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所涉潘氏宗谱在原常州府属武进、阳湖、宜兴、江阴、无锡县,常州古称毗陵,因此称毗陵潘氏。
宗谱在以前不仅发放数量很少,且不轻易示人,很难交流。现在图书馆开放阅读,国家图书馆还可以网上查阅了,就是民间对宗谱也不再那样自闭了,2008年还出版了《全国家谱总目》,更加便于查找。因此,我在寻找自己家族宗谱的过程中,有机会看到了常州和附近地区一些潘氏宗谱,发现有些宗谱相互之间是有关联和渊源关系的,形成了谱系。我看到(或者知道)的毗陵潘氏宗谱大致如下:
1.《如在堂》《陆平潘氏古谱》(下称陆平古谱);
2.《如在堂》《宜兴陆平潘氏宗谱》(下称陆平谱);
3.《敦本堂》《潘氏宗谱》(陈渡桥)(下称陈渡桥谱);
4.《积厚堂》《江阴文林潘氏宗谱》(下称文林谱);
5.《承志堂》《上海潘氏家谱》(下称上海谱);
6.《燕贻堂》《阳羡雁荡潘氏宗谱》(下称雁荡谱);
7.《爱敬堂》《坂陆潘氏宗谱》(下称坂陆谱);
8.《维则堂》《毗陵棠林潘氏宗谱》(下称棠林谱);
9.《贻远堂》《滆溪潘氏宗谱》(下称滆溪谱);
10.《花县堂》《毗陵永宁潘氏宗谱》(下称永宁谱);
11.《敬胜堂》《毗陵平陆潘氏宗谱》(下称平陆谱);
12.《师俭堂》《洪庄潘氏宗谱》(下称洪庄谱);
13.《世德堂》《毗陵桃原里潘氏宗谱》(下称桃源里谱);
14.《益贞堂》《毗陵潘氏宗谱》(新河)(下称新河谱);
15.《永思堂》《鹤溪潘氏宗谱》(下称鹤溪谱);
16.《江藻堂》《小河潘氏宗谱》(下称小河谱);
17.《德厚堂》《潘氏宗谱》(下称横林谱)
这些潘氏宗谱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成谱时间最早的是陆平古谱。陆平是个古村落,在宜兴“西南二十余里,有峰蔚然深秀,曰紫云,东接铜峰;西界离墨;其北则西溪潆洄,若襟带然,溪之阴有庄曰陆平,古木千章、平畴百顷,世为潘氏族居”,至今犹在。该谱十卷二册。最早三卷由元廉访季安公所辑;后四卷为明天顺成化间郡丞公雪庵、司冠公懋德所续纂;嘉靖以后由原谷公补辑。古谱以汉元帝时大中大夫、关内侯潘嘉孙“著姓会稽”,遂为潘氏一世远祖。该谱显示,其后嗣“历两晋、五代、而唐而宋”“由会稽而迁荥阳,由荥阳而迁大名,由大名而迁宜兴”。卷四为原祖会稽世表,卷五为望族荥阳世表,卷六为大宗大名世表。且“以上三表,本唐宋族志及元廉访季安遗编大略,其在宝庆三年记名宜兴族谱亭者百七十人悉注不遗”,表明其列谱人物在南宋宝庆三年(1227)即记录在宜兴族谱亭了。卷七至卷十分别是舂、泰、春、奉为始迁祖的世系图表。大名世系就是潘美为始祖的,潘美为会稽嘉孙公的三十五世孙;是陆平谱的大宗祖。
二.这些宗谱大致可以分为两个谱系,一是陆平系,二是平陆系。
1.陆平系
以舂、泰、春、奉为一世祖,以及从他们派生出来的陈渡谱、上海谱、文林谱、雁荡谱、滆溪谱、坂陆谱、棠林谱等谱
陆平谱:舂、泰、春、奉是潘美的七世孙,本为潘美长子惟德之六世孙,父灼,舂、泰嫡子;春、奉为庶子,长春、季奉。原舂、泰承嗣灼之胞兄炎光,后舂、泰两公“奉诏永嗣大宗”为潘美八子惟孝后雄杰(雄杰女为宁宗贵妃),并称大宗祖,舂、泰、春、奉兄弟四人于南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由大名迁居宜兴彭庄里,筑宅建祠。舂后徙陆平,为南族一世祖,修有陆平谱;泰仍居宜兴为宜兴一世祖;奉居彭庄里,后徙滆湖乡,为北族,修有滆溪谱。
陆平谱原序为明弘治年间宜兴人徐溥所写,是当朝首辅,官至华盖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加少师太子太保。
滆溪谱:以奉为一世祖。
陈渡谱:以泰为一世祖,是泰公长子良贵之后,菊潭公徙居毗陵陈渡。
上海谱:泰公后,按陆平谱,为良贵四子彦章于明洪武初即避乱入籍上海,而按上海谱则为彦章公曾孙庆的次子奎公为上海一世祖。奎长子恩,恩子允哲、允瑞、允亮(陆平谱),上海谱称:潘恩、潘允瑞、潘允征为一门三进士。允瑞官至四川布政使,上海豫园主人。
文林谱:一世祖是彦章的曾孙庆公长子元,原名敬,字元朗,号菊潭,由上海迁居江阴文林。与上海谱一世始迁祖奎公是兄弟。
雁荡谱:泰次子良佐,良佐子元英为一世祖。
坂陆谱:泰四子良材(荣四),隐居城西坂陆,是为坂陆始祖。
棠林谱:明初由维扬邵伯南徙,卜居舜山之棠林村,“展其谱牒,始知出自武惠王七世孙古莊公讳泰,自大名迁居彭庄,及三传彦臣公讳得,徙居武邑之白土山,后三传肇堂公讳琦,拏二子聪、容始居舜山之阴”,而“其自肇堂公以上诸祖竟不可稽,而又不敢强为附会,以开罪于先人”,因此以肇堂为一世祖。舜山在今武进焦溪。按:古莊公泰,泰五子,只有长子良贵五子排名彦,分别为:彦中、彦德、彦节、彦章、彦英,并无彦臣,棠林谱可能记误,可查陆平谱。
2.平陆系
以潘佸为始迁祖。潘佸(1084-1153),字会公,宋徽宗政和二年进士,历官兵部主事、兵部侍郎、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
永宁谱和平陆谱,两谱都是以潘佸为始迁祖,谱载前十一世完全一致,十一世为允武、允介。允武三子:棨、周、全。永宁谱续棨,并续允介;平陆谱续周、全。
两谱都称,始迁祖潘佸从河南随宋室南渡,居宜兴陆平,长子景灏徙居宜兴之陆平里;次子景渭徙居阳湖之平陆里。而长子景灏无后,与陆平谱无涉。阳湖之平陆,今已无此地名。在宋咸淳间《毗陵志》晋陵县图上,还标有“平陆“地名,在今郑陆南、东青东、潞城北、白卯荡西。其后“为新河、为平陆、为高墅桥、为小北门者”。
又据潘佸墓志铭,“长景灏原居陆平,次景渭分迁武进城南之永宁”。可见,迁阳湖(武进)的是先到永宁,后平陆。永宁据说在今常州南门中凉亭附近,永宁谱称“常郡武进县金家桥永宁里。”永宁谱族人比较分散,从光绪间领谱人看,分布在:
池塘、港桥(蜀山)、李家湾、金家桥、三河寺、马池沟(庙桥)、和桥、王沟村、寨桥、大巷上(小留)、许渡桥、河西(卢家巷)、荒墩上、潘家圩、舍沟桥等。
永宁谱记载内容和世表较平陆谱更为详细。
洪庄谱 永宁谱十五世宝(平陆谱宝为十四世,定、宝为兄弟),宝二子:智、斌。永宁谱续智,洪庄谱续斌。斌三子:龙、凤、麟。明天顺三年(1459)因祖宅尽为烬废,斌公命长子龙公买宅于青城桥东北洪庄沟东里;次子凤筑室于三河寺后高田;三子麟公筑室于胜西乡之三夹村。分别为三地始迁之祖,三地仍合修一谱。
桃原谱 是平陆谱二十世(全公派)武安公于明末天启年间徙居郡城东门外桃原里,成为桃原里支祖,独自成谱。
三.潘氏宗谱大都与潘美有关。
小河谱系潘美五子惟熙之后。世居武进小河,繁衍六十余支,东潘有谱四十二卷,西潘有谱八卷,是现今潘氏宗谱最多的谱。今《武进县地名录》介绍小河时,就是引用该谱记载,并称潘美“其五子璋(惟熙)弃官隐小河,是为始迁小河之祖”。谱载分支三十二,包括小河、孝都、安家舍、厚余、万绥、成章、夏溪等地。
陆平谱是以潘美七世孙为一世祖,是惟德、惟孝一支。
平陆谱也称是武惠公(潘美)之后,但是没有说是潘美的哪一支,第几世。
新河谱 以潘美为前纪(十世)一世祖,为惟吉一支。 以潘美十一世孙佩赓公为一世祖。
佩赓公从河南固始随驾南征,居常州金斗城北十余里移营,九世祖尚忠公迁潞城东水庄底,尚忠公子三:瑜、昱、纲。瑜留水庄底;昱迁新河后潘;纲迁东青。昱即为新河后潘始祖,修谱为新河谱。昱之后,陆续迁往南(前)潘、翁家里、颜家村、小曹村、范家庄、(后圩)鲍家庄、摇橹沟、大北头村、小村、戚墅堰(下塘河西)、树艺园(梅港庄基)、庙下桥、神仙观弄等。
水庄底和东青两支谱另修。
其它还有
鹤溪谱 在常州新闸下塘。据介绍,始祖为西晋潘岳,其子全辉于西晋末从汴梁南徙镇江,后迁宜兴,元末国子学录潘鼎由宜兴移居常州新闸,为鹤溪潘氏始迁祖。
横林谱 始祖潘润,字昭阳,原籍广陵,徙居晋陵东横林镇南殷坂,十六世潘洪,原侨居长沙,后仍归原籍殷坂,为统宗近祖。
在1984年《江苏省武进县地名录》上,与潘姓有关的地名有五十多处,分布全县,算上常州市区、郊区的潘姓人群更多。现在发现有宗谱的还只是少数,期盼有更多的潘氏宗谱出现,这样可以更系统更全面地分析毗陵潘氏人群的来龙去脉、分布和渊源关系。
潘星光
2011.7.11
宗谱在以前不仅发放数量很少,且不轻易示人,很难交流。现在图书馆开放阅读,国家图书馆还可以网上查阅了,就是民间对宗谱也不再那样自闭了,2008年还出版了《全国家谱总目》,更加便于查找。因此,我在寻找自己家族宗谱的过程中,有机会看到了常州和附近地区一些潘氏宗谱,发现有些宗谱相互之间是有关联和渊源关系的,形成了谱系。我看到(或者知道)的毗陵潘氏宗谱大致如下:
1.《如在堂》《陆平潘氏古谱》(下称陆平古谱);
2.《如在堂》《宜兴陆平潘氏宗谱》(下称陆平谱);
3.《敦本堂》《潘氏宗谱》(陈渡桥)(下称陈渡桥谱);
4.《积厚堂》《江阴文林潘氏宗谱》(下称文林谱);
5.《承志堂》《上海潘氏家谱》(下称上海谱);
6.《燕贻堂》《阳羡雁荡潘氏宗谱》(下称雁荡谱);
7.《爱敬堂》《坂陆潘氏宗谱》(下称坂陆谱);
8.《维则堂》《毗陵棠林潘氏宗谱》(下称棠林谱);
9.《贻远堂》《滆溪潘氏宗谱》(下称滆溪谱);
10.《花县堂》《毗陵永宁潘氏宗谱》(下称永宁谱);
11.《敬胜堂》《毗陵平陆潘氏宗谱》(下称平陆谱);
12.《师俭堂》《洪庄潘氏宗谱》(下称洪庄谱);
13.《世德堂》《毗陵桃原里潘氏宗谱》(下称桃源里谱);
14.《益贞堂》《毗陵潘氏宗谱》(新河)(下称新河谱);
15.《永思堂》《鹤溪潘氏宗谱》(下称鹤溪谱);
16.《江藻堂》《小河潘氏宗谱》(下称小河谱);
17.《德厚堂》《潘氏宗谱》(下称横林谱)
这些潘氏宗谱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成谱时间最早的是陆平古谱。陆平是个古村落,在宜兴“西南二十余里,有峰蔚然深秀,曰紫云,东接铜峰;西界离墨;其北则西溪潆洄,若襟带然,溪之阴有庄曰陆平,古木千章、平畴百顷,世为潘氏族居”,至今犹在。该谱十卷二册。最早三卷由元廉访季安公所辑;后四卷为明天顺成化间郡丞公雪庵、司冠公懋德所续纂;嘉靖以后由原谷公补辑。古谱以汉元帝时大中大夫、关内侯潘嘉孙“著姓会稽”,遂为潘氏一世远祖。该谱显示,其后嗣“历两晋、五代、而唐而宋”“由会稽而迁荥阳,由荥阳而迁大名,由大名而迁宜兴”。卷四为原祖会稽世表,卷五为望族荥阳世表,卷六为大宗大名世表。且“以上三表,本唐宋族志及元廉访季安遗编大略,其在宝庆三年记名宜兴族谱亭者百七十人悉注不遗”,表明其列谱人物在南宋宝庆三年(1227)即记录在宜兴族谱亭了。卷七至卷十分别是舂、泰、春、奉为始迁祖的世系图表。大名世系就是潘美为始祖的,潘美为会稽嘉孙公的三十五世孙;是陆平谱的大宗祖。
二.这些宗谱大致可以分为两个谱系,一是陆平系,二是平陆系。
1.陆平系
以舂、泰、春、奉为一世祖,以及从他们派生出来的陈渡谱、上海谱、文林谱、雁荡谱、滆溪谱、坂陆谱、棠林谱等谱
陆平谱:舂、泰、春、奉是潘美的七世孙,本为潘美长子惟德之六世孙,父灼,舂、泰嫡子;春、奉为庶子,长春、季奉。原舂、泰承嗣灼之胞兄炎光,后舂、泰两公“奉诏永嗣大宗”为潘美八子惟孝后雄杰(雄杰女为宁宗贵妃),并称大宗祖,舂、泰、春、奉兄弟四人于南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由大名迁居宜兴彭庄里,筑宅建祠。舂后徙陆平,为南族一世祖,修有陆平谱;泰仍居宜兴为宜兴一世祖;奉居彭庄里,后徙滆湖乡,为北族,修有滆溪谱。
陆平谱原序为明弘治年间宜兴人徐溥所写,是当朝首辅,官至华盖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加少师太子太保。
滆溪谱:以奉为一世祖。
陈渡谱:以泰为一世祖,是泰公长子良贵之后,菊潭公徙居毗陵陈渡。
上海谱:泰公后,按陆平谱,为良贵四子彦章于明洪武初即避乱入籍上海,而按上海谱则为彦章公曾孙庆的次子奎公为上海一世祖。奎长子恩,恩子允哲、允瑞、允亮(陆平谱),上海谱称:潘恩、潘允瑞、潘允征为一门三进士。允瑞官至四川布政使,上海豫园主人。
文林谱:一世祖是彦章的曾孙庆公长子元,原名敬,字元朗,号菊潭,由上海迁居江阴文林。与上海谱一世始迁祖奎公是兄弟。
雁荡谱:泰次子良佐,良佐子元英为一世祖。
坂陆谱:泰四子良材(荣四),隐居城西坂陆,是为坂陆始祖。
棠林谱:明初由维扬邵伯南徙,卜居舜山之棠林村,“展其谱牒,始知出自武惠王七世孙古莊公讳泰,自大名迁居彭庄,及三传彦臣公讳得,徙居武邑之白土山,后三传肇堂公讳琦,拏二子聪、容始居舜山之阴”,而“其自肇堂公以上诸祖竟不可稽,而又不敢强为附会,以开罪于先人”,因此以肇堂为一世祖。舜山在今武进焦溪。按:古莊公泰,泰五子,只有长子良贵五子排名彦,分别为:彦中、彦德、彦节、彦章、彦英,并无彦臣,棠林谱可能记误,可查陆平谱。
2.平陆系
以潘佸为始迁祖。潘佸(1084-1153),字会公,宋徽宗政和二年进士,历官兵部主事、兵部侍郎、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
永宁谱和平陆谱,两谱都是以潘佸为始迁祖,谱载前十一世完全一致,十一世为允武、允介。允武三子:棨、周、全。永宁谱续棨,并续允介;平陆谱续周、全。
两谱都称,始迁祖潘佸从河南随宋室南渡,居宜兴陆平,长子景灏徙居宜兴之陆平里;次子景渭徙居阳湖之平陆里。而长子景灏无后,与陆平谱无涉。阳湖之平陆,今已无此地名。在宋咸淳间《毗陵志》晋陵县图上,还标有“平陆“地名,在今郑陆南、东青东、潞城北、白卯荡西。其后“为新河、为平陆、为高墅桥、为小北门者”。
又据潘佸墓志铭,“长景灏原居陆平,次景渭分迁武进城南之永宁”。可见,迁阳湖(武进)的是先到永宁,后平陆。永宁据说在今常州南门中凉亭附近,永宁谱称“常郡武进县金家桥永宁里。”永宁谱族人比较分散,从光绪间领谱人看,分布在:
池塘、港桥(蜀山)、李家湾、金家桥、三河寺、马池沟(庙桥)、和桥、王沟村、寨桥、大巷上(小留)、许渡桥、河西(卢家巷)、荒墩上、潘家圩、舍沟桥等。
永宁谱记载内容和世表较平陆谱更为详细。
洪庄谱 永宁谱十五世宝(平陆谱宝为十四世,定、宝为兄弟),宝二子:智、斌。永宁谱续智,洪庄谱续斌。斌三子:龙、凤、麟。明天顺三年(1459)因祖宅尽为烬废,斌公命长子龙公买宅于青城桥东北洪庄沟东里;次子凤筑室于三河寺后高田;三子麟公筑室于胜西乡之三夹村。分别为三地始迁之祖,三地仍合修一谱。
桃原谱 是平陆谱二十世(全公派)武安公于明末天启年间徙居郡城东门外桃原里,成为桃原里支祖,独自成谱。
三.潘氏宗谱大都与潘美有关。
小河谱系潘美五子惟熙之后。世居武进小河,繁衍六十余支,东潘有谱四十二卷,西潘有谱八卷,是现今潘氏宗谱最多的谱。今《武进县地名录》介绍小河时,就是引用该谱记载,并称潘美“其五子璋(惟熙)弃官隐小河,是为始迁小河之祖”。谱载分支三十二,包括小河、孝都、安家舍、厚余、万绥、成章、夏溪等地。
陆平谱是以潘美七世孙为一世祖,是惟德、惟孝一支。
平陆谱也称是武惠公(潘美)之后,但是没有说是潘美的哪一支,第几世。
新河谱 以潘美为前纪(十世)一世祖,为惟吉一支。 以潘美十一世孙佩赓公为一世祖。
佩赓公从河南固始随驾南征,居常州金斗城北十余里移营,九世祖尚忠公迁潞城东水庄底,尚忠公子三:瑜、昱、纲。瑜留水庄底;昱迁新河后潘;纲迁东青。昱即为新河后潘始祖,修谱为新河谱。昱之后,陆续迁往南(前)潘、翁家里、颜家村、小曹村、范家庄、(后圩)鲍家庄、摇橹沟、大北头村、小村、戚墅堰(下塘河西)、树艺园(梅港庄基)、庙下桥、神仙观弄等。
水庄底和东青两支谱另修。
其它还有
鹤溪谱 在常州新闸下塘。据介绍,始祖为西晋潘岳,其子全辉于西晋末从汴梁南徙镇江,后迁宜兴,元末国子学录潘鼎由宜兴移居常州新闸,为鹤溪潘氏始迁祖。
横林谱 始祖潘润,字昭阳,原籍广陵,徙居晋陵东横林镇南殷坂,十六世潘洪,原侨居长沙,后仍归原籍殷坂,为统宗近祖。
在1984年《江苏省武进县地名录》上,与潘姓有关的地名有五十多处,分布全县,算上常州市区、郊区的潘姓人群更多。现在发现有宗谱的还只是少数,期盼有更多的潘氏宗谱出现,这样可以更系统更全面地分析毗陵潘氏人群的来龙去脉、分布和渊源关系。
潘星光
201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