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全体宗亲书
各位宗亲:大家好!
草木祖根,江海祖源。我们同为炎黄子孙,又同为潘氏后裔,炎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共祖,潘姓则是我们家族的徽章和血缘标志,是联系我们广大宗亲朋的精神密码。为了使这一徽章更加耀眼,使这一标志更加醒目,使这一密码永续传承。我们有必要行动起来,尊祖敬宗,续写家谱。
潘氏得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来历有三:一是周文王子毕公高之子伯季食采于潘地,其子孙因此以潘为姓,距今亦有3000年之久。二是春秋时期楚公族 氏之后,以字为氏而姓潘,距今亦有2500余年。这一支就是颛顼帝高阳氏的后代,他们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安徽、江苏、浙江一带。三是南北朝和清代一些少数民族相率归化,而被朝廷赐姓为潘,今天台湾高山族的潘姓就是如此。
潘姓原本周楚王室,赐姓亦属高贵尊荣,历代人才济济,史书不绝。楚有穆王大臣潘崇,三国东吴名将潘浚、潘璋,晋有世称“二潘”的文学家潘岳和潘尼叔侄,宋有戌边大将、同平章事潘美,明有清廉勤政的名臣潘府,清有大学者潘耒,当代有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我们桐城木山潘氏无疑属于周楚贵胄,才彦俊杰,代不乏人。明代兵部左侍郎潘汝桢,明末清初文学家潘江,清末津京道台潘照,现代学者潘田,民国安徽警察厅长潘晋华、知名人事潘赞化等则是其中的名楚。
桐城木山潘氏,自一世祖明代洪武初年由江西瓦屑坝迁徙而来,至今已历600余年,二十多代,历代祖先筚路蓝缕,开田拓地,含辛茹苦,繁衍生息,在使家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创造出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宝贵的历史文化。潘氏宗谱便是这一历史的真实记录和写照。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主要由国史、方志和家乘三部分组成。家乘也就是家谱、宗谱、族谱,可见它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于一个家族而言,纂修宗谱为的饮水思源,为的是积累共同的记忆,凝聚共同的情感,珍惜共同的创造。对于每个族人而言,宗谱可以把我们与先人的生命联结起来,继而把我们的生命与后人联结起来,在享受联结过去与未来的愉悦中,以安然的心情扬起生命的风帆。
我们先人十分重视修谱这一维系与传承工程,自一世祖迁桐以来。已九修宗谱,多次成书。最早创修于明末,而最近的一部则是修于民国17年(1928)的《桐城木山》,该谱结构严谨,内容宏丰,洋洋百万余言,确是我们认祖归宗而值的和必须捧读的一部上乘之作。然而遗憾的是,由于诸多原因,该谱至今已经八十年而未续修。人生苦短,世事茫茫,当年入谱者已鲜在人世,而今寻踪溯源,已属不易。倘若再延宕不修,我们木山潘氏历史也就无可避免地会形成断层。到那时,我们的子孙若想再起宏图,也只能手捧老谱心茫然了。
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上慰祖先,下惠子孙,以潘慕岩先生为首的一批有志于宗谱纂修的热心宗亲聚到一起,经过多次磋商,决定成立“桐城木山潘氏宗谱续修理事会”,开展潘氏宗谱的续修工作。大家不为名,不为利,任劳任怨,史为心有所安。在此我们期盼所有木山潘氏宗亲从我做起,积极参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玉成此事。
各位宗亲:值此政通人和、中华振兴之际,国家在修清史,各地在修方志,许多家族也都修了家谱,我们木山潘氏是桐城旺族,有何理由无动于衷而不自秀于百姓之林?国家的史国家修,地方的志地方修,家族的谱家族修。潘氏宗谱我们不修谁修?月是才乡明,人是血缘亲。让我们携起手来,全族一心,蓼襄盛举!让我潘氏悠久灿烂的历史千秋万代,永续传承!
桐城木已潘氏宗谱续修理事会
二00九年三月
桐城木山潘氏宗谱续修理事会
名誉会长、会长、副会长、理事成员名单
名誉理事会长:潘忠尧 潘天声 潘启文 潘桂亚
潘章生 潘国祥
理 事 会 长:潘慕岩(13615561283)
副 会 长:潘忠荣 潘尚春 潘长生
理 事:潘名璋 潘承建 潘韶晨 潘世金
潘成生 潘小龙 潘 琦 潘泽林
潘泽全 潘国平 潘国培 潘志勇
潘忠胜(安庆) 潘忠国(安庆)
潘忠苗(安庆) 潘忠和(潜山)
潘忠国(晓天)
联系电话:(0556)6870693 上午联系
木山潘氏宗谱续修理事会
二00九年三月
桐城木山潘氏宗谱续修资金筹集方法
一、人均统筹:按现有家庭人口,每人收取三十元(不含购谱费),出嫁女挂名不收费。
二、自愿损资:凡自愿为修宗谱损资者均记入宗谱
1、捐资1000元者,赠宗谱一套;
2、捐资3000元者,除上述奖励外,另赠光盘一份并刻碑记载;
3、捐资5000元者,除上述奖励外,另将个人简历记入宗谱;
4、捐资10000元者,除上述奖励外,另尊为理事会名誉会长;
5、捐资20000元者,除上述奖励外,另将本人全家福照片入谱记载。
理事会开户银行:安徽省桐城农村合作银行双港支行
卡号:6229 5381 0250 0229 004
木山潘氏宗谱续修理事会
二00九年三月二十八日
各位宗亲:大家好!
草木祖根,江海祖源。我们同为炎黄子孙,又同为潘氏后裔,炎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共祖,潘姓则是我们家族的徽章和血缘标志,是联系我们广大宗亲朋的精神密码。为了使这一徽章更加耀眼,使这一标志更加醒目,使这一密码永续传承。我们有必要行动起来,尊祖敬宗,续写家谱。
潘氏得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来历有三:一是周文王子毕公高之子伯季食采于潘地,其子孙因此以潘为姓,距今亦有3000年之久。二是春秋时期楚公族 氏之后,以字为氏而姓潘,距今亦有2500余年。这一支就是颛顼帝高阳氏的后代,他们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安徽、江苏、浙江一带。三是南北朝和清代一些少数民族相率归化,而被朝廷赐姓为潘,今天台湾高山族的潘姓就是如此。
潘姓原本周楚王室,赐姓亦属高贵尊荣,历代人才济济,史书不绝。楚有穆王大臣潘崇,三国东吴名将潘浚、潘璋,晋有世称“二潘”的文学家潘岳和潘尼叔侄,宋有戌边大将、同平章事潘美,明有清廉勤政的名臣潘府,清有大学者潘耒,当代有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我们桐城木山潘氏无疑属于周楚贵胄,才彦俊杰,代不乏人。明代兵部左侍郎潘汝桢,明末清初文学家潘江,清末津京道台潘照,现代学者潘田,民国安徽警察厅长潘晋华、知名人事潘赞化等则是其中的名楚。
桐城木山潘氏,自一世祖明代洪武初年由江西瓦屑坝迁徙而来,至今已历600余年,二十多代,历代祖先筚路蓝缕,开田拓地,含辛茹苦,繁衍生息,在使家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创造出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宝贵的历史文化。潘氏宗谱便是这一历史的真实记录和写照。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主要由国史、方志和家乘三部分组成。家乘也就是家谱、宗谱、族谱,可见它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于一个家族而言,纂修宗谱为的饮水思源,为的是积累共同的记忆,凝聚共同的情感,珍惜共同的创造。对于每个族人而言,宗谱可以把我们与先人的生命联结起来,继而把我们的生命与后人联结起来,在享受联结过去与未来的愉悦中,以安然的心情扬起生命的风帆。
我们先人十分重视修谱这一维系与传承工程,自一世祖迁桐以来。已九修宗谱,多次成书。最早创修于明末,而最近的一部则是修于民国17年(1928)的《桐城木山》,该谱结构严谨,内容宏丰,洋洋百万余言,确是我们认祖归宗而值的和必须捧读的一部上乘之作。然而遗憾的是,由于诸多原因,该谱至今已经八十年而未续修。人生苦短,世事茫茫,当年入谱者已鲜在人世,而今寻踪溯源,已属不易。倘若再延宕不修,我们木山潘氏历史也就无可避免地会形成断层。到那时,我们的子孙若想再起宏图,也只能手捧老谱心茫然了。
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上慰祖先,下惠子孙,以潘慕岩先生为首的一批有志于宗谱纂修的热心宗亲聚到一起,经过多次磋商,决定成立“桐城木山潘氏宗谱续修理事会”,开展潘氏宗谱的续修工作。大家不为名,不为利,任劳任怨,史为心有所安。在此我们期盼所有木山潘氏宗亲从我做起,积极参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玉成此事。
各位宗亲:值此政通人和、中华振兴之际,国家在修清史,各地在修方志,许多家族也都修了家谱,我们木山潘氏是桐城旺族,有何理由无动于衷而不自秀于百姓之林?国家的史国家修,地方的志地方修,家族的谱家族修。潘氏宗谱我们不修谁修?月是才乡明,人是血缘亲。让我们携起手来,全族一心,蓼襄盛举!让我潘氏悠久灿烂的历史千秋万代,永续传承!
桐城木已潘氏宗谱续修理事会
二00九年三月
桐城木山潘氏宗谱续修理事会
名誉会长、会长、副会长、理事成员名单
名誉理事会长:潘忠尧 潘天声 潘启文 潘桂亚
潘章生 潘国祥
理 事 会 长:潘慕岩(13615561283)
副 会 长:潘忠荣 潘尚春 潘长生
理 事:潘名璋 潘承建 潘韶晨 潘世金
潘成生 潘小龙 潘 琦 潘泽林
潘泽全 潘国平 潘国培 潘志勇
潘忠胜(安庆) 潘忠国(安庆)
潘忠苗(安庆) 潘忠和(潜山)
潘忠国(晓天)
联系电话:(0556)6870693 上午联系
木山潘氏宗谱续修理事会
二00九年三月
桐城木山潘氏宗谱续修资金筹集方法
一、人均统筹:按现有家庭人口,每人收取三十元(不含购谱费),出嫁女挂名不收费。
二、自愿损资:凡自愿为修宗谱损资者均记入宗谱
1、捐资1000元者,赠宗谱一套;
2、捐资3000元者,除上述奖励外,另赠光盘一份并刻碑记载;
3、捐资5000元者,除上述奖励外,另将个人简历记入宗谱;
4、捐资10000元者,除上述奖励外,另尊为理事会名誉会长;
5、捐资20000元者,除上述奖励外,另将本人全家福照片入谱记载。
理事会开户银行:安徽省桐城农村合作银行双港支行
卡号:6229 5381 0250 0229 004
木山潘氏宗谱续修理事会
二00九年三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