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进一步挖掘南洋华侨支持中国革命的历史”
访孙中山南洋纪念馆馆长潘宣辉
新华网新加坡9月16日电(记者 陈济朋 丁其林)眼前的这块褚红色巨石,刻着一行字:孙中山:一个改变中国命运的人。这是新加坡政治家李光耀对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评价。
这块原本立在新加坡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的巨石已被暂时移入旁边的中山公园存放。晚晴园正在进行翻修,将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际于10月重新开放。
今天,孙中山南洋纪念馆馆长潘宣辉和同事们正在为晚晴园重新开放进行各项准备,以进一步挖掘南洋华侨支持中国、援手革命的这段历史。
孙中山曾说:华侨是革命之母。潘宣辉说,新加坡在辛亥革命时还未建国,南洋华侨的爱国情怀就是爱中国。他们出钱出力,有的还直接参与了革命。
然而,今天的新加坡,很多年轻人对这段历史了解并不多。“作为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晚晴园有义务把这段历史整理重现,通过教育、展览和宣传推广的方式,让年轻人了解这段几乎被淹没的历史,”潘宣辉说。
其实,像多数中青年人一样,潘宣辉对这段历史的认识也曾停留在仅仅知道孙中山发起辛亥革命推翻了晚清统治。然而,自从去年11月出任孙中山南洋纪念馆馆长后,他与孙中山及这段历史便结下不解之缘。
晚晴园位于新加坡中部的马里士他,其前身是富商私宅明珍庐,后由潮州籍富商张永福买下奉养老母,并更名为晚晴园,取意“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据介绍,多次造访新加坡的孙中山经张永福安排曾三度寄宿晚晴园。1906年,中国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在此成立。孙中山、胡汉民、黄兴也曾在此晤商革命大计。
1994年,新加坡政府将晚晴园孙中山南洋革命基地列为国家古迹,并在重修工作完成后于2001年以“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的名义对外开放。
潘宣辉说,他上任之后发现晚晴园可有作为的空间相当广阔,尤其是南洋革命志士的历史。“其中一些人我们知道是谁,但更多的人我们并不知道。一些先贤的事迹有待我们去发掘,晚晴园必须做这件事情。”
谈起辛亥革命和南洋革命志士,潘宣辉滔滔不绝。他告诉记者,为了获得《图南日报》创办人陈楚楠和张永福的第一手史料,他和同事奔赴美国旧金山和澳大利亚悉尼,采访到了张永福的女儿张健华和张茂迪。
据潘宣辉介绍,晚晴园重新开放后,纪念馆将安排研究员前往中国一些史料充实的历史档案馆常驻6个月,充实史料研究内容。而晚晴园一些流动的展览,尤其是关于南洋革命志士的部分,可能会到中国展出。
此外,晚晴园还将与广州博物馆合作在新加坡举办“南望共和”展览。今年11月,晚晴园将举行关于辛亥革命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和博爱精神,时至今日仍有意义,”潘宣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