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潘氏宗祠,资金缺口大,求捐款,可跟村委会联系,发贴人:潘子宏
禄丰县腰站乡小铺子村委会位于腰站乡北部,毗邻和平乡、勤丰镇和安宁县禄月表乡,辖十二个自然村,人口近三千人,汉族。小铺子一带历史上和习惯上称为“东隅”,以其在县城之东而得名。地形以山地为主,杂有狭长的山间坝子,农业发达,但交通较为闭塞。在明代,大批军人在此屯田,该地的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当地汉族居民大都是内地在此屯田的军人的后代。
2000年10月,根据群众报告,县文管所对小铺子村委会的文物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开发了东山潘氏宗祠、弓兵村观音寺、水沟村土主庙几处新的文物点。其中东山潘氏宗祠、弓兵村观音寺不仅是建筑精美,文物价值很高的古建筑,其保留的碑刻对研究我县明、清两代历史、明代屯田制度、古人宗族制度也有较高的考古价值。
东山潘氏宗祠在小铺子村委会东山村村北,建于清乾隆癸西年(公元1753年),为潘氏一族捐资共建的宗祠。宗祠面南背北,列古城台,台上由南而北依次建照壁、平台、门楼、天井、厢房、正殿。门楼与正殿相对,门楼顶上为戏台。正殿座落在整个建筑的最北边,用石砌一高1.6米的高台,殿建于台上,面阔三间,宽11.7米,进深8米,单檐硬山顶。门前走廊顶部施以卷棚,以瓦覆盖,瓦上书二十八星宿名。门窗为格子门窗,木雕精细。殿内以土砌一高1.1米的供台,供台上以木雕构件组成神龛。龛分三格,上下两层,正中木雕构件较两旁繁复精美。龛后墙壁上镶碑十一块,刻潘氏族谱于碑上,正中一块为《潘氏家谱序》。殿中原悬匾三块,今仅存右边“宗谱志室”一块,宗祠院内还有功德碑两座。整个潘氏宗祠保存较为完好,整体布局未遭破坏,现为村上公房。有一户人家住在东厢房,东厢房的局部面貌被改变。由于年久失修,有部份梁、柱、橼、楼板腐朽,需要及时维修、更换。
潘氏宗祠为禄丰潘姓一族共建,东山村几乎全村为潘姓,小铺子村委会附近几个村也以潘姓居多。潘氏始祖为明代封荣阳候的潘在伍,其次子潘佑在明朝征讨云南时随军入滇,明朝平定云南后,随沐英留镇云南,统右卫军居潘家湾。至第七代,因人口繁衍,土地狭窄不敷分配,潘氏十二丁有七丁移居到小铺子东山村。到乾隆年间,潘氏一族人口上百,发展为一个大家族,于是合族捐资建了宗祠。
潘氏宗祠是现今禄丰发现的唯一一个保留完好的家族祠堂,建筑规整有序,雕刻纹饰精美细致,是一座很有价值的古建筑。其作为祠堂,保存有完整的族谱(始祖到民国年间)刻于碑上,又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它对于研究明代屯田制度,明、清时期的宗族制度以及人口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弓兵村观音寺位于小铺子村委会弓兵村村后,为一四合院建筑,始建年代不详,据寺内功德碑记推测,其始建年代最迟不超过清代中期。大殿三间面阔11.8米,进深约8米,单檐硬山顶,两侧为厢房,前有门房。以前为村小学,现无人居住,厢房及门房破损较大,大殿保存尚好。观音寺装饰上有别于禄丰其它地区的寺庙,其大殿两侧墙壁,厢房墙壁等均有诗文联语,可惜字迹不甚清楚,不可辨认。左厢房墙壁上镶有四块石碑,右厢房两块为功德碑记,在厢房两块是道光、咸丰年间罗次县令发布的告示,第一块是通缉盗贼的告示,第二块是因缅甸及滇南一带土司进贡大象过禄丰,向禄丰士民摊派贡象费用而引起纠纷经裁决后的告示,这两块告示碑记载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禄丰县腰站乡小铺子村委会位于腰站乡北部,毗邻和平乡、勤丰镇和安宁县禄月表乡,辖十二个自然村,人口近三千人,汉族。小铺子一带历史上和习惯上称为“东隅”,以其在县城之东而得名。地形以山地为主,杂有狭长的山间坝子,农业发达,但交通较为闭塞。在明代,大批军人在此屯田,该地的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当地汉族居民大都是内地在此屯田的军人的后代。
2000年10月,根据群众报告,县文管所对小铺子村委会的文物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开发了东山潘氏宗祠、弓兵村观音寺、水沟村土主庙几处新的文物点。其中东山潘氏宗祠、弓兵村观音寺不仅是建筑精美,文物价值很高的古建筑,其保留的碑刻对研究我县明、清两代历史、明代屯田制度、古人宗族制度也有较高的考古价值。
东山潘氏宗祠在小铺子村委会东山村村北,建于清乾隆癸西年(公元1753年),为潘氏一族捐资共建的宗祠。宗祠面南背北,列古城台,台上由南而北依次建照壁、平台、门楼、天井、厢房、正殿。门楼与正殿相对,门楼顶上为戏台。正殿座落在整个建筑的最北边,用石砌一高1.6米的高台,殿建于台上,面阔三间,宽11.7米,进深8米,单檐硬山顶。门前走廊顶部施以卷棚,以瓦覆盖,瓦上书二十八星宿名。门窗为格子门窗,木雕精细。殿内以土砌一高1.1米的供台,供台上以木雕构件组成神龛。龛分三格,上下两层,正中木雕构件较两旁繁复精美。龛后墙壁上镶碑十一块,刻潘氏族谱于碑上,正中一块为《潘氏家谱序》。殿中原悬匾三块,今仅存右边“宗谱志室”一块,宗祠院内还有功德碑两座。整个潘氏宗祠保存较为完好,整体布局未遭破坏,现为村上公房。有一户人家住在东厢房,东厢房的局部面貌被改变。由于年久失修,有部份梁、柱、橼、楼板腐朽,需要及时维修、更换。
潘氏宗祠为禄丰潘姓一族共建,东山村几乎全村为潘姓,小铺子村委会附近几个村也以潘姓居多。潘氏始祖为明代封荣阳候的潘在伍,其次子潘佑在明朝征讨云南时随军入滇,明朝平定云南后,随沐英留镇云南,统右卫军居潘家湾。至第七代,因人口繁衍,土地狭窄不敷分配,潘氏十二丁有七丁移居到小铺子东山村。到乾隆年间,潘氏一族人口上百,发展为一个大家族,于是合族捐资建了宗祠。
潘氏宗祠是现今禄丰发现的唯一一个保留完好的家族祠堂,建筑规整有序,雕刻纹饰精美细致,是一座很有价值的古建筑。其作为祠堂,保存有完整的族谱(始祖到民国年间)刻于碑上,又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它对于研究明代屯田制度,明、清时期的宗族制度以及人口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弓兵村观音寺位于小铺子村委会弓兵村村后,为一四合院建筑,始建年代不详,据寺内功德碑记推测,其始建年代最迟不超过清代中期。大殿三间面阔11.8米,进深约8米,单檐硬山顶,两侧为厢房,前有门房。以前为村小学,现无人居住,厢房及门房破损较大,大殿保存尚好。观音寺装饰上有别于禄丰其它地区的寺庙,其大殿两侧墙壁,厢房墙壁等均有诗文联语,可惜字迹不甚清楚,不可辨认。左厢房墙壁上镶有四块石碑,右厢房两块为功德碑记,在厢房两块是道光、咸丰年间罗次县令发布的告示,第一块是通缉盗贼的告示,第二块是因缅甸及滇南一带土司进贡大象过禄丰,向禄丰士民摊派贡象费用而引起纠纷经裁决后的告示,这两块告示碑记载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