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9\02\165159928113997.jpg
华龙网9月2日16时10分讯(记者 胡旭欣) 42年里,百名贫困山里娃在他的扶助下圆了大学梦,数百留守儿童因他有了“家”,超过20万元的助学捐款,从他微薄的教师工资与捡垃圾的“额外”收入中流向无数孩子的学费……如今,作为重庆开县临江中学教师的他早已退休,鬓发苍白,没有一笔存款,也没有房子,却依旧孜孜不倦地资助着身边的贫困孩子。
中国网易“2009中国教育年度十大感人教师”、2010年度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优秀“代理家长”、2010年度开县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两德”标兵、2011年第三届重庆市道德模范人物……这一系列殊荣,都属于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潘光权。
贫困山里娃改变了一生
“没有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如今已是开县中医院知名医师的熊克伟,回忆起1968年时遇见潘老师的时光,这样描述着他对老师的感情。
如果说,把当年那个人人摇头的“差生”教育得勤学上进、成绩日好,是潘老师尽了教师“诲人不倦”的本分,那么,从小学到高中一再帮熊克伟承担学费,一次又一次的将他从失学边缘拉回来,潘光权所作的,早已超越了一个教师的应尽职责。
能走到今日,熊克伟对于这份贤师胜父的际遇感慨万千,与他怀着相同感慨的人,还有邓军。1998年秋天,潘光权把一天只吃得上两顿饭的邓军接到了家里,亲自做了一桌子丰盛饭菜,让邓军打上了一顿难得的牙祭。
从此,父母在外务工、无人照料的邓军搬到了潘老师家里。“生活费、学费,甚至是医药费都是老师给的。”邓军回忆,潘老师微薄的工资支撑起了他的求学路,高三那场结核病让他至今难忘,是潘光权挤出了900元钱,让他及时得到治疗并很快康复,拿到了大学入学录取通知书。
42年资助路让他一贫如洗
42年里,像熊克伟与邓军这样,在潘光权帮助下获得教育机会、改变自身命运的孩子,恐已难计其数。而潘光权自己的命运,却停留在了清苦与孑然一生:1968年1月,妻子难以承担家庭负担,与身患骨髓炎的潘光权离婚。42年里,劝潘光权再婚、帮忙物色的人来了又走,心系孩子的他却一再搁下了自己的终身大事,一直孤身一人。
潘光权所有的精力与财力,都给了孩子。1998起,潘光权在自己的家里,为邓军一样的留守儿童建起了“留守之家”,为孩子置办食宿,供给生活费和零花钱;为省下每月千元的药费,给贫困大学生寄生活费,退休后的潘光权停止了对骨髓炎的治疗,还有了捡垃圾的习惯,一日三餐吃素菜,身上没一件像样的衣服;先后为5名贫困大学生购买手机,每月还寄去百元话费,可潘光权自己却至今没用上手机……
“一点帮助,直接关系到孩子们一辈子的前途。”潘光权的想法,也许就那么简单。
捐款超过20万元
2010年11月,潘光权将刚拿到手的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优秀“代理家长”称号500元奖金,全数送给了贫困学生王家美。
2011年2月下旬,潘光权给彭杰和王海生同学各颁发了100元奖金。
2011年3月4日,潘光权抱着开县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两德模范”称号的一万元奖金,来到校长办公室,要求把这些钱纳入学校学生困难救助金……
42年来,超过20个孩子在潘光权的资助下读完了大学,随机或短期帮助的学生不计其数。上百名贫困山里娃,在他的帮助下,走进了大学校门,更多的留守孩子,因为他的照料,有了一个家。有人帮着潘光权粗略地算了算,他捐出的助学资金已超过了20万,这笔钱,或许是月工资1300元的潘光权所有的收入。
当年那个上老师家“打牙祭”的邓军如今已创业有成。2008年夏天,邓军回开县看望潘老师,要求每个月为潘光权寄500元养老费。潘光权婉言谢绝了他的好意,希望他把这些钱用于资助孩子。
直到现在,邓军延续着潘老师的资助之路,多名困难学生在他的对口帮助下,展开了自己的人生新篇。
华龙网9月2日16时10分讯(记者 胡旭欣) 42年里,百名贫困山里娃在他的扶助下圆了大学梦,数百留守儿童因他有了“家”,超过20万元的助学捐款,从他微薄的教师工资与捡垃圾的“额外”收入中流向无数孩子的学费……如今,作为重庆开县临江中学教师的他早已退休,鬓发苍白,没有一笔存款,也没有房子,却依旧孜孜不倦地资助着身边的贫困孩子。
中国网易“2009中国教育年度十大感人教师”、2010年度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优秀“代理家长”、2010年度开县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两德”标兵、2011年第三届重庆市道德模范人物……这一系列殊荣,都属于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潘光权。
贫困山里娃改变了一生
“没有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如今已是开县中医院知名医师的熊克伟,回忆起1968年时遇见潘老师的时光,这样描述着他对老师的感情。
如果说,把当年那个人人摇头的“差生”教育得勤学上进、成绩日好,是潘老师尽了教师“诲人不倦”的本分,那么,从小学到高中一再帮熊克伟承担学费,一次又一次的将他从失学边缘拉回来,潘光权所作的,早已超越了一个教师的应尽职责。
能走到今日,熊克伟对于这份贤师胜父的际遇感慨万千,与他怀着相同感慨的人,还有邓军。1998年秋天,潘光权把一天只吃得上两顿饭的邓军接到了家里,亲自做了一桌子丰盛饭菜,让邓军打上了一顿难得的牙祭。
从此,父母在外务工、无人照料的邓军搬到了潘老师家里。“生活费、学费,甚至是医药费都是老师给的。”邓军回忆,潘老师微薄的工资支撑起了他的求学路,高三那场结核病让他至今难忘,是潘光权挤出了900元钱,让他及时得到治疗并很快康复,拿到了大学入学录取通知书。
42年资助路让他一贫如洗
42年里,像熊克伟与邓军这样,在潘光权帮助下获得教育机会、改变自身命运的孩子,恐已难计其数。而潘光权自己的命运,却停留在了清苦与孑然一生:1968年1月,妻子难以承担家庭负担,与身患骨髓炎的潘光权离婚。42年里,劝潘光权再婚、帮忙物色的人来了又走,心系孩子的他却一再搁下了自己的终身大事,一直孤身一人。
潘光权所有的精力与财力,都给了孩子。1998起,潘光权在自己的家里,为邓军一样的留守儿童建起了“留守之家”,为孩子置办食宿,供给生活费和零花钱;为省下每月千元的药费,给贫困大学生寄生活费,退休后的潘光权停止了对骨髓炎的治疗,还有了捡垃圾的习惯,一日三餐吃素菜,身上没一件像样的衣服;先后为5名贫困大学生购买手机,每月还寄去百元话费,可潘光权自己却至今没用上手机……
“一点帮助,直接关系到孩子们一辈子的前途。”潘光权的想法,也许就那么简单。
捐款超过20万元
2010年11月,潘光权将刚拿到手的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优秀“代理家长”称号500元奖金,全数送给了贫困学生王家美。
2011年2月下旬,潘光权给彭杰和王海生同学各颁发了100元奖金。
2011年3月4日,潘光权抱着开县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两德模范”称号的一万元奖金,来到校长办公室,要求把这些钱纳入学校学生困难救助金……
42年来,超过20个孩子在潘光权的资助下读完了大学,随机或短期帮助的学生不计其数。上百名贫困山里娃,在他的帮助下,走进了大学校门,更多的留守孩子,因为他的照料,有了一个家。有人帮着潘光权粗略地算了算,他捐出的助学资金已超过了20万,这笔钱,或许是月工资1300元的潘光权所有的收入。
当年那个上老师家“打牙祭”的邓军如今已创业有成。2008年夏天,邓军回开县看望潘老师,要求每个月为潘光权寄500元养老费。潘光权婉言谢绝了他的好意,希望他把这些钱用于资助孩子。
直到现在,邓军延续着潘老师的资助之路,多名困难学生在他的对口帮助下,展开了自己的人生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