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双绝的南岛才子 潘受书法遗墨展

作者: news 发表于: 2012-03-29 14:40 查看: 130 回复: 0
N
news
楼主
2012-03-29 14:40
南洋理工大学高等研究所和文学院共同举办的“潘受百年纪念研讨会暨展览”将于3月31日在华侨中学揭幕。主宾为教育部长王瑞杰,特邀嘉宾为潘受的女儿潘小芬。配合活动举行的潘受遗墨展,将展出潘国驹、王润华教授、李金源、王汝明等人收藏的潘受遗墨10余幅。
  潘受诗书双绝,又是教育家。南洋理工大学高等研究所所长潘国驹教授说:“潘受是南洋集诗人与书法家于一体的大师,我们如果没有像潘受这样的艺术家,肯定是一种缺陷。”更早时他也撰文提到,潘受在新加坡生活50多年,诗词、书法造诣有目共睹。著名文化人如香港《明报月刊》主编潘耀明等曾一再呼吁为潘受设立纪念馆,中国大陆文化名人也有类似建议。
  谈到为何南洋理工大学高等研究所和文学院联办这项活动,潘国驹说:“潘老一生对南大充满感情,今天的纪念活动,由南大高等研究所和文学院来主办,意义深远。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唤起‘南大精神’,唤起大家对文化艺术的尊重。”
  本次活动,内容有演讲、座谈、展览。潘国驹教授说:“参加者有些与潘受有直接的关系,有些年轻学者是间接了解潘受。我父亲和潘受很熟,他们有一段时间经常在一起。因为父亲的关系,我和潘受也较熟悉。他对南大的感情,对中华文化的热爱,这两点对我影响最大。”
  潘受遗墨展展出的只有10多件作品,问及为何没公开征集更多人的收藏,潘国驹说:“属于个人的收藏,每一件都很难得,其中更包含了个人感情。也许以后有机会举办一个较大规模的展览,届时才做公开征集。”
书法创作高峰期在1985到1995年
  潘受(1911-1999)原名潘国渠。1953年至1960年间先后担任南洋大学执行委员和秘书长。他的重要事迹还有:1986年获新加坡文化奖;1990年获新加坡书协10年金奖章;1991年获法国国家文化与艺术(军官级)勋章,同年也获新加坡总统颁发卓越功绩勋章;1997年获得“亚细安文化奖章”,1998年获南洋理工大学颁发名誉文学博士等。值得一提的是,李氏基金曾大力赞助出版多部潘受书法集和诗集。
  书法创作来说,潘受喜欢行楷。书法创作高峰期在八九十年代。有很长一段时期,他无法参加各类公开活动,情况一直到恢复公民权后才好转。他的创作丰产期是从1985年到1995年。1984年他曾办书法个展,再加上中国各地书法界同道纷纷南来,潘受的创作兴致很高,也积极参与各种国内外的书法交流活动。
潘受从小就学颜真卿、虞世南,后又攻求汉、魏、六朝碑文,复从孙过庭、怀素到王羲之、王献之一路。50年代,笔意倾向宋人。60年代,书法只学颜真卿一家,诗歌却专攻杜甫,也就是以颜体来写杜诗,获得了很高成就。
  潘受作品广泛见于新加坡、中国大陆、马来西亚,其中又以新加坡为最多。多年前所整理出版的全集,收集到的墨宝约占60%,另外40%是从300张书法散叶中选出100多页。其他送给国外人士的墨宝已无法收集。
  “潘受百年纪念研讨会暨展览”将于3月31日在华侨中学举行。筹委会主席为南洋理工大学高等研究所所长潘国驹教授、《明报月刊》总编辑兼总经理潘耀明、南洋理工大学文学院院长陈金梁教授。
  同天下午还有一项以“潘受与南大”为主题的座谈,主讲者有香港《明报月刊》总编辑潘耀明、南洋艺术学院院长朱添寿、马来西亚南方学院副院长王润华、早报网主编兼早报《新汇点》主编周兆呈、中国著名画家谢春彦、中国学者潘亚暾、画家陈怀晔和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衣若芬及先贤馆助理馆长何奕恺。主要探讨潘受书法、诗歌成就以及他的教育贡献。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发表回复