弟,即:张一天、李一套、范一桶、吴一笑(均为艺名)。潘氏艺术接力棒,已传到了第三代手中。
潘海波的女儿潘亚曼,于1991年参军以后,在广州部队当了一名文艺兵,是文工团的“四朵金花”之一。她学习声乐,仪容端庄美丽,歌喉嘹亮。香港回归前夕奉调加入驻港部队,在一次文艺演出后,受到前香港特首董建华的接见,并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