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村明清代建筑群潘氏住宅和潘氏宗祠

作者: opans 发表于: 2011-09-01 17:41 查看: 618 回复: 4
O
opans
楼主
2011-09-01 17:41
  佘村明清代建筑群由潘氏住宅和潘氏宗祠组成,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佘村社区。 潘氏住宅位于宗祠西侧10米处,为潘恒才建造。住宅南向,共有三个宅院组成,每宅三进,共计60余间,占地约750平方米,整个建筑结构严谨,均为三进穿堂式高墙深院,保存较好的为西边的宅子。每进门楼上均有砖雕石刻,门额上镌刻楷书砖雕“天赐纯暇”,“福禄申之”等,这组建筑群规模不大,但是内部雕刻精美,整个建筑具有徽派建筑风格。潘氏宗祠位于潘氏住宅东侧,坐北向南,东西有马头墙,大门两侧各置青石户对,高约0.8米。建筑主体结构为三房两进式,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门厅、大厅内横梁上雕有花卉图案,大门上有精美砖雕,这组建筑民国十年修造过。 该建筑群是由潘氏住宅和潘氏宗祠两部分组成。据《潘氏宗谱》记载,该组建筑是清朝顺治初年始建,后又多次重新改造。
O
opans
#2
2011-09-01 17:44
位于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佘村社区,潘氏宗祠西侧10米处,为清末建筑物,系巨商潘恒才建造,现为江宁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住宅坐北朝南,共有三个宅院组成,每宅三进,共计60余间。占地约750平方米。整个建筑结构周密严谨,均为三进穿堂式高墙深院。
保存较好的为西边的宅子,每进有个门楼,门楼上均有砖雕石刻,饰以人物、花卉、禽兽等精美图案,刻石精细古朴,形态逼真。门额上镌刻楷书砖雕,如“天锡纯嘏”、“福禄申之”等。每进7间,每间九架砖木结构,有大厅、客厅、住房、厨房、杂屋等。格扇屏门,造型美观。室内布局巧妙。每一厢房门上均雕刻对联,镶有玻璃片。如“养心斗室,昂首天衢”、“得地扬眉,结芦容膝”、“陋室成铭,闲居作赋”等等。后进住房为二层建筑,楼上有复道悬廊,宛转相通,曲折回绕,似入迷宫。
这组建筑群规模不大,但是内部雕刻精美,整个建筑具有徽派建筑风格。据《潘氏宗谱》记载,该组建筑是清朝顺治初年始建,后又多次重新改造

7月3日,南京市民、文物爱好者李欣对记者说,在江宁东山街道佘村社区,有潘氏祠堂、潘氏住宅,都是1983年当时江宁县定的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特别是潘氏住宅,它是保存了300多年的江南文化优秀古建筑群,住在里面的人如今越来越少,建筑坍塌越来越严重,你们能来看看吗?”25岁的李欣急切地问,6月底,他刚去过一次,仅过一周时间,听说又有一面古墙壁快倒了……

老宅快立不住了

7月3日下午2点多钟,记者找到潘氏住宅,它北面是青龙山、南面是大连山,村头有面积很大的水库,独立田园间,十分幽静。

李欣说,潘氏住宅,像徽式建筑,但又具有南京地域特色风格,青砖黑瓦,不像徽式粉白的墙壁。大院分三个宅院,每宅三进,共计60余间。均为三进穿堂式高墙深院,造型美观,布局巧妙;也有说法,大院应是七进。

大院有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面孔,它有六七扇门,但都锁着,无法走到里面看看内部环境。

门大多是木门,从门缝里望进去,坍塌的墙壁,满眼衰草,宣告着大院不是供游人参观的所在。

李欣说,“前几次我来,打听出原来住在大院里的人们,大多搬走了,住在附近新建的房子里。如今住在老宅范围内的人,可能不到10人。”“老宅快立不住了,人们也呆不下去了。有的门锁一锁数年,都不曾有人动过。”

围着老宅绕了一圈,李欣介绍说,老宅原本占地7500多平方米,后来不断缩小。

绕了一圈,围着老宅有人家,有猪圈,还有公共厕所,就是不见能进去的其他入口。几名妇女扛着梯子走来,把梯子架在老宅的墙上,一人爬上去,在瓦片中采摘着什么,然后扔下来,有人将东西放进口袋里。

一当地居民解释说,她们可能采摘的是何首乌。时间长了,老宅已经不能遮风挡雨了,屋顶上除了瓦片,积累了不少泥土,何首乌之类的藤本植物,爬上去安家落户也不是稀罕事儿。

“宅”在大院的老人

好不容易,李欣发现一扇铁门后,有一个老人的身影。叫门后,一番自我介绍,老人开了门,颇热情地请记者与李欣进来参观。

老人名叫潘宝莉,今年80岁高龄了,她说自己住在三进,在三进里,现在只剩她一个住户了。“你们从三进大门进来,现在到了堂屋,再往后走,是大厅。原本后面还有一个小堂屋,但现在走不过去了,坍塌被封,但里面有人在养鸡。”

记者问潘老,怎么自己还住在老宅里?她说,家人住在旁边新房内,自己与年轻人呆在一起,不方便,也舍不得这个大院。老宅里比较安静,适合自己生活。老宅里还有她儿时的回忆,舍不得离去。

往后走,进了大厅。大厅的木头柱子已然撑不住了,旁边有砖头简单砌的柱子,顶着大梁。砖头都是前两年自己和家人砌的,潘老见不得大厅就这样倒下来。

老物件,想拿就拿走些吧

山墙已经倒了好几面,精美的石刻、砖刻堆在地上,很多已经不完整了。潘老对记者说,“都是老物件,想拿就拿走些吧。”记者说,这些都有300多年历史的东西,能随便拿吗?潘老淡淡一笑,谁管啊?!她在家的时候,是不允许别人随便进来的。

李欣说,看古建筑,主要看石雕、砖雕、木雕,潘家大院里的雕刻还是很精美的,可惜知道的且欣赏它们的人不多。砖雕最常见的是花,花的种类有梅花、葵花、莲花、兰花等等。木雕有八仙过海,花鸟鱼虫等。在其他进,李欣见过玻璃上的雕刻,隐约可见雕的是植物,十分新奇。

不允许参观的尴尬

告别了宅在大院三进里的潘老,记者与李欣来到另一扇门前,李欣说,6月底,他进去参观过一次,这里是厢房,如今坍塌得也很厉害。

敲了半天门,一妇女开了门,得知记者的来意,她坚决不让进来参观,任凭记者讲什么,出示证件,她均不许。

她的理由让记者陷入深思,“你们这些记者看什么看,前些年,你们常来,东看看西看看,文章登了不少,电视上播了不少,可有什么用哩!大院还不是一样,继续坍塌下去!”

这时,一位潘老先生来了,牵着一只小狗,他原也是住在大院里的,现在已经搬出。听说记者来采访,他摇着头,“别怪人家拒绝你们参观,潘家大院什么时候修,我们等了这么长时间,也没一个答复,真的要让老宅倒了,真的要让这么好的古建筑再也看不到了?!我们心里其实没底。”

老宅能否被修复?

记者来到佘村社区,它就在潘氏祠堂内。据了解,潘氏祠堂位于潘氏住宅东侧,1921年,由潘氏宗族集资大米4000石,银元1.2万元动工兴建。1924年竣工。该建筑坐北朝南,共二进九间。雕梁画栋,精致美观。潘氏宗祠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因为昨天是休息日,记者看到,佘村社区的大门被锁着,工作人员没有上班。昨天下午4点多钟,记者电话联系了江宁区文化局,值班人员方先生说负责人不在。

记者将想要了解的问题,潘家住宅能否被修复,如果能何时被修?一起抛给了方先生,他表示,将向上级领导汇报,才能再给答复。

记者在网上查询了一下,早在2006年包括《金陵晚报》等一些媒体,就报道过了潘氏住宅坍塌无人修,潘氏住宅行将消逝的问题。

有报道曾说,可能因为“潘氏住宅”的产权目前仍在潘家后人手中,根据规定要进行修缮,应该由潘家后人出资进行修缮。政府部门从旁协助,拿出部分资金进行帮助。但因年代久远,不少潘家子嗣都不在本地生活,要真正落实维修一事比较困难。

也有另一种说法,潘家后人曾愿意出资300多万来整修祖先留下的这个巨大家园,但是要求政府能把后面的一部分房屋产权给他,好让他以后可以经常回家看看,落叶归根。但是最后没有能够达成协议,这件事也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O
opans
#3
2011-09-01 17:49
看到老宅坍塌读者心痛
据称,潘氏住宅的主人叫潘恒才,是河南人,因战乱避居此地,财力雄厚。他是一位明末的“巨商”。
昨天上午,读者朱先生说,他是一名文物爱好者,今年年初时,去了江宁的潘氏住宅进行采风,拍了很多照片,同样心痛于古建筑群的没落。
“以前我听说,潘家大院是一处堪与山西乔家大院媲美的古建筑群,一直很好奇,想到那里一游。但去了之后,很失望。”朱先生说,他看到不少砖雕、石雕、木雕,散落在地上,而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很心痛;看到建筑物,被风雨侵蚀,倒了很多间房,更是难过。
“金陵晚报刊登了保护潘氏住宅的新闻,我觉得非常好,希望文物部门能好好保护这些古建筑,别坍塌在我们的手上,而给后代留下遗憾。”
记者在网上看到,呼吁保护潘氏住宅的人也有很多,几乎都是民间的文物爱好者。
老宅的产权比较复杂
昨天上午,记者电话联系了江宁区文广局。办公室负责人屠先生介绍说,2006年,潘氏住宅已经升格成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就像五六年前一些媒体报道的那样,潘氏住宅的产权目前仍在潘家后人手中,根据规定要进行修缮,应该由潘家后人中的产权人出资进行修缮。政府部门可从旁提供帮助。但因年代久远,不少潘家子嗣都不在本地生活,要真正落实维修一事比较困难。
屠先生说,潘氏住宅的产权,在潘氏后代10多人手上,不少人居住在全国各地,较为分散。
文物部门与当地街道,也曾组织人到武汉去过,见着了潘氏后人,与他们协商老宅保护、维修工作。但是因为涉及的产权人很多,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所以事情被耽搁了下来。
“想说保护你不容易”
记者联系了市文物局文物保护处的相关负责人姜先生,他介绍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一条: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使用人负责修缮、保养;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所有人负责修缮、保养。所有人不具备修缮能力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帮助。
姜先生说,产权比较复杂,的确是眼下保护潘氏住宅所面临的一个难题。
也有文物专家告诉记者,“老宅,想说保护你真不容易。像一些城南民居(省级文保单位),经过文物部门多年努力,政府已经同意出资资助产权人维修,但房主就是不愿意。这一难题困扰我国文物保护部门多年,如何破解?还需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努力。”
江宁文物部门表示,将尽快与潘氏后人进行协商,如谈妥,将加快老宅的修复工作,或产权置换工作,同时也会提醒大家保护老宅。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