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明大学士张居正所作潘氏谱序
来源:本站 作者:潘祥鶤 时间:2009-8-9 0:08:00 点击:259 点评:2 今日评论:0 条
张居正,字叔大,少名白圭,号太岳,谥号“文忠”,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又称张江陵,生辰:1525年5月24日,忌日:1582年7月09日。张居正青少年时,勤奋学习,刻苦用功,12岁那年参加荆州府的考试。去考场的路上,监考官想考考张白圭,便朝书院里面两棵高大参天的古树一指,念出上联:“大文庙,两棵树,顶天立地”;张居正随手把考篮一举,对出下联:“小学生,一枝笔,治国安邦”。到开卷的时候,张居正以优异成绩考中了秀才。。四年后,才高气傲的张居正又顺利通过乡试,成为一名少年举人,湖广巡抚顾应璘非常爱才,听说江陵出了一个神童,就特地前来荆州府寻访到了张白圭,并出了一联叫张白圭应对:“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张居正随口应答:“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 顾巡抚欣喜异常,随手解下腰间的金带赠给张居正。顾巡抚感觉到张白圭才华出众,抱负非凡,将来可望成为国家栋梁,就替他把原名张白圭改名为张居正,希望他以后能秉公居正,不像墙头草随风摇摆,做个有利于社稷黎民的好官。
嘉靖二十六年,1548年,二十三岁的张居正中二甲进士,授庶吉士。万历初年,官居大学士,成为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果然成为明代政治家,改革家。史上最优秀的首辅,万历十年(1582年)卒,赠上柱国,谥文忠。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及守旧官僚所攻讦,籍其家;至天启时方恢复名誉。
这样的一位明代大官、大儒,在日理万机中,为何会为潘氏作谱序呢?张居正在他潘谱序最后一段中这样说的:“。。。。。若潘氏者,不可以枚举而数计也,然枝分派别,蔓延天下,故诸公续家谱后即欲寻支觅派,集为流宋世谱,惜有志未就而卒。今子温,以知鹤庆军民府居家,欲克成其事,以先君襄毅公故,越数千里,走价京师,恳余序。嗟夫!余之有负于公多矣。余髫年未第时,以先茔,为仇家所讼,公适督木余荆州,一见辄试而奇之,力为之解故,余得保先人丘垄,皆公之德也。余少仕时,窃欲假缘,手携一觞浇宿草,吊公于九原之下。今老矣,弗能也,适子温以谱序见属,余重有感而为之云云时。”
在这里张居正说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明代是中国各地续谱的极盛时期,潘氏中的许多人也不例外,为寻支觅派,集宗统谱竞相奔忙以使宋以来的家谱得以流传下去,做了不少工作,但可惜志未就而卒。有一位叫潘子温的人,在云南鹤庆军民府做过官,告老还乡后,打算完成修谱之事,因先父襄毅公潘鉴去世,他便从婺源老家,千里奔走,来到京城北京,找到张居正,并恳请他为婺源潘氏家谱作序,张居正见到潘子温后得知他是襄毅公之子,十分感慨,并深感对潘鉴的亏欠之情。同时也钩起了他对往事的一段回忆。原来在张居正年轻未及第入仕之前,在家乡因祖宗的坟地之事,与人发生纠纷,并被仇家告上了县衙,十分被动不利,此值明代程朱理学盛行,百事孝为先,何况是祖先坟地的安宁,悠悠万事,为此为大了!张居正正在走投无路之时,时潘鉴正好为采办木材事来到荆州,了解到此事,并见到了张居正,通过接触,发现张居正是个人才,于是全力为其周旋,解了张居正的燃眉之急,保全了张居正的祖坟地完好无损,为此张深谢潘鉴不及,不久张居正进士登科,入仕为官,这时潘鉴已过世。葬于婺源枫云山上,因为张尚处年轻之时,为报此恩,还能抽空前往潘鉴墓上祭酒扫墓吊唁,转眼几十年过去。张自已也老了,能力不够了,正好其子潘子温来京恳请他为潘氏作谱序,想起这段往事不由得感慨万千,并十分高兴的为婺源潘氏作谱序。
张居正所作谱序,洋洋洒洒一气呵成,确是一篇为潘氏荣光无限的大手笔。开篇:“古者姓有苑、官有谱、氏族有志,凡大家著姓,名门巨族,昭彰史籍如日星然。”说的是,姓氏、身份,族群自古以来均有一定的规矩,特别是那些高贵著名的姓氏,名门贵族,都明明白白,记于史籍光彩夺目。
来源:本站 作者:潘祥鶤 时间:2009-8-9 0:08:00 点击:259 点评:2 今日评论:0 条
张居正,字叔大,少名白圭,号太岳,谥号“文忠”,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又称张江陵,生辰:1525年5月24日,忌日:1582年7月09日。张居正青少年时,勤奋学习,刻苦用功,12岁那年参加荆州府的考试。去考场的路上,监考官想考考张白圭,便朝书院里面两棵高大参天的古树一指,念出上联:“大文庙,两棵树,顶天立地”;张居正随手把考篮一举,对出下联:“小学生,一枝笔,治国安邦”。到开卷的时候,张居正以优异成绩考中了秀才。。四年后,才高气傲的张居正又顺利通过乡试,成为一名少年举人,湖广巡抚顾应璘非常爱才,听说江陵出了一个神童,就特地前来荆州府寻访到了张白圭,并出了一联叫张白圭应对:“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张居正随口应答:“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 顾巡抚欣喜异常,随手解下腰间的金带赠给张居正。顾巡抚感觉到张白圭才华出众,抱负非凡,将来可望成为国家栋梁,就替他把原名张白圭改名为张居正,希望他以后能秉公居正,不像墙头草随风摇摆,做个有利于社稷黎民的好官。
嘉靖二十六年,1548年,二十三岁的张居正中二甲进士,授庶吉士。万历初年,官居大学士,成为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果然成为明代政治家,改革家。史上最优秀的首辅,万历十年(1582年)卒,赠上柱国,谥文忠。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及守旧官僚所攻讦,籍其家;至天启时方恢复名誉。
这样的一位明代大官、大儒,在日理万机中,为何会为潘氏作谱序呢?张居正在他潘谱序最后一段中这样说的:“。。。。。若潘氏者,不可以枚举而数计也,然枝分派别,蔓延天下,故诸公续家谱后即欲寻支觅派,集为流宋世谱,惜有志未就而卒。今子温,以知鹤庆军民府居家,欲克成其事,以先君襄毅公故,越数千里,走价京师,恳余序。嗟夫!余之有负于公多矣。余髫年未第时,以先茔,为仇家所讼,公适督木余荆州,一见辄试而奇之,力为之解故,余得保先人丘垄,皆公之德也。余少仕时,窃欲假缘,手携一觞浇宿草,吊公于九原之下。今老矣,弗能也,适子温以谱序见属,余重有感而为之云云时。”
在这里张居正说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明代是中国各地续谱的极盛时期,潘氏中的许多人也不例外,为寻支觅派,集宗统谱竞相奔忙以使宋以来的家谱得以流传下去,做了不少工作,但可惜志未就而卒。有一位叫潘子温的人,在云南鹤庆军民府做过官,告老还乡后,打算完成修谱之事,因先父襄毅公潘鉴去世,他便从婺源老家,千里奔走,来到京城北京,找到张居正,并恳请他为婺源潘氏家谱作序,张居正见到潘子温后得知他是襄毅公之子,十分感慨,并深感对潘鉴的亏欠之情。同时也钩起了他对往事的一段回忆。原来在张居正年轻未及第入仕之前,在家乡因祖宗的坟地之事,与人发生纠纷,并被仇家告上了县衙,十分被动不利,此值明代程朱理学盛行,百事孝为先,何况是祖先坟地的安宁,悠悠万事,为此为大了!张居正正在走投无路之时,时潘鉴正好为采办木材事来到荆州,了解到此事,并见到了张居正,通过接触,发现张居正是个人才,于是全力为其周旋,解了张居正的燃眉之急,保全了张居正的祖坟地完好无损,为此张深谢潘鉴不及,不久张居正进士登科,入仕为官,这时潘鉴已过世。葬于婺源枫云山上,因为张尚处年轻之时,为报此恩,还能抽空前往潘鉴墓上祭酒扫墓吊唁,转眼几十年过去。张自已也老了,能力不够了,正好其子潘子温来京恳请他为潘氏作谱序,想起这段往事不由得感慨万千,并十分高兴的为婺源潘氏作谱序。
张居正所作谱序,洋洋洒洒一气呵成,确是一篇为潘氏荣光无限的大手笔。开篇:“古者姓有苑、官有谱、氏族有志,凡大家著姓,名门巨族,昭彰史籍如日星然。”说的是,姓氏、身份,族群自古以来均有一定的规矩,特别是那些高贵著名的姓氏,名门贵族,都明明白白,记于史籍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