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河南祭祖大典引起的炎帝黄帝故里的思考【转帖】

作者: panic 发表于: 2010-08-11 17:23 查看: 315 回复: 0
panic
panic
楼主
2010-08-11 17:23
近日,河南省郑州市新郑进行了黄帝祭拜大典,在黄河沿岸塑立炎帝与黄帝的雕像,认为炎帝、黄帝故里在河南。然而,关于炎帝、黄帝故里究竟在哪,各地众说纷纭(关于炎帝出生地,一说认为在山西高平,一说认为在湖南株洲,一说在陕西宝鸡;关于黄帝出生地,一说认为在河南新郑,一说认为在陕西宝鸡)。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很重要,是一个关于中华民族起源的问题,祭祖要有史可鉴,需要正视。关乎老祖宗的问题,不能戏说,不能按照各地的宣传需要各自为政搞祭祖活动,而应该力求做到有史可考,有史可鉴。

一、炎黄二帝出生地的考证

炎帝、黄帝距今年代久远,具体出生地很难考查,进而只能辅以历史资料进行推测。要从中华文化的传统来考量:

1.中华民族自古有“落叶归根”的传统,也就是说,在哪出生,就埋葬在哪儿。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早已作过解释:“按照母系社会外婚制……同嫁的男子死后,都分别归葬于各自的出生氏族。”出生地和埋葬地最起码不会相差太大。因此来看,首先能确定埋葬地,就能确定出生地。

2.依历史时间顺序,中国文化历来都是承接的。关于古代帝王都几乎遵循正统主义原则来体现自己统治的合法性,都城的选址有一定的规律或讲究。从这一方面来看,民族及其文化的起源应该与都城的选址有一定的关系。即使历史上有的许多黄帝未在正统地出生,都城选址在正统地也可以体现其统治的合法性。汉高祖刘邦也以“赤帝之子”自称,以体现自己统治的正统性。至于说,明代建都于南京,也有“刘伯温驱龙”一说辅证。(传统认为中国的龙脉在陕北,后有刘伯温去陕北赶龙,将龙脉转移到南方一说)

3.从中国历史发展来看,其本质上来看,是战争驱动着民族的发展。因此,在远古一个部落或国家不可能在平原地带崛起,翻开中国的历史,统治中国的部落往往是从西北部高原崛起,然而统一全国。中国西北高原在远古时期森林覆盖率很高,河流纵横交错,也有大量的草场存在,适宜从事狩猎等活动,很适合部落的生养生息,且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部落能较少地受到其他部落的攻击,易于崛起。

4.在中国远古时期,确切地说在炎帝黄帝之前,农业文明还未真正开始,因此来看,当时,人们还过着一种山林生活,以狩猎、采摘野果等为生。从中国的地形来看,西高东低,农业文明应该是从西北高原开始的,依次至西北的关中平原,最后至东部平原。

5.考古证据。陕西出土的蓝田人遗址和半坡遗址,反映了当时原始人活动的遗迹。据近年来的文物普查显示,宝鸡渭河流域有700余处旧、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存,仅市区2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就有距今8000-4000年的先民遗址80余处。从已发掘的关(官)桃(道)园、北首岭、福临堡和石嘴头等遗址看,其序列完整,真实地反映了新石器时代的宝鸡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民的社会组织和生产、生活情况。

6.炎帝与黄帝的关系。炎帝、黄帝是两个具有血缘、地缘、业缘关系的双胞族,所以,它们才建立了长达四千余年姬姜婚姻关系。在东迁时也是形影不离,相随同行。徐旭生先生说,看古代关于姬姓传说流传的地方,可以推断黄帝氏族的发祥地,与发祥在陕西西部的炎帝氏族的居住地“相距并不很远”。既然如此,那么,与黄帝“相济(挤)”的炎帝出生于宝鸡渭水流域的姜水也就是毫无疑问的了。

7.中华民族如何形成。在距今约5000年前,宝鸡渭水流域的姜水,生息着一个古老的氏族部落——姜炎族,诞生了一位伟大的人物,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由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姜炎族开始向外迁徙,一支向西往黄河上游及甘肃地区与今四川西北发展,一支顺渭水东下,再沿黄河南岸迁往中原,一支仍留居宝鸡及秦川地区继续发展。据史料记载,留居宝鸡及秦川地区的裔族有:有邰氏、列山氏(骊山氏)、莱氏族、戏氏族、殳氏族、延氏族、夸父氏族、太岳氏族、孤竹氏族、灵氏族、并氏族、彤鱼氏、午氏族、丙氏族、赤氏族、信氏族、井氏族、箕氏族、互(氐)人氏族、许氏族、甘氏族、姜戎族,以及弓鱼、方、函、邓等方国。这些氏族和方国有些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时期。

8.史料证据。《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竹书纪年》载:炎帝“育于姜水,故以姜为姓。”《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正妃。游于华山之阳,有神农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氏焉”。“华山之阳”的“华山”,在此泛指秦岭,“阳”是指秦岭的南面。《史记·补三皇本纪》亦载:“长于姜水,因以为姓”。姜水何在?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渭水注》中说:“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郦氏明确指出,姜水为今宝鸡渭水流域的一条支流。明、清之际的《大明一统志》、《凤翔府志》、《宝鸡县志》等志书均记载“姜水”是指今宝鸡市区渭河南的“清姜河”,“姜氏城”是指今“姜城堡”。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考证认为:“姜城堡附近却有很好的彩陶艺术,在我国历史的黎明时期就有人类居住。毫无疑问,姜城堡和清姜河的名字,以及很特别的神农庙……全像是渊源有自,并非后人的臆造……姜姓所居旧地,可能性也大。”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说得更为明确。他说:“所谓‘炎帝以姜水成’,我们可以理解为炎帝族最早活动的地方在姜水。古之姜水,据《水经·渭水注》所载是在姜氏城南,即今岐山县周原一带,但不知道确定地点。不过,据《大明一统志》:凤翔府宝鸡县南七里有姜氏城,城南也有姜水,此姜氏城今名姜城堡,往南即益门堡,堡西有一水名今仍名清姜河。古代传说,本来难得考实。以上两说孰是孰非,不必过于拘泥。但总是在凤翔府地,即今宝鸡市区之内。”姜城堡为新石器遗址,1958年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际上,姜炎族在宝鸡的最早故居是在今清姜河流域。为了生存和发展,一部分迁居今岐山、扶风一带,所以,在这里也出现了带“姜”的水名和城名,即“姜水”和“姜氏城”。有研究者考证认为,在今宝鸡市区渭河和清姜河的交汇地带,曾发现过多件刘家文化(姜炎文化)的典型器物——高领袋足鬲。据测定,这比在岐山、扶风境内发现的同类器物要早。这说明岐山、扶风境内出现的刘家文化是宝鸡市区姜炎族向东迁徙、推进的结果。

9.历史学家的观点。

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我国学界专家学者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和作风,分别从文献学、考古学、训诂学、地名学、地理学、民俗学等不同领域,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对炎帝的出生地、迁徙、活动遗迹以及功绩、精神和开发利用价值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并取得了经典性的科研成果。

徐旭生先生说:“……以上所述文献内的材料,考古方面的材料,民间传说的材料似乎完全相合,足以证明炎帝氏族的发祥地就在今陕西境内渭水上游一带。”(《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42-43页)

郭沫若先生说:“传说最早的是炎帝,号神农氏。据说炎帝生于姜水,姜水在今陕西岐山东,是渭河的一条支流。”(《中国史稿》上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08页)

范文澜先生说:“姜姓是西戎羌族的一支,自西方游牧先入中部……”(《中国通史简编》(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9-90页)

翦伯赞先生说:“在陕西一带有姬姓黄帝与姜姓炎帝部落,他们之间世代通婚。”(《中国史纲要》上,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页)

周谷城先生说:“炎帝……长于姜水,姓姜。”(《炎帝和炎帝陵·序》,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白寿彝先生说:“相传,在遥远的年代里,黄河流域有两个著名部落。一个部落是姬姓,它的首领是黄帝;一个部落是姜姓,它的首领是炎帝。这是两个近亲部落,它们结成了部落联盟。它们活动的地区,其初是在渭河流域,后来沿着黄河两岸向东发展,达到今山西省、河南省、河北省一带。”(《中国通史纲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7页)

文怀沙先生说:“炎帝的诞生地就在宝鸡。这里有充分确凿的史料、考古发现及丰富的民间传说证明。‘姜炎文化’是炎黄文化的重要内容,它反映先民们开创农业文明的历程。……炎帝为救民而献身的圣德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他的功德在于哺育了一个民族,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思想。”(《中华根与本——宝学概论》,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2页)

邹衡先生说:“现已查知,姜炎文化的中心分布地域适在宝鸡市区之内,这样,上述文献记载就在考古学上得到了印证。就是说,远古时代的炎帝族确实在此发迹。”(《漫谈姜炎文化》,载《炎帝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炎帝的原生地……在陕西宝鸡一带。此出自《国语·晋语四》:‘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个记载比较重要、可靠具体、地点明确,不可能想到其他地方,只能想到宝鸡,远到周原一带。姬水与姜水今固不能确指,但其范围肯定是在宝鸡,在陕西周原和宝鸡一带是完全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所以宝鸡说是比较可靠的。从考古研究看,今已在宝鸡、周原一带发现‘姜炎文化’。……姜炎文化在这一带发现很多,更在考古学上得到了印证。”(《炎帝的原生地究竟在哪里?》,载《炎帝与汉民族论集》,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张文彬先生说:“早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和徐旭生先生等就来到宝鸡进行调查,开展考古发掘,并获得相当重大收获。50年代,考古工作者又在北首岭发现新石器时代半坡类型的仰韶文化遗址,为探讨炎帝故里和炎帝氏族——中华民族华夏集团源头奠定了科学基础。一般而言,炎帝发祥地应在渭水上游一带或者在宝鸡、岐山周围。2002年又在宝鸡关桃园发现了早于北首岭时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研究姜炎文化提供了新线索。此后,炎帝部落为自身的发展,有可能沿黄河向东迁徙至中原和华北山西晋南一带,这也是河南、山西同样有炎帝传说的原因。”

张岂之先生说:“炎黄时代距今5000年左右。我国历史记载最早谈到黄帝出生的是《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少典族居住在陕西、甘肃交界处,与有蟜氏通婚,生下黄帝和炎帝。黄帝居姬水,以后姓姬;炎帝居姜水,以后取姜姓。黄帝生于陕北黄土高原,炎帝生于今宝鸡市姜水一带。黄帝和炎帝部落曾经顺河移动,发展到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游,后来成为华夏族。”

从以上资料和推断来看,陕西宝鸡是炎帝和黄帝的原生地和主要活动之地。

二、祭拜大典背后的利益之争

祭拜大典本身对于凝聚全球华人、华侨和全国人民来说,具有很重要的价值。然而,关于历史名人故里等纷争,全国各地是如火如荼。一个历史名人有好几个故里,争来争去无非是经济利益驱使,地方官员的面子工程的另一体现,大搞特搞瞎搞。对于历史名人特别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争更是如此,这是我们老祖宗所想要看到的吗?这简直是给老祖宗丢人!!关于历史名人故里的确定是一项很严肃的事情。历史是不能篡改的,大家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不能通过形式上活动来达到一种所谓的“既成事实”。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