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潘炎 潘寿才潘焱
河南省新县人。1916年出生贫农家庭。6岁上私塾。1929年参加红军游击队编入光山县独立营,1930年12月编入红4军10师29团,在该团特务连当传令兵。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4军10师28团排长、副连长、连长、营长、35团营政委、四川独立团政委、红4军12师司令部作战股长。参加了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苏区的二、叁、四次反“围剿”斗争、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34年在肃反中被误认为是“改组派”,受到撤职处分。长征途中,他率领一个营在救济寺战斗中攻克敌碉堡数个,全歼堵截之敌一个营抗日战争,潘焱进入抗大2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队长兼教员、高级干部营营长、步兵科副科长兼军事主任教员,因教学好被授予荣誉。后分配到冀鲁豫军区,历任陆军中学教育长、2分区参谋长、军区随营学校副校长。参加指挥1943年朝南战役、八公桥战役、1944年昆张战役。解放战争,1946年作为中共谈判小组成员,同国民党方面在新乡进行谈判。潘焱任冀鲁豫军区参谋长。当时国民党不承认我水东6军分区根据地,一直对水东地区进行围剿,刘伯承、邓小平派潘焱率独立旅去水东,统一指挥水东地区斗争。水东地区反围剿胜利后,潘焱派人向刘、邓做了汇报。邓小平派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任王幼平到水东地区协助潘焱工作,王幼平对潘焱说:邓政委很关心水东地区的斗争,说你一个人白天夜晚都不能休息,太累了,所以叫我来协助你。
1947年,潘焱任晋冀鲁豫7纵参谋长。第二次陇海战役时,邓小平随7纵行动。战斗行军时,潘焱十分担心邓小平的安全,邓小平对他说:潘焱同志,你集中精力注意掌握好部队,不要管我。当时7纵司令员是杨勇,政委是张霖之,邓小平和杨勇、张霖之、潘焱朝夕相处,有一次邓小平对他们说:要说抽烟,杨勇可有绝招喽,行军骑在马上,刮大风也照样可以划火柴点烟抽,这一绝招我们谁也学不了。挺进大别山时,潘焱是晋冀鲁豫1纵参谋长,有一次刘伯承、邓小平到1纵,邓小平问:潘焱你已回来了呀,你是大别山的人,你们那里群众工作开展得好吗?淮海战役中,他参与指挥1纵首战张公店,歼敌181师。潘焱在战争年代叁次负伤,被评为叁等残废军人。建国前后,潘焱任5兵团副参谋长、参谋长、贵州军区参谋长,1950年任贵州军区副司令员,195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1954年潘焱入朝,担任志愿军16军军长。获朝鲜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58年回国后,军委调他到第二野战军战史编辑委员会工作,邓小平召见了王蕴瑞和潘焱,说:军委决定编写第二野战军的战史,组织了编委,我和伯承为主任,设立个战史编辑室,王蕴瑞为主任,潘焱、何正文为副主任。
后来潘焱调到海军,任北海舰队参谋长、1961年任北海舰队副司令员,1968年任海军参谋长。1973年,邓小平复出,由江西回到北京,潘焱立即到花园村邓的住所看望,潘焱问起邓小平过去的腿伤,邓小平说:你还记得这么清楚,骨折住医院治疗好了,出院后没反复过,一直很好。此次在江西工厂锻炼时没阻挠,身体也很好,啥事都没有过,你看我的身体很健康。1979年,邓小平走马换将,免去吴忠的北京卫戍区司令员一职,改由潘焱担任。邓小平对潘焱说:到卫戍区去工作责任重些,中央和国家这么多机关,还有很多大使馆,还有中央领导人和国家机关的安全,有涉内涉外的关系,担子重,责任大,到职后要着重安全警卫工作,这复杂的保卫工作要做好,不能出事,工作中要注意抓苗头。不久,潘焱被提拔为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一直到1983年.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9年逝世,骨灰安葬于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
潘焱(1916-1999),河南省新县卡房乡老叶湾村潘家下湾人。1929年参加红军游击队编入光山县独立营。1930年12月编入红4军10师29团,在该团特务连当传令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10师28团排长、副连长、连长、营长,第35团营政治委员,四川独立团政治委员,红4军12师司令部作战股长。参加了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苏区的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在肃反中被误认为是“改组派”,受到撤职处分。长征途中,率领一个营在救济寺战斗中攻克敌碉堡数个,全歼堵截之敌一个营。
抗日战争时期,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2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队长兼教员,高级干部营营长,步兵科副科长兼军事主任教员,因教学好被授予荣誉。后分配到冀鲁豫军区,历任陆军中学教育,第2分区参谋长,军区随营学校副校长。参加指挥1943年朝南战役、八公桥战役、1944年昆张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作为中共谈判小组成员,同国民党方面在新乡进行谈判。任冀鲁豫军区参谋长,晋冀鲁豫野战军第7纵队参谋长,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贵州军区参谋长,1950年任贵州军区副司令员,195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基本系,同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6军军长。回国后,军委调他到第二野战军战史编辑委员会工作,任编辑室副主任,编写第二野战军的战史,后又调到海军,任北海舰队参谋长,1961年任北海舰队副司令员,1968年任海军参谋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1975年8月任解放军海军顾问。1979年1月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员,8月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卫戍区司令员。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开国少将。
潘寿才(1906—1974)河南省新县人。一九二八年参加光山县游击队。一九三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光山县独立营排长,红四军第十师二十九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九十三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二七七团政治处主任,第二七八团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营政治教导员,东进纵队津浦支队政治委员,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支队政治委员,延安中共中央党校第二部组织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十二旅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十二师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四十一军政治部副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政治委员,第二十三步兵学校政治委员,防空学校政治委员,湖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潘寿才少将
潘寿才(1906-1974),河南省新县人。1928年参加光山县游击队。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10师29团参谋、政治处组织股股长,红31军93师组织科科长第277团政治处主任,278团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5年在四川阿坝地区率领团直和一个营掩护红四方面军转移,受到红31军政治部通令嘉奖。1936年在四川灌县率一个团掩护红四方面军北上,被敌军包围,经叁昼夜激战,突出重围,穿过100余里无人区,找到主力部队。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营政治教导员,津浦支队政治委员,山东纵队第2支队政治委员。1937年10月,参加了769团夜袭阳明堡日军飞机场的战斗,烧毁敌机24架。同年底,参加了129师在晋中地区粉碎日军的“六路围攻”战役。1938年1月,参加了平定以东的柏水井伏击战。3月,参加涉县、黎城间响堂铺伏击战。1941年起,先后入延安军政学院、军事学院和中央党校学习。后到延安中央党校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任4纵12师政治委员,参加了著名的塔山阻击战,后升任41军政治部副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23步兵学校政委。1952年,以第23步兵学校和华东军区第3防空学校训练处,第4军军直一部组建防空学校,任政治委员。防空学校校长王智涛少将对潘寿才评价很高,说他“对党忠诚,老实正派,是一名优秀的政工干部。”后升任湖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4年2月9日因病逝世,终年68岁。
河南省新县人。1916年出生贫农家庭。6岁上私塾。1929年参加红军游击队编入光山县独立营,1930年12月编入红4军10师29团,在该团特务连当传令兵。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4军10师28团排长、副连长、连长、营长、35团营政委、四川独立团政委、红4军12师司令部作战股长。参加了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苏区的二、叁、四次反“围剿”斗争、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34年在肃反中被误认为是“改组派”,受到撤职处分。长征途中,他率领一个营在救济寺战斗中攻克敌碉堡数个,全歼堵截之敌一个营抗日战争,潘焱进入抗大2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队长兼教员、高级干部营营长、步兵科副科长兼军事主任教员,因教学好被授予荣誉。后分配到冀鲁豫军区,历任陆军中学教育长、2分区参谋长、军区随营学校副校长。参加指挥1943年朝南战役、八公桥战役、1944年昆张战役。解放战争,1946年作为中共谈判小组成员,同国民党方面在新乡进行谈判。潘焱任冀鲁豫军区参谋长。当时国民党不承认我水东6军分区根据地,一直对水东地区进行围剿,刘伯承、邓小平派潘焱率独立旅去水东,统一指挥水东地区斗争。水东地区反围剿胜利后,潘焱派人向刘、邓做了汇报。邓小平派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任王幼平到水东地区协助潘焱工作,王幼平对潘焱说:邓政委很关心水东地区的斗争,说你一个人白天夜晚都不能休息,太累了,所以叫我来协助你。
1947年,潘焱任晋冀鲁豫7纵参谋长。第二次陇海战役时,邓小平随7纵行动。战斗行军时,潘焱十分担心邓小平的安全,邓小平对他说:潘焱同志,你集中精力注意掌握好部队,不要管我。当时7纵司令员是杨勇,政委是张霖之,邓小平和杨勇、张霖之、潘焱朝夕相处,有一次邓小平对他们说:要说抽烟,杨勇可有绝招喽,行军骑在马上,刮大风也照样可以划火柴点烟抽,这一绝招我们谁也学不了。挺进大别山时,潘焱是晋冀鲁豫1纵参谋长,有一次刘伯承、邓小平到1纵,邓小平问:潘焱你已回来了呀,你是大别山的人,你们那里群众工作开展得好吗?淮海战役中,他参与指挥1纵首战张公店,歼敌181师。潘焱在战争年代叁次负伤,被评为叁等残废军人。建国前后,潘焱任5兵团副参谋长、参谋长、贵州军区参谋长,1950年任贵州军区副司令员,195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1954年潘焱入朝,担任志愿军16军军长。获朝鲜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58年回国后,军委调他到第二野战军战史编辑委员会工作,邓小平召见了王蕴瑞和潘焱,说:军委决定编写第二野战军的战史,组织了编委,我和伯承为主任,设立个战史编辑室,王蕴瑞为主任,潘焱、何正文为副主任。
后来潘焱调到海军,任北海舰队参谋长、1961年任北海舰队副司令员,1968年任海军参谋长。1973年,邓小平复出,由江西回到北京,潘焱立即到花园村邓的住所看望,潘焱问起邓小平过去的腿伤,邓小平说:你还记得这么清楚,骨折住医院治疗好了,出院后没反复过,一直很好。此次在江西工厂锻炼时没阻挠,身体也很好,啥事都没有过,你看我的身体很健康。1979年,邓小平走马换将,免去吴忠的北京卫戍区司令员一职,改由潘焱担任。邓小平对潘焱说:到卫戍区去工作责任重些,中央和国家这么多机关,还有很多大使馆,还有中央领导人和国家机关的安全,有涉内涉外的关系,担子重,责任大,到职后要着重安全警卫工作,这复杂的保卫工作要做好,不能出事,工作中要注意抓苗头。不久,潘焱被提拔为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一直到1983年.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9年逝世,骨灰安葬于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
潘焱(1916-1999),河南省新县卡房乡老叶湾村潘家下湾人。1929年参加红军游击队编入光山县独立营。1930年12月编入红4军10师29团,在该团特务连当传令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10师28团排长、副连长、连长、营长,第35团营政治委员,四川独立团政治委员,红4军12师司令部作战股长。参加了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苏区的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在肃反中被误认为是“改组派”,受到撤职处分。长征途中,率领一个营在救济寺战斗中攻克敌碉堡数个,全歼堵截之敌一个营。
抗日战争时期,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2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队长兼教员,高级干部营营长,步兵科副科长兼军事主任教员,因教学好被授予荣誉。后分配到冀鲁豫军区,历任陆军中学教育,第2分区参谋长,军区随营学校副校长。参加指挥1943年朝南战役、八公桥战役、1944年昆张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作为中共谈判小组成员,同国民党方面在新乡进行谈判。任冀鲁豫军区参谋长,晋冀鲁豫野战军第7纵队参谋长,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贵州军区参谋长,1950年任贵州军区副司令员,195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基本系,同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6军军长。回国后,军委调他到第二野战军战史编辑委员会工作,任编辑室副主任,编写第二野战军的战史,后又调到海军,任北海舰队参谋长,1961年任北海舰队副司令员,1968年任海军参谋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1975年8月任解放军海军顾问。1979年1月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员,8月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卫戍区司令员。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开国少将。
潘寿才(1906—1974)河南省新县人。一九二八年参加光山县游击队。一九三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光山县独立营排长,红四军第十师二十九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九十三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二七七团政治处主任,第二七八团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营政治教导员,东进纵队津浦支队政治委员,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支队政治委员,延安中共中央党校第二部组织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十二旅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十二师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四十一军政治部副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政治委员,第二十三步兵学校政治委员,防空学校政治委员,湖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潘寿才少将
潘寿才(1906-1974),河南省新县人。1928年参加光山县游击队。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10师29团参谋、政治处组织股股长,红31军93师组织科科长第277团政治处主任,278团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5年在四川阿坝地区率领团直和一个营掩护红四方面军转移,受到红31军政治部通令嘉奖。1936年在四川灌县率一个团掩护红四方面军北上,被敌军包围,经叁昼夜激战,突出重围,穿过100余里无人区,找到主力部队。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营政治教导员,津浦支队政治委员,山东纵队第2支队政治委员。1937年10月,参加了769团夜袭阳明堡日军飞机场的战斗,烧毁敌机24架。同年底,参加了129师在晋中地区粉碎日军的“六路围攻”战役。1938年1月,参加了平定以东的柏水井伏击战。3月,参加涉县、黎城间响堂铺伏击战。1941年起,先后入延安军政学院、军事学院和中央党校学习。后到延安中央党校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任4纵12师政治委员,参加了著名的塔山阻击战,后升任41军政治部副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23步兵学校政委。1952年,以第23步兵学校和华东军区第3防空学校训练处,第4军军直一部组建防空学校,任政治委员。防空学校校长王智涛少将对潘寿才评价很高,说他“对党忠诚,老实正派,是一名优秀的政工干部。”后升任湖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4年2月9日因病逝世,终年6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