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兵制的特点及其在对外战争中的作用

作者: panic 发表于: 2010-08-12 22:18 查看: 368 回复: 2
panic
panic
楼主
2010-08-12 22:18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弱小的王朝,虽然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上取得了较前代更为高的成就,但军事力量上的积弱,又是极为突出的。最典型的事例就是在对外战争中的屡战屡败。这固然有统治阶级内部的原因和统治者自身软弱的因素,但与军队建设无疑也是有着极大的关系的。

两宋兵制概况
军事领导体制方面,宋朝军队的建立、调动和指挥大权由皇帝直接掌握。其下军权三分,“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枢密院为最高军事行政机关,直接秉承皇帝旨意, "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以及"侍卫诸班值,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戍、赏罚之事",正副长官为枢密使、枢密副使, 或称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一般由文官担任,与宰相对持文武二柄。南宋中期,规定宰相兼抠密位为定制。三衙,即殿前都指挥使司(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侍卫步军司),为中央军事指挥机关,分统全国禁兵和厢兵,各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等武帅,其地位低于枢密院长官。枢密院与三衙分握发兵权和管兵权,互相牵制。率(帅)臣在平时统领同驻一地的各司军队,即同驻一地的军队平时要受三衙和率(帅)臣双重统辖。战时,军队受枢密院调发,由皇帝临时派遣统帅(率臣),给以都部署、招讨使等头衔,率兵出征,事毕则罢。这样就使兵将分离,将不专兵。军事行动一般须奉命于皇帝、宰相和枢密院。枢密院、三衙、率臣,职权分割,上下相维,使军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此外,尚书省还设有兵部,掌管仪仗、武举、兵器、马政、地图事宜,兼管厢军、乡兵、土军、蕃兵、边境少数民族首领的官封与承袭等。
兵役制度方面,宋朝主要实行募兵制。招募对象多为灾荒饥民,每遇凶年饥岁,就大量招募破产农民,又往往收编"盗贼"为兵,即所谓"除盗恤饥"。此外,还鼓励营伍子弟接替父兄当兵,或以罪犯充军,兵源缺乏时也抓民为军。一经应募,终身为伍。北宋规定,诸路募兵由长吏或都监施行,初有"兵样",按身长、体魄划分若干等,分送诸道,令如样选募。以后用木梃代"兵样",差以呎吋高下。对应召者根据身长、体魄以及技巧等确定等级,再按等级编入不同部队。凡"亢健者"拣入禁兵,"短弱者"即入厢兵。新兵入伍,即在脸部或手臂刺字,以标明军号,故招募又称招刺。 家属可随住军营。宋军实行拣选制度,每年春秋按上、中、下3等标准进行训练考核,壮健有武技者,可由厢军升禁军,武技出众者,优给赏物,可补阙阶官。武技不及下等者,马军降为步军,又不及降为厢军。老弱者或降低级别,或削除军籍,或降充“剩员”和供军中杂役。禁军、厢军以及土军,一般60岁退役,衣粮供给减半。阵亡军士家眷有抚恤,伤残也有安置。
宋朝军事通信,主要由设于全国要道的急脚递或马递铺担任。凡有军令公文,递铺兵乘马接力传送, 规定日行四五百里,昼夜兼程,不得误期。传令的凭信有银牌、铜牌,木契,传信牌等。通常银牌为皇帝的凭信,铜牌为枢密院发兵凭倍,木契、传信牌为诸路主将发兵凭信。凭信须与传输的文件相符才能发兵。为保守秘密,还有“字验”规定,即战前制定常规事若干条,每条配一字作暗号,置于传信牌中,即使传信牌落入敌手,也不致泄密。
宋军后勤供应,主要是粮食、兵器及战马。粮食实行定仓供应制度,统一实施。兵器以冷兵器为主,火药兵器为辅,由首都及重要州府设置的兵器工厂按照军器监设计因式、规格、用料标准等统一制作。造好的兵器送交兵部各库,遵枢密院命令发放。战马主要从西北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购买,其次内监牧饲养。南宋时,因陕西丧失,军马缺编较其。后勤运输主要是水运及陆路车运,战时则大量征调民夫和畜力运输。
宋朝武装力量主要由禁军、厢军、乡兵、蕃兵构成,此外,还有土军和弓手。 禁军是中央军。包括皇帝宿卫军和征战戍守部队,分别隶属三衙。其任务是"守京师,备征戍。有步军、印马军两个兵种,水军和炮军附属于步军。其编制为厢、军、营(指挥)、都4级。厢辖10军,军辖 5营,营辖5都。每都100人 。各级统兵官分别为:厢都指挥使;军都指挥使、军都虞候,指挥使、副指挥使;都头(马军称军使)、副部头(马军称副兵马使)。指挥(营)是禁军基本的建制单位,调动、屯戍和作战,常以此计算兵力。为防止武将叛乱,禁军在兵力部署上,大致一半守京畿,一半戍诸郡,京城与畿辅兵力亦大致平衡,以便内外相制。同时实行“更戍法”,畿辅与诸州禁军定期更换驻地,以使兵不识将,将无专兵。禁兵的给养按规定较优厚,月俸分等发给,年节有赏,大典有赐,行军另有行装钱等。但有的妻室随营,又军吏克扣严重,禁兵生活都很困苦,特别是社会地位低下,深受将校欺凌和虐待,以致常常发生兵变。
  厢军属地方军。名为常备军,实是各州府和某些中央机构的杂役兵。受州府和某些中央机关统管,“内总于侍卫司” 。主要任务是筑城、制作兵器、修路建桥、运粮垦荒以及官员的侍卫、迎送等,一般无训练、作战任务。有步军和马军两个兵种,编制分军、指挥、都3级,统兵官与禁军同。
  乡兵也称民兵。是按户籍丁壮比例抽选或募集土人组成的地方民众武装。平时不脱离生产,农闲集结训练。担负修城、运粮、捕盗或协同禁军守边等任务。各地乡兵名目很多,编制亦不统一,或按指挥、都,或按甲、队,或按都保、大保、保的序列编成,最多之时,陕西、河北、河东谙路总数达42万余人。
  蕃兵是北宋西北部边防军。由陕西、河东与西夏接壤地区的羌人熟户部族军组成。诸部族首领被封军职.率部族军戍守边境。 其编制因族而异,或按部族、性、族,或按族、标、队,至神宗时才统一采用指挥、都的编制。南宋时因陕西的陷落,事实上已不存在。
土军和弓手属地方治安部队。由巡检相县尉统辖。土军为神宗时所设,隶属各地巡检司;原为吏役,轮差民丁充当,后改为雇募民丁,隶属于各地县尉司。土军和弓手人数不多,通常采用都一级编制。
  宋神宗时,为增强国防力量,曾推行王安石改革军制的新法,主要有省兵法、将兵法、保甲法和保马法。省兵法,即简编并营,裁汰老弱、冗兵。将兵法,将兵法,即改变原来的"更戍制",在全国重要军事地区置将统兵,平时就地训练,战时接受调遣,"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士"。保甲法,是对乡兵制度的改革,"籍乡村之民,二丁取一"。5户为1小保,25户为1大保,定期习学武艺,夜间轮流巡警。其中,凡是经严格训练的乡兵,成为禁军的辅助力量,少数 还被升为禁军。保 马法,保马法,即与保甲法相配合的牧养军马之法。"凡五路义保愿养马者",由官府给予马匹,或按市价发钱自买,每户养1~2匹,免一定赋役,马匹如有死病等情须补偿。
  南宋军队变化较大。初期,北方禁军主力大部溃散,南方各地的系将和不系将禁军虽保留原番号和建制,但已不是主力,而降为与厢军相类的杂役兵。重新编组的中央军亦即此时的主力为屯驻大兵。后来,朝廷为加强对各屯驻大兵的控制,屯驻大兵的番号几经更易,初为御营军、东京留守司军、陕西军3支大军, 后统改为行营护军。分前、后、左、右、中5支大军。绍兴十一年(1141),又剥夺韩世忠、张俊、岳飞等大将的兵权,把他们的部队改为御前诸军,"遇出师取旨,兵皆隶枢密院"。至中期,先后在长江和川陕交界设置10支彻前诸军,其统兵官为都统制和副都统制。三衙长官职权降低,与10都统制大致平级, 各统率1支大军,负责守卫首都临安(今杭州)和建康府(今南京), 事实上也是屯驻大兵。这13支屯驻大兵,均按军、将、部、队序列编成,其统兵官分别为统制、统领,正将、剔将、准备将,部将,队将等。屯驻大兵的军士一般分效用和军兵两级,两者内又分若干等级,以示身份和待遇的差别。此外,各屯驻大兵有一定比例的“不入队人”,包括火头、辎重兵等非战斗人员。南宋中、后期,为加强对屯驻大兵的控制,进一步扩大由文臣出任的制置使、宣抚使等官的统兵职能,使之逐渐取代、剥夺各都统制的统兵和指挥权,并在13支大军外陆续创设各种番号的新军发展为主力,而原有的屯兵逐渐消弱。
军队的兵种及军事法规方面,两宋时的兵种主要是步军,其次是马军。弓弩是重要武器,考核兵士较重视其挽弓能力。另外还有水军。南宋水军规模比北宋为大,已常用车轮战船作战。宋朝重视制造武器,兴办若干厂作,能大量生产弓弩,也能成批生产火药兵器。还设置专门管理武器的机构。 同时,宋朝重视制定军事法规,曾颁布《赏罚格条》。北宋仁宗、神宗时设立武学(军事学校),实行"武举"、"御试"等制度,培养、选任军将。

panic
panic
#2
2010-08-12 22:19
两宋兵制特点分析


两宋军事制度多有不同,但总的是吸取晚唐、五代军阀割据的教训,皇帝加强集权,削弱大将兵权,以文臣御武事;集中大量财力、物力,供养大批招募来的军队,募兵制始终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首先,是对京师守卫力量的加强。宋代由于地理和国防的关系,军事和政治的中心虽仍在西北,但经济方面,汴京经过五代以来的经营,已经是南北交通孔道,代替了长安、洛阳成为经济中心。所以,宋太祖决定建都汴梁,主要是从经济方面考虑。但开封地处平原,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不数日便可到达黄河,渡河就是汴京,实无险可据。从地理条件来说,长安优于洛阳,洛阳又优于开封。既然建都开封,就必须驻守重兵。所以北宋禁军一半集中京师,一半分散地方,这种“强杆弱枝”、“内外相维”、“守内驭外”的兵力部署,是与当时建都开封的形势相适应的,也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即是“京师者,天下之根本也,强本者,畿兵耳,本固且强,繇中制外,则天下何患焉?”“京师之兵,足以制诸道,则无外乱,合诸道之兵足以当京师,则无内变,内外相制 ,无偏重之患。”其次, 是军权的高度集中。宋朝一开始便建立了一套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军事制度,如收将帅兵权等。宋代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机关是枢密院,禁军则直接由三衙统辖。“国朝兵权,隶于三衙,本之枢府。枢府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三衙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且三衙长官都指挥使也改由资历浅、威望低的将领担任,还要经常调换。军队也经常调动,不得长期驻留一地,表面上是使士卒“习山川劳苦,远妻孥怀土之恋。”实际上是借此防范士兵和将领之间发生深厚的感情。戍守地方的禁军由兵马都监统辖。北宋末以至南宋时期,各军事重镇设有都统制为最过指挥官。宋朝这些地方武官 虽有统率和指挥军队之权,却不能过问地方行政、财政,文武双方互相牵制,以防止割据势力的形成。通过以上种种措施,从而保证皇帝对军队的绝对控制。
再次,是始终贯彻着重文轻武,以文抑武的原则。文人一般不懂军事,因此更易于皇帝驾驭。至于北宋中期领兵对西夏作战的范仲淹和南宋初采石之战的虞允文是极其个别的能打仗的文官。至于武人,地位低下,受人歧视,没有主动性。正如张其凡先生说的:“宋朝兵制,处处透着一个‘防字’,分散兵权,提防将帅,钳制士兵,严加防范,以免危及国家政权。由此,形成了猜忌和压制武将的惯例,有才干的的将领难以出头,庸将得以擢升高位。”
宋朝还有一个陋习是宦官监军。本来宦官监军在唐朝已有之,宋太祖即位后,也差遣宦官充当领兵或监军以分主帅兵权。如太祖进攻北汉太原时, 宦官窦神宝等从征。又曹彬伐江南,派宦官王继恩会讨。宋徽宗任宦官童贯为节度使,派往讨方腊起义,出发前,宋徽宗亲自对其说:“东南事尽以付汝,有不得以者,竟以御笔行之。”宋代皇帝给宦官以指挥监督军队的大权,使得军队的战斗力大大下降了。
再就是骑兵弱小,战略保守。由于低处中原和南方,缺乏优良马匹,宋朝的骑兵力量十分弱小。因为缺少骑兵,所以军队机动能力差,行动迟缓,常常在行军途中粮食短缺,从而坐失战机。加上战略保守,一贯采取消极固守,被动挨打的 内线作战方式,一旦城池被困,只能坐以待毙。
panic
panic
#3
2010-08-12 22:21
宋军队体制的后果及在对外战争中的作用
所有以上的体制特征导致的后果,只能是军队战斗力的极其低下,在对辽、金、西夏、蒙古(元)的战争中屡屡遭受挫败。宋朝实行募兵制,一方面有利于保障农村劳动力和安定社会秩序,使得兵役不如唐苛重,但另一方面,宋朝所招募之士兵,多为灾年流民,甚至有罪犯,或“除盗恤饥”,这就使得宋朝军队不仅规模庞大,而且素质极差。禁军是终身之职,历年训练松懈,多不识阵图,戍卫在汴京的禁军整日游逛,衣冠不整,连领取粮食都要雇人搬运。沿边骑兵,甚至不能被甲上马。加之所募之兵,贫苦农民是为生活所逼,目的在于按月领粮食以赡养家属,游手好闲者,本不事正业,是为了赚得清闲而应募。军队战斗力削弱也就是必然的了。欧阳修说:“今沿边之兵不下七、八十万,可谓多矣。然训练未精,又有老弱虚数,十人不当一人,是七、八十万之兵,不得七、八万人之用,加之军中统制支离,分多为寡,兵法所忌。此所谓不善 用兵着虽多而愈少,故战常败。”而厢军等基本上相当于杂役,不用于打仗。庞大的军队必然要求大量的军费支出。宋太祖曾幻想募兵养兵政策,可以取得“百代之利”,使“天下犷悍失职之徒,皆为良民之卫矣”,“凶年饥岁,则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而变生, 则有叛兵而无叛民。”这样,军队数量不断增加。军费亦随之激增。“是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王明清也说:“前世制兵之害,未有甚于今日者也。盖常率计,天下之户口千有余万,自皇佑一岁之入一倍二千六百余万,而耗兵者常十八,而留州以供军者又数百万也。总户口岁入之数,而以百万之兵计之,无十户而资一厢兵,十亩而给一散卒矣。其兵职卫士之给,又浮费数倍,何得而不大蹙也。” 养兵费用占至赋税收入之七八,增加了宋政府的财政开支,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宋朝士兵社会地位的低下,严重激化了士兵同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宋之募兵,脸上刺字,不准喝酒吃肉,又须经常调动,轮番戍守边疆,且往往超三年而不调换。军官还经常克扣拖欠军饷。这严重地影响了军队的士气,不断激起士兵的逃亡,甚至兵变。宋朝对待逃亡士兵的处罚本十分严厉,但渐行渐宽,这反映了宋代士兵逃亡现象的严重。而兵变也越来越多,且不乏颇具规模者。这些无疑沉重打击了宋的统治。
宋朝皇帝在积极防止将领叛乱的同时,却极大地忽略了军队在实际作战中的效果。“宿重兵于京师,以消四方不轨之至,番休互迁,使不得久而生变。”此等军事部署,虽有效防止了武人跋扈,巩固了赵宋政权,却导致了“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局面,一遇战事,“帅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知三军之勇怯”,主帅对士兵的素质、装备、数量、训练全不了解,每遇战斗,各级将领往往众说纷纭,议而不决,自然无法取得胜利。
制度僵化,指挥失灵,也是宋代军队素质下降,战斗力削弱的原因。宋代特设一种官,曰“走马承受公事”。宋代帝王喜自绘阵图,亲授作战方略,闭门造车,决胜千里之外。“走马承受”就是负责传递皇帝这种军令的。帝王身居禁中而欲决胜千里之外,必需地图或其他军事情报,因此该职又有搜集军事情报供皇帝参考的任务。由于皇帝亲授作战方略和阵图,前线作战的将领,如不依照皇帝的阵图,失败了固然罪加一等,即使打胜,也不一定能得到奖励。宋将领在外作战,凡事都要请示朝廷,皇帝往往举棋不定,召大臣群议,争论不休,不能速决,以致贻误战机。“动相牵制,不许便宜,兵以奇胜而节制以阵图,事惟变适而指踪以宣命,勇敢无所奋,知谋无所施,是以动而奔北也”。
高度集权的军队体制,顾此失彼的军事布局,僵化幼稚的指挥,将兵不能尽其用,使得宋朝军队的战斗力、机动性都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宋朝在对外作战中亦屡遭失败,最终导致了自身的灭亡。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