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川解读雾霾天:不必恐慌 戴口罩作用不大

作者: news 发表于: 2011-12-08 13:31 查看: 178 回复: 0
N
news
楼主
2011-12-08 13:31
北京连续大雾弥漫,引发公众对空气质量的关注,于此同时,PM2.5进入公众视野。PM2.5究竟是什么?什么原因导致的雾霾天气?对人体是否有害?围绕公众关心的话题,凤凰网连线北京大学环境卫生学教授潘小川。
北京持续雾蒙蒙的天,究竟是雾还是霾?潘小川认为属于阴霾而非雾,而霾与大气的细颗粒污染有关系。
霾对人体是否存在危害?潘小川认为主要看细颗粒吸附了哪些化学污染物,虽然PM2.5的平均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会导致心血管或高血压等病症的增加,但是,依据他的研究结果,短期处于这种环境没有什么危害,公众不必恐慌。
他还特别提醒戴口罩作用不是很大,甚至还可能因此吸进更多细颗粒,尽量少用嘴多用鼻呼吸。
对话嘉宾:潘小川,北京大学医学部环境卫生学教授
对话主持:周东旭
汽车尾气及气象条件不佳导致北京阴霾天
主持人:北京前几日雾蒙蒙的天气是怎么回事?
潘小川:北京的空气污染并不是严重的,只是最近这些天因为气象因素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实际上,北京市的空气质量已有很大改善,今年已经有260多天达到空气二级标准。北京空气不达标的时间大多是在冬季,因为采暖需要燃煤,特别是北京周边的很多煤锅炉。
近日北京天气,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汽车尾气相对来说多一些,最这两年北京市的汽车总量明显增加,交通阻塞比较严重,造成汽车行驶缓慢,排放更多尾气。根据环保部门每天公布的数据,污染的确比较严重。
另一方面,气候条件不好,没有大风,湿度比较干,造成污染物不能够及时扩散,同样是尾气污染,如果气象条件好,就可以很快扩散。
主持人:北京前几日的天气属于雾还是属于霾?
潘小川:应该主要是霾,雾和霾主要是通过空气相对湿度的高低来评判,雾的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这几天的空气湿度没那么大,天也是灰蒙蒙的,能看见太阳,但是看不清楚,属于阴霾天气。
主持人:阴霾是怎么回事?
潘小川:霾与大气的细颗粒污染有关系,颗粒污染比较重的时候,就会出现阴霾天气,一般是汽车尾气排放。
美国大使馆与北京环保局数据为何不一致
主持人:人们普遍感觉空气质量下降,但为什么环保部门的监测结果与民众的感受并不十分一致?
潘小川:民众最近很关注美国大使馆公布的空气质量数据,但他们的数据是小时浓度,北京市公布的是24小时浓度,这两个浓度是不一样的。无论哪个国家,都没有小时浓度标准,而是24小时标准,美国大使馆以小时为标准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并且,美国驻华大使馆监测的是一个点,而北京市好像监测27个点,然后算出平均值,在这个意义上,美国驻华大使馆的数据与北京市的数据不易比[hide]公众不必恐慌短期性危害可恢复
主持人:PM2.5达到何种浓度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潘小川:不是霾对健康有危害,本质上要看细颗粒吸附了哪些化学污染物。细颗粒可以吸附很多污染物,比如致癌物就主要是吸附了重金属,不同的颗粒污染物会带来不同的危害。白天的细颗粒污染可能多一些,更值得关注。
主持人:北京的细颗粒主要吸附哪些污染物?
潘小川:我们也正着手分析颗粒物的化学成份和危害。细颗粒污染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北京的颗粒物肯定与洛杉矶、悉尼不一样,毒性也不一样。
但因为技术限制、成本问题等,还很难做大规模的细致研究。关于化学成份的分析好像还没有什么具体结论。
主持人:细颗粒污染主要导致哪些疾病?
潘小川:根据我们最近几年对医院的统计研究,心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的增加确实与阴霾天有关系。
PM2.5的平均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心血管急诊人数增加7%,而高血压的急诊人数增加5%到8%。
主持人:有没有具体数据显示,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一天所带来的损害?
潘小川:短期处于这种环境没有什么危害,看不出来。根据我们的研究,即使在沙尘暴条件下,虽然咳嗽、气喘等症状确实明显增加,但沙尘暴停止一个星期之后,近90%的症状全都恢复,不会得肺炎之类。
人的身体具有一定抵抗能力,短期性危害可以恢复过来;最怕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那就很危险,我们更应该关注长期危害。
主持人:您说的短期是多长?
潘小川:短期是指一天或者两天。
主持人:民众对这几天的阴霾很恐慌,您怎么看?
潘小川:群众对空气污染危害容易形成误解,比如所谓的空气危害一般是指在相对长期的连续接触中,通常的标准是指24小时连续接触有可能产生危害,如果只是一个小时接触,而其他时间呆在很干净的环境中,就不会产生危害,不是吸一口空气就能把人毒死,没有那么严重。一个人接触一小时的高浓度和24小时接触是不一样的。
北京市没有人一天24小时呆在室外,实际上一年的接触量与真正的标准相比是要低的。因为人们不是天天接触未达标的空气,真正接触的量并不像预报的污染指数那么高。
主持人:您如何判断民众的实际接触量比标准量要低?
潘小川:我们做过室内室外污染物比较,另外,也做过北京市不同人群的时间活动模式,基本上80%的时间是在室内。
公众如何应对?口罩作用不大,尽量用鼻呼吸
支持人:如何减少阴霾天气?
潘小川:一个是燃料的改进,尽量烧气不烧煤;二是控制汽车尾气;第三是开发应用新能源。
主持人:阴霾天气下,普通人怎样防御?
潘小川:戴口罩也不能说没有作用,但我个人感觉对细颗粒物作用不是很大。一般口罩未必能阻挡细颗粒,而且戴口罩本身会导致呼吸阻力增大,就会用力呼吸,那时可能会吸更多的细颗粒,污染量会更大。
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少用嘴呼吸,尽量多用鼻子呼吸,最起码鼻毛能阻挡很多颗粒物。[/hide]

[/hide]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