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南海《潘氏祠堂记》白话译文

作者: 攀登 发表于: 2011-08-24 16:17 查看: 1000 回复: 6
攀登
楼主
2011-08-24 16:17
广东南海《潘氏祠堂记》
        白话译文

湖北广水市委党校潘成忠试译

人有一好,可以记载下来。我记载下来之后,但又怕话说多了。话真的说多了吗?其实并不多。令人悲伤的是世风日下,越来越不厚道。我地位低下,言语不能感化人而带来坏结果,就等于话说多了。好人,我就把他推荐出来吧。潘美的姓氏,是南海的大姓。享受世代的恩泽之后,又敦促做好事却不关心自己。称兄弟的儿子如同自己的儿子一样。居住在一起的同胞能有几个人,而继承其世系的却有若干人,可以执掌笾豆,可以守护宗庙,可以从事继承先祖的事业,无穷无尽地传承下去,我又为什么担心没有继承人呢?把自己所有资财全部捐献给祖公祠堂,啊!象这样的事情,是值得赞赏,还是不值得赞赏呢?尧的时代,治理有方,人多贤良,人人都可以受到封赏。到了后世,不讲仁义而只图私利。父子之间不讲亲情,兄弟之间相互勾心斗角,婆媳之间相互争吵,朋友之间相互击剑斯杀,到处都是这样。人之常情,没有比只关心自己而不顾其后果更为严重。潘美最孝顺先祖,祭祀先祖委托给兄弟。活着的时候,好象被遗忘,死了的时候好象空白,这不是到不卖马的店铺里去买马吗?不可知道。老大潘浩完成了美公的意愿,用自己的土地修建了三间祠堂,用以供奉四代先祖,还提供若干亩良田作为祠堂的财产,以供祭祀。《诗经》说,兄弟之间一定要相互团结和好,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他的侄子是太学生潘汉,有一时之雅兴,到白沙来请我作文记述,我不能推辞,于是就写下这篇潘氏祠堂记。并且在文稿之后题诗四首。
万事无心鬓已斑,五更残梦断西山。
蓬篙石上君需爱,赢得人看一破颜。

秋尽怜君归去迟, 枕边承快女儿嬉。
盘飧亦是闲供给, 手里银杯略遗知。

欲写平生不可心,秋灯挑尽几沉吟。
文章信史知谁是,且博人间润笔金。

嗜酒音声古未尝, 谁教长袖舞霓裳。
茅根总爱名家好,不作东坡拗子长。

弘治辛亥之吉
     翰林院检讨 白沙 陈献章 拜撰
七世孙 章采 敬书
康熙庚戌孟春重脩 孙名不具录
右嵌 梯云堡 祠东壁


      



附:          潘氏祠堂记
(原文)

一善可书也。吾书之,吾畏多言也。信多乎哉?不多也,伤俗之益偷也。吾无位也,言之不能化而入恶,在乎多言也。善者吾斯进之而已矣。潘美氏,南海之著姓。乘世泽之后,敦善行而不顾其私。曰兄弟之子犹子也。同居胞者几人,继其世者若干人,可以执豆边,可以守宗庙,可以事继述,而传无穷矣,吾何忧乎无继也?以其所有悉公之祠,噫!是可志也。若是者其亦足与耶,其无足与也。尧之时,比屋可封,降自后世,不以义而以利。父子也,而不用其情;兄弟也,而◎◎◎;妇姑勃蹊;朋友按剑者,皆是也。夫恒人之情,莫甚于顾其私而不其后。美也,至孝乎祖祢,委祀乎兄弟,其生也,若遗;其死也,若虚,非求马于唐肆者欤?未可知也。伯氏浩成美之志,以其地祠堂三间,以奉四代神主,其田若干亩,以供尝祀。诗曰:兄及弟矣,式相好矣。其斯之谓欤,其从子上舍生汉也,有一日之雅,白沙来请记,予不能辞也,于是乎书,竝(并)题藁(稿)后四首:

万事无心鬓已斑,五更残梦断西山。
蓬篙石上君需爱,赢得人看一破颜。


秋尽怜君归去迟, 枕边承快女儿嬉。
盘飧亦是闲供给, 手里银杯略遗知。

欲写平生不可心,秋灯挑尽几沉吟。
文章信史知谁是,且博人间润笔金。

嗜酒音声古未尝, 谁教长袖舞霓裳。
茅根总爱名家好, 不作东坡拗子长。

弘治辛亥之吉
翰林院检讨 白沙 陈献章 拜撰
十七世孙 章采 敬书
康熙庚戌孟春重脩 孙名不具录
右嵌 梯云堡 祠东壁
pan_ws
pan_ws
#2
2011-09-06 23:56
答高坡先生的疑问: (《潘氏祠堂记》在南海志中和陈献章文集中版本有些不同)

你好!来信看到,现将道光版南海志原文附上,可作为验证之用,之前曾发给潘成忠宗亲,他已核对过,我没有抄错,也可自行从网上下载道光版南海志校对。至于你的疑问,我说说自己的看法,你们看看是否有道理。从全文结构上看,明显我提供的《潘氏祠堂记》更原始更完整,真实性远远高于后人多次修编的陈献章文集。原碑文已提到最早的版本为明代弘治年间刻碑,应是陈献章写作以后不久刻碑放在祠堂里的,在康熙年间又重修了,道光年修南海志时从残破的碑上抄录下来,还有个别缺字。而陈献章集我也下载有,文集开头已提到从明至清已经过十多次的重编重印,版本林立,原始性可想而知,所以其版本比较容易读懂,而碑刻原文读起来要难很多。文集中《潘氏祠堂记》中把原文的“潘美氏”修改为“潘某氏者”我认为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陈献章把实文版改为儒学教科书版时有意把真人隐去,另一种情况是后人重新修编文集是有意将“潘美”名称略去,因为清代小说戏曲已将潘美将军的名声歪曲得十分厉害,编者不便放入教科书文集中,两种情况皆有可能,供宗亲们参详。pan_ws 2011-09
pan_ws
pan_ws
#3
2011-09-07 21:32
高人出马,疑云渐清 (德富宗亲的权威分析)

《南海志·潘氏祠堂记》原文:“……潘美氏,南海之著姓……敦善行而不顾其私,曰兄弟之子犹子也……吾何忧乎无继也。以其所有悉公之祠噫,是可志也……美也,至孝乎?祖祢委祀乎?……伯氏浩成美之志……其从子上舍生汉也……”。

1、原文中“以其所有悉公之祠”之人是谁

《南海志·潘氏祠堂记》原文中:对 “以其地◎祠堂三间”的人有以下记载:①“曰兄弟之子犹子也”(说:兄弟的儿子如同自己的儿子一样);②“吾何忧乎无继也?” (我又为什么担心没有继承人呢)。这给了我们一个信号,此人无子。③“其从子上舍生汉也”。

《陈献章集》上“以其所有者归之祠”的人是“老而无子”(《南海志·潘氏祠堂记》中没有此记载)。这与《南海志·潘氏祠堂记》“其从子上舍生汉也”相吻合。

比较上述两点:《南海志·潘氏祠堂记》上把全部资产捐献给祖公祠堂的人并不是北宋之潘美。而是另外同名的潘美。

2、《南海志·潘氏祠堂记》中“……潘美氏,南海之著姓……敦善行而不顾其私,曰兄弟之子犹子也……吾何忧乎无继也。以其所有悉公之祠噫,是可志也”。从这里看“曰兄弟之子犹子也”和“以其所有悉公之祠噫”的人应当指的是潘美。

但文中后面又说“伯氏浩成美之志,以其地◎祠堂三间”,“其从子上舍生汉也”。这里是“伯氏浩”这个人“以其地◎祠堂三间”,“成美之志”,且“从子上舍生汉”。如果上述的 “美”字都是指的北宋潘美,宋史上潘美有五子,自然不存在《陈献章集》上的 “老而无子”的事,也不需要象《南海志·潘氏祠堂记》上说的由“伯氏浩成美之志”。
由上看,《南海志·潘氏祠堂记》上的三个“美”字不是指北宋代的潘美。如果《南海志·潘氏祠堂记》上的三个“美”字中有指北宋代潘美的意思,则原文的三个“美”字各意义各所不同。
高坡
#4
2011-09-08 08:39
文生宗亲过奖了。
说实在,我古文不太懂,只是一知半解。通过成忠宗亲的辛苦将广东南海《潘氏祠堂记》译成了白话文,让我能对此文有了较好的理解。因而提出了上述观点。
在网上查陈献章获悉:陈献章(1428—1500)明代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广东唯一的一位从祀孔庙的明代硕儒,因曾在白沙村居住,人称白沙先生。
由广东南海《潘氏祠堂记》原文看出,“用自己的土地修建了三间祠堂,用以供奉四代先祖,还提供若干亩良田作为祠堂的财产,以供祭祀”人的“侄子是太学生潘汉”,“到白沙来请我(陈献章)作文记述。我(陈献章)不能推辞,于是就写下这篇潘氏祠堂记”,时间是“弘治辛亥之吉”,也就是 1491年,时距北宋潘美去世于991年正好500年,这也说明“用自己的土地修建了三间祠堂”的人不是北宋之潘美。
攀登
#5
2011-09-11 06:51
《潘氏祠堂记》明确记载:“伯氏浩成美之志,以其地◎祠堂三间,以奉四代神主,其田若干亩,以供尝祀。”这段话告诉我们:用自己的土地修建了三间祠堂给祠堂提供田产的人不是别人,而是“伯氏浩”,即潘浩。
挑战
#6
2012-02-18 22:19
我支据载系南海.园近竹村破篾街而来(这条村不知现在是否存在)当时三兄弟潘陈通.陈宾.陈宝同来至广西邕宁县伶俐镇石塘村.后陈通公返回武鸣.陈宝公不知去向,唯陈宾公于石塘村安居乐业.至今二十几代了.请知情宗亲帮忙寻找,陈通公子孙何处,我们这支是从哪分出来的,万分感谢...QQ:939905246或939905246@qq.com 潘 才
字辈:
陈 法 宏 成 朝 海 喜 如 张 永 克 源 文 维
P
Peter潘
#7
2012-03-18 17:07
不错,不错....进来学习一吓,曾加对宗亲的了解.:D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