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流传与收藏

作者: panic 发表于: 2010-08-09 11:47 查看: 354 回复: 2
panic
panic
楼主
2010-08-09 11:47
家谱流传与收藏
唐代以前的家谱,由于政治作用较强,因而修成之后,大多要缴送一份由政府收藏,这从殷墟商代甲骨中家谱数据的出土就可看出。秦汉两代,皇室家谱均由专门机构宗正管理。民间修谱,也应呈送政府有关机构。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最重谱牒的时代,无论是选官,还是婚姻,首先要查验的就是谱牒,政府设置了专门机构「谱局」,编修和管理各种谱牒。民间自修,同样要上呈官府,收藏在尚书省的户曹,或专门的「籍库」、「谱库」中,作为日后选官的依据。南朝时期的目录也开始著录谱牒,萧梁时期阮孝绪所编的《七录》之中,就专门设置了「谱状」类,收录各类谱牒四十二种,一千余卷。日后的各种目录中,大多专立谱牒一类。政府负责搜集、管理和编修谱牒,在唐代仍然是一种主要方式。
政府集中收藏和保存谱牒,既便于管理和使用,也便于保存,使得谱牒的修撰趋于标准、统一。然而,政府藏书遇到战争,照样难逃厄运,西汉未年的绿林、赤眉之乱,东汉未年的黄中和董卓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北魏的尔朱荣的河阴之变,萧梁的侯景之乱,隋未农民起事,唐代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起事,都曾将政府的藏书和档案(包括政府所藏的各类谱牒)付之一炬。不同的是,唐代以前的历吹战乱过后,由于谱牒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很快得到了恢复。而唐期未年,黄巢起事过后,晚唐苟延残喘一段时间,五代十国,纷起并立,乱世之中,家世谱牒已没有意义,选官、联姻全靠实力做后盾,政府管理和修撰谱牒已没有任何意义,政府所藏的谱牒再也没能得到恢复。这也是唐代以前的谱牒现已失传的原因之一。
唐朝还有一种情况,由僧侣掌管州县乡里的谱牒。敦煌遗书中保留了很多这方面的实物数据,很多残牒上都注有「释惠云等牒」,「释詟惠云绍宗等牒」字样。江南某些地区,一直到近代仍存在这种现象,各家族在续修家谱时,必先到有关寺庙查考先人世系和族人生卒日期。周围居民添丁进口,也要去有关寺庙报知生辰八字和姓名,若有死者,寺僧自动来发给牒文,略述死者生卒年月日时和简单事迹,然后再殡殓,牒文底稿则抄在寺庙中的「尊主簿」永久保存。若有外地人死亡于当地,则仅将死者姓名与死亡时间记录于寺庙中的「录鬼簿」中。美中不足的是,寺庙藏谱从不刊刻流传,因而,一旦遇到不测,则荡然无存。如长兴县吉祥寺曾藏有唐至清的有关家谱,十分完整,可在抗日战争时因火灾烧得片纸不留。经过近百年的战火与动乱,现在已很难有哪个寺庙能保存较完整的家谱数据了。
宋代以后,选官不再看家世,婚姻也很少讲究门阀。因而,政府已无兴趣,也无必要继续收藏和编修各类家谱了。从此之后,政府除了设置专门机构编修皇帝家谱即玉牒之外,所有各类家谱,均由民间自己编修,自己保存与收藏。修成的家谱一般保存在祠堂和私人手中。也有家族分支修成支谱后,要交送一部给本家族的总部保存,山东曲阜孔府之中,就收藏有全国各地孔姓族人所修的家谱三百多部。
明代以后,家谱被认为寄托有祖宗的灵魂,因而,严格禁止外传,真实的理由也可能是担心流传出去后,会给则有用心的人造成「冒宗」的机会,或者是因为修撰时的牵强附会,自吹自擂,给外人提供谈笑之资。总而言之,家谱绝对不准外传,子孙世袭珍藏,奉为传家之宝,至亲好友也不能得见。因而,除非子孙不肖或者极特殊原因,很少流落到外面。擅自借给外人、私自涂改、私自抄录或私自出卖的,都被视为大逆不道,要受很严厉的惩罚。为了保证这个措施得到贯彻执行,很多家族采取了编号发放的办法,即家谱修成之后,抄写或印成一定数目,编上号码,登记后分发族人珍藏。并约定每隔一段时间须将各自保存的家谱带至祠堂查验,无误者发回。如有违犯者,轻则追回家谱,重则还要开除出族,永远不准入祠和入谱。在传统社会中这是很严重的惩罚。一个人如果被开除出族,那将生不能入祠入谱,死不能埋葬在祖坟,犹如孤鬼,会无所依托,这对一个人在精神上的打击是极为沉重的。
由于这些原因,家谱的搜集是极不容易的,明清时代藏书家很多,但基本没有能以收藏家谱为其藏书特色的。这种情况直到民国年间方才有所改变,一些有识之士鉴于私人收藏不如公家收藏更能长久保存,以及为了促进修谱水平的提高,也将一些新修成的家谱刻印后分送有关图书馆和研究机构,国内一些图书馆开始注意搜集各类家谱。国外一些机构,非常注意搜集各种中国资料,其中自然包括家谱,尤以日本、美国最为积极。日本在侵华战争中掠夺了一大批中国文献,美国则利用他在中国开办的学校和文化团体四处收买。除了我国所藏之外,美国、日本所藏中国家谱都在数千种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流传至今的古代家谱,最早的即是甲骨片「库」1506等三片,汉代也只留下一些带有家谱性质的石刻碑文,敦煌遗书中还保留一些唐代家谱的残页。据国家档案局等机构编辑的《中国族谱综合目录》统计,国内所藏各种家谱大的有一万二千余种,其中以北京图书馆收藏为最多,共藏有各类家谱2770种,馆藏中宋人纂修的有三种,元代纂修的三种,明修240多种,清1160种,其余均为民国时所修。其它各大图书馆也多有收藏,不足的是,国内收藏历代家谱虽然数罩最多,但大多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和利用。
台湾地区原来收藏的家谱数量较少,但近二十年来,台湾掀起了新修家谱的浪潮,据1987年出版的《台湾区族谱目录》记载,共有一万零六百多种,绝大部分为近年新作,质量参差不齐。现在,台湾收藏家谱最多的是《联合报》文化基金会下辖的国学文献馆,该馆成立于1981年,宗旨是致力于搜集流传海外的中国珍贵书籍,供学术界和社会各界阅读、利用,家谱是主要搜集对象之一。他们除向犹他家谱学会复制缩微胶卷之外,还从日本、英国以及香港等地购置了很多,现在有关中国家谱资料的收藏约有六千余种。此外,台北的中国文化大学和摩门教族谱服务单位元元也收藏有部分家谱的缩微胶卷,对外供人查阅。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十分注意搜集有关中国的文献资料,家谱是其注意的目标之一,据日本学者多贺秋五郎所著《宗族之研究》著录,日本藏中国家谱以东洋文库为最多,共八百多种;其次为国会图书馆,四百多种;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二百多种,此外还有一些单位仅藏数部,总计一千五百多部。
美国收藏的中国家谱也达到了相当数量,据了解,哥伦比亚大学收藏有近千种,哈佛大学、加州大学、芝加哥大学也分别藏有数十种或百余种不等。此外,在美国收藏中国家谱最著名的机构是犹他家谱学会(GSU),犹他家谱学会总部设在犹他州盐湖城东北庙街,1894年由那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创立,是一个民间的非营利性组织,旨在为家谱学的研究搜集、组织和保存有价值的历史记录。起初,他们仅搜集手稿和书籍,自1936年后,开始以缩微技术复制各国民族的家谱,中国的家谱当然也在搜集之列。1974年起在台湾地区搜集台湾的家谱资料达三千多种,犹他家谱学会图书馆共收藏有关中国资料达一万余卷,另外缩微复制了保存在美国、台湾、日本、香港以及私人收藏的中国资料十万册,其中有关中国家谱的就有五千余种,范围包括中国各省市,其中以江苏、浙江、安徽、广东数省居多。篇幅大小不一,少的不足二十页,最多的是1937年出版的孔德成主编的《孔子世家谱》四集154册,全部拍成缩微胶卷。一套置于距协会所在地二十公里处的花岗石山地下数据库中永久保存,一套置于图书馆供公众使用,使用该会图书、设备均不收费。同时,犹他家谱学会还和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千多个图书馆建立了数据交换关系。
panic
panic
#2
2010-08-09 11:47
族谱是当前藏书文化中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本文分析了古今族谱在社会生活与历史研究中的意义和作用,认为国史、方志、族谱应该是支撑我国史学之鼎的三只鼎脚,缺一不可。而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族谱存在着严重的误解和偏见,族谱的收藏和研究十分薄弱。文章还具体地提出现今收藏族谱的五种有效方法,相信对有志于此的研究单位或个人有一定的参考启迪作用。
  族谱亦称家乘或宗谱,是现今藏书文化中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一般它可以分为民间私藏和国家公藏(图书馆、档案馆、文博馆等文化机构收藏)两部分。私藏分散,且乡民不肯轻易示人,故谱喋的研究利用主要有赖公藏。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在“左”倾思潮影响下,存在着严重抹煞或低估族谱历史价值的倾向。正确地认识族谱和它的收藏研究价值,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考虑:
  其一,社会意义与教化功能。中华民族有很强的“寻根问祖”意识,俗话说“落叶归根”、“故土难忘”,族谱便是每个人的“根”,谱里有中国人难解的“乡土情结”和“先祖情结”。台湾粘氏是金代女真族大将完颜&S226; 粘没喝的后裔,但一向没有族谱。民国时他们就千里迢迢,不辞艰辛,不惜重金返籍求谱① 。族谱对海外游子的凝聚力可谓大矣!它能激励人们爱乡爱国之情,让人感受先人佳言爵行的熏陶,增进眷恋敬仰之情。族谱中贯注着礼义精神,乖视个人道德修养,有很强的教化功能,如江西萍乡上栗有部新谱的家训是“把忠心献给国家;把孝心献给父母;把爱心献给家人和大众;把虚心和恒心用给学问和事业;把诚心和信心留给自己。”许多至理名言,可说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族谱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保护,制IL 滥砍滥伐、污染水源等方而往往有很多有益的总结和举措,值得今人借鉴。其二,史料意义。我国农村多聚族而居,村志即族谱,族谱即村志,常见族谱可以把其历史追溯到儿百甚至儿千年前的黄帝时代(金溪洪氏族谱即从共工氏记起)。不言而喻,族谱能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情况,是研究族姓源流、宗族规范、人口寿命、战乱灾祸、民情风俗、婚姻家庭、祠庙寺观、书院讲会、村落风水、田规山禁、环境保护、民族文化、名人身世等等问题宝贵的原始资料,被誉之为乡村的“百科全书”, 可“补史之缺,证史之讹,详史之略,续史之原”。从族谱中几可窥探我们民族深层次的文化传统、心理结构、经济基础,显现历代民众最初级也是最终极的人文思考。
  其三,文化资源。族谱中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尤其是儒家文化、伦理文化;还有大量的名人序言,描摹自然山水风貌(十景、八景等)和咏志述怀、友人酬唱的诗篇;大量的底层人物传记,书院寺观祠宇的兴废记述等等,其涉及生活层面之广无与伦比,其文辞之雅足以传世,但这些东西却往往地方史志不载,文人著作不收,族谱是它们唯一的最好载体。近常见谱中发现名人的佚诗佚文,这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不可轻易舍弃的。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 中说:“家乘谱喋,一家之史也;郡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综记一朝,天下之史也。比人而后有家,比家而后有国,比国而后有天下,唯分者极其详,然后合者能择善而无憾也。”钱大听在《潜研堂文集》 称“谱章之学,史学也”, “直而不污,信而有证,故一家之书与国史相表里焉。”他们都把家谱纳入史学体系,可以说:国史、方志、族谱是支撑我国史学之鼎的三脚,缺一不可,而编史、修志、续族谱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优良文化传统。据考证,我国谱喋源于夏商,周代逐渐形成史官修谱制度,秦汉以后逐渐转变为名门大族的家谱性质,司马迁撰写《史记》 就已经注意利用谱碟材料了。魏晋南北朝官员升迁‘兮取决于士族门阀,故家谱备受重视,此风影响直到唐代。从宋开始家谱的编修才由上层转入民间,由‘}雪办转为私修,成为一族一姓的宗族文献,起着“明昭穆,别尊卑,追本溯源,敬祖收族”的作用。宋代大学者欧阳修和苏轼(一说苏询)对族谱的世系编排创制了两种定式,欧式为直排横叙法,每页五世,子列父下,兄载弟前,这样可直观家族传承次序,但往往由于兄弟众多而产生大量空行,增加族谱篇幅;苏式则按辈份排行横列,同辈人全部列完再列下辈,这样谱书便没有空页,但父子往往相隔很远,一下难以查到,惟同辈关系一目了然。到明清时期世系仍基本沿用欧苏二式,或二式混用。现代亦然。
  一套家谱不管其分装多少册,实质上都是两大部分,一为谱头,二为世系。谱头是该族姓、村落各种信息资料文献的总汇,内容大致包括:历次谱序、凡例、祖训家规、历代源流、居址风水图、庐墓图、先祖遗像、像赞、仕宦录、人物传记、字排、历次修谱名录、族产、艺文等等,是我们搜集的重点,残本亦有价值。世系篇幅最大,它列出该族从分房祖(或发脉开基的始祖)一直到修谱时刚出生的婴儿的传承情况,对每个男性族人除记载字辈排行(如启123 即启字辈第123 个出生的人)外,还记五大要点:( 1 )出生年月日时;( 2 )娶妻某地某女,出生年月日时,娶几次则记几次,如亡故或离异均要记载清楚;( 3 )生育子女,子只记排行名字,女记名字、出生、婚嫁情况,子女列于生母名后;( 4 )卒丧年月日时;( 5 )葬地。健在者则无后2 条。有成就者其业绩事功可记述之,但文字要简洁谁确。一般来说世系比谱头研究价值小,如收不全,不为遗憾(名人世系当然除外)。
panic
panic
#3
2010-08-09 11:48
这里顺便可澄清两种误解,一说“在封建社会里,正统的观念是绝对的。一个家族中,只有嫡传子孙才能堂堂正正地记入家谱上面,也就是长子、长孙、长重孙、长重重孙的家庭才可以记载在簿。”② 其实一个家庭所有的子孙不论嫡生、庶生都要记上谱系的。惟一不同的是家谱不可能每个子孙都“人手一份”,而往往只能由长房或嫡系子孙收执保,存。二说女子不能上谱,其实从古到今女子都是上谱的,如前所述,女儿记载在其父母名下,妻子则记载在其夫名下,而且原籍、生、卒、葬、生育等情况都要记载清楚,受歧视的表现是旧社会女子往往有姓无名,称某氏而已。现在修谱女子除有名字外,其学历、工作业绩一般都作了记载,当然位置还是在父母或丈夫名下,这是家谱体例决定的。但如果是男到女家,女子为户主,则同样女子和男子一样处于世系中户主的位置了。
  江西方志学家梁洪生教授说:“宋以后的传统社会中,各朝统治政策都与家庭建设理论并行不悖。特别明后期,家族伦理经过文化人的宣教普及而深入于乡民之中,使之成为一种日渐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观念传承。以后几百年间修谱建祠及集体祭祖等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常识,并在此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形成行为规范。而建国以后,基本政策一直以家族建设与活动为打击对象… … 修谱活动出现了近四十年的断层,绝大多数‘文化人’连旧谱都看不懂了。”③ 我国史学界对族谱存在着严重的误解和偏见,国史、方志的整理、研究备受重视,地方志的编修有专门机构、人员和经费,记载各级官员的交替传承,功劳政绩。而民间族谱却被打人另册,屡遭灭顶之灾。老百姓自己筹款修谱,记录自己的历史与血缘传承,往往被斥之为“封建宗族派性”,禁止之声不绝于耳。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思想理论上的一大偏向。
  如果说族谱是封建产物,是宣扬封建道德维护封建秩序的东西,那么封建朝代的正史、方志又何尝不是?封建正史方志可以整理研究,为什么单单族谱必须焚尽而后快呢?莫非历史真的只有少数杰出人物的活动才具价值?史学只能是帝王将相与少数杰出人物的专用品?莫非只有正史、方志才是文化遗产,而族谱只能是“封建糟粕”?如果因族谱中存在作伪、失实、攀附、篡改之辞,学术界便嗤之以鼻,不以为信,不能登“大雅之堂”,但这些毛病官修史志与文人著述中也常见,有的比族谱还更严重,梁启超也说过:“吾中国官犊上文字,多不足措信。”④ 例如《 宋史》 及司马光《 谏水记闻》 、邵伯温《 邵氏闻见录》 、朱熹《 三朝名臣言行录》 等书诬陷攻击王安石,就令数百年后的金溪人蔡上翔拍案而起,穷27 年之工,参阅千卷文献,写出《 王荆公年谱考略》 “以辨宋史之诬”。⑤ 官修史书中美化当权者,篡改史实,遮讳统治者种种拭父淫乱的事实,真是数不胜数,何以史家依然引录不误?其实,族谱的编修是极其慎重的,但因人口繁衍,分支析派,散居各地,年久岁湮,各支派宗谱的详略、叙述便难以一致,我们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其谱的真实性。国内以岳飞为先祖的《岳氏家谱》 就有4 部,分别在云南、湖南、江苏三省;临川、东乡、金溪与王安石家族相关的宗谱本人即见10 部之多,其中当然难免有不合之处。只有对不同版别不同支派的族谱相互参证,深入探究,才可求得真相,不可轻易认定某谱某事某人为杜撰,不可因某一事伪,而讲整谱皆伪,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族谱研究十分薄弱,一是收藏偏少、分散,不便利用;二是长期的思想禁锢,学人观念落后僵化,丧失了司马迁那种“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论勇气,甚至丧失了学者起码的尊重历史事实的品格,极少有人下扎实功夫,深入研究族谱。故我们对族谱宝藏的开发、利用、研究、创新还处于初始阶段,美国学者铁尔福特在第一次世界家谱记录大会的报告中说:“中国家谱和世系家谱,是中国家史学者和家谱工作者进行研究的重要史料,而它的其它方面的研究价值则刚刚开始被人们认识到。”⑥ 这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
  地方图书馆第一要务应是搜集本地方的文献史料,而每部族谱几乎可说都是“孤本”,搜集有较大难度,不象买书那么容易。但我们应该看到,外国人对我国的地方志、谱喋的搜集可谓不遗余力。日本人为取得洪秀全家族的《洪氏宗谱》 ,“九一八”事变前后两次派人冒称是洪氏逃往海外的后裔,想尽方法让族人视为同宗,盗走洪谱,真可谓奸谋百出,费尽心机。解放后我国史学界因研究太平天国需要,遍搜洪谱而不得。后来还是日本友人东京大学小岛晋治教授将《洪氏宗谱》 复印寄赠,才解决了太平天国研究中的这个难题。⑦ 美国学者研究徽l 萄,也主要得益干安徽的地方志和族谱。我们经“土改”和“文革”焚毁了大批谱碟,无疑增加了搜集的困难。在历史的紧要关头,保护文化的却往往是文化很少或者没有文化的农民。“文革”中文化人噪若寒蝉,纷纷交出或私下销毁古籍文献以求自保之时,往往是没有文化的农民敢于火中取栗,把造反造来的族谱“偷”走保存。关键时候他们更显得大智大勇,例如用泥巴把砖雕石刻、石碑文字糊起来,上面写上“毛主席万岁”,止于是造反派就不敢去砸了。是他们有的把族谱藏于暗处,誓打死不交;有的缝于衣被,日夜不离;以种种办法保住了大批村姓谱碟,为改革开放之后的“修谱热”提供了绍续前代、承接历史的司能。上世纪80 年代后期到90 年代,中国大地}计l7l .现了个不大不小的“修谱热”,是有深刻的传统与社会原因和农民深层文化心理需求原因的。从普遍意义上说,每种谱碟都具有其特殊价俏,应予保护与收藏。它可能一直无用,也可能有朝‘日千金难求。宋、元、明版的语碟存!Ij :极少了,乐安县流坑明万历一l 一年的《 董氏族谱》 已属二级文物。现存多为晚清与民国所修,但我们决不可轻弃之。要集全中国族谱当然是不可能的,但各地图书馆应尽量搜集本行政区内谱碟,集腋成裘,这样一市一省的图书馆系统就能编成藏谱总目,藏谱就能蔚为大观了。
  现今收藏谱碟,本人认为有五种有效方法。(l ) 原本购买。有的地方新谱修成,旧本便被搁置或废弃,这时有效介人,可能购买成功;( 2 )借阅复制。在村族中开明人士的支持帮助下借阅其谱,然后复制收藏;( 3 )适时购藏当代族谱。族谱打着很强的时代烙印,当代谱必然要为当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当代编谱多数地方为了减少村民负担,往往允许族人出钱购买,如果适时表达图书馆的购藏意愿,一般都能得到群众支持。现今还有一个趋势,全国性的同姓总修大部头的“通谱”,如广西的《中国吴氏通书》 。⑧ 四川的《 全国苏氏通谱》 等,这类书汇总了数省的同姓族谱资料,信息量很大,又多为正规出版社出版,只要汇款即可买到。(4 )旧货市场或旧书摊淘购。常见旧谱摆在地摊上,这是收荒人走村串乡以废纸价或低价收来的,多为村人废弃的残本,故价格低廉,如能碰上“谱头”或善本,则应购下。(5 )关注旧书信J 自、。石家庄有一种《 藏书报)) (原名《 旧书交流报)) ) ,刊载全国各地旧书市场与旧书转让信息,其中常有族谱身影,多为书摊业主或私人藏书的转让,间或还有少数珍稀版本。笔者认为,有关方而抓住时机,完全可以收藏到大批谱碟。这里,还需要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 l )有一定的资金专款;( 2 )有一两个有责任心、有一定水平的工作人员专负其责。满足了这两条,必有所成。当然,如果以急功近利的}}尺光看,收来一大堆谱碟,可能只是一堆废纸而已,但想想“天一阁”范氏400 年前搜罗的大批地方志、政书、实录、各地诗文集等又为儿个学者所川了呢?其价值不还是存在吗。
  学术大师梁启超说:“我国乡村家家有谱,实可谓史学瑰宝,将来有国立大图污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语,惮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也。”⑨ 大师的期盼正在苏复的中国逐步实现,或许族语的研究,将使我国史学别开新而,而实现向现代史学转化的质的一匕跃。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