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江西瓦屑坝

作者: panic 发表于: 2010-08-13 09:20 查看: 413 回复: 2
panic
panic
楼主
2010-08-13 09:20
江西瓦屑坝位于鄱阳县城西十公里的莲湖乡。据考证,这里是古代鄱阳湖地区的水运交通枢纽,加上优良的土质资源,制陶工埸规模宏大。这里的陶瓦曾销往全国各地乃至皇宫作营造之用。在人类的创造发明中,古陶被列为首位,瓦屑坝古陶是祖辈创造出来的灿烂之花,是鄱阳湖地区古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带着远古的印记,泥土的鲜腥,传导出历史脚步的轰鸣,伴随着我们的先民从鄱阳湖的古代文明走向现代文明。

唐朝末年,经兵燹之灾,这一片曾经辉煌的土地变成了废墟。鄱阳县志在“文物遗址”中载:“瓦屑泠,莲湖乡一村名,原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无数陶片堆积而成的一条长坝,故过去称‘瓦屑坝’。陶片自双港河起,迤逦二十多华里至莲湖止,河中陶片虽经千百年河水冲刷至今仍有如此之多,诚为罕见。”

古代的瓦屑坝是渡口,是码头,是豪门望族居住的地方。这时的扁子港上曾经帆樯林立,这时的筷子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这里的“乱甓颓垣,绿杨衰草,久与汉寝唐陵……”,足见其文化底蕴源远流长。历史进入“五代”以后,瓦屑坝的“坝”字渐隐,而以‘瓦屑泠’独传。宋元之后,随着全国经济重点的南移,江西一跃而成为全国首富,人口之众也是首屈一指。元末农民大起义的残酷战争,造成了鄂皖豫川等地大片土地荒芜,成了百里无人烟的“宽乡”,江西因为吴宏、于光等饶州守将把住了鄱阳湖的咽喉,罹难稍浅,地方相对安宁,成了地少人多的“窄乡”。为了发展经济,明清两代统治者开始从江西等地移民,瓦屑坝这个壮阔汗漫的古老渡口,自然成了江西官方首选的移民集散地。

黎民大迁徙触动了赣鄱大地敏感的神经,在“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长达四百多年的大迁徙中,曾有几百万江西移民按“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的移民定律,背井离乡,一拨又一拨从瓦屑坝集中,乘坐古老的帆船,踏过波涛滚滚的鄱阳湖,忍受着难以想像的牵挂与迷惘,走向鄂豫皖,走向哪未知的远方……因而被史家称为“北有山西大槐树,南有江西瓦屑坝”,瓦屑坝与“大槐树”并列成为中国八大移民圣地之首。

据文献载;移民的祖先荜路蓝缕,以处草莽,插草为标,划地结庐,劈山开田,筑园树桑,认贡纳赋,子孙繁衍至今已近两亿人。他们对“宽乡”的经济发展有再造成之功,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移民后裔中举人、进士、宰相、将军、民族英雄、文学家、科学家、银行家、企业家……如群星璀璨。然而,这些名人志士并没有忘记他们的祖宗曾经付出的代价。在众多的史料、名人笔记、谱牒中都记载了祖宗来自江西瓦屑坝。是当年朝廷一纸“禁止回迁”令,斩断了移民回迁的念想。如史学家吴晗在《朱元璋传》中说,“大移民,为了国富民强,造成了许多家庭的悲哀,他们的精神创伤许久难以平复。”年长月久,与故乡失去联系的移民渐渐忘记了祖籍的具体地点,但“瓦屑坝”却千百次在记忆中出现,且口口相授,代代相传,有的言之凿凿记载在族谱中。瓦屑坝就是江西移民的“根”,是他们灵魂的归宿、夙愿的寄托、也是他们千百年守望的精神故园。

近年来,到瓦屑坝寻根问祖的移民后裔纷至沓来,仅‘互联网’上发布的有关“瓦屑坝”的信息就达5000多条。瓦屑坝是江西移民的历史情结,它的魅力吸引了很多移民后裔前来寻找先辈的足迹,寻找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惊心动魄的一幕。瓦屑坝在移民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鄱阳湖生态环境的优化,与移民后裔同时‘回归’的还有“天外来客”。许多很久不见或从来未见过的候鸟,如世界一级保护珍禽东方白鹳,成了成了格外引人注目的湖中“天使”。据央视2009年3月20日的“新闻联播”中说,目前,鄱阳湖生物达6000多种,作为世界闻名的湿地公园和候鸟保护区,中国唯一一盆“清水”的“天鹅湖”,以及荡荡饶河派生出来的溪湾港汊,不仅是移民心中最温暖的角落和梦想的故乡,也是百鸟来仪的福地洞天,这印证了中国一句古语:好事成双!

现在江西打造“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的前奏曲已经鸣响,千湖大县——鄱阳也以“湖城”品牌向世人展示鄱阳湖的风采。恢复具有古陶和移民圣地双重文化价值的瓦屑坝遗址,再现人类生存景观中这幅独特的迁徙图景,不仅是对江西移民历史情结的传承,也是开发“湖城”旅游的亮点。加上与瓦屑坝近在咫尺的莲华山古寺,曾经是沿湖十几个县市的善男信女顶礼膜拜的佛门净土,还有两朝皇帝巡幸过的朱家“环楼”一并向游客展示,瓦屑坝历史文化放射出来的光辉和移民“血浓于水”的乡情,必将成为鄱阳湖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谈谈江西瓦屑坝

我们先来看看明朝初年多次移民潮形成的原因。

瓦屑坝'与明初饶州移民
在我国历史上,几乎每次改朝换代都发生战争。由于战火蹂躏以及自然灾害频发,造成社会剧烈动荡,引发了人口的不断迁徙。历史上为避乱、逃荒,中原百姓曾多次被迫向外大规模流徙,主要是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和更偏远的南方移居。其它因做官、经商、求学、避害等原因而零星迁徙者更是不计其数。这种不断迁移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华夏姓氏的广泛播迁。后来,由于年深日久,历次移民后裔难以确知其祖籍所在,往往把先祖迁徙最初的集散地作为先人的祖籍,手传口授,记入家谱,传给子孙后代。
①明朝初年多次移民潮形成的原因
2000年3月1日《安庆日报·下午版》有一篇《瓦屑坝--安庆人的根》的文章,是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葛剑雄教授所撰,文章指出,元代江西饶州路约相当于今日之波阳、余干、万年、乐平、德兴、景德镇、浮梁等市县,属江浙行省。鄱阳县就是现在的波阳县,那里有一个叫瓦燮坽的地方,那就是瓦屑坝。葛先生认为,自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彭莹玉、邹普胜、徐寿辉在湖北蕲(qí)州、黄州一带起义,徐寿辉及其部将赵普胜与陈友谅多次率兵沿江而下攻安庆及周围各县。朱元璋与陈友谅、赵普胜又多次大战于鄱阳湖、安庆、池州一带,直到至正二十四年朱灭陈后安庆才恢复安宁,战乱长达13年之久,其毁灭性的破坏可想而知,人口必然锐减,土地大片荒芜,江西饶州一带受战乱较少,人多地少,明初朝廷鼓励向江淮及其他人口稀少地区移民。
明朝建国后,为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各地区的社会经济,朱元璋决定对江淮地区进行移民。而同时的饶州地区,虽有陈友谅军骚扰,当地人吴宏、于光组织民众保土安民,所以人口没有大的损失。于是朝廷命令迁饶州民众填实安徽、湖北等地。
从政治方面看,为剥离大宗大族的势力而采取集中移民的办法,即对宗族人口众多、势力强大的,政府分而治之,移民之兄弟皆不许居住在一起,民间称之为'赶散',因事情发生在洪武年间,故又称'洪武赶散'。瓦屑坝作为官方指定港口承担起移民之重任。有人问,朱元璋为何在开国之初就忙于移民呢?对于这样一件大事为何国史又避而不谈呢?政治因素才是主要原因。
②明初饶州移民的范围
元末的江西饶州路,所辖约相当今鄱阳、余干、万年、乐平、德兴、景德镇、浮梁等市县,属江浙行省。到明初时,人与耕地的矛盾已经十分突出了,人浮于土的状况在《明太祖实录》(洪武三十年三月条)中亦有记载:'江西州县多有无田失业之人。'明初政府鼓励向江淮和其他人口稀少地区移民,外来移民开垦的土地不仅能合法登记为私有财产,还能在一定期限内享受赋税优惠。饶州路的大量无地贫民纷纷北迁,当这些无地贫民到达安庆府属各县后,大片宜垦荒地和与家乡大致相同的自然环境很快就吸引他们就地定居。消息传到故乡,又促使更多的饶州人加入了移民的行列。江西其它地区渡江北迁的移民,也被安庆地区的条件所吸引而就近定居。
③明初饶州移民的移民过程
在江西,从明朝初年到清朝嘉庆年间,官方有组织的移民,再加上民间自发地离去,有统计说达到了几百万人。据复旦大学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的弟子曹树基博士考证,在明朝,如同山西洪洞大槐树是中国北方的一个主要移民点,在南方的两个主要移民点,均在江西境内,一为鄱阳的瓦屑坝,一为南昌城里的瓦子角。关于'解手'一词的由来,民间也有传说:在明朝初期对江西的强制移民过程中,官方都将两个人的手反绑在一起,遇内急上厕所时才将手解开,因此后来江西人的土话都将上厕所叫'解手'。可见移民过程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④明初饶州移民的去向
一是安徽,二是湖北。先说安徽。
清初宿松人朱书说:'吾安庆……神明之奥区,人物之渊薮也。然元以后至今,皖人非古皖人也,强半徙自江西,其徙自他省会者错焉,土著才十一二耳。'(《杜溪文集》卷三)
不仅如此,葛剑雄教授在《瓦屑坝--安庆人的根》一文中对安庆各县36种宗谱的统计,迁自瓦屑坝者有18姓,占50%,又据《宿松县志》记载全县256个姓氏,除去迁入时间和原籍不详者外有213个氏族,内有182族是元末明初迁来,其中就有143族来自瓦屑坝,占总数的88%。当时安庆府的人口约42万,他推算有28万为江西移民,20万来自饶州,其中有10万来自瓦屑坝。而这些也只是保守估计,实际上迁入江西移民可能更多。加上迁往安徽其它地区和湖广的移民,二三十年间瓦屑坝至少输出了30万饶州人。
'虽然瓦屑坝只是一个移民的集散地,对绝大多数移民来说,还不是他们真正的故乡,但当年的移民多数没有文化、没有资产,更不可能有文字记录,当他们历尽艰辛在他乡定居后,留给后代的记忆只是他们的出发地--瓦屑坝。有些人甚至没有来得及给子孙留下任何故乡的信息,他们的后裔就与周围的移民后裔一样,以瓦屑坝为故乡了。'
'鄱阳瓦屑坝,已是安庆地区和其它地区饶州移民后裔一致认同的根。'
瓦屑坝移民除迁往安徽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去向是湖北,历史上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说。
从明初到清末,不断有江西移民迁至湖北,这个为时600年左右的移民潮,其高峰是在元末明初和清代乾隆及其之前这两个时段。只要对湖北历史稍作梳理,我们便会感觉到,江西移民对湖北有再造之功!
另外,江西始迁移民在湖北落地生根后,虽然与湖北这方热土世代厮守,繁衍子孙,建设新家园,却对江西有割舍不断的故土情怀,这在风俗、语言甚至地名上都有表现。如武汉市有'鄱阳街';《汉川县志》中有'江西湖'、'江西垸'的地名;一代医圣李时珍的故乡蕲州城东有地名称'瓦屑坝',是最能代表江西移民历史的地名。在语音方面,湖北大多数江西移民后裔,还保留着从祖辈代代相传下来的词语读音。例如在鄂东、鄂北、江汉平原大部地区,将方向词'去'读'器'音,动词'站'字读作'记'音,等等,不胜枚举。这类文化遗存,从另一视角证明了江西填湖北的史实。
panic
panic
#2
2010-08-13 09:22
瓦屑坝 让我们血脉再相连

孔良海

这里是废墟,数不清的瓦屑陶片堆起了一条长坝,片片瓦砾散落在绿杨衰草之间,流水风浪之中。昔日的荣华变成了一种遐想,变成了供人凭吊的古遗址。这里是一个古老的码头,如织的江河港汊串起无数的湖泊与沼泽,绿装翠盖的芦苇芰荷遍布其间。几百万江西移民曾经带着诀别,带着失落从这里开拔,通过茫茫的大湖,驶向一个未知的远方……小时候,偶尔从这里经过,我总会脱下布鞋、光着脚板踩在成堆的瓦屑上,任凭潺潺流水的抚摸抑或是细浪的拍打,凝望着大湖上片片白帆,心中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好奇和眷恋。兴许,我那时的一些随想就蕴藏在母亲所讲的故事里——难道这里果真是黄巢军队“箭出三分,人头落地”的那个神秘的地方吗?

后离开故乡,读书经事,才逐渐明白,这废墟,这远古的长坝,这悠久的码头,是祖辈发动过壮举的地方,它辉映着鄱阳湖古文明的深沉和江西人历史上的骄傲!

无数的陶片带着那遥远的神秘,从鄱阳湖滨的双港乡逶迤而来,绵延二十多华里。它们拥挤在坝面上,河道中,地底下……经千百年风浪冲刷而依然如故。至今成了世人难解的谜,也成了江西移民心中千万里追寻的根。如谜的瓦屑坝把人们带进了那悠远的历史隧道,带进了那震撼人心的音符。在“江西填湖广(湖北),湖广填四川”的宏篇史诗中,江西人充当了主要角色,瓦屑坝的名字由此载入了“中国移民圣地”的史册。

对丧失家谱和祖先记忆的移民后代来说,北有“山西大槐树”,南有“江西瓦屑坝”,这是他们多少年来逡巡寻觅的起点,瓦屑坝是江西移民对故乡陆地最后的记忆。无论是过长江、入巴蜀,无论走到天涯海角,瓦屑坝湛蓝的天空上一团团白云,从江南飘来,成了他们如梦如幻的牵系。鄱阳湖“一盆清水”从故乡流来,把安徽的潜水、菜子湖、白荡湖与湖北的滠水、浠水、举水、蕲水……连在一起了!在“洪武遣散”,兄弟分开的那段岁月,移民与当地居民经过无数次血肉碰撞而落地生根之后,面对这一脉幽蓝,在内心深处是否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感慨?浓浓的乡愁是否会联想起自已的生命的起点?

从元末明初到清嘉庆年间的四百多年时间里,江西移民一次次在瓦屑坝这个古老的码头集中,通过鄱阳湖入长江,向东进安庆府到桐城、潜山、池州、凤阳……,向西入黄州府到麻城、黄安、蕲州……最后被转到四川的也不在少数。朝廷一纸“禁止回迁”令,无情地斩断了移民回乡的念想。年长月久,与故乡失去联糸移民逐渐忘记了祖先的具体地点,但瓦屑坝却千百次在记忆中出现,且口口相授,代代相传。他们把故乡的最后的记忆定格在瓦屑坝及其周边地区。芳草连天长,怀念在心上,人在天涯又何妨?总得把根留住,瓦屑坝就是江西移民灵魂的归宿、精神的寄托,是人生最温暖的角落和梦想的故乡!

当年,那古老的帆船承载着多少人的无奈与迷惘离开故乡。来自江西各地的移民被反绑着双手,用一条绳索串起来,向瓦屑坝蹒跚而来,大小便憋急了便呼喊监送人员:“解手啊!”(解开被绑的双手),就地排泄。没想到先民带着几分苦涩的呼喊,竟为中华大词典创造了一个新词——“解手”,更想不到这江西“土话”竟以顽强的生命力在各地广为传承。江西人称“解手”,湖北、安徽很多地方也称“解手”。后来演变成在外地的江西人相互对接的暗号,成了血脉相连的密码。鄂东、鄂北把方向词“去”读成“及”,把动词“站”读成“集”,这是地道的饶州口音,是鄱阳湖地区的文化遗存。是江西移民离开瓦屑坝传导的那份沉重影响了当地人,还是当地人的包容,使赣、皖、鄂的语言习俗方面血脉相连留下了印记,很难说清楚。

元末,发生在鄱阳湖地区“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故事,在安徽、湖北的移民中作为“祖先的故事”广为流传,在显示他们祖先最后一次辉煌的同时,游子的眼眶时常变得湿润。那一段历史虽然被时间送走,可他们的感觉却因此与瓦屑坝靠近。寻找它就是寻找自己的先辈,寻找自己的故乡!

作客央视“百家讲坛”的历史学家纪连海在讲到《桐城的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时,说瓦屑坝是皖、鄂人的根。特别点出了张英的一段亲笔记载:“余之先自鄱阳瓦屑坝徙于桐(城),始为贵四公,潜(山)亦同时同地并来鄱阳,始为贵七公。”与瓦屑坝近在咫尺的莲湖乡慕礼张家的族谱上,属“廷”字辈的人多了去了,他们与张廷玉的族史上会是什么联系,许多人不知道。明代医圣李时珍的家乡——湖北蕲州城东有一条江西移民为怀念故乡,特意垒起来的“坝”,起名“瓦屑坝”。武汉有“鄱阳街”,汉川有“江西垸”,许多人也不知道。光绪“麻城县志”对当地声名显赫的周氏家族的记载:“周氏……自元末受七公者,江西饶州徙于黄,遂为麻城人。”“黄安县志”记载的历史名人中,周氏有40人名列其中,光“进士”就有15人之多。他们与饶州(鄱阳)有名的西门周氏又有什么渊源,许多人还是不知道。麻城陈氏大家族,“陈太大人”系江西饶州人氏,他们与瓦屑坝的陈氏是否同宗?遍布于桐城的“九李十三汪”、彭、姜诸大姓,也系江西饶州人氏,他们与饶州何地的汪、李、彭、姜一脉相承?……这一切都有待于其后人作追寻。2000年,一篇《瓦屑坝——安庆人的根》登在《安庆日报》上,、《瓦屑坝——我曾经梦想的故乡》、《故乡是摇篮曲——江西寻根之旅》……先后出现在网络上。千百年来,移民对根的追问,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有人说,世界上力量最大的是种子。江西移民就是那顽强的种子,落在大邑通途,撒在穷乡僻壤。他们以“诗书耕读”的形式在各地延传,以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进入仕途。他们在历史上创造的辉煌有目共睹。经过江西一代又一代拓荒者的努力,安徽、湖北乃至四川都成了富庶之乡,江西移民的脚步声传导出一次次历史的轰鸣。他们不仅为当地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为培养一批批贤俊栋梁之才出了大力。安徽桐城出类拔萃的张氏父子宰相及其嫡出的13个进士,清中叶文学界著名的“桐城学派”,湖北麻城、黄安周氏一脉的诸多历史名人及其15个进士和明朝的“公安三袁”、医圣李时珍、首辅张居正……是江西移民昔日的悲壮造就了日后的崇高,人们在炫耀当地历史辉煌、享受现代文明时,我想,总不会数典忘祖吧。

朱元璋之所以把江西人也称作“老表”,绝不仅仅是鄱阳的“柏树将军”为他挡了陈友谅射来的一箭,也不只是鄱阳湖的藜蒿野味成了朱明王朝的一道御菜,更重要的是看中了江西人的诚实、勤劳和智慧的“种子”本色。洪武三年,尚不懂英文的朱皇帝,却懂得他家乡的“GDP”要快速增长。在一次野蛮的“招商引资”行动中,就把14万江西移民搬到了他家乡凤阳。为这个“出龙生凤”而又饿殍载道、背着花鼓四处逃荒的穷地方发展经济,再造辉煌!可以想象,二十世纪70年代,凤阳自南至北那个“包产到户”的伟大创举和安徽、四川东西呼应,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那场“农村改革”,是否也有江西移民的一份功劳?近年来,在四川清溪镇出土的三块清代江西人的墓碑,清代江西人在四川成都开的50多家出版印刷行,是否可以作江西移民入川的印证?这从江西移民的介入,修改了皖、鄂、川的格局,似乎就有了答案。

瓦屑坝,现名瓦屑泠(鄱阳人把湖与大河、港汊连接的那段水域称为泠)。据考,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坝”字逐渐隐去,后称为“瓦屑泠”。这是一个江南常见的村庄,亦是一个古老的渡口,座落在古邑大县鄱阳城西约10公里的莲湖乡。昌江、信江从这里入大湖,千百年来,清凌凌的江水流淌得一派妩媚。这个“渔村绕水田,澹浦隔晴烟”的清幽之境,相传曾是豪门望族聚居的地方。其姓氏有:朱、陈、胡、张、施、孟、梁、邱、董、彭、何、姜……这里也是出名的制陶工场。传说姑苏陶人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的水质和泥土,在此开场制陶,那闪闪的光焰熔铸出来的古代文明,使无数的陶瓦进入了天南地北、千家万户乃至皇宫作宫殿营造之用,从其规模之大、质量之高,人们日益掂量出鄱阳湖的亘古与博大。想到它,耳边会回荡着鄱阳湖文化的源远流长。这里曾是一个古战埸,传说,唐末黄巢入鄱,姑苏陶人为避战乱,弃场逃走,经兵燹之灾,此地变成了废墟。朱元璋、陈友谅当年一埸鏖战就发生在瓦屑坝边上的大莲子湖上。

如今,古老的瓦屑坝虽已褪尽了千年浮华,然而,鄱阳湖以“中国唯一一盆清水”成了举世瞩目的候鸟乐园,江西人打造“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的前奏曲已经鸣响。泱泱大湖边上的千湖大县——鄱阳,也以“湖城”品牌向世人展示鄱阳湖的风采。很早我就听过“鄱阳的莲湖、珠湖村村有湖;鄱阳的双港、柘港处处有港”的传说,可我从来就没有想过,浩瀚深邃的大湖与温馨的曲曲湾湾是隐藏秘密的最佳场所。它究竟孕育了多少生态,孕育了多少文明,孕育了多少宝藏,乃至孕育了多少耐人寻味的故事……是瓦屑坝这个“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舟行”的古老码头,这个曾经回响过江西移民脚步声的地方,因为游子的共同怀念,使我把一生一世的眷恋牵挂在这一片烟蓝土地上!瓦屑坝,你本是江南的一块“圣地”啊,是千万个游子顶礼膜拜的地方!你早就不该寂寞,我想,你千百年的守候,一定会迎来睿智者解开谜底的辉煌。
panic
panic
#3
2010-08-13 09:24
徽州、江西瓦屑坝与安庆
风清扬

我曾以前的文章中,论及江镇之源为徽州,众多朋友不明所以。今就各方史据分析之,而整理成文。只为慎终追远,以缅怀先祖;抚今追昔,以便超越未来!
在安庆八县一市、乃至江淮大地现在之人口,要问其祖先来处,十之八九皆归之江西瓦屑坝。江西瓦屑坝作为历史上著名的移民地,与山西洪洞大槐树齐名。据现代学者研究,江淮大地(包括河南、江浙一部)有近两亿人口,皆谓之其先祖元末明初迁自瓦屑坝!清初宿松人朱书亦云:“吾安庆...神明之奥区,人物之渊薮也。元之以后至今,皖人非古皖人也。强半徙自江西,其徙自他省会者错焉,土著才十之一二耳。
据现代考证,众说纷纭之瓦屑坝、瓦西坝、瓦家坝,皆为现在江西波阳莲湖乡以西之古渡口瓦屑坝谐音,在元时,瓦屑坝为鄱阳湖边的一个渡口,由于时代变迁,水位下降,渡口早已不存,只余一名为“瓦燮”之村庄。何以近两亿人口先祖都来自那一小渡口?基数之大,令人惊骇!归其因由,一为当时特定之历史环境,再为波阳之地理位置决定。波阳古属饶州,滨鄱阳湖,与古徽州、九江接壤。元以前徽州太平,人口膨胀,逐渐溢出,迁入富裕之饶州与九江郡。元末战乱频仍,为躲避战火,百姓逐次迁移。而安庆其时,经宋金对峙,长期处于战争前沿,而人烟稀少,土地荒芜,至元末尚未恢复。究安庆地貌恰与徽州、饶州相同,又临长江,故而安庆为彼时徽州、饶州移民首选之地。
明初之时,政府对移民开垦土地私有合法化,享受赋税优惠,吸引了众多百姓;又为剥离宗族之势力而集中移民(民间称之“赶散”,因宗族人口众多,势力强大,政府分而治之。移民之兄弟皆不许居住在一起)。江西饶州之瓦屑坝,其时作为官方指定港口承担起移民之重任。可怜我们的先辈,在鄱阳湖之瓦屑坝,登舟踏上遥远的未知路!此一去已六百年矣!
元末明初之百余年间,据现代学者曹树基研究,迁来安庆之移民数有32万之多,占同期安庆府人口近八成。由于时空转换,战乱失去记忆,百姓亦无具体记载,口中只遗出发地-瓦屑坝矣!由此可知,我们安庆人祖祖辈辈口中之江西瓦屑坝、其历史地位为一集中出发地——中转站耳!
从文化角度出发,移民对安庆人文的进步有直接作用。想朱子故里-婺源,从此走来的新移民,也带来了徽州从学之风,令明以后之安庆文风浓郁,人才辈出!
故而可以推测,徽州、瓦屑坝、安庆同根同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